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
- 《本草乘雅半偈》:菊花
- 《本草崇原》:菊花
- 《本草经集注》:菊花
- 《本草图经》:菊花
- 《本草衍义》:菊花
- 《得配本草》:菊花
- 《冯氏锦囊秘录》:菊花
- 《名医别录》:菊花
- 《千金翼方》:菊花
- 《医学入门》:菊花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菊花
- 《新修本草》:菊花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菊花
- 《证类本草》:菊花
《本草乘雅半偈》:菊花
(本经上品)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主风头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茎叶根实并同。
【核】曰∶出川泽田野间,雍州南阳山谷者最胜。宿根再发,亦可子种。茎叶花实,种种不同。即菊谱所载∶龙脑、新罗、都胜、御爱、玉球、玉铃、金万铃、银台、棣棠、蜂铃、鹅红、桃花顺圣、浅紫红二色、邓州黄、邓州白等,亦不能尽收也。茎有株蔓紫赤青绿之殊;
叶有大小浓薄尖秃之异;花有千叶单瓣,有心无心,有子无子,黄白红紫,浅色间色,大小之别。味有甘苦酸辛之辨。又有夏菊秋菊之分。唯以单叶味甘者入药,即菊谱中名邓州黄、邓州白者是矣。其花细碎,品不甚高,蕊若蜂窠,中有细子。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修治唯阴干。术、枸杞、桑根白皮为之使。无子者,谓之牡菊,烧灰撒地中,能死龟黾,说出周礼。风俗通云∶郦县有菊潭,饮其水者,皆得上寿。又吴末朱孺子,入玉笥山,餐菊英,乘云上升。康生亦服甘菊而仙。终南五老洞碑,载汉永寿出墨菊,其色如墨,用其汁以书。背萌国有紫菊,谓之日精,一茎一蔓,延及数亩,味甘,食者永不饥渴。一种名薏者,茎青肥大,形似蒿艾,味綦苦涩,误服则泄人气,又不可不辨。
【 】曰∶饱霜不陨,草中松柏也。苗春花秋,色黄气烈,秉秋金之制,以制为用,故字从 ,言在掌握间也。风头头眩、目欲脱、泪出,此肝木变眚,摧拉陨坠,能节制之,则无三者之病矣。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二者风木失制,亢害所胜,菊得木体之柔,顺受金制,自然木平风息也。芳香疏畅,故利气。柔润阴成,故利血。凡力之能持者则物轻,性之不媚者则耐久。更生延年,名实相副,夫奚疑。
(承乃制,则不亢。亢则害,无承制矣。从来以热极似水者,引亢则害承乃制作证,自不知其背谬耳。能持物轻,不媚耐久,真堪警世。)
《本草崇原》:菊花
气味苦平,无毒。主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菊花处处有之,以南阳菊潭者为佳,菊之种类不一,培植而花球大者,只供玩赏。生于山野田泽,开花不起楼子,色只黄白二种,名茶菊者,方可入药,以味甘者为胜。古云∶甘菊延令,苦菊泄人,不可不辨。《本经》气味主治,概茎叶花实而言,今时只用花矣。)
菊花《本经》名节华,以其应重阳节候而华也。《月令》云∶九月菊有黄花,茎叶味苦,花味兼甘,色有黄白,禀阳明秋金之气化。主治诸风头眩肿痛,禀金气而制风也。目欲脱泪出,言风火上淫于目,痛极欲脱而泪出。菊禀秋金清肃之气,能治风木之火热也。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言感恶风湿邪而成风湿之痹证,则为皮肤死肌。菊禀金气,而治皮肤之风,兼得阳明土气,而治肌肉之湿也。周身血气,生于阳明胃府,故久服利血气轻身,血气利而轻身,
《本草经集注》:菊花
味苦、甘,平,无毒。主治风头,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
