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淋浊

妇人年七七,数尽而经不断,此乃气血有余也,不可止之。若既绝而复来者,或伤损,或淤血,皆以两胁、少腹急痛为辨,宜四乌汤,用赤芍;其势不可止,宜八物汤加芩、连,然不可遽投,恐伤脾胃。


老年淋漓不断,因幼时气多,积久而成。经水每月二、三至者,多成崩淋,宜大剂八物汤主之。


淋漓白滑,间有如屋漏水状,下而不止,止而复来,脐下如冰者,宜香胶艾叶汤。若劳伤血气虚弱,淋漓日久者,宜胶艾汤加炒蒲黄、黄芩。如有汗,加黄 ;如虚者,加人参。


香胶艾叶汤 丁香 阿胶 艾叶 川芎 熟地 当归 白芍


血淋不断,三、五日一至,积久不愈,或因经来入房致劳,或因受气郁结所致。须视小腹痛与不痛、脾胃实与不实。若房劳所伤,宜先活血,后理其经。如小腹痛者,以归附丸治之;如小腹不痛者,以内补汤治之。如气伤,胸满迷闷,腹痛,与脾胃不实者,恐上有淤血,未可止也。宜四乌汤、归附丸、大个散、四物汤加陈、甘、桂、附,后以补宫汤、安胎饮。


内补汤 地黄 当归 川芎 白芍 橘红 茯苓 白术 甘草


大个散 半夏 陈皮 甘草 桔梗 浓朴 苏梗 香附 藿香 白芷 茯苓 菟丝子


安胎饮 白术 黄芩 地榆 甘草 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阿胶 艾叶 半夏


腹不痛,胃实而淋日久者,宜八物汤加芩、连,若食少者,略加陈、楂少许,或内补汤、补宫汤治之。若泻,腹不痛者,宜胃苓汤治之;若泻,腹冷痛者,宜五积散治之。若嗽而不泻者,宜二四汤治之;嗽而兼泻者,宜胃苓汤治之。大凡治血淋症,必以胃气为本,故先理胃健脾为要。如嗽急淋缓,先止其淋,勿可忽也。


胃苓汤 (又名五苓平胃散) 肉桂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苍术 浓朴 陈皮 甘草 生姜 大枣


五积散 肉桂 干姜 白芷 茯苓 麻黄 藿香 甘草 桔梗 半夏 生姜 浓朴 陈皮 川芎 枳壳 当归 白芍


淋虽有赤白之分,不过虚寒郁结为多。如淋漓不断,养胃汤加香附;红色者,用八物汤;白色者,用艾煎、归附二丸;如淋而带沙者,尤当分气血轻重,不可渺也。若白淋变为黄水,则将变血为淋矣,宜艾煎丸加白芍。


养胃汤 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丹皮 青皮 姜黄 白芷 生姜 海桐皮 五加皮


白浊者,膀胱经热也,失治当生痈疽,宜服清心莲子饮。若白淫者,或一时放白水,寡妇尼姑多有是疾,此乃郁火也,宜降火为主。或有劳伤肾虚,或有心虚而得,或因思虑过度。若过虑伤脾,宜四七汤、锁精丸,重则加益智、盐煎。


清心莲子饮 人参 黄 茯苓 甘草 黄芩 车前子 石莲子 地骨皮 麦冬


水煎候冷,空腹服。


四七汤 半夏 浓朴 茯苓 苏叶 生姜 大枣


锁精丸 青盐 茯苓 五味子 破故纸


上四味,等份为末,蜜丸,淡盐汤下。


中气不足,便浊下注,以四君摄精治。


真西党 茯神 牡蛎 北五味 炙草 淮山药 萆 牛膝 炒白芍


又丸方,即前方加于术、米仁,湘莲肉。



久浊元虚,六脉无力,健中升清,自然安适。


制于术 萆 生米仁 牡蛎 冬瓜子 赤苓 泽泻 沙蒺藜 山药 甘草梢



脾肾两虚,腰痛便浊,未免费心太过,君火下陷,但此患久缠命门,阳气不摄,以致上脉沉弱,大便溏薄。拟补中益气合滋肾法(服过大黄数两未效。)


真西党 熟地 茯神 肉桂 炙草 制于术 升麻 枣仁 萆 湘莲


丸方,去萆 ,加五味、金樱子、阿胶,捣丸。



误服药酒,热注膀胱,小便下浊,久延不痊,烦渴肉削。诊得六脉并不弦数。兹用补中益气加减法。


西党参 熟地 麦冬 萆 升麻 芦根 制于术 茯神 五味 牡蛎 湘莲



便浊腰痛,督脉受伤,以固精补气治。


大熟地 金樱子 川断 龙骨 净归身 芡实 狗脊 杜仲



久浊不止,肾部痿痛,厘清温润治。


西党参 川萆 淡苁蓉 杜仲 生归身 大熟地 赤茯苓 沙蒺藜 牡蛎 湘莲肉



尿血兼浊,频解溺痛,左肋不和,恐有蓄血,此方暂服。


川连 萆 瓦楞子 甘草 归须 赤苓 元胡索



便浊久缠,湿火下注也。升清分利治。


元生地 川萆 炙升麻 赤苓 莲须 丹皮 甘草梢 生米仁 泽泻


经义


《至真要大论》曰∶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太阳之胜,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


《痿论》曰∶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


《口问篇》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五癃津液别篇》曰∶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气厥论》曰∶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评热病论》曰∶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


《玉机真藏论》曰∶冬脉不及,则令人少腹满,小便变。


《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论证(共四条)


便浊证有赤白之分,有精溺之辩。凡赤者多由于火,白者寒热俱有之。由精而为浊者,其动在心肾。由溺而为浊者,其病在膀胱、肝、脾。


赤浊之证,有溺之赤色者,有带血而赤者。若见鲜血,则当从血证门溺血条下治之。若溺之黄赤者,此固多有火证,然必赤而痛涩,及别有火脉火证,方可以火证赤浊论治。


若或以劳倦过伤,或以久病,或以酒色耗伤真阴,或以素服清凉等药,愈服愈赤,愈见短少,而且无痛涩等证者,此系水亏液涸,全非赤浊之比。经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即此类也。但当温补下元,使之气化,水必自清,切不可因小便黄赤,一概皆从火治。


白浊证,有浊在溺者,其色白如泔浆。凡肥甘酒醴,辛热炙爆之物,用之过当,皆能致浊。此湿热之由内生者也。又有炎热湿蒸,主客时令之气,侵及脏腑者,亦能致浊,此湿热之由外入者也。然自外而入者,少。自内而生者,多。总之,必有热证热脉,方是火证。清去其火,则浊无不愈矣。有浊在精者,必由相火妄动,淫欲逆精,以致精离其位,不能闭藏,则源流相继,淫溢而下,移热膀胱,则溺孔涩痛,清浊并至,此皆白浊之因热证也。及其久也,则有脾气下陷,土不制湿,而水道不清者,有相火已杀,心肾不交,精滑不固,而遗浊不止者,此皆白浊之无热证也。有热者,当辩心肾而清之;无热者,当求脾肾而固之、举之。治浊之法无出此矣。


淋之为病,小便痛涩滴沥,欲去不去,欲止不止者是也。是亦便浊之类,而实浊之甚者。但浊出于暂,而久而不已,则为淋证。其证则或有流如膏液者,或出如砂石而痛不可当者,或有如筋条者,或时为溺血、血条者,此淋之与浊诚有不同。故严氏有五淋之辩,曰气、石、血、膏、劳也。气淋为病,小便涩,常有余沥。石淋,茎中痛,溺如砂石,不得卒出。


膏淋,溺如膏出。劳淋,劳倦即发,痛引气冲。血淋,遇热即发,甚则溺血,候其鼻头色黄者,小便难也。大抵此证,多由心肾不交,积蕴热毒,或酒后房劳,服食燥热,七情郁结所致。此严氏之说,固已尽之,然淋之初病,则无不由乎热剧,无容辩矣。但有久服寒凉而不愈者,又有淋久不止,及痛涩皆去,而膏液不已,淋如白浊者,此惟中气下陷,及命门不固之证也。故必以脉以证,而察其为寒、为热、为虚,庶乎治不致误。


论治(共六条)


一、热蓄膀胱,溺赤热甚,而或痛或涩者,必当专去其火,宜先用抽薪饮、大厘清饮、七正散之类主之。若小水不利,而烦热难解者,惟绿豆饮为最妙。若兼大便燥结者,宜八正散主之。若微热不甚,或热势稍退者,宜加减一阴煎,或导赤散、火府丹、清心莲子饮之类主之。若小水不利者,宜清肺饮子主之。


溺白证。凡如泔如浆者,亦多属膀胱水道之热,宜导赤散、徙薪饮之类以清之。若无内热而溺白者,多由饮食湿滞,宜小厘清饮,或苓术二陈汤减去干姜以燥之利之。大都湿在肠胃,或在膀胱者,宜二陈汤,或半夏丸,或固元丹之类,皆可择用。若胞气不固,而液浊不清者,此亦败精之属也,宜秘元煎或水陆二仙丹以固之。


浊在精分者,必因相火妄动,或逆精而然,以致精溺并至。若兼涩痛之甚者,亦宜抽薪饮、大厘清饮之类,先去其火,然后再安精气。及其稍久,痛涩俱去,而惟精浊不止者,当用宁心固肾等剂,宜秘元煎、菟丝煎,或人参丸、定志丸、心虚白浊歌之类主之。


命门虚寒,阳气不固,则精浊时见,而久不能愈者,但当培补命门,宜右归丸、益志汤、石刻安肾丸、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若虚本不甚,而胞气微寒不摄者,宜萆 厘清饮主之。


治淋之法,大都与治浊相同,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宜温补命门,但当以前法通用,无他技也。


血淋证,若在男子,则凡便血不痛者,即为溺血;血来而痛者,即曰血淋,然无非逆血证耳。治法具详血证门。惟妇人之血淋,则多由冲任经脉之病,大与男子者不同,妇人门另有正条。


述古(共六条)


河间曰∶小便混浊,皆属于热。如夏月天气热则水液混浊,冬月天气寒则水清洁,水体清而火体浊故也,如清水火煎自浊。


东垣曰∶淋证当分在气在血而治之,以渴与不渴为辩。如渴而小便不利,热在上焦气分,肺金主之。宜用淡渗之药,以茯苓、泽泻、琥珀、灯心、通草、车前、瞿麦、 蓄之类,而清肺金之气,泻其火,以滋水之上源也。不渴而小便不利者,热在下焦血分,肾与膀胱主之。宜用气味俱阴之药,如知母、黄柏、滋肾丸是也。除其热,泄其闭塞,以滋膀胱肾水之下元也。


丹溪曰∶淋虽有五,皆属于热,治宜解热利水,以山栀子之类。不可发汗,汗之必便血。


又曰∶浊主湿热。有痰,有虚,赤属血,白属气。大率皆是湿痰流注,宜燥中宫之湿,用二陈加苍术、白术,燥去其湿。去热宜黄柏、青黛、滑石、山栀。痰盛者,以二陈加南星、蛤粉、神曲糊丸,青黛为衣。虚劳者,不宜峻用寒凉,当用补阴滋肾气。胃弱者,兼用人参,以柴胡、升麻升其胃中之气。


附录云∶人之五脏六腑俱各有精,然肾为藏精之府,而听命乎心。贵乎水火升降,精气内持。若调摄失宜,思虑不节,嗜欲过度,水火不交,精元失守,由是而为赤白浊之患。赤浊是心虚有热,因思虑得之。白浊肾虚有寒,过于淫欲而得之。其状漩白如油,光彩不定,漩脚澄下,凝如膏糊。治法∶赤者,当清心调气。白者,温补下元。又须清上,使水火既济,阴阳叶和,精气自固矣。


薛立斋曰∶按前证脾肺虚热者,用补中益气汤送六味丸。肺肾虚热者,用黄芩清肺饮送六味丸。肝肾虚热者,用加味逍遥散送六味丸。劳伤心肾者,清心莲子饮。郁结伤脾者,归脾汤。若郁怒伤肝脾者,加味逍遥散。若心肾虚弱者,小温金散。若思虑伤心肾者,茯菟丸。梦遗、精滑、赤白二浊,治法当互参用之。


徐东皋曰∶淋证初作者,主于实热,当利之,八正散之属是也。既利之而不愈,久久而气下陷者,虚也,宜升其气,气升而水自下。升而不愈,必用吐法,吐之而气自升也。痰多者,用二陈汤,先服后吐。痰气闭塞者,用二陈汤加木通、香附探吐。


赵氏曰∶肝主小便,若肝经血虚,用四物、山栀。若小便涩滞,或茎中作痛,属肝经湿热,用龙胆泻肝汤。若小便频数,或劳而益甚,属脾气虚弱,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药、五味。


若小便无度,或淋沥不禁,乃阴挺痿痹也,用六味地黄丸。若小便涩滞,或补而益甚,乃膀胱结热也,用五淋散。若脾肺燥热,不能化生者,黄芩清肺汤。膀胱阴虚,阳无所生者,滋肾丸。膀胱阳虚,阴无所化者,六味丸。若阴痿思色,精不出,茎道涩痛如淋,用加减八味丸料加车前、牛膝。若老人精竭复耗,大小便牵痛如淋,亦用前法温之。如不应,急加附子,多有生者。


