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疳
《临证指南医案》:口疳
夏季秋热。小儿泄泻。或初愈未愈。满口皆生疳蚀。尝有阻塞咽喉致危者。此皆在里湿盛生热。
热气蒸灼。津液不升。湿热偏伤气分。治在上焦。或佐淡渗。世俗常刮西瓜翠衣治疳。取其轻扬渗利也。
《外科启玄》:口疳
口疳(图缺)
是湿热在于胃口之上.乃脾之窍.宜内除其胃中湿热.若不早治.恐食其口唇腮颊等处.外以搽药用橄榄核一两儿茶五钱冰片五分共为细末搽之即愈.不须上三次.神效.
《续名医类案》:口疳
徐仲光曰∶一儿患血热,痘后身发热,口臭成疳,溃脱上龈门牙、左腮盘牙,唇红干裂,左颊下亦红肿,如发毒状。湖州沈三春,外用抑阳散加葱汁,酒浆调敷肿处。若面肿而带有紫色为实热,必成走马疳,溃颊不治矣。今虽肿而红活,知为另发痈也。内服犀鱼、羚羊角、黄连、黄芩、元参、生地、牛蒡、桔梗、甘草、白芍、花粉、木通、紫花地丁,及人中黄散,一二服。或煎银花一两,入广胶一钱,间捣甘菊花根叶汁,冲入服之,面肿渐平,身热渐退。外吹牛黄一分,珍珠三分,黄柏、青黛、人中白、硼砂猪胆制各四分。不易敛,加乌梅炭三分、血竭二分、龙骨一分。因体虚,又加人参、象皮灰各三分,制炉甘石四分。又常以醋调雄黄末,软笔点入溃窍中,延至月余而愈。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