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蓐
《邯郸遗稿》:临蓐
妊娠至临月,当安神定虑,时常步履,不可多睡、饱食、过饮、酒醴、杂药。欲产时,不可多人喧闹怆惶。若见浆水,腰间痛甚,是胎已离经,方可用药催生、坐草。不可早服催生药、早坐草。
临蓐切忌饮酒。酒性多热,口鼻出血,多致不救,急与二四汤加行血药、入童便治之。
凡儿在腹,男负阳背阴,女负阴背阳,首上足下,临产侧转顺出。其有横生逆产之患者,因产母忍痛,曲腰眠卧,不肯舒伸行动,倒运不转故也。坐草不宜太早,须再扶行运动,方免祸患。徒及气血不足,则误矣!若产顿迟难者,此方可归罪于气血也。
临产切戒惊吓,致产妇恐怖气怯,上闭下胀,气乃不行,不候时至,妄乱用力,逼儿错路,以取前祸。譬如登厕,时候未至,用力何益。急用紫苏饮以宽气。
临产腹痛,而不甚痛者,产未至也,切勿使稳婆探候。虽脐腹痛,犹当熟忍,扶挟而行,凭物而立,须候腰腹痛极不已,谷道如挺并,目中火生,胞水已破,尺脉切如绳珠之状,盒饭顺产。若有横逆倒生,皆由先期动手,风入产户,以致肿胀,门户狭小干涩故也。脐带系于命门,儿将育时,两手动荡,使带脱落,然后得出,安得不痛乎?谚曰“瓜熟蒂落,栗熟自出”,此喻最善。若夏时之盛暑,宜深屋宇,多贮清水,预防血晕不省之患。若值盛寒,多宜闭户,生火向暖,下部宜浓衣覆裹,庶免贻寒血结之患矣。
凡临月忽然腹痛,或作或止,或三四日,或数日,胎水下而痛不急者,名曰弄胎,非产也,不必药治。
妊娠临产,胞水未破而血先下,此是伤胎。腹不痛者,八物汤与安胎饮治之。若胞水已破,此是欲产,宜服紫苏饮,以生其气血也。
妊娠,或足月,忽然腹痛,似欲生产,却又无事,名曰试产,非产也。不问胎水来与不来,但宽心等候时至,服紫苏饮加枳壳理之。
临蓐胎水放尽而胎不下,以无忧散加紫苏服之。或胎肥气逆,母瘦血少,亦宜用此方。
凡妇有十产之症,子母须臾者为生,收生不可不慎也。月满、腰痛、谷道挺并、浆破、血下,用药攻催,谓之催生。
严寒天气,血凝产道,儿不能生,谓之冻产;盛暑时月,热气逼蒸,昏晕如醉,而不能生者,谓之热产;月份不足谓之半产;有胎即堕,谓之小产;坐草太早,努力过多,儿身倒运不转,先露足者,谓之逆产;先露手者,谓之横产;儿头或注一边者,谓之偏产;若脐带绊住儿肩,谓之凝产;倘子肠先出,名盘肠产;或腹痛时作时止,浆水淋漓,名曰试产;临产坐着一物,抵住儿头,不能生动,谓之坐产。此皆不明生育之理,临产仓皇,致有此等,保产者能不预为讲明乎?