治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花。一名日精,一名女节,一名女花,一名女茎,一名更生,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一名阴成。生雍州川泽及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
取种之便得。又有白菊,茎叶都相似,唯花白,五月取。亦主风眩,能令头不白。《仙经》
《本草图经》:菊花
菊花(图缺),生雍州川泽及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南阳菊潭者为佳。初春布地生细苗,夏茂,秋花,冬实,然菊之种类颇多。有紫茎而气香,叶浓至柔嫩可食者,其花微小,味甚甘,此为真;有青茎而大,叶细作蒿艾气味苦者,华亦大,名苦薏,非真也。南阳菊亦有两种∶白菊,叶大似艾叶,茎青,根细,花白,蕊黄;其黄菊,叶似茼蒿,花、蕊都黄。然今服饵家多用白者。南京又有一种开小花,花瓣下如小珠子,谓之珠子菊。云入药亦佳。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用。《唐天宝单方图》∶载白菊,云味辛,平,无毒。元生南阳山谷及田野中。 川人呼为回蜂菊。汝南名茶苦蒿。
上党及建安郡、顺政郡并名羊欢草。河内名地薇蒿。诸郡皆有。其功主丈夫妇人久患头风眩闷,头发干落,胸中痰结,每风发即头旋眼昏暗,不觉欲倒者,是其候也。先灸两风池各二七壮,并服此白菊酒及丸,永瘥。其法∶春末夏初,收软苗,阴干,捣末,空腹取一方寸匕,和无灰酒服之。日再,渐加三方寸匕。若不欲饮酒者,但和羹粥汁服之,亦得。秋八月,合花收,曝干,切取三大斤,以生绢囊盛,贮三大斗酒中,经七日服之,日三,常令酒气相续为佳。今诸州亦有作菊花酒者,其法得于此乎。
《本草衍义》:菊花
近世有二十余种,惟单叶花小而黄,绿叶色深小而薄,应候而开者是也。《月令》所谓菊有黄华者也。又邓州白菊,单叶者亦入药,余医经不用。专治头目风热。今多收之作枕。
《得配本草》:菊花
术、枸杞根、桑根白皮、青葙叶为之使。
甘,平。入手太阴,兼足少阳经血分。清金气,平木火。一切胸中烦热,血中郁热,四肢游风。肌肤湿痹,头目眩晕者,俱无不治。配石膏、川芎,治风热头疼。配杞子,蜜丸,治阴虚目疾。白花,肺虚者宜之。黄花,肺热者宜之。去心蒂,地骨皮煎汁拌蒸,晒干用。去风热,生用。入补药,酒拌蒸,晒干用。味苦者伤胃气,勿用。
《冯氏锦囊秘录》:菊花
生于春,长于夏,秀于秋,资乎土,得天地之清,独禀金精,专制风木,味苦甘兼辛,气平无毒。凡采须阴干,若入补养药去心蒂,蜜酒拌蒸晒干用。若入去风热剂中,生用。
菊花驱头风。止头痛,眩晕,清头脑第一,养眼血,收眼泪翳膜,明眼目无双。散风淫湿痹,除皮肤死肌,利一身血气,逐四肢游风,疗腰痛去来,退胸中烦热。历春夏秋三时,得天地之清芳,禀金精之正气,故能平肝生水,降火明目也。且气性轻扬,故主用多在上部。同枸杞便能助肾矣。以单瓣味甘者入药,黄者入阴分,白者入阳分,可药可饵,可酿可枕,《本经》列之上品,叶救垂死、疗肿即活。
主治(痘疹合参) 治痘热毒入眼,专能明目去翳膜,同归地又能补眼血凉血矣(其青叶治诸疗危,急者用之即愈;以叶捣烂,入酒,绞汁,饮之,共渣敷于毒上,神效)。
《名医别录》:菊花
味甘,无毒.主治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一名曰精一名女节,一名女华,一名女茎,一名更生,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一名阴成.生雍州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术、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之使.)