淋浊论列方


大厘清饮(新寒五) 小厘清饮(新和十) 小温金散(固四三) 抽薪饮(新寒三) 徙薪饮(新寒四) 加减一阴煎(新补九) 七正散(寒百十六) 八正散(寒百十五) 清心莲子饮(寒三二) 导赤散(寒一二二) 火府丹(寒百二十) 苓术二陈煎(新和四) 绿豆饮(新寒十四)五淋散(寒百十七) 水陆二仙丹(固二三) 四物汤(补八) 清肺饮子(和一五三) 萆 分清饮(热一六四) 二陈汤(和一) 滋肾丸(寒一六三) 心虚白浊歌(补百一) 六味丸(补百二十) 八味丸(补一二一) 黄芩清肺饮(寒三八) 右归丸(新补五) 半夏丸(和三五二)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归脾汤(补三二) 益智汤(热一六五) 加减八味丸(补一二二) 人参丸(补百五) 菟丝煎(新固三) 加味逍遥散(补九三) 定志丸(补百十六) 茯菟丸(固三八)石刻安肾丸(热一六八) 秘元煎(新固一) 固元丹(固三一) 龙胆泻肝汤(寒六三)


论外备用方


还少丹(补一三五) 金樱膏(补百 虚带浊) 人参固本丸(补百六) 琥珀散(和三四七气虚淋浊) 地髓汤(和三四五 淋痛) 海金砂散(寒一七二 膏淋) 五淋散(寒百十七热淋) 牛膝汤(寒一二五 砂淋) 《直指》黄芩汤(寒百七 心肺热) 秘真丹(固二五)五子丸(固四六 浊) 莲子六一散(固四四 赤浊) 锁精丸(固二六 带浊) 威喜丸(固四五) 家韭子丸(固三四 阳虚久浊) 固精丸(固二九 虚滑带浊)


某(三二)湿热下注淋浊。当分利。(湿热)


萆 淡竹叶 瞿麦 赤苓 细木通 蓄


某(二八)湿热下注。溺痛淋浊。先用分利法。


萆 淡竹叶 木通 赤苓 茵陈 海金沙


魏 脉数垂。淋浊愈后再发。肛胀便不爽。余滴更盛。


萆 猪苓 泽泻 白通草 海金沙 晚蚕砂 丹皮 黄柏


又 滞浊下行痛缓。议养阴通腑。


阿胶 生地 猪苓 泽泻 山栀 丹皮


毛(三四)壮盛体丰。当夏令湿热蒸迫。水谷气坠而有淋浊。服寒凉。腹胀。得固涩无效。皆非腑病治法。子和桂苓饮。


又 前用甘露饮。淋浊已止。而头晕左肢麻木。胃脘腹中饥则欲痛。咽喉中似有物粘着。咳咯咽饮不解。诊脉左劲右濡。据症是水弱木失滋涵。肝阳化风。过膈绕咽达巅。木乘胃土。阳明脉衰。不司束筋骨以利机关。脘腹中痛。得食则缓者。胃虚求助也。今壮年有此。已属痱中根萌。养肝肾之液。以熄虚风。补胃土以充络脉。务在守常。勿图速效。可望全好。


制首乌 苁蓉 天冬 杞子 柏子霜 茯神 菊花炭 青盐红枣肉丸服四钱 晚服猪肚丸方。


某 膏淋浊腻。湿热居多。然亦有劳伤肾伤。下虚不摄者。今以酒客。腹中气坠。便积。苦辛寒分消治。


黄柏 茯苓 萆 海金沙 川楝子 青皮 防己 蚕砂


汪 脉左坚入尺。湿热下坠。淋浊痛。(阴虚湿热)滋肾丸。


周(二二)便浊茎痛。 滋肾丸(三钱)


吴(二四)久疮不愈。已有湿热。知识太早。阴未生成早泄。致阳光易升易降。牙宣龈血。为浊为遗。欲固其阴。先和其阳。仿丹溪大补阴丸。合水陆二仙丹。加牡蛎金樱膏丸。


黄 舌白气短。胸中痛。目暗。微淋。乃阴虚于下。气阻于上。暂停参剂。早上服都气丸三钱。晚服威喜丸二钱。


叶(三八)脉数形瘦。素有失血。自觉气从左升。痰嗽随之。此皆积劳。阳气鼓动。阴弱少制。六味壮水和阳极是。近日便浊。虽宜清热。亦必顾其阴体为要。


生地 丹皮 甘草梢 泽泻 山栀 黑豆皮


某 阴虚。湿热在腑为浊。六味去萸加车前牛膝黄柏萆 。


某 遗由精窍。淋在溺窍。异出同门。最宜分别。久遗不摄。是精关不摄为虚。但点滴茎中痛痒。


久腹坚满。此属淋闭。乃隧道不通。未可便认为虚。况夏令足趾湿腐。其下焦先蕴湿热。热阻气不流行。将膀胱撑满。故令胀坚。议理足太阳经。五苓散。


某(四五)淋浊。溺短涩痛。先通阳气。(下焦阳不流行)


萆 (三钱) 乌药(一钱) 益智(五分) 赤苓(三钱) 远志(四分) 琥珀末(五分)


萧(四一)脉沉淋浊。(心火下陷)厘清饮加山栀丹皮茯苓猪苓。


某(二三)淋浊。小便不利。当清利火腑。 导赤散生地用细者加赤苓瞿麦。


黄 心热。下遗于小肠。则为淋浊。用药以苦先入心。而小肠火腑。非苦不通也。既已得效。宗前议定法。


人参 黄柏 川连 生地 茯苓 茯神 丹参 桔梗 石菖蒲


王 淋属肝胆。浊属心肾。心火下陷。阴失上承。故溺浊不禁。


人参 川连 生地 茯神 柏子仁 远志


某(氏)气闭成淋。(气闭)


紫菀 枇杷叶 杏仁 降香末 栝蒌皮 郁金 黑山栀


又 食入痞闷。小便淋痛。照前方去紫菀黑栀加苡仁。


某(三四)小溲短赤。带血。(膀胱热血淋)导赤散加琥珀末五分赤茯苓。


胡(三五)热入膀胱。小溲血淋。茎中犹痛。非止血所宜。议用钱氏导赤散。加知柏以清龙雷。


许(十八)血淋。尿管溺出而痛。脉沉实。形色苍黑。治从腑热。


芦荟 山栀 郁李仁 红花 当归 酒大黄 龙胆草 丹皮


又 血淋未已。用坚阴清热。


小生地 粉丹皮 黄柏 知母 淡竹叶 山栀


祝(五四)中年以后。瘦人阴亏有热。饮酒。湿热下坠。精浊痔血。皆热走入阴。则阴不固摄。前方宗丹溪补阴丸。取其介属潜阳。苦味坚阴。若用固涩。必致病加。(精浊阴虚)


水制熟地 龟版胶 咸秋石 天冬 茯苓 黄柏 知母 猪脊筋捣丸。


范(二五)精走浊淋。脊骨生热。属阴虚。胃弱勿用腻滞。


龟腹甲心 覆盆子 五味 归身 鹿角胶 秋石 芡实 金樱膏丸。


戈(四五)脉左细劲。腰酸。溺有遗沥。近日减谷难化。此下焦脏阴虚馁。渐及中焦腑阳。收纳肝肾。勿损胃气。(肾气不摄)


熟地 杞子 柏子仁 当归身 紫衣胡桃 补骨脂 杜仲 茯苓 青盐 蜜丸。


某(六五)六旬有五。下焦空虚。二便不爽。溺管痹痛。姑与肾气汤主治。肾气汤细绢滤清服。


朱(三六)血淋管痛。腑热为多。经月来。每溺或大便。其坠下更甚。想阴精既损。肾气不收故也。


咸苁蓉 柏子仁 杞子 大茴 牛膝 茯苓


某 淋浊经年。阳损腰痛。畏冷。


熟地 杞子 鹿角胶 巴戟 杜仲 柏子仁 湖莲 芡实


叶(二七)淋属肝胆。浊属心肾。据述病。溺出混浊如脓。病甚则多。或因遗泄后。浊痛皆平。或遗后痛浊转甚。想精关之间。必有有形败精凝阻其窍。故药中清湿热通腑。及固涩补阴。久饵不效。


先议通瘀腐一法。考古方通淋通瘀。用虎杖汤。今世无识此药。每以杜牛膝代之。(败精浊瘀阻窍)


用鲜杜牛膝根。水洗净。捣烂绞汁大半茶杯。调入真麝香一分许。隔汤炖温。空心服。只可服三四服。淋通即止。倘日后病发再服。


又 淋病主治。而用八正厘清。导赤等方。因热与湿俱属无形。腑气为壅。取淡渗苦寒。湿去热解。腑通病解。若房劳强忍精血之伤。乃有形败浊阻于隧道。故每溺而痛。徒进清湿热利小便无用者。以溺与精同门异路耳。故虎杖散小效。以麝香入络通血。杜牛膝亦开通血中败浊也。


韭白汁九制大黄(一两) 生白牵牛子(一两) 归须(五钱) 桂枝木(三钱生) 炒桃仁(二两) 小茴(三钱) 韭白汁法丸。


李 败精凝隧。通瘀痹宣窍已效。


生桃仁 杜牛膝 人中白 生黄柏 麝香(二分调入)


徐(五四)五旬又四。劳心阳动。阴液日损。壮年已有痔疡。肠中久有湿热。酒性辛温。亦助湿热。热下注为癃为淋。故初病投八正五苓。疏气之壅也。半年不痊。气病渐入于血络。考古方惟虎杖散最宜。虎杖散。


张 丹溪谓五淋症。湿热阻窍居多。三年前曾有是病。月前举发。竟有血块窒塞。尿管大痛。不能溺出。想房劳强忍。败精离位。变成污浊瘀腐。且少腹坚满。大便秘涩。脏气无权。腑气不用。


考濒湖发明篇中。有外甥柳乔之病。与此适符。今仿其义。参入朱南阳法。


两头尖 川楝子 韭白 小茴 桂枝 归尾冲入杜牛膝根汁。


又 痛胀皆减。滴沥成淋。前投通浊已效。只要凝块全无。便不反复。阴药呆钝。桂附劫液。通阳柔剂为宜。


苁蓉 归尾 柏子仁 炒远志 杞子 茯苓 小茴


马 淋 。属肝胆居多。桂附劫阴。与刚脏不合。诊脉沉涩无力。非五苓八正可投。议用朱南阳法。仍是厥阴本方耳。


老韭根白(一两) 两头尖(一百粒) 小茴香(五分) 川楝子肉(一钱) 归须(二钱) 穿山甲末(一钱)


徐 由淋痛渐变赤白浊。少年患此。多有欲心暗动。精离本宫。腐败凝阻溺窍而成。乃有形精血之伤。三年久病。形消肉减。其损伤已非一脏一腑。然补精充髓。必佐宣通为是。自能潜心安养。尚堪带病延年。


熟地 生麋角 苁蓉 炒远志 赤苓 牛膝


某 每溺尿管窒痛。溺后混浊。败精阻窍。湿热内蒸。古方虎杖散。宣窍通腐甚妙。若去麝香。必不灵效。较诸汤药。更上一筹矣。


酒煨大黄 炒龙胆草 炒焦黄柏 牵牛子 川楝子 黑山栀 小茴 沉香汁


某 阴精上蒸者寿。阳火下陷者危。血淋久而成形窒痛。烦心。心火直升。老人阴精已惫。五液化成败浊。阻窍不通。欲溺必痛。得泄痛减。即痛则不通。痛随利缓之谓。故知柏六味。及归脾逍遥之属。愈治愈剧。其守补升补。滋滞涩药。决不中病。用琥珀痛减。乃通血利窍之意。然非久进之方。以不伤阴阳之通润立方。


生地 益母草 女贞子 阿胶 琥珀 豆皮


顾(二四)败精宿于精关。宿腐因溺强出。新者又瘀在里。经年累月。精与血并皆枯槁。势必竭绝成劳不治。医药当以任督冲带调理。亦如女人之崩漏带下。医者但知八正厘清。以湿热治。亦有地黄汤益阴泻阳。总不能走入奇经。(奇脉病)


鹿茸 龟甲 当归 杞子 茯苓 小茴 鲍鱼


夏(六三)案牍神耗。过动天君。阳燧直升直降。水火不交。阴精变为腐浊。精浊与便浊异路。故宣利清解无功。数月久延。其病伤已在任督。凡八脉奇经。医每弃置不论。考孙真人九法。专究其事。欲涵阴精不漏。意在升固八脉之气。录法参末。


鹿茸 人参 生菟丝粉 补骨脂 韭子 舶茴香 覆盆子 茯苓 胡桃肉 柏子霜 蒸饼为丸。


刘(三九)脉缓涩。溺后有血。或间成块。晨倾溺器。必有胶浊粘腻之物。四肢寒凛。纳食如昔。病伤奇脉。


生鹿茸 当归 杞子 柏子仁 沙苑子 小茴


王(五八)悲忧惊恐。内伤情志。沐浴熏蒸。外泄阳气。络中不宁。血从漏出。盖冲脉动。而诸脉皆动。任脉遂失担任之司。下元真气。何以固纳。述小便欲出。有酸楚如淋之状。诊脉微小涩。最宜理阳通补。用青囊斑龙丸。


