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黄
- 《本草纲目》:姜黄
- 《本草备要》:姜黄
- 《本草便读》:姜黄
- 《本草乘雅半偈》:姜黄
- 《本草从新》:姜黄
- 《本草分经》:姜黄
- 《本草撮要》:姜黄
- 《本草经解》:姜黄
- 《本草蒙筌》:姜黄
- 《本草求真》:姜黄
- 《本草图经》:姜黄
- 《本草择要纲目》:姜黄
- 《本经逢原》:姜黄
- 《得配本草》:姜黄
- 《顾松园医镜》:姜黄
- 《冯氏锦囊秘录》:姜黄
- 《雷公炮制药性解》:姜黄
- 《千金翼方》:姜黄
- 《医学入门》:姜黄
- 《新修本草》:姜黄
- 《药笼小品》:姜黄
- 《药性切用》:姜黄
- 《饮膳正要》:姜黄
- 《玉楸药解》:姜黄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姜黄
- 《证类本草》:姜黄
《本草纲目》:姜黄
「释名」宝鼎香。
「气味」(根)辛、苦、大寒、无毒(一说性热)。
「主治」
1、心痛难忍。用姜黄一两、桂三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醋汤送下。
2、胎寒腹痛(婴儿啼哭吐乳,大便色青,状如惊风,出冷汗)。用姜黄一钱,没药、没香、乳香各二钱,共研为末,加蜜调成丸了,如芡子大。每服一丸,钩藤煎汤化下。
3、产后血痛(腹内有血块)。用姜黄、桂心,等分为末,酒冲服一匙,血下尽后即愈。
4、疮癣初发。用姜黄研末擦上,甚效。
《本草备要》:姜黄
泻,破血,行气
苦辛(《本草》大寒。藏器、《大明》曰热)色黄,入脾兼入肝经。理血中之气,下气破血,除风消肿,功力烈于郁金。
治气胀血积,产后败血攻心,通月经,疗扑损。片子者能入手臂,治风寒湿痹(血虚臂痛者勿用。时珍曰∶入臂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气可知)。
出川广(陈藏器曰∶郁金苦寒色赤,姜黄辛温色黄)术味苦色青,三物不同,所用各别。
《经疏》曰∶姜黄主治,介乎三棱、郁金之间。时珍曰∶姜黄、郁金、莪术、形状不同,大略相近。但郁金入心,专治血;姜黄入脾,兼治血中之气;术入肝,治气中之血,稍为不同。今时以扁如干姜者,为片子姜黄。圆如蝉腹者,为蝉肚郁金,并可染色,术形虽似郁金,而色不黄也)。
《本草便读》:姜黄
姜黄(图缺)
入肝脾破气行瘀.味苦辛蠲痹散肿.片子横行肢臂.气温解逐风寒.(姜黄形似郁金.但色黄为异.苦辛温之性.入脾达肝.其苦能破气行血.消痈肿.治症瘕.其辛能横行肢臂.故又能逐风痹寒湿等疾.形扁者为片子姜黄.非别有一种也.姜黄色黄气香.血病药也.能宣通血中之气.使气行而血无壅滞.而后知其治风痹等证.皆出于行血理气之功耳.如风痹等证由于虚者忌之.)
《本草乘雅半偈》:姜黄
(唐本草)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功烈于郁金。
【核】曰∶出西番,及海南,今江、广、川蜀亦有。根茎都类郁金,其花春生,与苗并出,即缀根际,色红白,入夏即烂,亦不生子,叶如红蕉,长一二尺,阔三四寸,上有斜文,色亦青绿。枝茎坚硬,根盘圆扁,似姜而小,色黄有节,味苦臭重,为别异也。
郁金根形唯圆,无旁枝,纹状蝉腹,黄赤转深,浸水并堪染色。莪术色白肉明,亦无气臭,言与同种者谬矣。
【 】曰∶花茁并出,黄流在中,宣木火之用,夺土大之郁者也。盖风为土所不胜,木乘土中,则黄中废,诸眚成。姜黄力行升出之机,内风宣而外风息,土用行而黄中理,所谓吐生万物而土郁夺矣。固功力烈于郁金,郁金泄金郁,姜黄夺土郁,为别异耳。
《本草从新》:姜黄
泻、破血行气.
味苦辛温.色黄入脾.兼入肝经.理血中之气.破血下气.(辛散苦泄、专于破血、下气其旁及者耳.)除风消肿.性更烈于郁金.治血积气胀.产后败血攻心.通月经.疗扑损.片子者.能入手臂.治风寒湿痹痛.(时珍曰∶入臂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气可知矣.)血虚者.
服之病反增剧.出川广.(藏器曰∶郁金苦寒色赤、姜黄辛温色黄、莪术味苦色青、三物不同、所用各别、经疏云∶姜黄主治、介乎三棱郁金之间、时珍曰∶姜黄郁金莪术、形状功用、大专治血、姜黄入脾、兼治血中之气、莪术入肝、治气中之血、稍为不同、今时以扁如干姜者、为片子姜黄、圆如蝉腹者、为蝉肚郁金、莪术形虽似郁金、而色青不
《本草分经》:姜黄
见脾攻。
《本草撮要》:姜黄
味苦辛.性寒.入足厥阴经.功专下气破血.得肉桂治寒厥胃痛.产后症瘕.血虚臂痛者忌.堕胎.川广产者佳.