《本经》原文∶鞠华,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
《千金翼方》:菊花
味苦甘,平,无毒。主风头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
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华,一名日精,一名女节,一名女华,一名女茎,一名更生,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一名阴成。生雍州川泽及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
《医学入门》:菊花
菊花味甘气平寒,诸风温痹皮肤顽,头眩目泪胸烦痛,久服滋阴肠胃安。
菊,鞠也。《尔雅》云∶鞠如聚金不落。花,萼也,后凡言花者,仿此,无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主诸风湿痹,腰痛去来,四肢游风,皮肤死肌。治头风眩痛,两目欲脱泪出。去翳养血,明目要剂也。又宽胸膈烦热,止心痛。丹溪云∶能补阴气,治头目胸热诸证者,补其水而清气升,风火自降也。久服安肠胃,黑发延年,兼治疔肿,取根叶绞汁内服外敷。白菊,润肺黑须发,和巨胜子蜜丸服。正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阴干,味甘,单叶黄花应候开者入药。野菊味苦,大伤胃气不用。桑白皮为使。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菊花
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芳香上达,又得秋金之气,故能平肝风而益金水。皮肤死肌,清肺疏风。恶风湿痹。驱风散湿。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菊花晚开晚落,花中之最寿者也,故其益人如此。
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得天地秋金清肃之气,而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
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有形无形,无一之不补也。除邪气,正气充则邪气自除。明目,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此所云明乃补其精之效,非若他药,专有明目之功也。开心益智。人参气盛而不滞,补而兼通,故能入心孔而益神明也。久服,轻身延年。补气之功。
人参得天地精英纯粹之气以生,与人之气体相似,故于人身无所不补。非若他药有偏长而治病各有其能也。凡补气之药皆属阳,惟人参能补气,而体质属阴,故无刚燥之病,而又能入于阴分,最为可贵。然力大而峻,用之失宜,其害亦甚于他药也。今医家之用参救人者少,杀人者多。盖人之死于虚者,十之一二,死于病者,十之八九。人参长于补虚,而短于攻疾。
医家不论病之已去未去,于病久或体弱,或富贵之人,皆必用参。一则过为谨慎,一则借以塞责,而病家亦以用参为尽慈孝之道。不知病未去而用参,则非独元气不充,而病根遂固,诸药罔效,终无愈期。故曰杀人者多也。
或曰仲景伤寒方中病未去而用参者不少,如小柴胡、新加汤之类,何也?曰∶此则以补为泻古人曲审病情至精至密,知病有分有合。合者邪正并居,当专于攻散;分者邪正相离,有虚有实。实处宜泻,虚处宜补。一方之中,兼用无碍,且能相济,则用人参以建中生津,托出邪气,更为有力。若邪气尚盛而未分,必从专治,无用参之法也。况用之亦皆入疏散药中,从无与熟地、萸肉等药同入感证方中者。明乎此,而后能不以生人者杀人矣。人参亦草根耳,与人殊体,何以能骤益人之精血。盖人参乃升提元气之药,元气下陷,不能与精血流贯,人参能提之使起,如火药藏于炮内不能升发,则以火发之。若炮中本无火药,虽以炮投火中不发也,此补之义也。
《新修本草》:菊花
味苦、甘,平,无毒。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华,一名甘精,一名女节,一名女华,一名女茎,一名更生,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一名阴成。生雍州川泽及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
术、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之使。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华正相似,唯以甘苦别之尔。南阳郦县最多,今近道处处有,取种之便得。又有白菊,茎叶都相似,唯花白,五月取。亦主风眩,能令头不白。《仙经》以菊为妙用,但难多得,宜常服之尔。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菊花