淋有五淋之名。浊有精浊便浊之别。数者当察气分与血分。精道及水道。确从何来。大凡秘结宜通。滑脱当补。若因心阳亢而下注者。利其火腑。湿热甚而不宣者。彻其泉源。气陷用升阳之法。血瘀进化结之方。此数端。人所易晓也。独不知厥阴内患。其症最急。少腹绕前阴如刺。小水点滴难通。环阴之脉络皆痹。气化机关已息。先生引朱南阳方法。兼参李濒湖意。用滑利通阳。辛咸泄急。佐以循经入络之品。岂非发前人之未发耶。若夫便浊之恙。只在气虚与湿热推求。实者宣通水道。虚者调养中州。若虚实两兼。又有益脏通腑之法。精浊者。盖因损伤肝肾而致。有精瘀精滑之分。精瘀当先理其离宫腐浊。继与补肾之治。精滑者用固补敛摄。倘如不应。当从真 调之。景岳谓理其无形。以固有形也。然此症。


但知治肝治肾。而不知有治八脉之妙。先生引孙真人九法。升奇阳。固精络。使督任有权。漏卮自已。可见平日若不多读古书。而临症焉知此理。若不经先生讲明。予今日亦不知此方妙处。又尿血一症。虚者居多。若有火亦能作痛。当与血淋同治。倘清之不愈。则专究乎虚。上则主于心脾。下则从乎肝肾。久则亦主于八脉。大约与前症相同。要在认定阴阳耳。(邵新甫)


徐评 治淋之法。有通有塞。要当分别。有瘀血积塞住溺管者。宜先通。无瘀积而虚滑者。宜峻补。不但煎丸各别。并外治之法亦复多端。宜博识而详考之。案中并未见及也。


郎 五十六岁 便泄带血,既有膀胱之湿,又有小肠之热,用导赤合四苓汤法。


猪苓(三钱) 茯苓皮(五钱) 萆 (五钱) 泽泻(三钱) 次生地(五钱) 甘草梢(一钱)淡竹叶(二钱) 木通(三钱) 飞滑石(五钱)


十二月初一日 少腹痛,于前方内,加∶


川楝子(三钱) 小茴香炭(三钱)



王 十七岁 湿土司天,湿热下注,致成淋症,茎肿。


萆 (三钱) 白通草(一钱) 甘草梢(三钱) 茯苓皮(五钱) 滑石(二钱) 生苡仁(五钱) 车前子(二钱) 泽泻(三钱) 芦根(三钱)


十五日 于前方内,加∶


黄柏炭(三钱)



龚 五十八岁 先是大小便俱闭,自用大黄八钱,大便虽通而小便点滴全无,续用五苓,仍不通,诊其六脉弦紧,病因肝郁而成,开阴络法。


降香末(三钱) 归须(三钱) 两头尖(三钱) 琥珀(三分) 丹皮(三钱) 韭白汁(三匙,冲) 麝香(五厘,同研冲)


一帖而通,二帖而畅。



普 三十八岁 小便淋浊,茎管痛不可忍,自用五苓、八正、萆 厘清饮等渗湿,愈利愈痛。细询病情,由房事不遂而成。余曰∶溺管与精管异途,此症当治精管为是。用虎杖散法,现无虎杖草,以杜牛膝代之。


杜牛膝(五钱) 当归(三钱) 降香末(三钱) 麝香(五厘) 桃仁泥(三钱) 两头尖(三钱) 琥珀(六分) 丹皮(三钱)


一帖而痛减,五帖而痛止,七帖而浊净。后以补奇经而愈。



珍 四十五岁 血淋太多,先与导赤不应,继以脉弦,细询由怒郁而起,转方与活肝络。


新绛纱(三钱) 苏子霜(一钱) 丹皮炭(五钱) 旋复花(三钱) 桃仁(三钱) 红花(二钱) 片姜黄(三钱) 香附(三钱) 归须(三钱) 郁金(二钱) 降香末(三钱)


四帖而安。



王 四十五岁,小便狂血,脉弦数,病因肝郁。


新绛纱(三钱) 细生地(五钱) 青皮(二钱) 旋复花(三钱) 丹皮炭(五钱) 桃仁(三钱) 降香末(三钱) 香附(三钱) 归须(三钱)


服四帖而血止,止后两月,又因动气而发,仍与前方,七帖而愈。



范 二十八岁 因怒郁而大小便闭,与极苦而通小肠,借火腑通胆腑法。


黄芩(三钱) 归须(三钱) 桃仁泥(三钱) 胡黄连(三钱) 龙胆草(三钱) 广郁金(二钱)


二帖而大小皆通。



保 女 十八岁 怒郁,少腹胀大如斗,小便点滴全无,已三日矣,急不可耐,仰卧不能转侧起立,与开经络。


降香末(三钱) 香附米(三钱) 广郁金(二钱) 龙胆草(三钱) 青皮(二钱) 韭白汁(三匙,冲) 归须(三钱) 琥珀(五分) 两头尖(三钱) 麝香(五厘)


一帖而通,二帖而畅。



保 五岁 夏日痘后受暑,小便不通,脉洪数,玉茎肿亮,蜷曲如勾,与凉利膀胱。


白通草(钱半) 蚕砂(三钱) 滑石(六钱) 云苓皮(五钱) 苡仁(五钱) 杏仁(三钱)


一帖而通,三帖而玉茎复元。



叶 四十五岁 乙酉年七月初一日 金实无声,六脉俱弦,痰饮兼之湿痹,小便白浊,先与行湿。


茯苓皮(五钱) 川萆 (五钱) 通草(一钱) 桂枝(五钱) 防己(三钱) 蚕砂(五钱)半夏(五钱) 杏仁泥(四钱) 生苡仁(五钱) 甘草(一钱) 滑石(六钱)


服七帖。


十四日 复诊加∶


九月初三日 猪苓(三钱) 泽泻(三钱)


伏饮湿痹便浊,前与淡渗通阳,已服三十帖,因停药二十余日,现下饮又上泛,胸满短气,腰酸淋浊未除,且与行心下之饮,脉弦细,阳不复。


姜半夏(五钱) 杏仁(四钱) 云苓皮(五钱) 广陈皮(三钱) 防己(四钱) 桂枝(三钱)枳实(四钱) 萆 (五钱) 通草(钱半) 晚蚕砂(三钱)


十二日 服九帖。


去杏仁、防己,加∶


薏苡(五钱)


又服三十余帖。


十月初五日 痰饮、痹症、淋浊,皆寒湿为病,误与补阴,以致湿邪胶痼沉着,急难清楚。前与开痹和胃,现今虽见效不少,究竟湿邪为患,阴柔之邪,久为呆补所困,难以旦夕奏功也。


桂枝(四钱) 川萆解(五钱) 泽泻(三钱) 姜半夏(六钱) 滑石(六钱) 云苓皮(五钱)广皮(五钱) 蚕砂(三钱) 车前子(三钱) 枳实(三钱) 猪苓(三钱) 生苡仁(五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


十月二十五日 浊湿误补久留,与开太阳阖阳明法,数十帖之多,虽见大效,究未清楚,小便仍间有浊时,腿仍微有酸痛。


姜半夏(一两) 桂枝(四钱) 片姜黄(二钱) 广陈皮(五钱) 通草(一钱) 川萆 (五钱)晚蚕砂(三钱) 川椒炭(三钱) 生苡仁(五钱) 防己(三钱) 猪苓(三钱) 小枳实(二钱)茯苓皮(五钱)


十一月十八日 痹症挟痰饮,小便浊,喉哑,先开上焦,后行中下之湿,余有原案。


苦桔梗(五钱) 甘草(三钱) 杏仁(五钱) 半夏(一两) 云苓皮(五钱) 生苡仁(五钱)


喉哑服此。


备用方∶


桂枝(四钱) 广皮(三钱) 生苡仁(五钱) 云苓皮(六钱) 半夏(六钱) 蚕砂(三钱)川萆 (五钱) 车前子(四钱) 滑石(一两) 川黄柏(三钱,盐水炒)


便浊服此。


湿热内蕴,移于下焦,小溲混浊作痛,牡丹皮汤主之。


牡丹皮汤(自制)


丹皮(二钱) 赤芍(一钱) 木通(一钱) 萆 (二钱) 花粉(二钱)瞿麦(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车前(二钱) 甘草(四分) 苡仁(一两煎汤代水)


虚体夹湿,淋浊不痛,加味三才汤主之。


加味三才汤(自制)


天冬(二钱) 生地(四钱) 沙参(四钱) 丹参(二钱) 柏仁(二钱) 萆 (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车前(二钱) 甘草(四分) 藕(三两) 苡仁(一两与藕同煎汤代水)


(凡涉伤寒门痉病者不录。)


海藏神术汤 治内伤冷冻饮料,外感寒邪,而无汗者。


苍术(二两) 防风(二两) 甘草(一两) 葱白、生姜同煎服。


白术汤 治内伤冷物,外感风寒,有汗者。


白术(三两) 防风(二两) 甘草(一两) 每服三钱,加姜三片煎服。


人参泻肺汤 治肺经积热,上喘咳嗽,胸膈胀满,痰多,大便涩。


人参 黄芩 栀子 枳壳 薄荷 甘草 连翘 杏仁 大黄 桑皮 桔梗(各等分) 每服七钱,水二盏,煎八分服。


天门冬散 治肺壅脑热鼻干,大便秘涩。


天冬(八分) 桑皮(八分) 升麻(八分) 大黄(八分) 枳壳(八分)甘草(八分) 荆芥(一钱) 水二盏,煎八分,食后服。


赤茯苓汤 治膀胱湿热,小便不通,口苦舌干,咽喉不利。


赤苓 猪苓 葵子 枳实 瞿麦 木通 黄芩 车前 滑石 甘草(各等分) 加姜三片,煎八分服。


龙脑鸡苏丸 除烦热郁热,肺热咳嗽,吐血鼻衄,消渴惊悸,膈热口疮,清心明目。


薄荷(一两六钱) 生地(六钱) 麦冬(四钱) 蒲黄(二钱) 阿胶(二钱) 黄 (一钱) 人参(二钱) 木通(二钱) 甘草(一钱) 银柴胡(一钱) 共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


利膈散 治脾肺大热,虚烦上壅,咽喉生疮。


薄荷 荆芥 防风 桔梗 人参 牛蒡子 甘草(各一两) 共为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沸汤点服。


地黄煎 治热积。


地黄(一斤) 茯神(四两) 知母(四两) 玉竹(四两) 花粉(四两)麦冬(四两) 人参(二两) 石膏(八两) 地骨皮(四两) 共研末,加白蜜、竹沥、姜汁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碧雪 治一切积热,咽喉口舌生疮,心中烦躁,及天行时热,发强昏愦。


芒硝 朴硝 硝石 马牙硝 青黛 石膏 寒水石(水飞) 甘草(各等分) 先将甘草煎汤二升,去渣,入诸药,再煎,用柳木棍不住手搅,令硝溶得所,再入青黛,和匀,倾入砂盆内,候冷,凝结成霜,研为细末。每用少许,含化津咽,不拘时候。如咽喉壅闭,吹药入喉中,即愈。


麻黄杏子薏苡甘草汤 治一身尽痛,日晡发热,此伤于汗出当风,风湿为病也。


麻黄(四两) 甘草(一两) 苡仁(半斤) 杏仁(七十粒) 每服四钱,煎八分,有微汗,避风。


防己黄 汤 治风湿相乘,身重,汗出恶风。


防己(一两) 甘草(五钱) 白术(七钱) 黄 (一两二钱) 共锉细,每用五钱,大枣一枚,姜三片,水煎八分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水。暖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令微汗。


和剂五积散 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背拘急,恶寒呕吐,内伤生冷,及寒湿客于经络。


白芷(三两) 茯苓(三两) 半夏(三两) 当归(三两) 川芎(三两) 甘草(三两) 肉桂(三两) 白芍(三两) 枳壳(六两) 麻黄(六两) 陈皮(六两) 桔梗(十二两) 浓朴(四两) 干姜(四两) 苍术(四两) 每服四钱,加姜三片,葱白三根,煎七分,热服。


活人败毒散 治瘟疫风湿风痰,头痛目眩,憎寒恶热,山岚瘴气。


羌活(一两) 独活(一两) 前胡(一两) 柴胡(一两) 茯苓(一两) 枳壳(一两) 桔梗(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五钱) 共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加姜三片,煎七分,温服。


清热渗湿汤 治热湿郁蒸,烦热食少,神倦。


黄柏(二钱盐水炒) 黄连(五分) 茯苓(二钱五分) 泽泻(二钱) 苍术(二钱五分)白术(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服。


二术四苓汤 治诸湿肿满,一身尽痛,发热烦闷,二便不利。


白术 苍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黄芩 羌活 芍药 栀子 甘草(各等分) 加姜三片,灯芯一撮,煎服。


