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溺血

凡膏粱人,火热内积,又多房劳,真水既涸,致阴血不静,流入膀胱,从小便而出。可服延寿丹,甚者灸关元。若少壮人,只作火热治之,然在因病制宜。(火热为积,实证也,一剂寒凉可解;房劳传肾,虚证也,非温补不可。审证而治,大有分别。)


小儿溺血,为精窍之病,乃尿与血先后分出者也。古法主牛膝四物汤(如牛膝、木通、郁金、甘草梢、瞿麦、当归、川芎、生地、赤芍等味)。


〔真按〕小儿溺血,固属罕见,若有此证,方用鲜生地钱半,生牛膝一钱,细木通八分,赤芍药一钱,瞿麦穗五分,白云苓二钱,引用灯花一颗。


薛立斋治一妇人.小便血.因怒气寒热.或头痛.或胁胀.用加味逍遥散.诸证稍愈.惟头痛.此阳气虚.用补中益气加蔓荆子而痊.后郁怒.小腹内 痛.次日尿痛热甚.仍用加味逍遥散加龙胆草.并归脾汤.将愈.因饮食所伤.血仍作.彻夜不寐.怔忡不宁.此胆血尚虚.用前汤而愈.


一妇人尿血.久用寒凉止血药.面色萎黄.肢体倦怠.饮食不甘.晡热作渴.三年矣.此前药复伤脾胃.元气下陷而不能摄血也.盖病久郁结伤脾.用补中益气以补元气.用归脾汤以解脾郁.使血归经.更用加味逍遥以调养肝血.不月.诸证渐愈.三月而痊.


震按内经谓胞移热于膀胱则溺血.故溺血证属热者多.实热则脉洪数有力.宜导赤散加栀、芩、淡竹叶、鲜小蓟.调滑石末.冲生藕汁.虚热则脉洪数无力.宜生地、归、芍、栀芩、牛膝、麦冬、黄连等.调发灰.或茅根汁.若夏月有感暑热者.六一散加黄连、生地若少年有血虚挟瘀者.阿胶、三七二味多服.若阻塞不通.并可加冬葵子、生蒲黄以化之若多怒人有肝家郁火者.龙胆泻肝汤.甚则当归龙荟丸.惟久而不止则为虚.归脾、补中益气酌用.或老年及久病患.始虽热证.久变虚寒.并可用八味地黄丸、四味鹿茸丸等方.然用至此种药小愈仍复发者.多不救.予选二案.又恐人止狃于属热治法.故取立斋以疗庸浅之通病.


(即小便出血)


溺血属热盛。下焦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溺血。不必纯用寒凉药,必用辛温升药,如酒煮、


治方


当归 川芎 芍药 生地 牛膝 山栀(炒)


上锉,水煎,空心,稍热服。


一方 加黄连、棕灰。


一方 治溺血,亦治血淋。


生地(四两) 小蓟 滑石 通草 蒲黄(炒) 淡竹叶 藕节 当归(酒浸) 山栀(炒) 甘草


(属热。)


山栀子炒,水煎服;或用小蓟琥珀。


有血虚者,四物汤加牛膝膏。


形体劳苦.或过食炒炙等物.小便中带血.宜清膀胱.


(〔吴按〕小水带血.频数而痛.为血淋.小水清长.带血不痛.为虚火.)


加味逍遥散


当归(二钱) 白芍 柴胡(各一钱) 茯苓 丹皮 山栀(各七分) 白术(一钱五分) 炙草(四分)


经谓胞移热于膀胱则溺血,是症未有不本于热者。当灸关元数忙。


关元(见心腹痛。)


戎盐(寒) 鹿茸(温。微温) 龙骨(平。微温) 蒲黄(平) 干地黄(寒) 牛膝(平) 车前子(寒) 柏子并叶(平。微寒)


一论溺血者。小便出血。乃心移热于小肠也。宜


清肠汤


当归 生地黄(焙) 栀子(炒) 黄连 芍药 黄柏 瞿麦 赤茯苓 木通 蓄 知母(各一钱) 甘草(减半) 麦门冬(一钱去心)


