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子
《本草乘雅半偈》:葵子
(本经上品)
非不返顾其根,足征卫足之知矣。
【气味】甘寒滑,无毒。
【主治】主五脏六腑,寒热羸瘦,五癃,利小便。久服坚骨,长肌肉,轻身延年。
【核】曰∶生少室山中,今郊野园圃,不拘肥瘠地都有。四时可以子种,宿根亦再发。
秋深布子,覆养经冬者,曰冬葵,入药最良。内经云∶脾之菜也。尔雅翼云∶秋菜未生,种此以相接也。又云∶葵为百菜主,味尤甘滑,故为马践,漆室女知忧及国,公仪休相鲁,愠而拔之,不欲夺园夫之利也。其子虽经年不 ,微炒令 炸,散着湿地,遍踏之,朝种暮生,远不过宿。实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埤雅云∶冬种者有雪,弗令从风飞去,言体轻也。每雪辄一劳之,令地保泽,叶不受虫,掐必待露解,收必待霜降,晚则黄烂,早则黑涩。其茎挺生,茎疏叶密,倾向太阳而卫足。孔子曰∶禾生垂穗向根,不忘本也。
又云∶鲍庄子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盖禾之向根仁也,葵之卫足知也。仁以守之,知以揆之。故葵,揆也。其萼翠,其花艳。花具五色间色,单瓣千瓣。王祯农书云∶本丰耐旱,可防荒俭,以作菹腊,枯 可以榜族,根子又能疗疾,咸无遗弃。诚蔬茹之要品,民生之资益也。种类亦多,有露葵、兔葵、黄葵、锦葵、蜀葵,入药者只宜蜀葵。今市肆一种,充冬葵者,气味浊恶,色深褐,质沉重,形如橘核,服之令人肠滑。别录指此为冬葵,又出蜀葵一条,似与尔雅不相符合。当判蜀葵子,即本经葵子,用之颇验。每用市肆伪充冬葵子,不先人云∶寒热欲通而不藏,致肌肉羸瘦;五癃欲藏而不通,致水道闭塞。葵性滑养窍,能使藏者通,返顾卫根,能使通者藏。盖滑为水骨,故可坚骨;骨坚则肌肉长,形全则轻身延年矣。又云∶葵具五色,有多种,冬茂者曰冬葵。犹芥之有冬芥、春芥。为脾之菜,肾之药也。字从癸,从冬,皆属于肾。其子易生,用治胎产,自然入神。功主助精益水,输水溺道,非不返顾其根也。察通关格之专藏,止消中之多溺,可想见矣。若病属久藏而发者,如淋,如带,如痘疹,如死胎,如丹石毒,如消渴,如痈肿没头,如肠痈胃疽,如肉锥怪证,皆有奇征。第有风疾宿病,天行病后,曾被犬伤者忌之。世人但知能发宿疾,不知不许人有久藏
【 】曰∶葵归也,揆也。揆度生气之归,揆度生机之出也。味甘气寒,体滑易生,遂含土劣水势,抽为草木,以孕发陈之兆。故主腑脏宁谧之地,为寒热所侵,以致羸瘦。州都之所,为五邪所薄,以致五癃。此不当于归,所当揆度以出者也。骨坚便利,通淋之征,肌长身轻,主羸之验也。
(揆度生气之归,即能使通者藏;揆度生机之出,即能使藏者通。但之归之出,属气机;
欲
《得配本草》:葵子
黄芩为之使。
甘、淡、寒。滑。入足太阴经气分。滑肠达窍,下乳滑胎,消肿,通关格,利二便。根叶同功。得砂仁,治乳痈。配牛膝,下胞衣。拌猪脂,通关格。(大小便不通欲死者。)拌人乳,利大便。秋种过冬,至春作子,名冬葵子,入药用。若春葵子,不宜入药。气虚下陷,脾虚肠滑,二者禁用。怪症∶有人手足忽长倒生肉刺,如锥,痛不可忍,但食葵菜即愈。
《长沙药解》:葵子
【本经】冬葵子。味甘寒。主五脏六腑,寒热羸瘦,五癃,利小便。久服坚骨长肌肉,轻身延年。
味甘,微寒,性滑,入足太阳膀胱经。滑窍而开癃闭,利水而泻膀胱。
《金匮》葵子茯苓散,葵子一升,茯苓三两。为末,饮服方寸匕。治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则头眩。以阳衰土湿,乙木下郁,不能行水,故身重而小便不利。木郁阳陷,是以恶寒。停水瘀阻,阳气浮荡,不能下根,故起则头眩。葵子滑窍而利水,茯苓泻满而渗湿。
妊娠胎气胀满,脾胃不运,积水郁遏,颇难疏决。葵子寒滑通利,善于开窍而行水,以茯苓泻其满,葵子滑其窍,满消而窍利,然后奔注而下。长于滑胎通乳。消散初起奶痈,以其泻湿燥土,滑利经脉之壅塞也。
《医学入门》:葵子
葵子甘寒滑小肠,催生下乳穿疮疡,根主疮淋解椒毒,叶堪作菜莫多尝。
葵,揆也。《左传》能卫其足者,知也。惟知所以能揆,此即常食葵菜。覆养经冬,至春作子,故谓之冬葵子。无毒。性滑利。宣导热壅,利小肠,通癃闭及卒关格、二便不通、支满欲死、妊娠患淋,或卒下血、倒产难产、子死腹中,或乳难内闭、乳汁不通,并微炒捣碎煮浓汁服之。一切疮肿疖毒未出脓者,水吞三四粒,即作窍出脓。根主恶疮、淋闭、利小便,止消渴,解蜀椒、丹石毒。小儿吞钱,煮汁饮之,立出。叶为百菜主,其心伤人,小儿发斑恶肿,绞汁饮之。性冷利,不可多食。又霜葵多食吐水,动五饮。四季食生葵令饮食不消,发宿疾,动风气,天行病后食之丧明。合鲤鱼食害人,又无蒜勿食。黄芩为使。
《药征续编》:葵子
葵子茯苓散。
上一方。
【品考】
凡方称葵子者,即冬葵子。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