癃闭
《景岳全书》:癃闭
经义
《灵兰秘典论》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宣明五气篇》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生气通天论》曰∶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口问篇》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本输篇》曰∶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
《奇病论》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详死生门八)《玉机真藏论》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气厥论》曰∶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经脉篇》曰∶肝所生病者,遗溺闭癃。足少阴之别,实则闭癃。
《骨空论》曰∶督脉为病,癃痔遗溺。
《厥论》曰∶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 内热。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
《痹论》曰∶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经脉篇》曰∶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实则闭癃,虚则腰痛。
《阴阳类论》曰∶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肢别离。
《至真要大论》曰∶太阳之胜,隐曲不利,互引阴股。岁太阴在泉,少腹痛肿,不得小便。
《五常政大论》曰∶涸流之纪,其病癃闭,邪伤肾也。
《六元正纪大论》曰∶阳明司天之政,民病癃闭。
《标本病传》曰∶大小不利者,治其标。
《热病篇》曰∶癃,取之阴跷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
《癫狂篇》曰∶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 上以长针。
论证(共三条)
小水不通,是为癃闭,此最危最急证也。水道不通,则上侵脾胃而为胀,外侵肌肉而为肿,泛及中焦则为呕,再及上焦则为喘,数日不通则奔迫难堪,必致危殆。今人一见此证,但知利水,或用田螺罨脐之法,而不辩其所致之本,无怪其多不治也。
凡癃闭之证,其因有四,最当辩其虚实。有因火邪结聚小肠膀胱者,此以水泉干涸,而气门热闭不通也。有因热居肝肾者,则或以败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也;若此者,本非无水之证,不过壅闭而然,病因有余,可清可利,或用法以通之,是皆癃闭之轻证也。
惟是气闭之证,则尤为危候。然气闭之义有二焉∶有气实而闭者,有气虚而闭者。夫膀胱为藏水之腑,而水之入也。由气以化水,故有气斯有水;水之出也,由水以达气,故有水始有溺。经曰∶气化则能出矣。盖有化而入,而后有化而出;无化而出,必其无化而入,是以其入其出,皆由气化,此即本经气化之义,非单以出者言气化也。然则水中有气,气即水也;气中有水,水即气也。今凡病气虚而闭者,必以真阳下竭,元海无根,水火不交,阴阳痞隔,所以气自气,而气不化水,水自水,而水蓄不行。气不化水,则水腑枯竭者有之;水蓄不行,则浸渍腐败者有之。气既不能化,而欲强为通利,果能行乎?阴中已无阳,而再用苦寒之剂,能无甚乎?理本甚明,何知之者之不多见也?至若气实而闭者,不过肝强气逆,移碍膀胱,或破其气,或通其滞,或提其陷,而壅者自无不去。此治实者无难,而治虚者必得其化,为不易也。故凡临此证,不可不详辩其虚实。