上锉一剂。灯心、乌梅。水煎。空心服。溺血茎中痛。加滑石、枳壳。去芍药、茯苓。


金黄散 治尿血。


槐花(净炒) 郁金(湿纸包火煨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淡豆豉汤送下。


一治小便下血不止。地骨皮。烧酒二钟。煎至七分。去渣。空心服。立止。


一治小便溺血。旱莲草、车前草。各取自然汁。每服半茶钟。空心服自愈。


又方。用壮年无病患头发。不拘多少。烧存性。将侧伯叶捣汁。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以四物汤下。


一治溺血不止效方小蓟根 生地黄(各二钱) 通草 滑石 蒲黄(炒) 淡竹叶 当归 藕节 山栀甘草(各六分) 茯苓 车前草(各八分)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服。


一治尿后有鲜血。用柿子三枚。烧灰。陈米煎汤调服。因柿性寒故也。


一治尿血。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殊效。


一尿血。因心肾气结所致。或忧劳房室过度而得之。实因精气滑脱。阴虚火动。荣血妄行耳。尿行则不痛。尿淋血行则痛。


一治暴热尿血。山栀子去皮炒。水煎服。


一治小便出血。以车前草根叶。多取洗净。取汁频服。可通五淋。


治小便出血 用当归四两,酒三升,煮一升,顿服。


又方 用郁金一两为末,葱白一握。水一升,煎二合,去渣,温服,日三服。


又方 用龙骨末二方寸匕,水调温服之,日二服瘥。


又方 用车前草捣绞汁五合,空心服之。亦治五淋。


治小便溺血 用琥珀为末,每服二钱,灯心、薄荷煎汤调下。


治便血 用五叶藤为末,每服二钱,空心食前酒调服。


又方 用金粟野狼牙草焙干、入蚌粉炒、槐花、百药煎,为末。每服三钱,米泔调空心服。亦治酒病。


治房室劳伤,小便尿血 用鹿角胶半两,没药、油头发灰各三钱,为末,以茅根汁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


治小便尿血并肺疽鼻衄吐血 用发烧灰,每服二钱,米醋二合,汤一盏调服。


治便红 用乌梅烧灰存性,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汤、酒任下。


又方 用黄连、柏叶焙,为末。每服三钱,空心酒调下。


又方 用缩砂、荆芥穗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糯米饮调下,日三服。


又方 用五倍子为末,盐梅捣膏,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汤、酒任下。


薛立斋治一妇人,小便出血,服四物、蒲黄之类,更加发热吐痰,加芩、连之类,又饮食少思,虚症蜂起。肝脉弦而数,脾脉延而缓。此因肝气风热为沉阴之脾伤,不能统摄其血,发生诸症然也,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而痊。


陆养愚治费右塘室,性执多怒,初夏忽患小水不利,阴中肿痛,月又溺血发热。时疫症盛行,医与解肌发表不效。脉之,左关沉弦而数,右寸浮数而短,曰∶此由心火过旺,时又火令,肺金受伤,失降下之权,故小水不利。足厥阴肝脉合纂间,绕纂后,阴器为肝经所络之地,木气有余而寡于畏,故壅肿而痛。用人参、麦冬、知母、五味,滋肺经而还其输布之职,黄连、柴胡、白术、滑石、青皮、丹皮、青黛,泻肝火而绝其壅滞之气,数剂而诸症痊。(雄按∶人参、五味未妥。)


张路玉治徐中翰夫人,溺血两月不止。平时劳心善怒,有时恼怒则膈塞气塞,诸治不效,又进香薷饮一服。诊之,两手关尺俱弦而少力,两寸稍大而虚,遂疏异功煎方,令其久服,可保无虞。若有恼怒,间进沉香降气散,一切凉血滋阴咸宜远之。别后更医,究不出参、术收功耳。


一徽商,夏月过饮烧酒,溺血,或用辰砂益气散不效,服六味汤亦不效,张用导赤散三啜而愈。有文学宋孝先,年七十余,溺血点滴涩痛,诸药不效,服生六味亦不应。云是壮岁鳏居,绝欲太早之故,令以绿豆浸湿,捣绞取汁微温,日服一碗,煮熟即不应也。