主风头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久服利血气。《药性论》云∶使。治身上诸风。陈脏器云∶味苦。破血。术、枸杞、桑白皮为使。日华子云∶作枕明目,治四肢游风,利血脉、心胸膈壅闷。
《证类本草》:菊花
(菊花_图缺)
味苦、甘,平,无毒。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一名节华,一名日精,一名女节,一名女华,一名女茎,一名更生,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一名阴成。生雍州川泽及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术、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之使。)
陶隐居云∶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华正相似,唯以甘、苦别之尔。南阳郦县最多,今近道处处有,取种之便得。又有白菊,茎、叶都相似,唯花白,五月取。亦主风眩,能令头不白。《仙经》以菊为妙用,但难多得,宜常服之尔。臣禹锡等谨按尔雅云∶鞠,治蔷。注∶今之秋华菊。药性论云∶甘菊花,使。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陈藏器云∶苦薏,味苦破血。妇人腹内宿血,食之。又调中止泄。花如菊,茎似马兰,生泽畔,似菊,菊甘而薏苦。语曰∶苦如薏是也。又云白菊,味苦。染髭发令黑,和巨胜、茯苓蜜丸,主风眩,变白,不老,益颜色。又《灵宝方》∶茯苓合为丸以成,炼松脂和,每服如鸡子一丸,令人好颜色不老,主头眩。生平泽,花紫白,五月花。《抱朴子·刘生丹法》∶用白菊花汁和之。杨损之云∶甘者入药,苦者不任。日华子云∶菊花,治四肢游风,利血脉,心烦,胸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叶亦明目,生熟并可食。菊有两种∶花大气香,茎紫者为甘菊;花小气烈,茎青小者名野菊,味苦。然虽如此,园蔬内种肥沃后同一体。花上水,益色壮阳,治一切风,并无所忌。
图经曰∶菊花,生雍州川泽及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南阳菊潭者为佳。初春布地生细苗,夏茂、秋花、冬实。然菊之种类颇多,有紫茎而气香,叶浓至柔嫩可食者,其花微小,味甚甘,此为真。有青茎而大,叶细作蒿艾气味苦者,华亦大名苦薏,非真也。南阳菊亦有两种∶白菊,叶大似艾叶,茎青根细,花白蕊黄;其黄菊,叶似茼蒿,花蕊都黄。然今服饵家多用白者。南京又有一种开小花,花瓣下如小珠子,谓之珠子菊,云入药亦佳。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用。唐《天宝单方图》载白菊云∶味辛,平,无毒。元生南阳山谷及田野中,颖川人呼为回蜂菊,汝南名荼苦蒿,上党及建安郡、顺政郡并名羊欢草,河内名地薇蒿,诸郡皆有。其功主丈夫、妇人久患头风眩闷,头发干落,胸中痰结,每风发即头旋,眼昏暗,不觉欲倒者,是其候也。先灸两风池各二七壮,并服此白菊酒及丸,永瘥。其法∶春末夏初收软苗,阴干,捣末。空腹取一方寸匕,和无灰酒服之,日再,渐加三方寸匕。若不欲饮酒者,但和羹、粥、汁服之亦得。秋八月合花收曝干,切,取三大斤,以生绢囊盛贮三大斗酒中,经七日服之,日三,常令酒气相续为佳。今诸州亦有作菊花酒者,其法得于此乎。
食疗云∶甘菊,平。其叶正月采,可作羹;茎五月五日采;花九月九日采。并主头风,目眩,泪出,去烦热,利五脏。野生苦菊不堪用。圣惠方∶治头风头旋。用九月九日菊花曝干,取家糯米一斗蒸熟,用五两菊花末,搜拌如常酝法,多用细面曲为候,酒熟即压之去滓,每暖一小盏服。外台秘要∶治酒醉不醒。九月九日真菊花末,饮服方寸匕。肘后方∶治疔肿垂死。菊叶一握,捣绞汁一升,入口即活,此神验。冬用其根。食医心镜∶甘菊,主头风目眩,胸中汹汹,目泪出,风痹骨肉痛,切作羹煮粥,并生食并得。玉函方∶王子乔变白增年方∶甘菊,三月上寅日采,名曰玉英;六月上寅日采,名曰容成;九月上寅日采,名曰金精;十二月上寅日采,名曰长生。长生者,根茎是也。四味并阴干百日,取等分,以成日合捣千杵为末,酒调下一钱匕。以蜜丸如桐子大,酒服七丸,一日三服。百日身轻润泽;服之一年,发白变黑;服之二年,齿落再生;服之三年,八十岁老人变为童儿,神效。
衍义曰∶菊花,近世有二十余种,唯单叶花小而黄绿,叶色深小而薄,应候而开者是也。
《月令》所谓菊有黄花者也。又邓州白菊,单叶者亦入药,余皆医经不用。专治头目风热,今多收之作枕。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