仲景曰∶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此误认关格之义也,详见关格门。
论治(共七条)
一、火在下焦,而膀胱热闭不通者,必有火证火脉,及溺管疼痛等证,宜大厘清饮、抽薪饮、益元散、玉泉散,及绿豆饮之类以利之。若肝肾实火不清,或遗浊,或见血者,大都清去其火,水必自通,前法俱可通用。
气闭证,当分虚实寒热而治之。
凡气实者,气结于小肠膀胱之间而壅闭不通,多属肝强气逆之证。惟暴怒郁结者多有之,宜以破气行气为主。如香附、枳壳、乌药、沉香、茴香之属,兼四苓散而用之。若气陷于下,药力不能骤及者,当即以此药多服,探吐以提其气,使气升则水自降也。有痰气逆滞不通者。即以二陈汤、六安煎之类探吐之。有热闭气逆者,及以大厘清饮探吐之。有气实血虚而闭者,用四物汤探吐之。凡气实等证,无如吐之妙者,譬之滴水之器,闭其上窍,则下窍不通,开其上窍,则下窍必利。盖有升则有降,无升则无降,此理势之使然也。
凡气虚而小便闭者,必以素多斫丧,或年衰气竭者,方有此证。正以气有不化,最为危候,不易治也。然凡病此者,必其有渐,但觉小便短少,或便时费力,盒饭留心速治。若待其剧,恐无及也。但治此者,亦当辩其脏气之寒热。若素无内热之气者,是必阳虚无疑也。
或病未至甚,须常用左归、右归、六味、八味等汤丸,或壮水以厘清,或益火以化气,随宜用之,自可渐杜其原。若病已至甚,则必用八味丸料,或加减《金匮》肾气汤大剂煎服,庶可挽回。或疑桂附辛热不敢轻用,岂知下元阳气亏甚,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舍此二者,更有何物可以直达膀胱而使水因气化也?若气虚下陷,升降不利者,宜补中益气汤主之,或即用此汤探吐之,最妙。若素禀阳脏内热,不堪温补,而小便闭绝者,此必真阴败绝,无阴则阳无以化,水亏证也。治宜补阴抑阳,以化阴煎之类主之。或偏于阳亢而水不制火者,如东垣之用滋肾丸亦可,但此即火证之属耳。
大小便俱不通者,必先通其大便,则小便自通矣,宜八正散之类主之。
久服桂附之属,以致水亏阳亢,而小便不通者,宜解毒壮水,以化阴煎之类主之。
甚者,以黄连解毒汤加分利滋阴等药亦可。然尤惟绿豆饮为解毒之神剂。其有因久服阳药,作用过多,火本不盛,单由水亏者,非六味地黄汤大剂滋之不可也。
服分利既多,而小水愈不通者,此必下竭之证。察其水亏者,必须大补真阴;火虚者,必须峻补阳气,气达水行,其便自调。不可见其假实,恣意疏通,此与榨干汁、枯油者何异?致令竭者愈竭,鲜不危矣。
膀胱无水等证,有因泄泻,水归大肠而小水不通者,此当但治泄泻,泄泻止而水自利也。有因大汗多汗,气从汗泄而小水不利者。此当调治营卫,表气收而小便自利也。有虚劳亡血伤精,水随液去,五内枯燥而小水不利者。此当调补真阴,血气渐充而小水渐利也。
凡此数者,皆膀胱无水枯涸之证。水泉既涸,故不可再加分利。内惟泄泻证亦有可分利者,然亦不过十之三耳。诸如此者,当于各门详察治之,皆非有水不通而为癃闭之类也。
怀妊之妇,每有小便不通者,此以胎气下陷,溺孔被压而然。多以气虚不能举胎所致,宜八珍汤,补中益气汤之类主之。若临盆之际,胎压膀胱而小便不通者,宜以手指托起其胎,则小水自出。
通闭方法
凡治小水闭塞不通,危急之甚,诸药不效者。速寻白菊花根捣烂,用生白酒冲和,取酒汁温而饮之,神效。按此方或白花者一时难得,即不拘何色,但以家菊根代之,亦必无不效。一法治膀胱有溺,或因气闭,或因结滞阻塞,不能通达,诸药不效,危困将死者,用猪溲胞一个,穿一底窍,两头俱用鹅翎筒穿透,以线扎定,并缚住下口根下出气者一头,乃将溲胞吹满,缚住上窍,却将鹅翎尖插入马口,解去根下所缚,手捻其胞,使气从尿管透入膀胱,气透则塞开,塞开则小水自出,大妙法也。
通塞法∶凡败精干血,或溺孔结垢,阻塞水道,小便胀急不能出者。令病患仰卧,亦用鹅翎筒插入马口,乃以水银一二钱徐徐灌入,以手逐段轻轻导之,则诸塞皆通;路通而水自出,水出则水银亦从而喷出,毫无伤碍,亦最妙法也。
