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指纹
《医述》:看指纹
小儿形体既具,经脉已全,便有脉息可辨。自《水镜诀》及《全幼心鉴》等书,有三岁以上,当察虎口,寅卯辰,风气命,三关之说。其中之可取者,惟曰∶脉从寅关起,不至卯关者,易治;若连卯关者,难治;若寅侵卯,卯侵过辰者,十不救一。只此数语,亦可用辨吉凶。至若紫为风、红为寒、青为惊、白为疳,及青是四足惊,赤是水惊,黑是人惊,黄是雷惊之类,岂此一线之色,果能辨悉如此,最属无稽,乌足凭也。(张景岳)
钱氏看小儿脉纹,男左女右,取决于虎口之次指,未有究其义者,予考之《素》、《灵》始悟,以其属阳明脉之根始也。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阳明多气多血,有病则应之,小儿纯阳之体,故即于此以观其变也。
○小儿脉见虎口,亦犹大人脉见寸口也。三关直透者不治。(《怡堂散记》)
幼科指纹,总无正论。有谓不必用者,有用而至于怪诞不经、诬民惑世者,是皆未明纹中之理,所以有用不用之殊议也。请以一得之愚,聊发其要∶盖此指纹,与寸关尺实同一脉。按《内经》十二经络始于手太阴,其支者,从腕后出次指之端,而交于手阳明,即此指纹是也。明如景岳,犹谓此纹为手阳明经络,不知手太阴经,起于中府,而终于大拇之少商。手阳明经,起于食指之商阳。两不相值,若无此旁支,交通营卫,不几令太阴、阳明表里断绝乎?况此脉可诊,人所不知,其迟、数、代、促,与太渊无异,但脉体差小耳。指纹之法,起于宋人钱仲阳,以食指分为三关∶寅曰风关,卯曰气关,辰曰命关。其诀谓∶风轻、气重、命危。虽未必其言悉验,而其义可取。盖位则自下而上,邪则自浅而深,证则自轻而重,人皆可信。只恨复出诡异之说,谬撰惊风门类,致后贤多歧亡羊,反成疑案。予意仲阳,宋之明人,以孝见称,岂肯妄言误世!大抵后之俗子,假托其名而为之。惟有识者,知其语言鄙俚,论证荒唐,便能弃置不用。如张景岳、夏禹铸辈,皆谓可不必用。盖非不用,实恶其妄诞不经耳。近世医家,不知真伪,习而行之,乃致惑世诬民,祸害婴幼。夫医事动关生命,乃听无稽之言,流传贻殃,是岂其可!予虽不敏,粗知诊脉,每见幼科指纹之说,不胜发竖。请言其要∶盖此指纹,既太渊脉之旁支,则纹之变易,亦即太渊之变易,不必别立异说,眩人心目。但当以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则用之不尽矣。倘舍此不图,妄执伪说,临证不察病原,谬指为人惊、畜惊,诳惑愚昧,予恐盲人翳马,终堕重渊,莫之能出矣。(《幼幼集成》)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