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饴
《本经逢原》:胶饴
即饧糖
甘温,无毒。白色者良。
发明 饴糖甘温入脾经气分,润肺气,止暴嗽,补虚冷,益津气,除唾血,仲景建中汤用治腹痛,取稼穑之甘以缓之也。治伤寒肾虚,尺脉不至,是实土以堤水,非伐肾也。而中满吐逆疳病,皆不可食,以其生痰助火最甚也。丹溪云,大发湿中之热,小儿多食,损齿生虫,熬焦酒服,能消食积,下瘀血,解附子、乌头毒。拌轻粉熬焦为丸,噙化,疗咸哮喘嗽,大吐稠痰即愈。
《长沙药解》:胶饴
【本经】无。
味甘,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功专扶土,力可建中,入太阴而补脾精,走阳明而化胃气,生津润辛金之燥,养血滋乙木之风,善缓里急,最止腹痛。
《伤寒》小建中汤,胶饴一升,芍药六两,桂枝、甘草、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治少阳伤寒,阳脉涩,阴脉弦,寸为阳,尺为阴。法当腹中急痛者。以甲乙二木,表里同气,甲木不降,则阳脉涩,乙木不升,则阴脉弦。甲木不降,必克戊土,法当痛见于胸胁,乙木不升,必克己土,法当痛见于腹胁。木气枯硬,是以其痛迫急。少阳胆从相火化气,厥阴肝以风木主令,肝胆合邪,风火郁生,中气被贼,势在迫急。胶饴、甘草,补脾精而缓里急,姜、桂、芍药,达木郁而清风火也。治少阳伤寒,心中悸而烦者。以病传少阳,相火郁隆,不可发汗。汗亡少阳之津,木枯土弱,必传阳明,五行之理,病则传其所胜也。胃气调和则病愈,胃土堙郁而不和,其心中必生烦悸。盖少阳甲木,化气于相火,而下交癸水者,戊土培之也。汗泻中脘之阳,土弱胃逆,不能降蛰相火,相火飞腾,升炎于上,心液消烁,故生郁烦。胆胃上壅,阻碍厥阴升降之路,是以动悸。以枯木而贼弱土,燥热郁生,伤耗胃脘之精液,则中宫败矣。胶饴、甘草、大枣,补脾而生胃液,姜、桂、芍药,疏木而清相火也。小建中证,即炙甘草之轻者,烦悸不已,必至经脉结代。《金匮》治虚劳里急腹痛,悸衄,梦而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以中气衰弱,凝郁莫运,甲木不降,累及厥阴,升路郁阻而生动悸,相火刑金,收令不行而生吐衄。肺津消烁,则咽干口燥。乙木不升,生气莫遂,贼伤己土,则腹痛里急。木郁风动,疏泄不藏,则梦而失精。手之三阳,足之三阴,陷而不升,则手足烦热而肢节疼痛。胶饴、甘、枣,补土养精而缓里急,姜、桂、芍药,疏木达郁而清风也。
《金匮》大建中汤,胶饴一升,人参一两,干姜四两,蜀椒二合。治心胸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气,上冲皮起,头足出现,上下走痛,而不可触近。以火虚土弱,水邪无畏,中侮脾胃,上凌心火,火土双败,中上寒甚,呕痛齐作,饮食俱废。饴、参培土而建中,干姜、蜀椒,补火而温寒也。
黄芪建中汤,黄芪两半,胶饴一升,芍药六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治虚劳里急,诸不足。虚劳之病,土败木遏,郁槁不荣,《素问》语。是以里急。生气失政,缘于阳虚。胶饴、甘、枣,补脾精而缓里急,姜、桂、芍药,疏木郁而清风燥,黄芪补卫阳而生营阴也。
乙木生于癸水而植于己土,甲木生于壬水而培于戊土,中气旺则戊土右降而甲木不逆,己土左升而乙木不陷。乙木直升,故腹胁松畅而不满急,甲木顺降,故胸胁冲和而不痞硬。中气颓败,不能四运,甲木上逆而贼戊土,乙木下陷而贼己土,土木逼迫,则痞硬满急、疼痛惊悸、吐衄遗泄、干燥烦热之病生焉。总以根本失养,枝干不荣,故变和缓而为急切,作盗贼以犯中原也。风木相火,郁生燥热,内耗脾胃之精液,外灼肝胆之精血,久而生意枯槁,中气亡败,则性命倾矣。胶饴温润淳浓,补脾精而养肝血,缓急切而润风燥,是以建中三方皆用之,以补中而缓急。
盖中气者,交济水火之枢,升降金木之轴,中气健旺,枢轴轮转,水木升而火金降,寒热易位,精神互根,自然邪去而正复,是强中御外之良规也。审其木燥而用芍药,水寒则用椒、姜,气弱则加黄芪,血虚则加当归,解此四法,胶饴之用,备建中立极之妙矣。
《药征续编》:胶饴
大建中汤、小建中汤、黄 建中汤。
上三方,胶饴各一升。
主治∶胶饴之功,盖似甘草及蜜,故能缓诸急。
【考证】
小建中汤证曰∶腹中急痛。又曰里急。又曰妇人腹中痛。大建中汤证曰∶上下痛而不可触近。黄 建中汤证曰∶里急。根据此三方,则胶饴能治里急。夫腹中急痛,腹中痛,岂非里急矣乎?余故曰∶胶饴之功,与甘草及蜜相似矣。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