羌活胜湿汤 治脊痛项强,腰如折,项如拔,上冲头痛。


羌活(一钱) 独活(一钱) 本(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五分) 蔓荆子(一钱)川芎(八分) 甘草(四分) 水煎八分,温服。


除湿汤 治寒湿所伤,身体重着,腰脚酸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涩或利。


半夏曲(二钱) 浓朴(二钱) 苍术(二钱) 藿香叶(一两) 陈皮(一两)甘草(七钱) 白术(一两) 茯苓(一两) 每服四钱,加姜三片,枣二枚煎。


人参白虎汤 治伤暑汗多而渴。


知母(六钱)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 粳米(一合) 人参(三两)


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渣,温服一升。


清暑益气汤 治伤暑,四肢倦怠,胸满气促,肢节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痞胀,小便黄数,大便溏泄,口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


人参(一钱) 黄 (一钱) 升麻(一钱) 苍术(一钱) 白术(五分)神曲(五分) 陈皮(三分) 炙甘草(三分) 黄柏(三分) 麦冬(三分)当归(三分) 干葛(三分) 泽泻(三分) 青皮(三分) 五味子(三分)


水煎服。


生脉散 治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


人参 麦冬 五味子(各等分) 水煎服。


竹叶石膏汤 治暑热烦躁。


石膏(一两) 半夏(二钱) 人参(三钱) 麦冬(三钱) 甘草(二钱)竹叶(二十张) 加姜三片,煎服。


香薷饮 治一切暑热腹痛,或霍乱吐泻、烦心等症。


香薷(一斤) 浓朴(八两) 白扁豆(八两) 水煎服。加茯苓、甘草,名五物香薷饮。去扁豆,加黄连,名黄连香薷饮。


十味香薷饮 治伏暑,身体倦怠,神昏,头重,吐利。


香薷 人参 陈皮 白术 茯苓 黄 木瓜 浓朴 扁豆 甘草(各五钱) 每用一两,水煎服。


桂苓甘露饮 治伏暑发渴,脉虚,水逆。


茯苓(一两) 泽泻(一两) 白术(一两) 石膏(一两) 滑石(四两)寒水石(一两) 猪苓(五钱)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 干葛(一两)木香(一两) 藿香(一两) 肉桂(五钱) 每服三钱,温汤调下。


五苓散 治暑湿为病,发热头痛,烦躁而渴。


白术(一两五钱) 茯苓(一两五钱) 猪苓(一两五钱) 桂枝(一两) 泽泻(二两五钱)


共为末,每服二三钱,热汤调下。


三黄石膏汤 治湿火炽盛。


黄连(五分) 黄芩(一钱) 黄柏(一钱) 石膏(三钱) 元参(一钱)山栀(一钱) 知母(一钱五分) 甘草(七分) 水煎服。


苍术白虎汤 治烦渴汗多,舌苔白腻。


苍术(二钱) 石膏(五钱) 知母(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 粳米(一撮) 水煎服。


六和汤 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吐泻,寒热交作,冒暑伏热,烦闷成痢。


香薷(三钱) 砂仁(五分) 半夏(五分) 杏仁(五分) 人参(五分) 甘草(五分) 赤苓(二钱) 藿香(一钱) 扁豆(二钱) 浓朴(一钱) 木瓜(一钱) 红枣(五枚) 姜(三片)


消暑丸 治伏暑引饮,脾胃不利。


半夏(一斤) 甘草(八两) 茯苓(八两) 姜汤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地榆散 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欲死者,并治烦躁,口苦舌干,头痛恶心,不思饮食,及血痢。


地榆 赤芍 黄连 青皮(各等分) 每服三钱,水煎服。


大顺散 治冒暑伏寒,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吐。


甘草 干姜 杏仁 桂枝(各等分) 共为末,每服二三钱,汤点服。


沈朗仲治王雨泉,壮年气弱,溺后精水淋漓不断,服六味丸不应,易八味丸反加涩痛。两尺脉数而气口虚大,此土虚不能堤水也。与补中益气加麦冬、五味,十剂而痊。(《张氏医通》。)


薛立斋治一妇人,善怒,或小腹痞闷,或寒热往来,或小便频数,时下白淫,药久不愈,面青口苦。薛以其积愤而不能发散所致,用龙胆泻肝汤而愈。用加味逍遥散、八珍汤间服而安。


龚子才治一男子,茎中痛,出白津,小便闭,时作痒,用小柴胡加山栀、泽泻、木通、炒连、胆草、茯苓,二剂顿愈,又兼六味地黄而痊。


司厅陈石镜,久患白浊,发热体倦,用补中益气加炮姜,四剂白浊稍止。再用六味地黄丸兼服,诸症悉愈。


少宰汪涵斋,患头晕白浊,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愈而复患腰痛。用山药、山萸、五味、萆 、远志顿愈。又因劳心,盗汗白浊,以归脾汤加五味而愈。后不时眩晕,用八味丸全愈。


孙文垣治一人,禀质素强,纵饮无度,忽小便毕有白精数点,自以为有余之疾,不治。经三月以来,虽不小便,时有精出,觉头目眩晕。(此上病多由下之证验也。雄按∶据服证治验,则此头晕亦非下虚使然。)


医者以固精涩脱之剂治之,两月略不见功。诊之,六脉滑大。此因酒味湿热下注精脏,遂以白术、茯苓、橘红、甘草、干葛、白豆蔻,加黄柏少许,两剂即效,不十日全安。


潘见所患白浊,精淫淫下,治三年不效。孙诊之,两寸短弱,两关滑,两尺洪滑。曰∶疾易愈,第待来年春仲,一剂可瘳。问故,曰∶《素问》云必先岁气,毋伐天和。今所患为湿痰下流症也,而脉洪大见于尺部,为阳乘于阴,法当从阴引阳。今冬令为闭藏之候,冬之闭藏,实为来春发生根本,天人一理。若强升提之,是逆天时而泄元气也。(雄按∶此治内伤之经旨也,而薛氏不拘何症,动辄补中益气。虽明知其为阴虚阳浮,亦不轻割爱。连篇屡牍,垂训后人,余恐受其害者,不仅当时求治之人也。)后医者接踵,竟无效。至春分逆孙,以白螺蛳壳火四两(消痰。)为君;牡蛎二两(固涩。)为臣;半夏、(消痰。)葛根、(升阳明之清气。)柴胡、(升少阳之清气。)


苦参(燥湿。)各一两为佐;黄柏坚骨。一两为使。面糊为丸,名端本丸。令早晚服之,不终剂而愈。


李士材治李郡侯,白浊,服五苓散数剂无功。诊之,两尺大而涩,是龙火虚火,精瘀窍道。用牛膝、茯苓、黄柏、麦冬、山药、远志、细生甘草,十剂而安。


吴光禄闭精行房,患白浊,茎中痛如刀割,自服泻火疏利之剂不效,改服补肾之剂又不效。李诊之曰∶精久蓄已足为害,况劳心之余,水火不交,坎离频用也。(有语病。)用萆 厘清饮加茯神、远志、肉桂、黄连,四剂即效。兼服补中益气一二剂而愈。


陆祖愚治韩舜臣,年近三旬,夏月远归,连宵多事,卧当风凉,致成疟疾,间日一发。自以为虚而投参、附,凡用参二三钱及五钱者数十剂。一医用参一两,附三钱,又八剂。服参约及二斤,其病寒轻而热重,偶于静坐时觉阳道微湿,以纸拭视,如浆糊一点,白而光亮,讶为滑精渗漏。若此,无怪大剂补养无效,决死无疑。


及诊视,正当悲哀之后,面赤如妆,六脉洪滑而数,曰∶脉候无事,不必张惶。令将溺器涤净,次早诊之,脉略和而仍滑大。令倾溺器中,有白腻稠粘约半碗许。乃曰∶当此短夜,去已如许之多,则从朝至暮,自当加倍。


此是白浊,非滑精也。(雄按∶此症误投温补,设无白浊,以为去路,则早殆矣。)试思少壮之时,每交感输泄之精,能有几何?病者始大悟。乃用萆 厘清饮∶川萆 、石菖蒲、益智、乌药、茯苓、甘草,四剂其症减半。


又以二陈汤加升麻、柴胡、苍术、白术,十余剂浊净而疟亦止。夫奇经之脉,督行于背脊,任行于腹外,冲行于腹中。溺出于前,自膀胱而来;精出于后,自夹脊肾脏而来。男浊女带,自胃家傍冲而下。盖冲为血海,其脉起于脬中。丹溪曰∶胃中浊液下流,渗入膀胱。曾询患浊者,小水或浑或清,其浊或随泄溺而下,或不时淋沥,可见与膀胱竟不相干。又见患此症者,经年累月,饮食照常,起居如故,非胃家湿热而何?此君加之以劳顿醉饱,阴虚贪凉而得,故得补益甚。丹溪曰∶二陈汤加升麻,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前后二方,昔贤所验,第后人未知用耳。


雄按∶精与溺原分二道,所云良是。至谓浊不由膀胱而出,自谓傍冲而下,然则汤饮入胃,独不可傍冲而下乎?不知带浊之病,多由肝火炽盛,上蒸胃而乘肺。肺主气,气弱不能散布为津液,反因火性迫速而下输,膀胱之州都本从气化,又肝疏泄,反禀其令而行,遂至淫淫不绝。使但胃气湿热,无肝火为难,则上为痰而下为泻耳。古今医案于带、浊二门,独罕存者,亦以未得其旨而施治无验也。至单由湿热而成,一味凉燥,虽药肆工人,亦能辨此。观其父肖愚一案,治吴南邱之子,亦疟且浊,以二妙散取效,即其症也。


立斋治光禄柴黼庵,因劳赤白浊如注,用归脾汤而愈。司厅张检斋,小腹不时作痛,茎出白淫,用小柴胡、山栀、龙胆草、山茱、芎、归而愈。


马元仪治陈晋臣,患浊症,累月不止。后因房劳,痛益甚,浊愈频。有语以煎苏叶汤澡洗者,从之,遂致精滑倾盆,躁扰不宁,发热烦渴。两手脉沉而微,尺脉沉而数,此阴精大伤,真阳无偶将脱。不乘此时,阴气尚存一线,以急救其阳而通其阴,直至阴尽而欲回阳,罕克有济矣。或曰∶既有阳无阴,补阴犹恐不及,尚堪纯阳之药,重竭其阴乎?曰∶真阳以水为宅,水足则凝然不动,水竭则不安其位,甚而飞扬屑越,孰能把握之哉?此时阴未回而阳已绝矣。宜急摄虚阳,先归窟宅,然后补阴以配阳,此必然之次序也。煎大剂白通汤与服,便得浓睡,诸症渐已。次服人参七味汤,使阴阳两平而愈。


萧万舆治一健卒,年甫三旬,素善饮,喜啖辛香,病浊窍痛,以二陈汤加芩、连、胆草、赤芍、车前,二剂即止。如实症,本不难治,若概施补,必变生他症。


漳庠林震伯,素善饮,因修途劳顿,饥饱失时,复冒 ,病白浊,经年不瘥。察前治,非辛热即凉泻,或滋补壅塞。遂至小腹胀闷,或气喘拒食,六脉滑数无力。此中宫虚热,津液下陷,膀胱气化不能分泌。以归脾汤去木香,加炒山栀、半夏、车前、黄连,七剂而浊止便清,神思清爽矣。


施笠泽治公谟病小便黄,医欲用淡渗之剂。施曰∶《灵枢》不云乎?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但当服异功散加黄柏一二分可也。医曰∶黄柏一二分,遂足清利小便耶?曰∶子不观之漉酒者乎?浊醪数斗,投以黄柏少许,旋澄清彻底,岂一溲不足当之?众皆大噱,用之果验。


蒋仲芳治梁敬州,年六十余,浊三年矣,淡渗、寒凉、温补俱不效。诊之,六脉俱微,惟左寸带数。此因心火不降,致脾胃之气不升,浊物因而下渗,法当养心升补,若用本病药无益也。用丹参、茯神、远志、枣仁、山萸、山药、黄 、白术、升麻、柴胡、甘草、陈皮、姜、枣,煎服三剂,其浊倍至。询其体健否?曰∶如故。


曰∶若便所出,尽为津液,其体必惫甚。今浊增而体健,知浊物积于其中,为药所迫而出耳。清者既升,浊者自降,再服二剂,而病如失矣。投之果然。使无定见,再易一方,宁能愈乎?