熏洗通便法∶凡偶有气闭,小水不通,胀急危困之极者,速用皂角、葱头、王不留行各数两,煎汤一盆,令病者,坐浸其中,熏洗小腹下体。久之,热气内达,壅塞自开,便即通矣。若系妇人,亦可用葱数茎塞阴户中,外加熏洗,其通尤速。
述古(共三条)
易老云∶寒在胞中,遏塞不入,热在下焦,填塞不便,须用感北方寒水之化,气味俱阴之药,以除其热,泄其闭塞。
东垣治一人,病小便不利,目睛突出,腹胀如鼓,膝以上坚硬,皮肤欲裂,饮食不下,服甘淡渗利之药皆不效。予曰∶疾急矣,非精思不能处。思至半夜,曰∶吾得之矣!经曰膀胱者,津液之腑,必气化而能出焉。多服渗利之药而痛益甚,是气不化也。启玄子云∶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甘淡气薄者皆阳药,独阳无阴,欲化得乎?遂以滋肾丸群阴之剂投之,再服愈。
丹溪曰∶小便不通,有气虚,有血虚,有实热,有痰,有湿,有气结下焦。血气干者,死。
癃闭论列方
抽薪饮(新寒三) 四苓散(和一八七) 八正散(寒百十五) 益元散(寒百十二) 玉泉散(新寒十五) 大厘清饮(新寒五) 化阴煎(新寒七) 滋肾丸(寒一六三) 二陈汤(和一) 六味汤(补百二十) 八味汤(补一二一)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左归饮(新补二) 右归饮(新补三) 黄连解毒汤(寒一) 六安煎(新和二) 四物汤(补八) 《金匮》肾气汤(补一二四)绿豆饮(新寒十四) 八味丸(补一二一)
论外备用方
地髓汤(和三四五 闭痛) 疏凿饮(和五三 水闭) 人参固本丸(补百六 阴虚) 五苓散(和一八二) 葱白汤(和三百五十 气闭欲死) 万全木通汤(和三四九 利便) 导赤散(寒一二二) 七正散(寒百十六 火闭) 导水茯苓汤(和六二 闭而肿) 葱熨法(因二九一)清肺饮子(寒四十 气分热) 黄芩清肺饮(寒三八 气热) 葵子汤(寒一二四 膀胱热)赤茯苓汤(寒一二三 膀胱热) 《直指》黄芩汤(寒百七 心肺热) 猪苓汤(和一八八 伤寒下后小便不通) 独蒜通便方(因二八九) 龙胆泻肝汤(寒六三 肝火)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三味牛膝汤(寒一二六 茎痛闭) 加味龙胆泻肝汤(寒六四) 加味逍遥散(补九三 虚热) 加味通心饮(寒三三 疝闭) 《良方》龙胆泻肝汤(寒六二) 大连翘饮(寒七八 风热)小便不通方(因二百九十)
《凌临灵方》:癃闭
沈(局票) 小便秘。
蟋蟀(三只,酒洗焙燥,如无以蝼蛄代之,用腐衣包吞之) 元参 焦栀 蓄 粉青黛 翘壳 童木通 瞿麦 益元散(真西珀三分,同灯心研极细末拌) 真川连 海金沙 丹皮 车前子
或用龙荟通关丸等类。
外治以麝香,用蛤壳合脐中。
《药症忌宜》:癃闭
属膀胱实热。
忌破气,发散,燥热,如属水液不足,兼忌利小便。
宜同膀胱实,佐以升提,升麻,柴胡。
《医述》:癃闭
小便不利有三,不可概论。若津液偏渗于肠胃,大便泄泻而小便涩少者一也,治宜分利。若热搏下焦,津液因而不行者二也,渗泄则愈。若脾胃气涩,不能通利水道下输膀胱而化者三也,可顺其气,令施化而出。(罗谦甫)
治秘之道有三∶一曰肺燥不能生水,故用二苓、泽泻之甘淡以泄肺而生水;一曰脾湿不能升精,故用白术之苦温以燥脾而升精;一曰膀胱无阳不能化气,故用肉桂之辛热以温膀胱而化气。使水道通利,则上可以止渴,中可以去湿,下可以泄邪热也。有真阴虚者,须六味汤以补肾水;真阳虚者,须八味丸以补肾火。至于转胞喘急欲死,不问男女孕妇产后,急用八味丸料煎饮,缓则不救。或疑桂、附辛热,不敢轻用,岂知肾气虚寒,水寒冰冻之义,得热则流通,舍此更有何物能直达膀胱,而使雪消春水来耶?(陈来章)
热在上焦气分,便闭而渴,乃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宜用淡渗之药,泻火清金,滋水之化源。热在下焦血分,便闭而不渴,乃真水不足,膀胱干涸,无阴则阳无以化,宜用苦寒之药,滋肾与膀胱之阴,而阳自化,小便自通。(李东垣)
