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期
《续名医类案》:脓期
朱应我治其侄孙,七个月,见标三日,点粒甚朗,但红白不甚分明,混混暗暗,似少神彩,即以带补带表药,以和其阴阳。至七日,犹不活动,速以人参黄 保元汤带血药进之。至十一二朝,亦灌淡浆,而脸色菜黄且暗,速加参、 。至十七八九朝,询之,日则疲睡,精神短少,略无嬉笑之容,熟察右一边疤皆白暗,右手足皆萎僵不动,至左边疤红,而手足亦动跃如常,用以揉面者,系左手也。不早治,恐成痿废。以补中益气汤二剂,柴胡多升麻一倍,又加黄柏,虽不见儿喜,而右手足之浮肿渐退。原方用升麻升清气于左旋,用柴胡升清气于右旋,故用柴胡多于升麻,所以治其右也。加黄柏,使足力涌出。用方得宜,其症渐愈。
此症右手足肿大不红,初以为湿痰流注,不成肿毒,所以用补中益气汤,可以消平。至二十三日复视之,神气犹减,右手足仍不能起动,遂加桂技二分。越二三日犹不定耐,改方为十全大补。见其右手能握物,而右足背生疖,高穿出脓,其安停药侯消息,此亦得将息法也。听之,计服过参六七钱,幸徐徐元气少复,得以再用平补而愈。未周之儿,用药至三十余帖,亦非常法也。
徐仲光曰∶一痘养浆,而内却无水,干涸空虚,此气虚伏陷也。若得人事清爽,饮食如常,痘无损处,宜补中益气汤、归茸汤主之。若喘胀呕泄,烦闷外剥者,不治。
一痘浆充满,根血淡红,痰涎壅盛,日晡潮热,皆谓气不足,以保元加芎、归、贝母、陈皮,治之不愈,不知此乃阴虚火盛生痰也。以六味地黄丸料,内加参、附、肉桂温之,而痰绝热去,又与补中益气汤而愈。
一痘浆充满痰盛,少食便溏,此乃脾胃虚弱,不能运化精微,津液凝滞所致,以六君子汤加炮姜。
一痘浆足,忽泄泻,身冷自汗,此本于脾胃气虚也,以保元合附子理中汤愈。或加肉果。
一痘浆不易充足,而色淡白,亦脾胃气虚也,以大保元汤主之,又归茸汤益之。
一痘浆足,而色不易苍腊,乃脾弱之故,脾主结痂也。用保元加白术、白芍、陈皮、官桂、莲肉,收浓靥而愈。若收如麸薄,只以参苓白术散主之。
一痘七日,无浆倒靥,独根窠敛束,以保元加山甲、官桂,又以水汤浴洗头面手足,良久复起,成脓而愈。
一痘九日,平塌无浆,自口以下俱红绽,能食便溏,乃元气不足,不能上升于面,以保元加白术、白芍、官桂、肉果、升麻,十一朝,空地满出增痘,俱行浆。又与异功散而愈。
一痘正面浆足结痂,身肢无浆,能食便溏,完谷不化,乃脾阴不足,不能以充灌,用参苓白术散加附子、菟丝、肉果,又与河车散而愈。
一痘八日,空壳无浆,因气血不足,不能振作以制其毒,用补中益气治之,发疔四五处而愈。经曰∶发痈发疔者生也。
一痘八日倒靥,灰白色,泄泻烦渴,切牙寒战,此乃气血虚寒也,以异功散治愈。若治之不止,反加昏闷者死。
一痘八朝顶陷,浆滞不行,色见焦紫,乃风寒壅腠里,气滞血凝之故。宜升提发散之剂,内服紫苏饮,外浴水杨汤,使药气藉汤气上升,毒随暖气而发。若儿弱,只浴头面手足,痘即光润,随服补中益气汤调理。凡用此汤,须量气血充足,的为风寒所闭则可浴。若浴后不起,又加闷乱者死。
一痘养浆时,昏睡不苏,便溏能食,乃脾主困,因便溏而脾虚,倦怠而昏睡也,归脾汤加白芍、山药、米仁、莲肉愈。
一痘浆充足,忽尔一齐结痂干紫,能食便调,此是火迫而收之太急,乃倒靥也。投以补益攻发之剂,十四日,四肢肿痛成靥,脓成毒化。若不食,便溏哕呛,则为内虚倒靥,毒归于内,喘胀而卒。
一痘浆不易充足,根血赤色,烦渴溺涩,舌燥便秘。皆云气虚而津液不足,以保元加麦冬治之,愈甚。浆滞不行,此乃血热未解,温补反助其邪,乃火盛水涸之义。更以犀角地黄汤,又四顺清凉饮利之,前症悉平,浆满而愈。经曰∶毒未尽解而温补,则毒蕴盛而不能化浆也。
一痘九朝,死而弃之沙滩,视其手足动掣,色虽焦紫,形尚绽突,乃毒火闷瞀,一时而死,得水气而火减,故复苏也,抱回治以犀角地黄汤而愈。然亦有得土气而解者。
一痘七日,根窠赤痛,便秘溺涩,烦躁饮水,或清解之剂未应。乃热毒内郁也,以大黄、当归、赤芍、甘草之类一剂,又与犀角地黄汤而愈。
一痘养浆时,大便下血,或尿血,或神昏不醒,或多睡。盖心主血,虚邪乘而入心,神昏乱之,故宜犀角地黄汤、安神丸。若治而不已者,至二十日而卒。若毒尽外出,当以补中益气汤加麦冬、枣仁。
一痘浆足,脓俱紫黑,热甚便秘,乃血热毒壅也,以黄连解毒汤加翘、蒡愈。
一女季春患痘,妄言卓立,日夜不能眠睡,至七朝,尚未安宁。视其形色俱顺,而妄言卓立者,心胆火炽也,以犀角地黄加柴胡、龙胆治愈。
万密斋治汪氏子,痘出脓成时,头面腹背皆饱满,惟手足自肘膝至掌指,犹未起发。曰∶脾主四肢,此子脾胃何甚弱也?乃由去胎失乳,故用建中汤加黄 、防风,一服,尽起胀作脓矣。其家奉信鲁湖黑神,此子寄名于神,未出痘,神先降坛云∶吾保老黑痘出必少。至是痘出甚密,乃以计逐之使去。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