张子和治酒监房善良之子,年十三,病沙石淋,已九年矣。初因疮疹,余毒不出,作便血。或告之,令服太白散稍止。后又因积热未退,变成淋闷,每发则见鬼神,号则惊邻。张曰∶诸医作肾与小肠病者,非也。


《灵枢》言足厥阴肝经之病,遗溺闭癃。闭谓小便不行,癃谓淋沥也。此乙木之病也。本为所抑,火来乘之,故热在脬中,下焦为之约,结成沙石,如汤瓶煎炼日久,熬成汤碱。今夫羊豕之脬,吹气令满,常不能透,岂真有沙石,而能漏者邪?以此知前人所说,服五石散而致者,恐未尽然。经曰∶木郁则达之。先以瓜蒂散越之,次以八正散加汤、碱等分,顿啜之,其沙石自化而下。


张氏儿,年十四,病约一年半矣。得之麦秋,发则小肠大痛,至握其阴跳跃旋转,号呼不已,小溲数日不能下,下则成沙石,大便秘涩,肛门脱出一二寸,诸医莫能治。张曰∶今日治今日效,时日在辰巳间矣。以调胃承气,仅一两,加牵牛末三钱,汲河水煎之,令作三五度咽之。又服苦末丸如芥子许六十粒,日加晡,上涌下泻,一时齐出,有脓有血。既定,令饮新汲水一大盏,小溲已利一二次矣。是夜凡饮新水二三十遍,病去九分,止哭一次。明日困卧如醉,自晨至暮,猛然起走索食,歌笑自得,顿失所苦。继与太白散、八正散等,调一日大瘥。此下焦约也、不吐不下,则下焦何以开?不令饮水,则小瘦何以利?大抵源清则流清者是也。又刘氏子年六岁、病沙石淋,张以苦剂三涌之,以益肾散三下之,立愈。


一人年二十三岁,病膏淋三年矣。医不能效,多作虚损,补以温燥,灼以针艾,无少减。张曰∶惑蛊之疾也,亦曰白淫。实由少腹寓热,非虚也,可以涌以泄。其人以时暑,惮其法峻,不决者三日。浮屠一僧曰∶予以有暑病,近觉头痛。张曰∶亦可涌,愿与君同之,毋畏也。于是涌痰三升,色如黑矾汁,内有死血并黄绿水。又泻积秽数行,寻觉病去。方其来时,面无人色,及治毕,次日面如醉。虑其暑月路远,又处数方,使归以自备云。


一男子病淋,张令顿食咸鱼,少顷大渴,又令恣意饮水,然后以药治,淋立通。淋者无水,故涩也。


一妇人患淋久,诸药不效。其夫夜告予,予按既效方治诸淋,用剪金花十余叶煎汤,遂令服之。明早来云,病减八分矣,再服而愈。剪金花,一名禁宫花,一名金盏银台,一名王不留行。(王执中《资生经》,《本草纲目》。)


叶朝议亲人患血淋,流下小便在盆内凝如 ,久而有变如鼠形,但无足耳,百治不效。一村医用牛膝根煎汁,日饮五服,名地髓汤,虽未即愈,而血色渐淡,久乃复旧。后十年病沙石胀痛,用川牛膝一两,水二盏,煎一盏温服。一妇患此十年,服之得效。土牛膝亦可,入麝香、乳香尤良。(《本草纲目》。)


薛立斋治一妇人,患小便淋沥,内热体倦,以为肝火血少,脾气虚弱,用八珍、逍遥二散,兼服月余,而小便利,又用八珍汤而气血复。


一妇人素善小便淋沥不利,月经不调半载矣。或两胁脉闷,或小腹作痛,或寒热往来,或胸乳作痛,或咽喉噎塞,或两脚筋牵,或肢节结核,面色青黄不泽,形气日瘦,左关弦洪,右关弦数。此郁怒伤肝脾,血虚气滞为患。朝用加味归脾汤,以补脾气,解脾郁,祛肝火;夕用滋肾丸、生肝散,滋肾水以生肝血,抑肝火,舒筋膜。兼服月余而愈。


一妇人小便淋涩,小腹胀闷,胸满喘急,诸药不应。以为转筋之症,用八味丸一服,小便如涌而安。


孙文垣治祝芝冈,酒后近日每行三峰采战,对景忘情之法,致成血淋。自仲夏至岁杪未愈,便下或红或紫,中有块如筋膜状,或如苏木汁,间有小黑子。三五日一发,或劳心力,或久坐立亦发,百治不痊。诊之,其色白而青,肌肉削甚,脉左寸沉弱,关尺弦细,右寸略滑,此必肺经有浊痰,肝经有瘀血。良由酒后竭力纵欲,淫火交煽,精欲出而强忍之,致凝滞经络,流于溺道,瘀血阻塞而成此症也。三五日一至者,盈科满溢故耳。


先与丹参加茅根浓煎服,其小便解后,以瓦器盛之,少顷即成金色黄沙。乃用肾气丸加琥珀、海金沙、黄柏,以杜牛膝连叶捣汁熬膏为丸调理。外以川芎三钱,当归七钱,杜牛膝煎服。临发时以滑石、甘草梢、桃仁、海金沙、麝香为末,以韭菜汁调服。去其凝精败血,则新血始得归源,而病根可除矣。三月全愈。


族侄善饮好内,病血淋,与滑石、甘草梢、海金沙、琥珀、山栀、青蒿、茅根,煎膏为丸梧子大,每空心及食前,灯心汤送下三钱,不终剂而愈。后数年服补下元药过多,血淋又作,小便痛极亦不能出,必蹲便乃得出,所出皆血块,每行必一二碗许,已半月,诸通利清热之剂不应。脉洪数,以五灵脂、蒲黄、甘草梢各二钱,水煎空心服,二帖痛减半。改用瞿麦、山栀、甘草各二钱,茅根、杜牛膝连叶、车前草各三钱,生地、柴胡、木通、黄柏各一钱,四帖痛全减,血止。惟小便了而不了,以人参、葛根、青蒿、白术、茯苓、甘草、白芍、升麻、黄柏、知母而痊。


康侯云∶治暑气在内,小便血淋,用白虎汤加麦冬煎,屡取其效。此亦有理。(《志雅堂杂抄》周密。)


李时珍治一男子,病血淋,痛胀祈死。李以藕汁、发灰,每服一钱,服三日而血止痛除。(《本草纲目》。)


深师疗淋,用葛上亭长折断腹,腹中有白子如小米,取三二分安白版上阴干,二三日收之。若有人患十年淋,服三枚,八九年以还服二枚。服时以水如枣许着小杯中,用爪研之,当扁扁见于水中,仰面吞之,勿令近牙齿间。药虽微,下喉自觉至下焦淋所。有顷药作,大烦急不可堪,饮干麦饭汁,则药热止也。若无干麦饭,但水亦可耳。老小服三分之一。当下淋疾如浓血连连而去者,或如指头,或青或黄,不拘男女皆愈。若药不快,淋不下,以意节度更增服之。此虫五六月为亭长,头赤身黑,七月为斑蝥,九月为地胆,随时变耳。(同上。)


李士材治严邑宰患淋,经年痛如刀锥。凡清火疏利之剂,计三百帖,病势日甚。脉之,两尺数而无力,是虚火也。绿泥痛无补法,愈疏通则愈虚,愈虚则虚火愈炽。遂以八味地黄料加车前、沉香、人参,服八剂痛减一二,而频数犹故。前医复云淋症作痛,定是实火,若多温补,恐数日后,必将闷绝不可救矣。彼疑而问李,李曰∶若不宜温补,服药后病势必增。今既减矣,复何疑乎?朝服补中益气汤,晚服八味丸,逾月而疾去其九。


便倍用参、 ,十四日霍然矣。


杜司寇夫人淋沥两载,靡药不尝,卒无少效。诊之,两尺沉数,谓有瘀血停留,法当攻下。因年高不敢轻投,但于补养气血之中加琥珀、牛膝。此等缓剂,须以数十剂收功。而夫人躁急求效,辄欲更端,遂致痼疾。


冯楚瞻治李参领,年将六旬,患淋两载。有时频利且速,有时点滴难通,急痛如割,肥液如脂如膏,或成条紫血,日夜不堪,时欲自尽。询所服,有一医立通利、止涩二方,便频则用止涩,秘塞则用通利。(此辈伎俩,原只如此。)乃服通利,则频数无度矣;服止涩,则结滞难通矣。按其脉,两寸甚洪,余皆无力,独肝肾更甚,曰∶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今肝肾俱病,各废乃职,利则益虚其虚,涩则愈增其滞,惟调补肝肾自愈。用八味加麦冬二钱,升麻八分,红花四分,重用人参煎服,使清者升,浊者降,瘀者化。中气既足,肝肾既调,开阖自然得所矣。后以生脉饮送八味丸,服于空心,以归脾加减,服于午后,全安。


一少年劳心色欲过度,患小便淋沥胀疼,且二便牵痛,其脉两寸沉微,左关甚弱,右关滑,两尺弦涩。乃心肺之气不足,而下陷于肝肾,肝肾之气又不足,所以不能疏泄闭藏。中气既虚,则清阳不升,中宫郁滞,蒸为湿热,渗入膀胱,乃似淋非淋,二便牵痛,如大瘕泄也。令早服六味丸加黄柏、制附子,使寒热互为向导,以去湿热,疏通郁结,以扶其元气。晚用补中益气去陈皮、柴胡,加茯苓、防风,酒炒其渣,临晚煎服探吐,遂愈。


张路玉治内阁文湛持,夏月热淋。医用香薷饮、益元散,五日不应,淋涩转甚,反加心烦不寐。诊之,见其唇赤齿燥,多汗喘促,不时引饮,脉见左手虚数。知为热伤元气之候。与生脉散,频进代茶,至夜稍安。明日复苦溲便涩数,然其脉已和,仍用前方,不时煎服,调理五日而瘥。


太史沈韩倬患膏淋,小便频数,昼夜百余度。昼则滴沥不通,时如欲解,痛如火烧。夜虽频迸,而所解倍常,溲中如脂如涕者甚多。服清热利水药半月余,其势转剧,面色萎黄,饮食兼退。脉得弦细而数,两尺按之益坚,而右关涩大少力。此肾水素弱,加以劳心思虑,肝木乘脾所致。法当先实中土,使能堤水则阴火不致下溜,清阳得以上升,气化通而瘀涩瘳矣。或曰∶邪火亢极,又用参、 补之,得毋助长之患乎?抑知阴火乘虚下陷,非开提清阳不应。譬之水注,塞其上孔,倾之涓滴不出,所谓病在下取之上。若清热利水,气愈陷,精愈脱而溺愈不通矣。遂与补中益气汤,用人参三钱,服二剂痛虽减,而病者求速效,或进四苓散加知母、门冬、沙参、花粉,甫一剂,彻夜痛楚。于是专服前方,兼六味丸,用紫河车熬膏代蜜调理,服至五十剂,参尽斤余而安。(俞东扶曰∶治淋如文垣诸案,经也。此案之治法,权也。经权合宜,皆审脉以为辨。审得明白,病自显然。推之望、闻、问、切,素称四诊,可见四件都要细审也。)


陕客亢仁轩,年壮色苍,体丰善啖,患胞痹十余年,泊吴求治。其脉软大而涩涩不调,不时蹲踞于地,以手揉其茎囊,则溲从谷道点滴而渗。必以热汤沃之,始得稍通,寐则有时而遗。其最苦者,中有结块如橘核,外裹红丝,内包黄水,杂于脂腻之中。此因恣饮不禁,酒湿乘虚袭入髓窍而为患。因令坚戒烟草、火酒、湿面、椒、蒜、糟、醋、鸡、豚、炙爆等味,与半夏、茯苓、猪苓、泽泻、萆 、犀角、竹茹作汤,四剂不愈,则以不遵禁忌之故。乃令坚守勿犯,方与调治,仍用前药四剂,势减二三。次与肾沥汤加萆 数服,水道遂通,溲亦不痛。但食不甘美,后以补中益气加车前、木通调之而安。(肥盛多湿,故先与清胃豁痰,而后理肾调脾。)


侍卫金汉光,年逾花甲,初夏误饮新酒致病,前则淋沥涩痛,后则四痔肿突,此阴虚热陷膀胱也。先与导赤散,次进补中益气,势渐向安。惟孔中涩痛未除,或令进益元散三服,遂致遗溺不能自主,授剂不应。直至新秋脉渐软弱,因采肾沥之义,以羯羊肾制补骨脂,羊脬制菟丝子,浓煎桑根皮汁制螵蛸,连进三日,得终夜安寝,涓滴靡遗矣。


闵少江年高体丰,患胞痹十三年,历治罔效。凡遇劳心嗔恚,或饮食失宜,则小便频数滴沥,涩痛不已。夜略交睫,即渗漉而遗,觉则阻塞如前。服人参、鹿茸、紫河车无算,然皆无碍。独犯丹皮、白术即胀痛不禁。(香燥之药,误投杀人,世罕知也。)张诊之曰∶病名胞痹,(俗名尿梗病。)惟见于《内经》。由膏粱积热于上,作强伤精于下,湿热乘虚聚于膀胱。《素问》云∶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详其文,则知膀胱虚滞,不能上吸肺气,肺气不清,不能下通水道,所以涩滞不利。得汤热之助,则小便涩滞微通。其气循经蒸发,肺气暂开,则清涕得以上泄也。因与肾沥汤方服之,其效颇捷。原其寝则遗溺,知肝虚火扰,疏泄失宜,所以服丹皮疏肝之药则胀者,不胜其气之窜,以击动阴火也。服白术亦胀者,不胜其味之浊,以壅滞湿热也。服人参、鹿茸、河车无碍者,虚能受热,但补而不切于治也。更拟加减桑螵蛸散,用羊肾汤泛丸,庶有合于病情。然八秩之年,犹恃体丰,不远房室,药虽中窍,难保其不复也。(与前陕客案症治略同。俞东扶曰∶寤则淋涩,寐则溺遗,原与不禁有别,故以胞痹症治。其论药病不合处,理精义确。后来叶氏处方,最讲此旨。再观其治黄元吉、亢仁轩案,病情同而治法不同,用药俱有妙解。能细细参之,庶不犯枳、朴、归、芩,到手便撮之诮。)


