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樱子
- 《本草纲目》:金樱子
- 《本草备要》:金樱子
- 《本草便读》:金樱子
- 《本草乘雅半偈》:金樱子
- 《本草从新》:金樱子
- 《本草分经》:金樱子
- 《本草撮要》:金樱子
- 《本草经解》:金樱子
- 《本草蒙筌》:金樱子
- 《本草求真》:金樱子
- 《本草图经》:金樱子
- 《本草衍义》:金樱子
- 《本草择要纲目》:金樱子
- 《本经逢原》:金樱子
- 《得配本草》:金樱子
- 《滇南本草》:金樱子
- 《顾松园医镜》:金樱子
- 《冯氏锦囊秘录》:金樱子
- 《雷公炮制药性解》:金樱子
- 《雷公炮炙论》:金樱子
- 《医学入门》:金樱子
- 《药笼小品》:金樱子
- 《药性切用》:金樱子
- 《玉楸药解》:金樱子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金樱子
- 《证类本草》:金樱子
《本草纲目》:金樱子
「释名」刺梨子、山石榴、山鸡头子。
「气味」酸、涩、平、无毒。
「主治」
1、活血强身。霜后摘取金樱子果实,捣去刺,劈去核,以水淘洗后,再捣烂,放入大锅水中熬煎。用得绝火。煎至水减半时,过滤,继续熬煎成膏。每服一匙,用暖酒一碗调下。
2、补血益精。用金樱子(去刺及子,焙过)四两、缩砂二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
3、久痢不止。用罂粟壳(醋炒)、金樱子等分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在。每服五至七丸,陈皮煎汤化下。
4、痈肿。用金樱子嫩叶捣极烂,加盐少许涂肿处,留出疮头透气。
5、刀伤出血。夏季采金樱子叶,同桑叶、叶等分,阴干,研为末,敷伤处,血止口合。此方名“军中一捻金”。
6、驱寸白虫(按:即绦虫)。用金樱子根二两,锉细,加糯米三十粒,注入水二升煎至五合,空心服,不久虫即泻下。
《本草备要》:金樱子
涩精,固肠
酸涩。入脾、肺、肾三经。固精秘气。
治梦泄遗精(和芡实为丸,名水陆丹),泄痢便数(丹溪曰∶经络隧道,以通畅为平和,而昧者以涩性为快,熬膏食之,自作不靖,咎将谁执李时珍曰∶无故而食,以恣欲则不可。
若精气不固者,服之何害)。
似榴而小,黄赤有刺。取半黄,(熟则纯甘)去刺核用。熬膏亦良(《笔谈》云∶熬膏则甘,全失涩味)。
《本草便读》:金樱子
金樱子(图缺)
味酸涩以性温.达肝脾而入肾.涩精固气.虚而无火则相宜.闭蛰封藏.病若有邪慎勿使.(金樱子酸涩性温.然须带生采之.太熟则色红味甘.全失涩味.且服之利人.故采药当及时也.凡子皆降.可入下焦.其功全在固涩.凡一切久痢遗精.大小便不固.无邪热者.皆可用之也.)
《本草乘雅半偈》:金樱子
(蜀本草)
【气味】酸涩平,无毒。
【主治】主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涩精气。久服令人耐寒轻身。
【核】曰∶丛生郊野,山林尤多,唯江西,剑南、岭外者最胜。茎叶都似蔷薇而多刺。
四月开花白腻。夏秋结实,实亦有刺,大似指顶,形如石榴而稍长。核似大营子核而有毛。
【 】曰∶含桃曰樱,金樱子色金色而形相肖也。气味酸涩平,对待以治之。经云∶涩可去脱。开肠洞泄,便溺遗失,精气溢泻,以及血液妄行,寝汗不禁,皆脱也。倘涩因涩用,亦莫之敢撄。
(滑者涩之,脱者收之,对待法也。涩因涩用为从治;从治则反实其实矣。虽然,涩可待滑,收可待脱,还须裁其本,度其标,评其后先,定其缓急。不独可以待诸标本,亦可以顺诸流行矣。)
《本草从新》:金樱子
涩精固肠.
酸涩平,固精秘气,治滑精.(膏和芡实为丸、名水陆二仙丹.)泄痢便数.性涩而不利于气.(丹溪曰∶经络隧道、以通畅为和平、昧者喜其涩精而服之、致生别证、自作不靖、咎将谁执、时珍曰∶无故而服以纵欲则不可、若精气不固者、服之何害.)似榴而小.黄赤有刺.取半黄者.(熟则纯甘.)去刺核研.或熬膏.(熬膏则甘、全失涩味.)
《本草分经》:金樱子
酸涩平,固精秘气,治精滑,固肠,性涩而不利于气,熬膏则甘,全失涩味矣。
《本草撮要》:金樱子
味酸涩温.入手太阴阳明经.功专治脾泄精滑.得芡实能固精.得缩砂能益精.去刺核研.泄泻由于火热暴注.小便不禁.精滑因于虚火炽者不可用.