凡癃闭之证,其因有四,最当辨其虚实。有因火邪结聚小肠膀胱者,此以水泉干涸,而气门热闭不通也。
有因热居肝肾者,则或以败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也。若此者,本非无水之证,不过壅闭而然。病因有余,可清可利,是皆癃闭之轻证也。惟是气闭之证,则为危候。然气闭之义有二∶有气实而闭者,有气虚而闭者。夫膀胱为藏水之腑,而水之入也由气以化水,故有气斯有水;水之出也由水以达气,故有水始有溺。
《经》曰∶气化则能出矣。盖有化而入,而后有化而出,无化而出,必无化而入也,是以其入其出,皆由气化,此即本《经》气化之义,非单以出者言气化也。然则水中有气,气即水也;气中有水,水即气也。凡病气虚而闭者,必以真阳下竭,元海无根,水火不交,阴阳痞隔。所以气自气而气不化水,水自水而水蓄不行。气不化水,则水腑枯竭者有之;水蓄不行,则浸渍腐败者有之。气既不能化,而欲强为通利,果能行乎?阴中已无阳,而再用苦寒,能无甚乎?至若气实而闭者,不过肝强气逆,移碍膀胱,或破其气,或通其滞,或提其陷而壅者自去。此治实者无难,而治虚者必得其化,为不易也。(《景岳全书》)
主五液者,肾也。肾气虚而受扰,则无力以化液,而邪火遂乘袭之,以致溲少涩滞。标热虽由膀胱,本虚实在于肾。宜补肾以益其虚,而从温以化其气,则肾源有滋,小水自利,以此验肾气之来复也。
○水虽渗于膀胱,而泌别之者小肠也。小肠有热,能移及膀胱,小肠为火腑,而本之于心,但使心气通,则小肠之火自降,无热可移,源澄而流自清也。(程郊倩)
阴虚小便短少,涩滞癃闭,不可见有实势,便用利药,此由下焦元阴之气衰弱,不能运化故也。宜大补元阴,其溺自通。若气虚与痰隔中焦,气滞于下及湿热而然者,不在此例。(罗赤诚)
用补中益气汤,小便不利加牛膝。用六味地黄丸,小便不利加车前。(周慎斋)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何谓气化?津液乃气所化也。盖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譬之蒸物,汤气上熏釜甑,遂有液而下滴,此脾气熏蒸肺叶,所以遂能通调水道而输膀胱也。故小便不通之证,审系气虚而水涸者,利之益甚,须以大剂人参少佐升麻,则阳升阴降,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自然通利矣。
○丹溪云∶小便不通,有属气虚、血虚,有属实热、痰气闭塞,皆宜吐之以提其气,气升则水自降。盖气承载其水者也。气虚用参、术、升麻等,先服后吐;血虚用四物汤,或芎归汤,先服后吐;痰多用二陈汤,先服后探吐之;痰气闭塞,用二陈汤加香附、木通,先服后探吐之。或问以吐法通小便,理将安在?曰∶取其气化而已。(《证治准绳》)
《经》云∶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夫肾肝在下,地道也;心肺在上,天道也;脾胃居中,气交之分也。故天之阳绝而不安于地者,则白露不下;在上之阳不交于阴,则在下之阴无以为化,水道其能出乎?此上焦之气化也。仲景曰∶卫气行,则小便宣通。又曰∶脾病则九窍不通,此中焦之气化也。东垣云∶在下之阴虚,在上之阳盛,致肾气不化,必宣其阳而举之,则阴可得而平也。故丹溪曰∶吾以吐法通小便,譬如滴水之器,上窍闭则下窍无以自通,必上窍开而下窍之水出焉。然升提止可施于涓滴不通者,若溺涩短少,或淋漓作痛者,非所宜也。由《经》言及诸论观之,未有不主于气化者,不审乎此,转行疏利之剂求功,多见其不知量也。(《张氏医通》)