黄元吉年六十余,因丧明蓄外家,患小便淋涩。春间因颠仆昏愦,遗溺,此后遂不时遗溺,或发或止。至一阳后,其症大剧,昼则苦于不通,非坐于热汤,则涓滴不出,夜则苦于不禁。其脉或时虚大,或时细数,而左关独弦。此肾气大亏,而为下脱之兆也。乃与地黄饮子,数服溺涩少可,遗亦少间。后与八味丸去丹皮、泽泻,加鹿茸、五味、巴戟、远志,调理而安。


新安富室,有男子淋溺不止者,渐萎黄,诸医束手,孙卓三治之亦弗效。偶隐几坐,以手戏弄水灌后,孔塞则前窍止,开则可通。脑后一穴,为灸火至三炷愈。(《江西通志》。)


王肯堂治外兄贺晋卿,因有不如意事,又当劳役之后,忽小腹急痛欲溺,溺中有白物如脓,并血而下,茎中急痛不可忍,正如滞下后重之状,日夜十数行,更数医不效,乃作污血治。令以牛膝四两,酒浸一宿,长流水十碗,煎至八碗,再入桃仁一两去皮,炒红花二钱五分,当归一两五钱,木通一两,生甘草二钱五分,苎麻根二茎,同煎至二碗去渣,入琥珀末二钱,麝香少许,分作四服,一日夜饮尽,势减大半。按《素问·奇病论》云∶病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今瘀血虽散,宜用地黄丸加菟丝、杜仲、益智、牛膝之属,补阴之不足,以杜复至。因循未修治,遂不得全愈。或闭或通,一夜数十起,溺讫痛甚,竟服前丸及以补肾之药入煎剂,调理而安。


从兄尔祝得淋疾,日数十溲,略带黄,服五苓散稍愈。因腹中未快,多服利药,三五日后忽见血星,医以八珍散治之不应。询其便后时有物如脓,小劳即发。诊得六脉俱沉细,右尤甚,此中气不足也。便后脓血,精内败也。经云∶中气不足,则溲便为之变。宜补中益气汤加顺气之药,以滋其阳,六味地黄丸疏内败之精,以补其阴,(雄按∶补中益气升阳之剂而曰滋,六味渗涩互用,而曰疏败精,不无语病。)更加五味子敛耗散,牛膝通脉络,数剂而安。


萧万舆治郑友患淋,经年屡治罔效。曰∶淋症有虚实寒热之殊,今君年未三旬,元气充实,因修途劳役,饮食不调,复喜火酒,脾受湿气,时当炎令,丁火司权,丙火协应,故心移热于小肠,五火因而内灼,上则肺燥口渴,下则肾燥淋结。前服八正、五淋,只专治淋,而未知清水上源,滋益肺金,故不效。以二陈、小柴胡,加龙胆草、知母、木通、麦冬,(雄按∶此法谓之清湿火则可,何尝润上下之燥哉?)一剂减,数剂全瘳。


朱司马六间,年五旬,艰嗣不慎酒色,饮食起居失宜,面目青黑,怒则晕,大便秘塞脱血,小便淋血如割,屡服清火通淋之剂反增剧。脉沉迟,两尺兼涩。此肾水枯竭,不能滋生肝血,遂致虚火上炎,移热二肠,迫血下行,因而隧道枯涩,妨碍升降,故每欲便,疼塞难堪。须用甘温之品,滋益化源,补养肝木,使阴血盛则津液充,而淋秘自解矣。以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倍人参,加牛膝,少加肉桂,及加减八味丸入人参、苁蓉、远志,服月余渐愈。


张云汀年近四十,因暑热往来道途,多饮火酒,遂成癃闭。广陵医者,多与清热渗利之剂,黄连服至三两不能愈。旋里后诊之,右尺洪大,左尺不应指,口燥渴,知其三阴已伤,与六味地黄汤,殊未效。更医仍用车前、赤茯、琥珀、木通、瞿麦、 蓄、五苓、六一之类,遂致一夜必便百余次,溺惟点滴,少腹急痛而胀,窘迫楚甚,面渐黧黑。此复伤少厥二阴,致疏泄秘密俱失其职,而太阴、太阳之升降气化亦紊也。令朝服补中益气,暮服六味地黄,(雄按∶究治少厥二阴乎?抑治太阴、太阳耶?拘守二方,颟顸了事,未可为训也。)每方各三十剂乃痊。


徐灵胎曰∶治淋之法,有通有塞,要当分别。有瘀血停积塞住溺管者,宜先通;无瘀积而虚滑者,宜峻补。不但煎丸各别,并外治之法亦复多端,宜博识而详考之。


《广笔记》治疝气痛,用六味地黄丸古方,加北五味三两,肉桂二两,枸杞子四两,车前子米汁浸蒸三两,将糯米一斗炊饭,乘热下白酒药,并前药料和匀,如常制白酒法,三两日后浆来,用上好烧酒五十斤,连酒浆并糟入大瓮内,泥封固。一月开,去糟滤清,酒味甘香,空心或饥时随量饮之,饮多不渴。


张飞畴治田孟先,久患膏淋,溲中有块如橘核状,外裹血膜,中包黄水。乃醉后入房,酒湿流入肾脏所致。


遍服利水固精药不应。溽暑中忽然憎寒发热,喘促闷乱,腰背烦疼,脉见浮濡沉细,是淋久阴伤,暑气袭虚之证。先与生料六味加川萆 作汤,下消暑丸,次用前汤送木车猪苓丸,八服诸症霍然。又孝廉蔡允恭,严冬患浊,小腹结硬,大发寒热,巅痛自汗,脉得左大右涩,两尺紧细,乃风痰毒邪入犯厥阴之经。与当归四逆汤煎服,覆汗而热除。即以前方去通草、姜、枣,加蝎梢陵鲤甲麝脐丸,服之令作汗,数日便消痛止。但浊犹未净,或令嚼生银杏而愈。世人言银杏涩精,殊不知其专涤败浊也。


淋者小便短数.淋沥不通之谓也.单病此者.自有诸书可考.血家病此.特其兼见者耳.然二便为消息之门户.若一闭塞.则上中焦不得消息.故伤寒论.有言急下者.有言当利其小便者.有言有小便则生.无小便死者.无一不吃紧于此.此水病也.水与血相为倚伏.吾已言之屡屡.单病血.不病水者易愈.以水调.则其血虽病.犹有水以濡之也.若病血.而又累及于水.则上而喘咳.外而肿热.下而淋浊.均不能免.水病则无以濡血.而血证亦因以难愈矣.吾于尿血肿咳诸条.已详言之.可以参看.


血家病淋.多是肺痿.肺主制节.下调水道.肺则津液不流.气不得下.而制节不达于州都.是以小便不利.宜生地百合天花粉知母杏仁桑白皮滑石桔梗猪苓阿胶甘草梢治之.


血家血虚火旺.心遗热于小肠.不能泌别清浊.则小便赤短淋沥.导赤饮.加炒栀子车前子黄连白芍灯心.脾土不化.亦能壅湿.使小水不利.五苓散治之.湿中挟热者.去桂尖.加茵陈蒿防己黄柏炒栀子.


前阴属肝.肝火怒动.茎中不利.甚则割痛.或兼血淋.宜龙胆泻肝汤.加肉苁蓉.或地黄汤.加肉苁蓉黄柏车前子治之.若血淋.则加地榆蒲黄.


肾为水脏.膀胱为水府.肾中阴虚.水源枯竭.则小便不化.知柏地黄汤.少加肉桂以反佐之.若是阳虚不能化水者.金匮肾气丸治之.


以上分别脏腑施治.即三焦为决渎之义也.陈修园用五淋散.统治三焦.吾谓不如分别中下.而又各区脏腑以施治.尤为精细.


浊者小水不清.或白或黄.或青或赤.此如暑天.洪水泥潦之类.乃湿热为之也.湿甚用胃苓汤.加黄芩黄连黄柏白术治之.热甚用茵陈蒿栀子黄柏秦皮木通车前子防己甘草梢治之.


又有败精为浊者.或由思淫不遂.或由淫而精停.宜萆 厘清饮.加鹿角屑桑螵蛸白芍肉苁蓉治之.


又有中气虚弱.小便滴在地上.即变色者.宜六君子归脾汤治之.


由淋痛.渐变赤白浊.少年患此.多有欲心暗动.精离本宫.腐败凝阻溺窍而成.乃有形精血之伤.三年久病.形消肉减.其损伤已非一脏一腑.然补精充髓.必佐宣通为是.自能潜心安养.尚堪带病延年.


熟地 王麋角 苁蓉 远志 赤苓 牛膝



阴精上承者寿.阳火下陷者危.血淋久而成形窒痛.烦心.心火直升.老人阴精已惫.五液化成.败浊阻窍不通.欲泄必痛.得泄痛减.即痛则不通.痛随利缓之理.故知柏六味.及归脾逍遥之属.愈治愈剧.其守补升补滋浊涩药.决不中病.用琥珀痛减.乃通血利窍之意.然非久进之方.以不伤阴阳之通润立方.


生地 益母草 女贞子 阿胶 琥珀 豆皮



败精宿于精关.宿腐因溺强出.新者又瘀在里.经年累月.精与血并皆枯槁.势必竭绝成劳不治.医药当以任督冲带调理.亦如女人之崩漏带下.医者但知八正厘清.以湿热治.亦有地黄汤益阴泄阳.总不能走入奇经.


鹿茸 龟甲 当归 杞子 茯苓 小茴 鲍鱼



案牍神耗.过动天君.阳隧直升直降.水火不交.阴精变为腐浊.精浊与便浊异路.故宣利清解无功.数月久延.其病伤已在任督.凡八脉奇经.医每弃置不论.考孙真人九法专究其事.欲涵阴精不漏.意在升固八脉之气.录法参末.


鹿茸 人参 生菟丝子 补骨脂 韭子 舶茴香 覆盆子 茯苓 胡桃肉 柏子霜 蒸饼为丸



用甘露饮.淋浊已止.而头晕左肢麻木.胃脘腹中饥则欲痛.咽喉中似有物粘着.咳咯咽痛不解.诊脉左劲右濡.据症是水弱木失滋涵.肝阳化风.过膈绕咽达巅.木乘胃土.阳明脉衰.不司束筋骨以利机关.脘腹中痛.得食则缓者.胃虚求助也.今壮年有此.已属痱中根萌.养肝肾之液以熄虚风.补胃土以充络脉.务在守常.勿图速效.可望全好.


制首乌 苁蓉 天冬 杞子 柏子霜 茯神 菊花炭 青盐 红枣肉丸早服 晚服猪肚丸方



丹溪谓五淋症湿热阻窍居多.三年前曾有是病.月前举发.竟有血块窒塞.尿大痛不能溺出.想房劳强忍.败精离位.变成污浊瘀腐.且少腹坚满.大便秘涩.脏气无权.腑气不用.考濒湖发明篇中.有外甥柳乔之病.与此适符.今仿其义.参入朱南阳法.


两头尖 川楝子 韭白 小茴 桂枝 归尾 冲入杜牛膝根汁



肝主筋.肾主骨.阴器者.宗筋之所聚.男子天癸未至.强通其精.异时必有难名之病.今患腰酸痛.宗筋短缩.大便结涩.小便淋沥.足腿消烁.饬肉拘挛.无非肝亏肾损所致.按脉沉细而兼微数.乃精不营筋.又有伏火.内经所谓发为筋痿.及为白淫者是也.治宜滋肾舒肝.使精血渐充.则筋骨亦渐和柔.但幻症日久.非一朝一夕之功.幸弗期速效.


熟地 归身 牛膝 肉桂 黄柏 线鱼胶 续断 钩勾



久劳郁勃.夏季尿血.延及白露.溺出痛涩.血凝成块.阻着尿管.夫淋症.方书列于肝胆部.为湿热阻其宣化气机.故治法苦辛泄肝.淡渗通竭.施于壮实颇效.今望八老翁.上焦必惫.况加精血自败.化为瘀浊.真气日衰.机窍日闭.诊候之际.病患自述.梦寐若有交接.未尝遗泄.心阳自动.相火随之.然清心安肾等法.未能速效.暂以清营通瘀宣窍之剂.


天冬 生蒲黄 龙胆草 龟板 生地 阿胶 丹皮 焦黄柏



男子血淋成块.尿出痛.医治一年罔效.夫淋属肝经郁火.湿热皆有是病.思少壮情欲勉强.必致败精凝窍.精腐变瘀.理固有诸.用虎杖散法.服五六日.痛减血少.晨溺尚有血丝.此盖窍中有未尽之败浊.宜通不宜涩.