《本草经解》:金樱子
气平.味酸涩无毒.主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涩精气.久服令人耐寒轻身.金樱子气平.禀天秋成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酸涩无毒.得地东生西收金木之味.入足厥阴肝经.入手阳明燥金大肠经.气味俱降.阴也.十剂云.涩可去脱.脾泄下痢.大肠不禁也金樱子味酸涩.所以固脱也.小便气化乃出.金樱子气平益肺.肺气足以收摄.则小便利自止.五脏六腑之精.皆藏于肾.所以疏泄.肝散之也.金樱子味酸敛肝.肝不疏泄.精气自涩矣.久服酸平益肺.肺主皮毛.皮毛固所以耐寒.肺主气.气充所以轻身也.
【制方】
金樱子同芡实丸.名水陆丹.益气补真.煎膏.丸杜仲末.治肾泄.
《本草蒙筌》:金樱子
味甘、微涩,气平、温。无毒。丛生篱落山野,似小石榴稍长。芒刺遍身,霜后红熟。采收去净刺核,任凭煎液为丸。涩精滑自流,梦中精泄;止小便数去,睡后尿遗。杀寸白虫,塞休息痢。捣烂绞汁,用有两股。熬稠糖入酒鲜黄,调铁粉染须润黑。花收染皓发亦验,根煮杀蛔虫尤灵。皮治带下崩中,炒过煎服即止。
《本草求真》:金樱子
(灌木)收涩脾肾与肺精气
金樱子(专入肾脾肺。形如黄罂)。生者酸涩。熟者甘涩。用当用其将熟之际。得微酸甘涩之妙。取其涩可止脱。甘可补中。酸可收阴。故能善理梦遗崩带遗尿。且能安魂定魄。补精益气。壮筋健骨。此虽收涩佳剂。然无故熬膏频服而令经络隧道阻滞。非惟无益。反致增害。(震亨曰。经络隧道。以通畅为平和。而昧者取涩性为快。熬金樱膏为煎食之。自作不靖。咎将谁属?)诸凡药品。须当审顾。不可不知。似榴而小。黄赤有刺。取半黄者。(熟则纯甘。)去刺核熬膏。甘多涩少。
《本草图经》:金樱子
金樱子(图缺),旧不载所出州土,云在处有之,今南中州郡多有,而以江西、剑南、岭外者为胜。
丛生郊野中,大类蔷薇,有刺;四月开白花;夏秋结实,亦有刺,黄赤色,形似小石榴。十一月、十二月采。江南、蜀中人熬作煎,酒服,云补治有殊效。宜州所供,云本草谓之营实。其注称白花者善,即此也。今校诸郡所述,与营实殊别也。洪州、昌州皆能煮其子作煎,寄至都下,服食家用和鸡头实作水陆丹,益气补真,甚佳。
《本草衍义》:金樱子
经∶“九月十月熟时采”,不尔,复令人利。
《本草择要纲目》:金樱子
【气味】
咸涩平无毒.
【主治】
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涩精气.久服令人耐寒轻身.又止遗泄.取其温且涩也.世人待红熟时.取汁熬膏.味甘全断涩味.都全失本性.大误也.惟当取半黄者.干捣末用之.若无故而服之以取快欲则不可.若精气不固者.服之何咎之有.