气虚而小便不通者∶《经》曰∶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气虚则不能化,故不通也。血虚而小便不通者∶盖血即津液之属,血虚即津液干燥而溺道不利,故不通也。此与痰气闭结于下者,虚实之情不同。丹溪皆用吐法,乃急则治其标也。然气虚血虚,以虚为本,虚则必补之而后可。夫以参、术、四物调其真气而吐之,诚可以通其溺,而其本之虚,岂参、术、四物顷刻下咽,遂能补益之耶?吾恐病根犹在,不久必复作矣。愚意以为若果气虚血虚,必用补气补血之药,使其气盛而施化,血生而津润,其便自通,不必探吐可也。果宜吐者,必须先吐,俟其溺通,继服补剂,庶可平复,非如痰气闭结者但吐之而可已。此丹溪未尽之意,予故表而出之。(《医学统旨》)
《张聿青医案》:癃闭
□
唐(左) 小溲淋痛,闭癃不爽,甚至涓滴不通。脉细而沉候弦硬。此湿热蕴结膀胱。恐至癃闭。
滑石块 甘草梢 泽泻 瞿麦 磨湘军(三分) 黑山栀 车前子 蓄 滋肾通关丸(盐汤送下)
【二诊】 涩痛大退,而尿管气坠难忍,无形之热稍化,而有形之湿压滞府气。再标本并顾。
炙黄 (三钱) 于术(一钱五分) 党参(三钱) 炙升麻(七分) 炙柴胡(七分) 甘草(三分)西血珀五分,上沉香二分,生湘军一钱五分,三味研细末,用茯苓五钱,煎浓汁作丸,微烘令干,药汁送下。
师云、此湿与气并坠,又以身之火与热与湿与气交注膀胱,药难突围而入,未有不为气湿火热恋住者。用三味外,复以升柴提之,如滴水器开其上而下自注也。(清儒附志)
【三诊】 呕吐以提其气,泄泻以泄其湿,滞坠顿退,而仍闭癃不爽。膀胱之气不化,还难许治。
桔梗 赤白苓 猪苓 冬葵子 车前子 木通 甘草梢 泽泻 滋肾通关丸
【四诊】 闭癃已通,而尿管时仍作痛,小溲亦时通时阻。膀胱湿热未清。再为疏利。
木通 蓄 甘草梢 车前子 磨湘军(三分) 瞿麦 滑石 黑山栀 牛膝梢 泽泻
【五诊】 小便时通时阻,总由膀胱蕴结未清。再为分利,而参苦辛开通。
黑山栀 木猪苓 甘草梢 车前子 牛膝梢 福泽泻 茯苓 蓄 冬葵子 滋肾通关丸
【六诊】 癃淋之证,本由湿热蕴结而来,不为清利,而以针导,湿热依然蕴结,元气陡伤,辗转而致成损,奈何。
上安桂(后入) 川黄柏(盐水炒) 肥知母 滑石 泽泻 车前子 细木通 蓄 甘草稍 黑山栀
西人用银针针进尺许,尿血俱出,随后复闭,邪不得楚,元气转伤矣。(正蒙志)
《证治汇补》:癃闭
大意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膀胱不利为癃.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故三焦实则闭癃.(内经)癃与闭.二症也.暴病为溺闭.小便点滴.内急.胀满而难通.久病为溺癃.欲解不解.屡出而短少.(必读)
内因
有心肾不交.阴阳不通.而内外关格者.有热结下焦.壅塞胞内.而气道涩滞者.有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而气化不施者.有脾经湿热.清气郁滞.而浊气不降者.有痰涎阻结.气道不通者.有久病多汗.津液枯耗者.
有肝经忿怒.气闭不通者.有脾虚气弱.通调失宜者.(汇补)
外候
凡人鼻色黄.小便必难.热微则小便难而仅有.热甚则小便闭而绝无.(入门)小便胀满.气急上逆.心腹俱闷.叫痛欲死.(巢氏)甚有肺气壅极.横行脐中.小肠为之突出.外肾为之挺长.(寓意草)
脉法
脉紧而滑直者.不得小便也.又尺脉或浮或涩或缓.皆小便难.溺有余沥也.右寸关滑实者.痰滞上焦.细微者.中气不运.左尺脉洪数者.热结下焦.虚浮者.肾气不足.(汇补)
治法
一身之气关于肺.肺清则气行.肺浊则气壅.故小便不通.由肺气不能宣布者居多.宜清金降气为主.并参他症治之.若肺燥不能生水.当滋肾涤热.夫滋肾涤热.名为正治.清金润燥.名为隔二之治.燥脾健胃.
名为隔三之治.又有水液只渗大肠.小肠因而燥竭者.分利而已.有气滞不通.水道因而闭塞者.顺气为急.实热者.非咸寒则阳无以化.虚寒者.非温补则阴无以生.痰闭者.吐提可法.瘀血者.疏导兼行.脾虚气陷者.升提中气.下焦阳虚者.温补命门.(汇补)
用药
肺气受热.清肺饮.膀胱热结.八正散.气滞于内者.利气散.阴虚者.地黄汤.阳虚者.八味丸.脾虚不运者.