人中白 琥珀 沉香 白牵牛 川柏 韭菜汁丸



浊腻膏淋日下.最易损人津液.络脉遂槁.况八脉隧道纡远.泛然补剂药力罔效.难经谓十二经属通渠.旋转循环无端.惟奇经如沟渠满溢.流入深河.不与十二经并行者也.树根草皮.此症亦难奏效.须用血肉填补固涩.庶可希其获效.


麋茸 河车 人参 蒸黑于术 茯苓 湘莲 缩砂 雀卵 茹 乌贼骨 雀卵河车膏为丸



淋属肝胆.而酒性湿热之气.肝胆先受滓汁.次及肠胃.湿甚热郁.溺窍气阻.茎管窄溢.久病积热愈深.不受温补.当忌酒肉浓味.分利虽投.不能却病.从经义苦味祛湿.参以解毒.


料豆皮 牡丹皮 黑山栀 芦荟 龙胆草 真青黛 金银花 胡黄连


大义汪 湿热阻气,舌白浓,脘格,潮热,小便涩痛,便结。宜清利。(九月十七日。)


瞿麦(三钱) 焦栀子(三钱) 海金沙(四钱) 蕤仁(钱半) 车前(三钱) 淡芩(钱半)木通(钱半) 泽泻(三钱) 生牡蛎(四钱) 滑石(四钱) 川萆 (三钱) 两头尖(七十粒,包)


三帖。


介按∶丹溪谓五淋症,湿热阻窍居多,今兼气闭而小便涩痛,治以渗湿清热,固属佳妙。此方从八正散加减,合牡蛎泽泻以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且其便结系是腑气不用,故用两头尖以导浊。



东浦陈 湿热下注,溲溺赤流,脉濡右弦,舌滑跗肿。姑宜厘清养阴为主。


川萆 (三钱) 生地(四钱) 绵茵陈(三钱) 川柏(钱半,盐水炒) 泽泻(三钱) 怀药(三钱) 生米仁(四钱) 通草(钱半) 车前(三钱) 丹皮(三钱) 草(三钱)


清煎四帖。


介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也。兹因肾阴气逆于少腹,阻遏膀胱之气化,以致小便短赤,足跗浮肿,故此方既利膀胱之湿,复滋肾脏之液。



渔庄沈 身热已退,脉弱,舌滑,小溲仍属淋漓。宜清利太阳。(八月初三日。)


西琥珀(八分) 银花(钱半) 木通(钱半) 海金沙(四钱) 车前(三钱) 六一散(三钱)焦栀子(三钱) 石苇(二钱) 青木香(八分) 瞿麦(三钱) 省头草(三钱) 陈淘米泔水(并煎)


三帖。


介按∶湿热下注成淋,清利之法极是。



安昌茹 湿热下注,小便涩痛带血,脉濡,肢冷背寒,舌黄。宜厘清利湿为主。(二月十八日。)


川萆 (三钱) 西琥珀(八分冲) 蒲黄(钱半) 赤苓(四钱) 泽泻(二钱) 炒车前(三钱) 当归(三钱) 木通(钱半) 海金沙(四钱) 血余炭(一钱) 粉丹皮(钱半)


清煎四帖。


又 湿热未清,溺后仍属有血,惟涩痛较差,脉濡,舌滑,借四物汤加减治之。(四月九号癸卯二十三日。)


生地(四钱) 蒲黄(钱半) 生甘梢(八分) 焦栀子(三钱) 当归(钱半) 血余炭(一钱)泽泻(三钱) 瞿麦(钱半) 丹皮(三钱) 炒车前(三钱) 木通(钱半)


清煎四帖。


又 尿血遇劳即发,脉濡细,舌黄滑,湿热蕴蓄。姑宜凉血、清热、分利。(五月十五号甲辰二十九日。)


生地(四钱) 血余炭(一钱) 川萆 (三钱) 淡竹叶(钱半) 丹皮(三钱) 茯苓(四钱)银花(钱半) 木通(钱半) 焦栀子(三钱) 泽泻(三钱) 生米仁(四钱)


清煎四帖。


又 尿血屡发屡瘥,脉涩数,肺气窒痹,胸次痰阻。姑宜瓜蒌薤白汤主之。(元月初八日。)


栝蒌皮(三钱) 光杏仁(三钱) 炒蒲黄(钱半) 白薇(三钱) 薤白(一钱) 广郁金(三钱) 血余炭(一钱) 儿茶(一钱) 焦栀子(三钱) 丹皮(二钱) 通草(钱半)


清煎三帖。


介按∶阴亏而湿热下坠,致尿管阻痹而为血淋,初方宗厘清饮意,再加琥珀、赤苓。以通血利窍,是通则不痛,痛随利缓之义,故能涩痛较差,次方虽是四物汤加减,适与钱氏导赤之意相符,以清小肠火腑之热,乃是滋阴凉血之方。但其阴未固摄,湿未退净,以致过劳即发。且湿热蕴蓄不解,屡次化热劫液,又进清热渗湿,兼以凉血之剂,而血余炭尤擅一方之长,在愚见尚堪兼用陈棕灰,则更为特效。至第四诊,湿化痰涎,阻痹肺气,又用栝蒌薤白汤以除胸次之痰。此等方案,洵堪作为后学之师范。



茅蓬陈 湿火下注,茎肿作痛已溃,脉弦濡,舌白浓。宜龙胆泻肝汤治之。(四月十七日。)


龙胆炭(七分) 银花(三钱) 泽泻(三钱) 绵茵陈(三钱) 当归(钱半) 生甘梢(七分)条芩(钱半) 生米仁(四钱) 炒车前(三钱) 赤茯苓(四钱) 海金沙(四钱)


清煎四帖。


介按∶湿热下注前阴,用龙胆泻肝汤以清肝胆之湿热,但恐过于渗利,耗伤津液,故佐当归以养肝。



长巷沈 浊流未除,小便仍属涩痛,脉濡,气口滑,舌根黄,咳逆,仍遵前法加减为妥。(元月二十九日)


瞿麦(三钱) 栝蒌仁(三钱) 西琥珀(八分) 川萆 (三钱) 车前(三钱) 木通(钱半)丹皮(二钱) 光杏仁(三钱) 甘草梢(八分) 海金沙(四钱) 血余炭(一钱) (引)陈淘米泔水(并煎)


四帖。


介按∶肺主气化,今被湿热阻滞,以致浊流未止,故治以清肺渗湿,通血利窍为主。



东关金 心肾不交,阴分尚亏,脉细数,手心热,精竭形怯,小溲乍赤。宜养阴清热为主。(七月一号五月十七日。)


细生地(三钱) 钗斛(三钱) 夜交藤(三钱) 川 (三钱) 川柏(一钱,盐水炒) 茯神(四钱) 远志肉(八分) 生甘梢(八分) 淡秋石(八分冲) 地骨皮(三钱) 生米仁(四钱)


清煎四帖。


复诊 养阴清热,精浊较差,脉尚细数,耳鸣,寝寐恍惚,仍遵前法加减为主。(五月二十四日。)


细生地(四钱) 钗斛(三钱) 川萆 (三钱) 茯神(四钱) 怀山药(三钱) 炒远志(八分)泽泻(三钱) 生米仁(四钱) 淡秋石(八分,冲) 骨碎补(三钱) 夜交藤(三钱) 鲜带心莲子(七粒)


八帖。


介按∶此系心神常动,肾精暗泄,以致有形败浊,阻于隧道,随尿而出。前后两方,均是安神宁心,养阴通浊之品,洵属对症之药。



钱(左) 浊经两月,小溲甚畅,而马口不净,时有渗溢。脉大不耐重按。此气虚矣。


别直参(另煎冲一钱) 野于术(二钱) 炙柴胡(四分) 沙苑子(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 炙绵(三钱) 炙升麻(四分) 广皮(一钱) 牡蛎(四钱) 威喜丸(二钱药汁送服)



施(左) 淋浊而于溲毕作痛,阴虚湿热下袭也。


秋石(四分) 牛膝梢(三钱) 生薏仁(四钱) 官桂(四分) 磨沉香(四分冲) 萆 (二钱)甘草梢(五分) 车前子(三钱) 藕汁(一酒杯冲)


【二诊】 淋痛稍退。再清下焦湿热。


制半夏(一钱五分) 云茯苓(三钱) 牛膝梢(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 广皮(一钱) 甘草梢(五分)车前子(三钱) 龟甲心(炙先煎五钱) 二妙丸(开水先服)



李(左) 血淋四载有余,尿管作痛。湿热留恋膀胱血分,不易图治。


海金砂(三钱) 细木通(一钱) 炒小蓟(一钱五分) 甘草梢(五分) 山栀(三钱) 丹皮炭(二钱)滑石块(三钱) 当归炭(二钱) 牛膝梢(三钱) 细生地(四钱) 上沉香(五分) 西血珀(五分二味研细先调服)



左 病后湿热未清,袭入下焦为浊。当为厘清。


炒于术(二钱) 益智仁(七分) 制半夏(二钱) 沙苑子(盐水炒三钱) 川萆 (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赤白苓(各二钱) 橘皮(一钱) 二妙丸(一钱五分) 威喜丸(一钱五分二丸开水先服)



赵(左) 持重远行,气虚湿陷。小便了而不了,足跗带肿。叠经分利,气虚未复,所以沦陷者自若也。拟分利湿邪参入补气。


西潞党 茯苓 白术炭 生薏仁 炒枳壳 炙绵 猪苓 茅术炭 制半夏 泽泻



周(左) 小溲混浊如膏。肾虚而湿热内袭,膏淋重证也。


海金砂(三钱) 建泽泻(一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 淡秋石(三分) 滑石块(三钱) 磨沉香(三分)潼沙苑(三钱) 大淡菜(二只)



左 血淋不退,尿管涩痛。湿瘀内阻,不得不为宣通。


海金砂 滑石块 黑山栀 当归须 粉丹皮 车前子 泽泻 淡竹叶 当门子(一分用杜牛膝汁半杯先调服)



左 小溲结块如脂,膏淋重证也。


海金砂(三钱) 块滑石(三钱) 木猪苓(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淡秋石(六分) 赤白苓(各三钱)黑山栀(一钱五分) 磨沉香(四分冲) 大淡菜(二只)


又 结块已退而溲带血。


车前子(三钱) 炒丹皮(二钱) 甘草梢(五分) 海金砂(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 牛膝炭(三钱)赤白苓(各二钱) 块滑石(三钱) 淡竹叶(一钱)



徐(左) 向有淋证,兹则马口不净,临溲作痛。湿热并阻膀胱,势难欲速图功。


车前子(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一钱) 甘草梢(八分) 细木通(八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橘皮(一钱) 瞿麦(三钱) 牛膝炭(四钱) 淡竹叶(一钱五分) 朴硝(一钱)


又 阴柔苦泄,胃纳如常,然大便带红。脏阴虽亏,而腑中之湿热未清。以退为进。


侧柏炭(二钱) 炒槐花(二钱) 茯苓(三钱) 丹皮炭(一钱五分) 生牛膝(四钱) 橘白(一钱)泽泻(二钱) 当归炭(一钱五分) 大补阴丸(三钱分两次开水下)



徐(左) 淋浊之证,痛者为火,不痛者为湿。小溲之后,马口不净,其为湿流于下,显然可见。


萆 橘皮 生薏仁 猪茯苓 制半夏 块滑石 建泽泻 二妙丸


【二诊】 小溲虽不甚痛,而马口不净。还是湿热混淆,驾轻走熟。再利水而固精宫。


制半夏 焦苍术 川萆 川黄柏 猪苓 生熟薏 车前子 上广皮 赤白苓



王(左) 由发热而致溲结不爽,甚至带出血块。此热结膀胱高年之所忌也。


细木通 滑石块 牛膝梢 赤猪苓 丹皮 车前叶甘草梢 泽泻 瞿麦 淡竹叶 上沉香(三分) 西血珀(四分二味研细先调服)



左 小溲淋浊,阴茎作痒。肝火湿热蕴遏。宜淡渗苦泄。


细木通(七分) 龙胆草(五分) 滑石块(三钱) 柴胡(四分) 瞿麦(二钱) 车前子(三钱)甘草梢(五分) 泽泻(一钱五分) 淡竹叶(一钱五分)



左 小溲淋痛,痛甚则闭结不宣,欲解难解。脉数洪滑。此湿热蕴结膀胱,磅因胱不能化气,所谓气淋者是也。


秋石 磨沉香 滑石块 瞿麦 牛膝梢 官桂 细木通 黑山栀 木香 甘草梢



左 淋痛已止,少腹坠闷亦减,但溲仍频数。膀胱湿热不能遽清。再为厘清。


炒麦冬(三钱) 牛膝梢(三钱) 黑山栀(二钱) 木通(五分) 赤白苓(各二钱) 滑石块(三钱)广木香(五分) 炙紫苑(二钱) 川柏片(盐水炒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左 淋痛虽减于前,而脘腹作痛,小溲频数。肾虚湿热逗留,肝气不和。驾轻走熟,图治非易。


细木通(七分) 块滑石(三钱) 黑山栀(二钱) 甘草梢(五分) 车前子(三钱) 牛膝梢(三钱)制香附(二钱研) 磨沉香(四分冲) 整砂仁(四粒入煎)