《本经逢原》:金樱子
甘酸涩温,无毒。剖开去核及毛用。
发明 金樱子止小便遗泄、涩精气,取其甘温而涩也。夫经络隧道以通畅为和平,而昧者无过服之,以取快欲则不可。若精气不固者服之,何咎之有。但阴虚多火人误服,每致溺涩茎痛,不可不慎。
《得配本草》:金樱子
甘、涩、微酸,性温。入足少阴经血分。固精秘气,止血生津。治虚痢,收虚汗,敛虚火,平虚嗽,定虚喘,疗怔忡。得人参、熟地,治精从便出。配芡实、莲子,治阴虚作泻。
霜熟时采用,不及时反令人泻。去毛刺用。不当涩而涩之,令人减食。(隧道不能通畅也。)
《滇南本草》:金樱子
金樱子(图缺),味酸、涩性微温。入脾肾二经。主治日久下痢,血崩带下,涩精遗泄,用时去子、毛,净用壳。
《顾松园医镜》:金樱子
〔酸涩平,入脾、肾二经。杵去刺及子。〕治脾虚久泄,疗肾虚精滑。〔涩以固脱也。〕性涩不利于气。丹溪曰∶经络隧道,以通畅为和平,昧者喜其涩精而服之以纵欲,致生别疾,咎将谁归。。
《冯氏锦囊秘录》:金樱子
得阳气而兼木化,故味酸、涩,气平、温,无毒。入足太阳、手阳明、足少阴经。
湿可去脱,故主小便不禁,梦遗精滑之症。
金樱子,入脾。肾二经,涩遗精,精滑自流,为收敛虚脱之药。
按∶金樱子,味酸而功专止涩,然经络隧道,以通畅为和,倘能调神养气,则自能收摄充固,昧者但取收涩,煎汤常服,不惟无益,反至气血乖和,令人减食。
《雷公炮制药性解》:金樱子
味酸涩,性温无毒,入脾肺肾三经。主脾泄下痢,血崩带下,涩精气,止遗泄,除咳嗽,止小便,助真气,润颜色,久服延年。先去刺,剖开去子,复拭去毛用。
按∶丹溪曰∶金樱子属土而有金与水,脾肺肾之入,固其宜也。又曰∶经络隧道,以通畅为和平,味者取其涩性,煎膏食之,自作不靖,咎将谁执?此恐过服者伤脾百发也。须九十月间半熟时采之,太生令人利、太熟功力薄。
《雷公炮炙论》:金樱子
雷公云∶林檎向里子,名金樱子,与此同名而已。医方中亦用林檎子者。
《医学入门》:金樱子
金樱子酸涩性平,燥脾益肾止遗精,和血调脏治痢泻,久服耐老身亦轻。
色如金,形如罂。无毒。疗脾泻下痢,止小便利,涩精气,久服养精益肾,调和五脏,活血驻颜,耐老轻身。丹溪云∶属土而有金水。经络隧道以通畅为和平,昧者反取涩性为快,中寒有痞者禁服。凡采,须十月半熟时,不尔,复令人利。煎膏法见六卷。花,平。止冷热痢,杀寸白虫。皮,止泻血及崩带。
《药笼小品》:金樱子
酸涩。
固精秘气,治滑精久痢。
性涩滞,昧者喜其涩精而服之,致生别症,咎将谁执?
熬膏用。
《药性切用》:金樱子
酸涩性平,入肾、膀而涩精固气,止遗浊滑精。炒研用。
《玉楸药解》:金樱子
味咸,性涩,入手阳明大肠、足厥阴肝经。敛肠止泄,固精断遗。
金樱子酸敛涩固,治泄利遗精。肝气郁结者,不宜。酸敛之品,服之则遗精愈甚,当与升达之药并用。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金樱子
味酸涩,平、温,无毒。疗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涩精气。日华子云∶花,平。止冷热痢,杀寸白,蛔虫等。和铁粉研,拔白发敷之,再出黑者,亦可染发。又云∶东行根,平,无毒。治寸白虫。又云∶皮,平,无毒。炒,止泻血及崩中带下。江南、蜀中人熬作煎,酒服,云补治有殊效。沈存中∶子,止遗泄。取其温且涩。世之用者,待红熟取汁熬膏,大误也。红熟则却失本性。今取半黄时采用,妙。
《证类本草》:金樱子
(金樱子_图缺)
味酸、涩,平、温,无毒。疗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涩精气。久服令人耐寒,轻身。方术多用。云是今之刺梨子。形似 而小,色黄有刺,花白。在处有之。
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云∶术多用,言是今之刺榆子,形如 而小。今医家用之甚验。雷公炮炙论云∶林檎向里子名金樱子,与此同名而已。医方中亦用林檎子者。日华子云∶金樱花,平。止冷热痢,杀寸白、蛔虫等。和铁粉研,拔白发,敷之再出黑者,亦可染发。又云金樱东行根,平,无毒。治寸白虫。锉二两,入糯米三十粒,水二升,煎五合。空心服,须臾泻下,神验。又云∶皮,平,无毒。炒,止泻血及崩中带下。
图经曰∶金樱子,旧不载所出州土,云在处有之,今南中州郡多有,而以江西、剑南、岭外者为胜。丛生效野中,大类蔷薇,有刺。四月开白花。夏秋结实,亦有刺,黄赤色,形似小石榴,十一月、十二月采,江南、蜀中人熬作煎,酒服,云补治有殊效。宜州所供。云本草谓之营实。其注称白花者善,即此也。今校诸郡所述,与营实殊别也。洪州、昌州皆能煮,其子作煎,寄至都下。服食家用和鸡头实作水陆丹,益气补真甚佳。
孙真人食忌金樱子煎,经霜后,以竹夹子摘取,于大木臼中,转杵却刺,勿损之,擘为两片,去其子。以水淘洗过,烂捣入大锅,以水煎,不得绝火。煎约水耗半,取出澄滤过,仍重煎似稀饧。每服取一匙,用暖酒一盏调服。其功不可具载。沈存中金樱子,止遗泄,取其温衍义曰∶金樱子,经九月、十月熟时采。不尔,复令人利。
八种海药余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