偷生与村姑等妇,无难产者,有妊时运动不惜,临产又不能不忍故也。
《金匮要略》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皆因气血虚耗,内亡津液,肠胃干涸,故有此症。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坚,头汗出。如此者,血虚而厥上,故冒;冒欲解,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盛,故当汗出;阳盛阴虚,所以大便坚,呕而不能食也。
难产者,以白芷散治之。甚者,不过再服。
白芷散 百草霜 白芷
为末,用童便、酒煎,热服。
凡交骨不开,产门不闭,子宫不收三证,皆由元气素弱,胎前失于调理,致血气不能运耳。然交骨不开者,阴血虚也,佛手散加龟版;产门不闭者,气血虚也,十全大补汤加五味子收之;子宫不收者,补中益气加醋炒白芍、五味子。
如初产,肿胀,痛而不闭者,补中汤加半夏、茯苓以健脾,使元气复而诸疾自愈,切忌寒凉之剂。
又曰,交骨不开者,阴气虚也。龟为至阴,则交错相解,故用之。
《张氏医通》:临蓐
(扶持 伤胎 胞干 难产 产变 摩揣 卧法 催生 饮食宜忌 备法 下死胎法 胎衣不出 交骨不开 阴门不开 子宫不收)
扶持 妊娠九个月。宜服达生散数服。若肥盛气实者。用枳壳二两。香附、甘草各一两。为散。沸汤下二钱。早暮各一服。血实色苍者。枳壳二两。当归一两。为末炼蜜丸。空心酒服五十丸。然元气虚弱者。惟大剂紫苏饮鼓舞其气。生产必易。若误服前药。反耗其气。多致难产。
伤胎 临月胞水不破。血先下者。此是伤胎。非产也。大剂保元汤加当归、童便。最为得力。
因临产行动。已伤其胎。而发热者多危。紫苏饮倍人参。
胞干 临蓐胞水恶露破尽。致儿干阁艰涩。达生散去术倍人参。若胞衣破久。其血已涸。元气困惫。急用上好人参两许。当归二钱煎饮。尽则再煎。助其气血。最为得力。舍此而遍用催生耗气诸药。总无一效也。
难产 难产者。腹痛久而未产也。若恶露少者。虽久不妨。此胞水未破。俟胞水行时自产。
若连腰痛甚者。将产也。盖肾候于腰。胎系于肾故也。如胞水先破。恶露行尽。累日不能下者。当补养气血。慎不可用破血耗气之药。急用佛手散加人参二三钱。入热童便调服。此取纯阳生气。切不可停冷。冷则生气去而无益于治也。或用前药送兔脑丸亦妙。难产须择精细稳婆。最为切要。惟胎气逆上。全在医治之功。如气滞逆上。频以热溲便灌之。但得白色者即佳。不必拘用童子之便也。气虚不能驾驭其胎而上逆者。独参汤加溲便服之。甚至昏晕吐沫。搐溺谵语者。急控顶发。抉开牙齿。以溲便灌之。稍迟则不救矣。丹溪云。世之难产者。往往多见于郁闷安逸之人。富贵奉养之家。若辛苦贫贱。鲜有之也。古方止有瘦胎饮一论。其方为湖阳公主而作。恐非至当之言。余族妹苦于难产。遇胎则触而去之。予甚悯焉。视其形弱而勤于女工。知其气虚。久坐气不运而愈弱。儿在胞胎。因母气虚。不能自运耳。当补其母之气。则儿运易产。令其有孕。至六月来告。遂以紫苏饮加补气药。与数十帖。得男甚快。因以此方随母之性禀与时会加减。服者无不应验。临蓐时。去川芎、生姜加白术、黄杨脑。则腹不觉痛。母亦无病。因名方为达生散云。难产及胞衣不下。急于产母右脚小指尖头上灸三壮。炷如小麦大。火去即产。凡难产儿下。多有不哭者。切勿烧其脐肠。后必不育。凡脐带粗大。或青色。断多鲜血者。及落下过早过迟者。皆不育。诚验。石顽曰。难产之患。多缘妇人禀性执拗。怀孕之日。不检束身心。任意作为。以致气血乖违。胎孕偏着。临产之际。虽遍用催生方药。略无一验。以数月失和之胎息。一时岂能克应。况有坐草多日。血气大亏者。惟大剂独参汤峻补其气。方能迸力送产。独怪世之稳婆及生产家左右之人。皆坚持产中禁用人参之说。坐视其毙者多矣。安知产中误用人参为害者。皆是力作劳 躯体坚韧之人。虽有疾病。祛之则安。奚俟补为。设强与服之。心胆先裂。是不能无助火发热。凝滞恶露之患矣。若夫膏粱逸豫。豢养柔脆之家。平时惯服。服之泰然。何助火滞气之有。余室人素禀孱弱而多沉郁。每产必用人参一二两。浓煎时呷以助其气。听其自产。虽二三日无恙。儿媳亦患气滞难产。稳婆难阻服参。至第四日。子殒腹中。不得已煎大剂参汤灌之。产后方云未服参以前。耳聩目盲。惟见满室红光。继而渐渐紫黑。及服参后。开眼即能辨物。神气亦能主持。腹中便有痛阵。始信服参之验。近日同道王公峻室人难产。竟日不下。自煎人参七钱。顿服便产。其助力之效。非他催生药可比。因详述以破世俗之惑。