内弟顾元叔溺血,溺孔不时酸疼,溺则周身麻木,头旋眼黑,而手足心常见发热,酸麻尤甚。脉来弦细而数,两尺搏坚。与生料六味,或加牛膝,或加门冬,服之辄效。但不时举发,以六味合生脉,用河车熬膏代蜜,丸服而痊。


薛立斋治一妇人,因怒尿血,内热作渴,寒热来往,胸乳间作胀,饮食少思,肝脉弦弱,此肝经血虚而热也。用加味逍遥散、六味地黄丸,兼服渐愈。又用八珍汤加柴胡、丹皮、山栀而痊。


马元仪治顾逊昭,患溺血已三月,或屡与升补不应。诊其右脉虚涩无神,左关独弦,茎中作痛,下多血块,形色憔悴,又多嗳气,此肝脾积热之候也。肝热则阴火不宁,而阴血自动,以血为肝脏所藏,而三焦之火,又寄养于肝也,故溺血茎中作痛等症作矣。脾热则湿气内拥而生气不伸,以脾为湿土之化,而三焦之气,又营运于脾也,故时时嗳气,形色憔悴之候生矣。法当益肝之阴,则火自息,利脾之湿,则气自和,用生地、白芍、黄芩、萆 、丹皮、甘草、车前,调理半载,痛定浊止而安。


陈总领云∶余顷在章贡时,年二十六,忽小便后出血数点,不胜惊骇,旋却不疼,如是一月。若不饮酒则血少,终不能止。偶有乡兵告以市医张康者,常疗此疾,遂呼之来,供一器药,云是草药,添小蜜,解以水,两服而愈。既浓酬之,遂询其药名,乃镜面草,一名螺靥草,其色青翠,所在石阶缝中有之。(《良方》。)


王执中云∶人有患小便出血者,教酒与水煎苦卖菜根服,即愈。


立斋治一妇人尿血,阴中作痛,服清心莲子饮不应,服八正散愈盛,以发灰醋汤调服少愈,更以斑龙丸而平。


钱国宾治广灵王,初右足拐外患毒,长八寸,横四寸,溺血如妇人之经,二月一来,自长流至点滴,约两铜盘,日夜方止,昏迷卧床,姜汤半月始生,病已二载,历治罔效。每临溺期,府中怖甚,脉沉细无力,右手少强。经云男子久病,右手脉盛者可治,因立法内治升提药。荣行脉中,卫行脉外,气引血行,自归经络而止。外用雄黄、儿茶、乳香、没药、血竭各三钱,麝香五分,朱砂二钱,百草霜一钱五分,共末,以真蕲艾作条,安绵纸上,散药一钱,搓成捻子,长八寸,以麻油蘸透,在无风处侧卧,患处朝上,燃捻离疮尺二许,觉热远些,如冷近些,日熏二次。一捻作三次用,内外分治,溺血竟止,其疮四月亦痊。


经义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为心下崩,数溲血也。(《素问》)


哲言


溺血所出之由有三,从溺孔出者二,从精孔出者一。(张景岳)


溺血全无疼痛,血从精窍而出,非若血淋茎痛血从溺窍而出也。(《证治汇补》)


溺血者,盖心主血与小肠合,血之流行,周遍经络,循环脏腑,若热聚于膀胱,血渗入脬,故从小便而出也。(钱仲阳)


《经》云∶悲哀太甚,则胞络绝,阳气内动,发为心下崩,数溲血也。又云∶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是溺血未有不本于热者。陈无择以为心肾气结所致,不思血虽主于心,其四脏孰无血以为养?所尿之血,岂拘于心肾气结者哉?推之五脏,凡有损伤妄行之血,皆得如心下崩者,渗于胞中;五脏之热,皆得如膀胱之移热者,传于下焦。何以言之?肺金者,肾水之母,恃之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者也。肺有损伤,妄行之血若气逆上者,既为呕血矣,气不逆上,如之何不从水道下降入于胞中耶?其热亦直抵肾与膀胱可知也。脾土者,胜水之贼邪也。水精不布,则壅成湿热,陷下伤于水道,肾与膀胱俱受其害,害则阴络伤,伤则血散入胞中矣。肝属阳,主生化,主疏泄,主藏血;肾属阴,血闭藏而不固,必渗入胞中,正与《内经》所谓肝伤血枯,时时前后血者类也。大抵溲血、淋血、便血三者,虽前后阴所出之窍有不同,然于受病则一,故治分标本亦一也。维引导佐使,各走其乡者,少异耳。(《证治准绳》)


