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君子汤
- 《冯氏锦囊秘录》:六君子汤
- 《冯氏锦囊秘录》:六君子汤
- 《冯氏锦囊秘录》:六君子汤
- 《救伤秘旨》:六君子汤
- 《仁术便览》:六君子汤
- 《仁术便览》:六君子汤
- 《时方妙用》:六君子汤
- 《外科理例》:六君子汤
- 《医学心悟》:六君子汤
- 《时方歌括》:六君子汤
- 《医方考》:六君子汤
- 《医方考》:六君子汤
- 《医方考》:六君子汤
- 《医方考》:六君子汤
- 《瘴疟指南》:六君子汤
- 《正体类要》:六君子汤
《冯氏锦囊秘录》:六君子汤
去陈皮、砂仁,即四君子汤。
白术 茯苓 陈皮 甘草 人参 砂仁 枣水煎服。有方加神曲;有方加半夏。
《冯氏锦囊秘录》:六君子汤
治气虚脾弱,食少痰多。
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 半夏(制熟) 陈皮(各二钱) 甘草(一钱,炙) 姜枣水煎服。
半夏燥湿治痰之本,陈皮利气泄痰之标,标本既得,攻补互行,补而不滞,攻而不峻,故曰六君子。《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为病,六君子者,壮其气矣。
气壮则升降自如,清以奉上,浊以归下,尚有何物可停为滞耶?加香附、藿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汤,其用稍峻矣。
甘露神膏
神治一切干痨虚损。
方见燥门。
《冯氏锦囊秘录》:六君子汤
治气虚脾弱,食少痰多。
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各一钱) 半夏 橘红(各一钱五分) 甘草(炙,五分)
姜水煎服。
《救伤秘旨》:六君子汤
即四君子汤加陈皮(一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水煎服。
《仁术便览》:六君子汤
治脾脏不和,不进饮食,上燥下寒,服热药不得者。
人参 白术(各一两) 橘红 半夏 枳壳 甘草(炙,各五钱)每服一两,姜七片,枣二枚煎。
《仁术便览》:六君子汤
治久吐,胃气虚弱,不纳饮食。
白术(一钱半) 半夏(二钱) 茯苓 甘草 人参 陈皮(各五分) 加附子(五分)
水一钟半,生姜五片。
《时方妙用》:六君子汤
(二)
肿胀症.以疏凿饮子舟车丸为禁剂.济生肾气丸.胀症亦须慎用.
《外科理例》:六君子汤
治一切脾胃不健。或胸膈不利。饮食少思。或作呕。或食不化。或膨胀。
人参 白术(炒) 茯苓 半夏(姜制) 陈皮(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作一剂。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时服。
《医学心悟》:六君子汤
理脾祛痰。
人参 茯苓 白术(陈土炒) 陈皮(去白) 甘草(炙) 半夏(汤泡七次,各一钱) 生姜(五分大枣(二枚
水煎服。
《时方歌括》:六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痞满痰多.
《医方考》:六君子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半夏 陈皮
气虚痰喘者,此方主之。
气壮则痰行,气虚则痰滞。痰遮气道,故令人喘。甘者可以补气,参、苓、术、草,皆甘物也;辛者可以治痰,半夏、陈皮,皆辛物也。用甘则气不虚,用辛则痰不滞,气利痰行,胡
《医方考》:六君子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半夏 陈皮
气虚,痰气不利者,此方主之。
《内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东南之土卑湿,人人有痰,然而不病者,气壮足以行其痰也。若中气一虚,则不足以运痰而痰证见矣。是方也,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前之四君子也,所以补气。乃半夏则燥湿以制痰,陈皮则利气以行痰耳。名之曰六君子者,表半夏之无毒,陈皮之弗悍,可以与参、苓、术、草比德云尔!
《医方考》:六君子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各二钱) 半夏 陈皮(各一钱)
久病胃虚,闻谷气而呕者,此方主之。
胃者,水谷之海,仓廪之官也,故胃强则善谷,胃弱则闻谷而呕。经曰∶安谷者昌,失谷者亡。奈之何而不急治乎?故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气味甘温,可以益胃。陈皮、半夏,气味辛利,可以破呕。
《医方考》:六君子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半夏(姜煮) 陈皮 甘草
脾虚鼓胀,手足倦怠,短气溏泄者,此方主之。
经曰∶脾主行气于三阴。三阴者,太阴脾、厥阴肝、少阴肾也。其脉皆行于腹里,脾病则三阴之气不行,故令鼓胀。手足倦怠者,四肢受气于脾,脾病则无以受气,故倦怠。短气者,脾病而中气弱也。溏泄者,土弱不能制湿也。是方也,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甘温益脾之物也。半夏、陈皮,快脾利气之物也。然温者益气,甘者守中,下咽之后,必增胀满,此勿疑之。经曰∶塞因塞用,故用补剂以治胀满,初服则胀,久服则通。此惟精达经旨者知之,庸医未足道也。
《瘴疟指南》:六君子汤
治瘴后体倦.食少多痰.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陈皮 半夏
上各等分.姜水煎服.如易饥食不多.即饱闷者.加藿香砂仁.名香砂六君汤.
《正体类要》:六君子汤
治金疮、杖疮等症。因元气虚弱,肿痛不消,或不溃敛,或服克伐伤脾,或不思饮食,宜服之以壮营气。此方即四君子汤,加陈皮、白术。更加香附、藿香、砂仁,香砂六君子。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