产变 儿未生先露手臂。谓之横生。盖因产母用力太早之故。当令安然仰卧。使稳婆推入尽上。以中指抵其肩。渐扳儿耳而正之。令服大补气血药。如独参加当归、童便之类。切勿惊怖产母。使气血凝滞。关窍转闭也。候儿身正。门路皆顺。然后用力。胎气不足。关键甚牢。用力太早。儿不能自顺。只一直下先露其足。谓之倒生。亦如前法用力即下矣。儿方回转。未能全正。却被产母用力。致儿头偏左偏右。虽近门路。不能即下者。谓之偏产。亦如前法。儿方出胞。气力不续。身未转运。却被产母用力一迸。则儿臀先露。谓之坐臀生。亦如前法。令服补气和血之药。安卧静养。候其力完转运。然后用力。儿出胞转身时。偶然脐肠盘于项上。牵系不能即下者。俗名背包生。亦宜推入。轻轻拨去。然后用力。儿出胞时。头必转向产门。自然正产。若无力转运。脚踏胞衣。脐肠先出。谓浪脐生。急令稳婆理清推入。稍俟气平。乘势就其脚下。不可推转久延。久则脐肠复下。复难收拾矣。人之二肠。俱有脂膜联系。间有生成无膜联系者。则产时其肠随儿而下。谓之盘肠产。须用漆器。温汤涤净。务令温暖湿润。盛其所下之肠。切勿稍沾尘垢。及着干物。即不肯上而粘住断绝矣。全在稳婆精细为妙。天气严寒。经血凝滞。致儿不能下。凡遇此际。切不可就脱寒衣。并不可坐卧冷处。房中须宜火暖。肩背须裹绵衣。使血得热则流。儿易生矣。若遇春秋偶寒。亦如前法。暑月当令产母在无风清凉处。不可多人看。恐人多热气遍袭。盖血得热则散溢上蒸。致令产母头痛面赤。不省人事。谓之血晕。若夏月风凉阴雨。亦不可任意取凉。恐生大病。慎之慎之。
摩揣 临蓐腹痛。切不可使稳婆摩揣探候。虽水破痛极。尤当忍之。令人扶掖缓行。则儿自顺正。岂有横逆之患。若胞水破。儿未下。谓之试水。此产甚迟。有隔二三日产者。宜服八珍、胶、艾。水止痛定。至五六日产者甚多。但觉腹中运动。切不可容稳婆动手。及产母用力。盖儿出胞时。用尽其力。不能即转。多有过数日方得力续转运。自然身正而下。举世之难产者。虽由平日居处失宜。往往皆是稳婆轻易动手。摩揣所至。所以田野村妇。艰于产者绝罕。惟富贵之家。不习勤劳。任意眠坐。经络凝滞。恣情饮啖。儿得肥甘。长养倍常。更多不禁房室。频泄母气。自不能如勤劳村朴之天生天化也。况乎临月。一有腹痛。即唤稳婆探候。惊动胎气。伤其先天气血之源。多致子母俱伤。亦有产后致变者。皆产时脏腑受伤所致也。即子之夭枉。多缘先天之气。不得其全耳。
卧法 临蓐卧宜仰而正。不可偏侧。坐蓐不可太早。盖男胎向内。女胎向外。皆首居上。足居下。临产时必倒转顺出。须再三缓缓扶掖走动。使得其旋转。不然。恐有横逆之患。
催生 坐蓐时。用达生散去芍药。加枳壳、黄杨脑、童便。然必待胞水破。腰痛甚。方与热服。不可太早。早则先行恶露。反致难产也。凡十月未足。临产腹痛。或作或止。或痛不甚者。名曰弄胎。或腹虽痛甚。而腰不甚痛者。或胎高未陷者。或谷道未挺迸者。或水浆未破者。或浆水虽出而腹不痛者。皆属气虚。并非正产之候。惟宜独参汤助之。慎勿妄投药饵。致产母惊恐。而妄乱用力。直待子逼门户。腰重痛极。眼中如火。谷道挺迸时。方可用力。兼服催生药。如千金方用阿胶三两。滑石一两。车前子二两。为末。饮服方寸匙。不下。少顷再服。此药临时服之。不可先服。
饮食宜忌 临蓐饮食宜调。不可不食受饥。使母无力。尤不可过食太饱。使儿气不能运。多致子母受伤。及乎产后发热泄泻。中脘结痛。皆缘饮食所伤。即汤水亦宜少用。往往有膀胱破损。良由引饮过多。尿脬胀满所致。种种危候。皆产前不慎之故。尤忌饮酒。每致血逆奔上。急与热童便压之。然多有不救者。至于猪肾、鸡子之类。皆难克化之物。非但产后当忌。临产亦不可食。