补中益气汤.气虚不化者.六君子汤.血瘀者.牛膝汤.痰闭者.导痰汤.先服后吐.又有因小便不通.过服寒凉渗利诸剂.致气闭于下.寒郁于中.阴翳否隔.不能气化而不通者.用干姜、升麻.煎服而愈.于此可悟夫天地升降之道.阴阳消长之理.故志之.(汇补)
【附:转胞】
转脬者.胞系转戾.脐下并急而痛.小便不通者是也.(巢氏)凡强忍小便而疾走.或饱食大怒而入房.使水气逆上.并迫于胞.故屈戾而不舒张也.治以甘遂末.水调.敷脐下.内饮甘草汤.其药汁至脐.二药相反.胞必自转.小便自通.或用甘遂末一钱.猪苓汤下即愈.若妊妇小便不通.因胎肥压胞.宜升举其胎.胞转而水道自利.不可专用淡渗.宜补中益气汤探吐以提其气.或外用稳婆手托法.亦可.(汇补)
【附:胞痹】
胞痹者.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内经)盖因风寒湿气客于胞中.则气不能化.
故胞满而小便不通.其为清涕者.以膀胱之脉.络脑而下贯鼻中.宜散胞中之邪.调下焦之气.肾沥汤主之.(医统)
【附:关格】
关格者.脉名也.左手人迎脉.大于右手四倍.曰关.关者.热在下焦.必下绝小便.右手气口脉.大于左手四倍.曰格.格者.寒在上焦.必上为呕逆.若脉象既关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间.陡增呕恶.此因浊邪壅塞.
三焦正气不得升降.所以关应下而小便闭.格应上而生吐呕.阴阳闭绝.一日即死.最为危候.宜二陈汤加防风、桔梗芦探吐.若吐不出.以二陈汤加槟榔、大黄、枳壳、浓朴、木香、木通、杏仁、泽泻降之.古法.治虚人关格.有用补中益气汤加槟榔者.若上不得吐.下不得通.愦愦无奈.头汗不止者死.至于寻常腹痛二便不通而呕吐.其脉沉静不紧盛倍大者.非关格也.乃痰食之症.宜二陈汤加白芥子、山楂、枳实、青皮治之.(汇补)
癃闭选方
清肺饮(东垣) 治肺热口渴.小便不通.
茯苓 黄芩 桑皮 麦冬 车前 山栀 木通(等分)
水煎.
八正散(宝鉴) 治膀胱热郁.小便不行.
瞿麦 蓄 车前 滑石 甘草 山栀木通 大黄(等分)
每服二钱.加灯心.水煎.
导赤散 治心经客热溺闭.
生地 木通 甘草 加连翘、黄连.
五苓散 治清浊混行于大肠.致泄泻小便不通者.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肉桂利气散 治气壅小便不通.
枳壳 陈皮 木通 甘草通闭散 可与前方合用.
香附 陈皮 赤苓牛膝汤 治血瘀小便不通.
牛膝 归尾 黄芩 加琥珀末少许.
地黄汤 治阴虚小便不通.(方见中风)
即地黄汤去萸肉.加麦冬、牛膝、车前.
肾气丸(金匮) 治阳虚小便不通.(方见湿症)
补中益气汤 六君子汤(二方俱见中风) 导痰汤(方见似中风)
外治法
葱头二十茎.紫苏二两.煎汤熏洗外肾小腹.或以盐炒热.绢包熨脐上下.或姜渣、枳壳亦可.或葱饼灸脐亦效. 又法.取田螺泥涂脐中.法见淋症.加麝香一二厘.或盐半匙填脐中扎紧更效.又法.独颗蒜一枚.栀子三十.盐花少许.研烂摊纸上.贴脐.甚者连阴囊涂之.即通.又小便不通欲死者.用桃枝、柳枝、木通、枯矾、旱莲子、汉椒各一两、葱白一握.灯心一束.细锉.入水三斗煎.耗一半.用瓷瓶盛汁.熏外肾.周遭以被围绕.不得入风.冷则换汁.再熏即通.(一方无旱莲子)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