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毒
《医学入门》:麻毒
麻毒原来只肺胃,红斑五六日方出;
六腑肠胃之热,蒸于肺,外感内伤并发,与痘证表似同而里实异。初热三日,出、胀共三日,出而又没,没而又出,出没一周时许。重者,遍身绷胀,眼亦封闭。有赤、白、微黄不同,仍要红活,最嫌黑陷及面目胸腹稠密。咽喉缵缠者逆,发不出而喘者即死。与大科瘾疹相似,又与发斑相似。但发斑如锦纹,有空缺处如云头状;麻即如麻,遍身无空,但疏密不同耳。仍有夹斑、夹丹、夹疮同出者。
初起寒热咳嚏鼽,
初起呵欠,发热恶寒,咳嗽喷嚏,流涕头眩,宜升麻葛根汤加紫苏、葱白以解肌,切忌大汗。斑不红者亦宜,乃麻证初起之神方。潮热盛,加芩、连、地骨皮;谵语,调辰砂六一散;咳多,加麻黄、杏仁、麦门冬、石膏;咳甚另用凉膈散加桔梗、地骨皮;泄泻,合四苓散;便血,合犀角地黄汤;吐衄血,加炒栀子;小便赤,加木通。寒热似疟,小柴胡汤。
面赤全不思食味。
初起全类伤寒,但面赤、中指冷为异耳。
烦喘便秘谵如狂,
已出,烦躁作渴者,解毒汤合白虎汤;喘满便秘者,前胡枳壳汤∶赤茯苓、大黄、甘草,五味水煎服。
便秘三四日者,小承气汤、防风通圣散;谵语溺秘者,导赤散,如泔者,四苓散加车前、木通;谵语如狂者,解毒汤,调辰砂六一散。
或时便血并吐衄;
大便血,或小便亦见血者,犀角地黄汤合解毒汤;吐血、衄血,解毒汤加炒山栀、童便。轻者,黄芩汤加生地、山栀;重者,凉膈散加生地、山栀、童便。
又或泻湿与呕干,
泄泻,解毒汤合四苓散。喘兼泄泻、溺涩者,柴苓汤;烦渴作泻者,白虎加苍术汤、猪苓汤。热盛干呕,解毒汤;伤食呕吐,四君子汤;夏月因暑作呕,四苓散加人参,忌用豆蔻、木香、姜、桂热药。
始终杂证皆热炽;
麻证初起,已出已没及一切杂证,与痘毒大同,但始终药宜清凉。虽然麻爱清凉,痘爱温,不易常道;虚则补,实行泻,医家活法。故治麻,亦有血虚而用四物汤,气虚而用四君子汤,天寒伤冷,则温中理中之药,一时之权也。
没后余毒内攻钻,循衣妄语昏神智。
没后余热内攻,循衣摸床,谵语神昏丧智者死。如热轻余毒未除,必先见诸气色,须预防之,始终以升麻葛根汤为主,或消毒饮、解毒汤,随证选用。仍忌腥、葱、蒜。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