备法 产妇或不顺理。用蓖麻子十四粒。朱砂、雄黄各五分。蛇蜕一尺烧灰。麝香一字为末。
将水和作一丸。先用川椒汤洗脐中。置药于内。再用纸数重覆盖。以帛系之即下。下即去药。横生逆生。手足先出者。以盐擦儿手足心。盘肠生而肠不收者。用新汲水入酷 面。当自收上。一法。用蓖麻子十四粒。捣烂。贴产母顶心。其肠收上。即去之。一法。以半夏末搐鼻中。肠自上。一方。以蓖麻油润纸捻。点灯吹灭。将烟熏鼻中。其肠即上。
下死胎法 子死腹中者。或热病伤胎。或颠仆高坠。或惊动太早。或触犯禁忌。或胎肥气滞。
恶露已尽。致胎干子死。身冷不能自出。须验产母面赤舌青。腹中阴冷重坠。是其候也。然不若见紫黑血块血缕。尤为确候。至若爪甲与舌俱青。腹胀气喘。口中臭气者危矣。急令稳婆动手。以法下之。迟则不救。古法虽有童便调朴硝半两。及平胃散水酒煎调朴硝。虚寒用理中汤倍参煎调芒硝等法。然有时辄应。有时不应。良由产母元气盛衰不同。能行药力与不能行药故耳。亦有产难有两儿一死一生者。千金用蟹爪一升。甘草二钱。阿胶二两。以流水先煮蟹爪、甘草。去滓内阿胶烊化服之。血凝不下。加桂心三钱。药入。死者即出。生者即安。神验。此千金法。取蟹能散血。而爪触之易脱。物类相感之应也。又有子死腹中。用黄牛屎涂母腹上立出者。又有取灶心黄土为散。酒服二钱匙立出者。又有以夫尿煮沸服之者。又有以冬葵子(即向日葵子。)半升。阿胶三两。煎服者。又有用甘草、筒桂、蒲黄、香豉煎成。入鸡子一枚调服者。若冬月胎死坚硬。腹中觉冷。用香桂散加乌头。及黑神散、黑龙丹。皆可应用。内外有邪者。五积散最宜。若死胎及胎衣恶血上逆。搐呕昏晕。用小便乘热灌之。但得一口下咽节止。若面赤舌青。子死母活。面青舌赤。母死子活。唇青吐沫。或面舌俱青。子母俱亡。
陆斗岩治一妇。有胎四月。坠下逾旬。腹胀发热。气喘面赤。口鼻舌青黑。诊之其脉洪盛。
曰。胎未坠也。面赤者。心火盛而血干也。舌青口鼻黑。肝气绝而胎死矣。内外皆曰。胎坠久矣。
复诊。色脉如前。以蛇蜕煎汤。下平胃散加芒硝、归尾。服之须臾。腹鸣如雷。腰腹阵痛。复下一死胎而愈。
胎衣不出 脐肠坠断。恶露入胞。胀大不能出者。二味参苏饮童便和服。壮实人。失笑散以消瘀血。甚则平胃散加朴硝下之。胞衣不下。古法用蛇蜕一条。香油灯上烧研。入麝香为末。童便调服。或加蕲艾、阿胶、苏木各一钱。麦芽末打糊为丸。名乌金丸。难产及死胎不出。俱童便服之。亦有单用蛇蜕酥炙为末。童便下一钱匙者。千金治胞衣不出。胞烂喘急欲死。用牛膝汤服之即下。妊娠肥盛多痰。阻逆气道而致产难。及子死胎干。或子下而胎衣不出。半夏为散。尿服方寸匙。连进三服。并用吹鼻取嚏。以激动关窍。大妙。常见下死胎胞衣用朴硝等法。非惟不效。即使得下。胃气大伤。往往不能收功。丹方用蓖麻子肉。研涂母右脚心。胞下急洗去。缓则肠亦出矣。今人以产妇头发。入口作呕。胎衣自出。其法甚效。如不出。反逆上者必死。
交骨不开 阴门不闭 子宫不收 三者皆元气不足。交骨不开者。加味佛手散。助其血气。补而开之。古法用加味芎归汤。即佛手散加龟板灰、血余。每见服此药者。恶血凝滞。反成不救。惟大剂人参、童便入芎、归剂中。助其血气。开阖之功立致也。若见切牙昏晕。急以热小便灌之。稍迟则无济矣。若元气不虚者。只用佛手散、小便服之。单用小便亦得。人参不必也。阴门不闭者。十全大补倍参、桂补敛之。若初产肿胀。或 痛而不闭者。当用逍遥散加荆芥、牡丹皮。切忌寒凉。子宫不收者。补中益气加酒炒白芍一钱。肉桂五分。补而举之。或助以外治之法。如蓖麻子贴顶心之类。
薛立斋治一妇。子宫胀大。二日方入。损落一片如猪肝。已而面黄体倦。饮食无味。内热晡热。自汗盗汗。用十全大补二十余剂而愈。仍复生育。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