大便下血不死;小便下血多死;年过七旬,服药无效。(许宣治)


补编


溺孔之血,其来近者,出自膀胱,其证溺时必孔道涩痛,小水热赤不利。此多以酒色欲念,致动下焦之火而然。常见相火妄动,逆而不通者,微则淋浊,甚则见血。《经》曰∶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治宜清利膀胱之火。


○溺孔之血,其来远者,出自小肠,其证溺孔不痛,血随溺出,或痛隐于脐腹,或热见于脏腑。盖小肠与心为表里,此丙火气化之原,清浊所由分也。无论焦心劳力,浓味酒浆,而上中二焦之火,凡从清道以降者,必皆由小肠以达膀胱,治须随证察因,以清脏腑致火之原。


○精道之血,必自精宫血海而出于命门。


盖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凡劳伤五脏,或五志之火,致令冲任动血者,多从精道而出。何以辨之?


但辨在小肠者,必从溺孔出;病在命门者,必从精孔出。凡于小腹下,精泄处,觉酸痛而出者,即是命门之病。


治法与水道不同,盖水道之血宜利,精道之血不宜利;涩痛不通者宜利,血滑不痛者不宜利也。(张景岳)


尿血,虚者居多,有火亦能作痛,当与血淋同治。清之不愈,专究乎虚,上则主于心脾,下则从乎肝肾,久则主于八脉。(《临证指南》)


溺血治法∶暴病实火,宜甘寒清火;房劳虚损,宜滋阴补肾;病久中枯,非清心静养不可治也。(《证治汇补》)


肾阴亏损,下焦结热,血随溺出,用六味汤加牛膝以镇阳。


○溺血日久,屡用清利药不效,补中益气汤加车前良验。(《见闻录》)


脉候


溲血形脱,脉小劲者逆也,脉搏者亦逆也。(《证治准绳》)


选案


予治一人溺血,二、三年一发,服补中益气汤加黄柏、山栀,数剂而止。又治一人尿血成条,药皆不应而逝。(许宣治)


内弟顾元叔溺血,溺孔疼痛,周身麻木,头旋眼黑,手足心经脉绌急酸麻,脉弦细数,两尺搏坚。与生料六味汤加牛膝、门冬,服之辄效,但不时举发,复以六味汤合生脉散,用河车熬膏丸服而痊。


○一商夏月过饮烧酒,溺血,服益元散、六味汤,均不效。予用导赤散,三啜而愈。


○宋孝先年七十余,溺血点滴涩痛,诸药不效,云是壮岁鳏居,绝欲太早之故。令以绿豆,水浸捣汁,微温,日服一碗而愈。煮熟即不应。(《张氏医通》)


清臣曰:血原不出膀胱,今从小便出,系心肝火盛,遣热于膀胱,使阴血妄行。治法:心热宜清,肝热宜泄,不可轻用止涩之药,恐瘀血积于阴茎,令人痛楚难当。


小便不痛为溺血,四物汤加牛膝。或七正散:赤苓、木通、前仁、炒栀、扁蓄、胆草、甘草稍、灯竹心。


心热溺血,阿胶散:阿胶、生地、当归、丹皮、麦冬、炒栀、发灰。或导赤散加黄连。


肝热溺血,龙胆泻肝汤见口证,或清肝散:白芍、炒栀、丹皮、黄连、木通、滑石、甘草、车前。


证属虚证,溺久不止,脾虚,补中汤加续断、发灰;肾虚,六味丸加牛膝、前仁。


溺血纯血全不痛,


血从精窍中来,乃心移热小肠,四物汤加山栀、芩、连;单发灰散,入麝半厘,淡苦酒汤下;单苦 菜饮、单琥珀散。


暴热实热利之宜;