左 淋痛已止,溲仍频数,脘下结块仍痛。下焦之湿热稍清,肝胃之气,不相和协。再为调气。


制香附(二钱) 砂仁(七分后入) 广皮(一钱) 川萆 (一钱) 沉香片(四分) 广木香(五分)泽泻(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五分吴萸三分拌炒) 香橼皮(一钱五分) 金铃子(打一钱五分)



陈(左) 小溲淋痛,甚至带血。膀胱不司化气。其病也久,其愈必难。


官桂 磨沉香 甘草梢 赤苓 泽泻 秋石 生薏仁 牛膝炭 藕汁



徐(左) 下坠之气,仍不见松,气一下注,直入尿管,辄痛不能忍,有时由尿管而抵及肛门,亦然作痛小溲滴沥不爽。右脉濡滑,左部细弱无力。良以肾气亏损,不能收摄。再咸润摄下。


干苁蓉(三钱) 大茴香(盐水炒八分) 浓杜仲(三钱) 炒黑当归(一钱五分) 炒杞子(三钱) 菟丝子(盐水炒三钱) 川断肉(三钱) 炒青盐(一分五厘)


【二诊】 盐润摄下,注痛稍退,而小溲仍涩不爽。肾气既虚,病根愈难澈也。


两头尖(炒包) 生蒲黄 当归尾 赤白苓 泽泻 柏子仁 生牛膝 川萆 韭菜根


【三诊】 小溲尚觉塞滞。水道之中,必有凝瘀内阻。再排湿化瘀,厘清精水。


川萆 滑石 冬葵子(三钱研) 细木通 牛膝梢 泽泻石菖蒲(盐水炒) 甘草梢 西血珀(三分) 酒炒湘军(五分二味先调服)


【四诊】 小溲已能约束,惟水道尚在窒塞,理宜逐步进逼。然天暑脉虚,不若暂为退守,乘机进治。


川萆 泽泻 生米仁 细木通 车前子 南楂炭 制半夏 黑山栀 牛膝梢 淡竹叶


【五诊】 湿浊瘀腐不化,小溲仍然窒滞,漩脚浊腻。再利水而排湿化瘀。


川萆 (二钱) 白茯苓(三钱) 益智仁(八分) 瞿麦(二钱) 车前子(二钱) 蓄(五分)牛膝梢(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盐水炒) 石菖蒲(盐水炒三分) 木通(五分) 两头尖(一钱五分炒包)


改方加单桃仁一钱五分,酒炒大黄二钱。


【六诊】 溲后每有牵腻之物渍于马口,为湿浊未楚之征。然小溲数而难固,心火陷入于肾,肾阴不摄。从心肾主治。


台参须(八分) 云茯神(三钱) 生山药(三钱) 潼沙苑(盐水炒三钱) 细生地(四钱) 柏子霜(三钱) 远志肉(七分) 带心莲子(三钱打)



左 小溲淋痛,脉形弦滑。此肝火湿热,郁阻膀胱。先为疏泄。


柴胡 黑山栀 淡芩 萆 甘草梢 龙胆草 泽泻 车前子 淡竹叶


(附注) 小溲热赤,泻青丸。淋溲痛甚,用麝珀军应手。



王(左) 浊虽减少,而尿管有时作痛。还是湿热未清。再拟分利之中,参以苦泄。


川萆 福泽泻 赤白苓 焦白术 甘草梢 滑石 陈皮 车前子 制半夏 三妙丸(盐汤下三钱)



陈(左) 湿热蕴遏膀胱,淋痛日久不愈,有时带红,痛于溲毕为甚。此气化不及州都。驾轻走熟,不易图治也。


薄官桂(四分) 盐秋石(七分) 生米仁(四钱) 川萆 (二钱) 甘草梢(五分) 上沉香(二分)滑石块(三钱) 白茯苓(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 淡竹叶(一钱五分)



李(左) 脉证相安,惟小便仍有牵腻之物。良以瘀腐未清。宜重药轻投。


制半夏 赤白苓 生薏仁 川萆 泽泻 猪苓 当门子(七厘杜牛膝汁半小酒杯调温服)此病已用通利数次矣。乃入房忍精,注于夹膜,故用此法祛之(清儒附志)


【二诊】 服药后果有白物牵腻纠纠,离马口而下,惟隔日仍然。前方出入。


麝改五厘,牛膝汁一调羹入调。



张(左) 淋浊之后,瘀腐湿热未清,腐蓄于中,每至夏令,湿热蒸动,与腐相合,精之与水,混淆不清,以致白物时下,小溲作痛,欲固其精,当利其水。


川萆 车前子 云茯苓 苍术(麻油炒) 滑石块 泽泻 制半夏 广皮 湘军(三分) 沉香(一分)血珀(三分三味研细开水送下)



某 小肠有气则小便胀,有热则小便痛,有血则小便涩,此定理也。今淋浊大势虽退,而水道仍有梗阻之状。良以肝火湿热有余,瘀浊不能悉化。再理湿热参以化瘀。


细木通 滑石块 瞿麦 黄柏片 车前子 黑山栀 泽泻 知母 上沉香 西血珀(二味先服)



某(左) 小溲尚觉涩赤,马口不净,腿股足心俱痛。无非湿热逗留于下。


制半夏 陈皮 泽泻 于术 猪苓 黄柏(盐水炒) 川萆 赤白苓 生薏仁 车前子 清宁丸



左 肛门迸逼稍松,小溲滞而不爽,欲溲不溲,欲便不便。无非湿热郁坠,府气为之所抑。再苦辛开通,仍以分利。


桔梗 生薏仁 木猪苓 福泽泻 制半夏 广皮 赤白苓 川萆 磨沉香 滋肾丸



吴(左) 淋减而浊未定。下焦湿热未清。


苍术(麻油炒) 萆 广皮 制半夏 车前子 黄柏(盐水炒) 泽泻 赤白苓 生米仁 龙胆草(五分) 淡竹叶



左 溺有余沥。


制半夏 白术 萆 上广皮 赤白苓 生薏仁 泽泻 猪苓 二妙丸



金(左) 体丰多湿,湿郁生热,热与湿合,注于下焦,致阴茎皮碎,并不腐溃,其非蕴毒可知。湿热熏蒸,咽辄作痛,目赤遍身 瘰。由热生风,耳鸣头晕。急宜清其湿热下行。


制半夏 广皮 泽泻 羌活 淡芩 赤白苓 苦参 肥知母 丹皮 防风 山栀 二妙丸



曹(左) 腰背作痛稍退,而口腻痰多,马口包皮渗湿,时发时止。其为痰湿热有余,确然可见。再理湿和中。


制半夏 赤白苓 广皮 萆 泽泻 竹茹炒枳实 生熟薏仁 酒炒桑枝(一两) 酒炒丝瓜络(煎汤代水)



丁(左) 脉象濡弱,腰府作酸,久而不止,每晨咽喉作痛。夫腰为肾府,少阴之脉循喉咙,参合病情,是肾气虚、肾阴衰、阴阳交亏之象,理宜填补下元。然而淋浊之后,必有湿热,当于补药中仍带流利可耳。


炙生地(四钱) 元参肉(三钱) 潼沙苑(盐水炒三钱) 金石斛(四钱) 炒牛膝(三钱) 川断肉(三钱)菟丝子(盐水炒三钱) 杜仲(三钱) 青蛾丸(三钱盐汤先送下)



钱(右) 淋痛之后,肾虚湿热内恋,以致稍涉劳顿,其淋辄发,所谓劳淋是也。姑补肾而泻膀胱。


大生地(姜汁炙四钱) 萸肉炭(二钱) 山药(三钱) 炙紫菀(三钱) 麦冬(三钱) 丹皮(二钱)茯苓神(各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五味子(四粒) 车前(一钱五分)



某 小溲作痛,甚至见血。湿热蕴结,渗于膀胱血分,血淋重证也。


生地炭 海金砂 龙胆草 萆 瞿麦 泽泻丹皮炭 草梢 上沉香 西血珀(二味研细末蜜水先调服)



某 高年溲赤漩脚,有粘腻血点。大非所宜。


萆 厘清饮去乌药,加淡菜四苓之类。后用六味丸生于术作汤及大补阴丸蜜炙紫菀汤下。



左 溲数而结滞不爽,并有粘腻红赤之物随溲而下。此肾虚而热结于下,膏淋之象。拟石顽法。


都气丸改汤加紫菀麦冬半夏淡菜,惟熟地改生地,茯苓加茯神。



毛(左) 淋痛溲浊。下焦湿热郁遏。从泻肝法。


细生地(姜汁炒四钱) 龙胆草(四分) 车前子(三钱) 细木通(一钱) 川柏片(姜汁炒四分) 甘草梢(八分) 泽泻片(二钱) 炒当归(二钱) 海金砂(一钱五分包) 牛膝梢(三钱) 川萆 (二钱)



应(左) 尿血之后,转成白浊。辛以化痰,苦以泄热,浊遂止住。今起居如常。调理之计,宜益肾而调脾胃,参以补气和中。


吉林参(一两) 肥玉竹(二两) 炒于术(二两) 陈广皮(一两) 大生地(五两) 甘杞子(三两)白茯苓(二两) 炒山药(一两) 炒扁豆(三两) 制首乌(五两) 制半夏(一两五钱) 女贞子(三两酒蒸)杜仲(盐水炒三两) 白归身(一两酒炒) 杭白芍(一两五钱) 生熟草(各三钱) 怀牛膝(三两酒炒) 车前子(一两五钱)丹皮(二两) 泽泻(一两五钱) 潼沙苑(盐水炒三两) 建莲肉(二两)共研末,以阿胶四两,溶化为丸,每服三钱。



廖(左) 久浊色带黄稠,茎中有时作痛,每晨目带红赤,腿股酸楚,步履维艰。脉细弦微滑。肾虚湿热伏留未楚,精水混淆不分,精关遂难扃固。拟理湿泄热,而化败浊。


制半夏 生薏仁 益智仁 石菖蒲 川萆 上广皮 白术 茯苓 白果肉(打) 二妙丸(二钱先服)



秦(左) 温化湿寒,淋痛逐渐减轻。然稍涉劳顿,辄复作痛。再兼劳淋法治。


熟地炭(四钱) 大麦冬(三钱) 丹皮(二钱) 茯苓(一钱五分) 泽泻(一钱五分) 生山药(三钱)五味子(五粒) 萸肉(三钱) 生熟谷芽(各一钱五分)



戴(左) 向有精浊旧恙,湿热内盛,湿注于肠,致大便泄浊,小溲黄赤,精浊泛而更盛,内热胃钝。恐湿热熏蒸,致有身热之类。


制半夏(三钱) 川萆 (二钱) 川朴(一钱) 腹皮(二钱) 猪赤苓(各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广皮(一钱) 生熟薏仁(各二钱) 滑石(四钱) 二妙丸(二钱先服)



戴(左) 脉濡不滑,右尺鼓指。小溲虽不作痛,而马口仍带干结。下焦湿热逗留,驾轻就熟,不能霍全者为此。


黑山栀(三钱) 车前子(二钱) 肥知母(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龙胆草(四分) 滑石(四钱)瞿麦(二钱) 木通(六分) 猪苓(二钱) 淡竹叶(一钱五分) 猪肚丸(盐汤下二钱)



秦(左) 肾虚逗留湿热,小溲淋痛,时作时止。前贤谓小肠有血则小便涩,小肠有气则小便胀,小肠有火则小便痛。厘清火府,以图徐退。


大生地 甘草梢 黑山栀 赤白苓 建泽泻 细木通 车前子 滑石 淡竹叶 知柏八味丸



左 高年气虚,湿热下注为浊。宜从补气之中,参以分利。


人参须 野于术 广皮 赤白苓 生熟米仁 制半夏 川萆 猪苓 杜仲 生熟谷芽



左 小溲漩脚起沫,有时作痛。脉象左大。此肾虚而湿热留恋。拟苦以泄之,咸以化之。


秋石(三钱) 牡蛎(三钱) 车前子(二钱) 茯苓神(各二钱) 大贡菜(二只) 大补阴丸(四钱分二次服)



左 淋痛甚剧,此湿热蕴结也。


木通(一钱) 滑石(四钱) 瞿麦(二钱) 炒丹皮(二钱) 黄柏(一钱五分) 草梢(六分)川萆 (二钱) 车前子(三钱) 龙胆草(五分) 黑山栀(三钱) 清宁丸(三钱另服)



左 由白浊而转溲血,尿管作痛。此肾虚湿热,未可轻视。


生地炭 蒲黄炭 丹皮炭 海金砂 甘草梢 滑石块 黑山栀 当归炭 淡竹叶 藕汁 西血珀(四分研末藕汁调服)



左 溲涩作痛,咳嗽痰多。湿热蕴阻膀胱。当疏风利湿。


前胡 木通 橘红 瞿麦 车前子 牛蒡子 杏仁 枳壳 蓄 萆 石菖蒲 清宁丸(三钱)



左 血淋痛剧,湿热蕴结膀胱。


海金砂 丹皮炭 黑山栀 淡芩 甘草梢 车前子 生地炭 炒小蓟 赤苓 淡竹叶 上沉香 西血珀(二味研细先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