暴起热者,山栀一味水煎服。实热者,承气汤加当归下之,或小蓟饮子,后以四物汤加山栀调之。心经热者,导赤散;暑热者,益元散,升麻煎汤下,或五苓散。


虚损房劳兼日久,滋阴补肾更无疑。


久虚者,四物汤加山栀、牛膝,或单牛膝膏。房劳伤精,火动溺血者,胶艾四物汤、肾气丸、小菟丝子丸。虚甚病久者,鹿角胶丸、秋石固真丸、金樱膏。痛不可忍者,单豆豉一撮,煎汤温服,甚效。此疾日久中干,非清心静养不可救也。



戎盐(《本经》寒)


蒲黄(《本经》平)


龙骨(《本经》平,《别录》微寒)


鹿茸(《本经》温,《别录》微温)


干地黄(《本经》寒)


水寒土湿,脾陷木郁,风动而行疏泄,谷道不收,则后泄于大肠,水道不敛,则前淋于小便。


阳气蛰藏,则土温而水暖,其脾湿而肾寒者,壬水之藏令不行也。水性蛰藏,木性疏泄,水欲藏而不能藏,是以流漓而不止;木欲泄而不能泄,是以梗涩而不利。缘木愈郁则愈欲泄,愈欲泄则愈郁,郁生下热,小便赤数。虽火盛之极,而实以脾肾之阳虚。


泻湿燥土,升木达郁,自是主法。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然热在乙木,不在脾土,在肝则宜清凉,至于脾家,但宜温燥,虽肝热极盛,不可泻其脾土也。


宁波汤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阿胶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栀子三钱 发灰三钱,猪脂煎,研


煎大半杯,温服。


溺血与便血同理,而木郁较甚,故梗涩痛楚。苓、泽、甘草,培土泻湿,桂枝、芍药,达木清风,阿胶、发灰,滋肝行瘀,栀子利水泻热。膀胱之热。


若瘀血紫黑,累块坚阻,加丹皮、桃仁之类行之,此定法也。


溺血多缘精窍病,尿血分出茎或疼,牛膝四物汤调治,急宜煎服效从容。


[注]


溺血为精窍之病,乃尿与血先后分出者也,宜用牛膝四物汤治之,其证自愈。


(牛膝四物汤)


牛膝木通郁金甘草梢瞿麦当归川芎生地赤芍药水煎服。


(方歌)


小儿溺血精窍病,宜用牛膝四物汤,牛膝郁金通瞿草,归芎赤芍生地黄。



属热、气虚、血虚。


凉荣 四物加生地、牛膝,或四物加黄连、棕灰,六味地黄丸切要。


补气 茎痛用甘草梢,血药中少佐以地榆、陈皮、白芷、棕灰。


劫 瑞竹堂方蒲黄散∶蒲黄(炒) 古锻石(炒) 破故纸(炒) 为末调服。或单用蒲黄,或葱白汤调郁金末服之,文蛤灰入煎剂妙。


大意


胞移热于膀胱.则溺血.(内经)是溺血未有不本于热者.但有各藏虚实之不同耳.(汇补)


内因


或肺气有伤.妄行之血.随气化而下降.胞中或脾经湿热内陷之邪.乘所胜而下传水府.或肝伤血枯.或肾虚火动.或思虑劳心.或劳力伤脾.或小肠结热.或心胞伏暑.俱使热乘下焦.血随火溢.(汇补)


外候


全无疼痛.血从精窍而出.非若血淋茎痛.血随溺窍而出也.(汇补)


治法


暴热实火.宜甘寒清火.房劳虚损.宜滋阴补肾.此病日久中枯.非清心静养.不可治也.(汇补)


用药


实热.用导赤散.加山栀、黄芩、淡竹叶、赤苓.煎成调滑石末饮之.虚热.宜四物汤.加生地、茯苓、山栀、牛膝、麦冬.煎成调发灰饮之.久不止者.胶艾四物汤.虚甚者.鹿角秋石丸.阻塞不通.加冬葵子、生蒲黄以化之.(汇补)


溺血选方


导赤散生地 木通 甘草胶艾汤(方见便血)


小蓟饮小蓟 山栀 当归 生地 滑石 甘草 蒲黄 通草 淡竹叶 加冬葵子鹿角胶丸鹿角 熟地 发灰茅根汁为丸.盐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