《本草经解》:姜黄
气大寒.味辛苦.无毒.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于郁金.姜黄气大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辛苦无毒.得地金火之二味.入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心腹心肺之分也.心主血.肺主气.结积者.气血凝结之积也.其主之者.辛能散气.苦能破血也.疰忤者.湿热内疰.性与物忤也.其主之者.苦寒清湿热也.下气者.苦寒降气也.破血者.辛苦行血也.除风热者.风热为阳邪.外感太阳经.气寒清热.味辛散风也.苦寒而辛散.故又主痈肿.功力烈于郁金者.气较郁金更寒也.
【制方】
姜黄同肉桂、枳壳.治左胁痛.同当归、生地、牛膝、延胡索、肉桂.治积血痛.同肉桂末.治中寒心痛.
《本草蒙筌》:姜黄
味辛,气温。无毒。《图经》云∶是经种三年已上老姜也。多生江广,(江西、湖广。)
亦产蜀川。色此郁金甚黄,形较郁金稍大。论主治功力,又烈过郁金。破血立通,下气最捷。主心服结气,并疰忤积气作膨;治产血攻心,及扑损瘀血为痛。更消痈肿,仍通月经。
(谟)按∶郁金、姜黄两药,实不同种。郁金味苦寒,色赤,类蝉肚圆尖。姜黄味辛温,色黄,似姜瓜圆大。郁金最少,姜黄常多。今市家惟取多者欺人,谓原本一物,指大者为姜黄,小者为郁金。则世间之物,俱各大小不齐,何尝因其异形而便异其名也?此但可与不智者道尔。若果为是,则郁金亦易得者,又何必以山茶花代耶?
《本草求真》:姜黄
(芳草)破脾中气血下行
姜黄(专入脾)。味辛而苦。气温色黄。功用颇类郁金(苦寒。色赤。)三棱(苦平。皮黑肉白。)蓬术(味苦。色黑。)延胡索。(辛苦。色黄。)但郁金入心。专泻心包之血。莪术入肝。治气中之血。三棱入肝。治血中之气。延胡索则于心肝血分行气。气分行血。此则入脾。既治气中之血。复兼血中之气耳。陈藏器曰。此药辛少苦多。(藏器曰。性热不冷。)性气过于郁金。破血立通。最速。凡一切结气积气。症瘕瘀血。血闭痈疽。并皆有效。以其气血兼理耳!(时珍曰。古方五痹汤。用片子姜黄。治风寒湿气手臂痛。戴原礼要诀云。片子姜黄能入手臂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气可知。)若血虚腹痛臂痛。而非瘀血凝滞者。用之反剧。蜀川产者。色黄质嫩。有须。折之中空有眼。切之分为两片者。为片子姜黄。(和剂方治胎寒腹痛。啼哭吐乳。大便色青。状若惊搐。出冷汗。姜黄一钱。没药二钱。乳香二钱。为末。蜜丸芡子大。每服一丸。钩藤汤下。经验方心痛难忍。用姜黄一两。桂三两。为末。醋汤服一钱。立效。)广生者。质粗形扁如干姜。仅可染色。不可入药。服之有损无益。
《本草图经》:姜黄
姜黄(图缺),旧不载所出州郡,今江、广、蜀川多有之。叶青绿,长一、二尺许,阔三、四寸,有斜纹如红蕉叶而小;花红白色,至中秋渐凋,春末方生;其花先生,次方生叶,不结实。根盘屈,黄色,类生姜而圆,有节。或云真者,是经种三年以上老姜,能生花,花在根际,一如荷根,节坚硬,气味辛辣,种姜处有之。八月采根,片切,曝干。蜀人以治气胀,及产后败血攻心,甚验。蛮人生啖,云可以祛邪辟恶。谨按郁金、姜黄、 药三物相近,苏恭不细辨,所说乃如一物。陈藏器解纷云∶ ,味苦,色青;姜黄,味辛,温,色黄;郁金,味苦,寒,色赤,主马热病。三物不同,所用全别。又刘渊林注《吴都赋》∶姜汇非一,云姜汇大如螺,气猛近于臭,南土人捣之,以为齑菱,一名廉姜。生沙石中,姜类也。其味大辛而香,削皮,以黑梅并盐汁渍之,乃成也。始安有之。据此廉姜亦是其类,而自是一物耳。
都下近年多种姜,往往有姜黄生卖,乃是老姜,市人买生啖之,云治气为最。医家治气药大方中,亦时用之。
《本草择要纲目》:姜黄
【气味】
辛苦大寒无毒.入心治血兼入脾.
【主治】
祛症瘕血块痈肿.通月经消肿毒.五痹汤用之以治风寒湿气手臂痛.此又兼理血中之气也.
《本经逢原》:姜黄
辛苦温,无毒。藏器曰∶辛少苦多,性热不冷,或云大寒,误矣。有二种,蜀川生者色黄质嫩有须,折之中空有眼,切之分为两片者为片子姜黄。广生者质粗形扁如干姜,仅可染色,不入汤药。今药肆混市误人,徒有耗气之患,而无治疗之功也。
发明 姜黄、郁金、莪术三物形状功用皆相近,但郁金入心,专治心胞之血。姜黄入脾兼治血中之气。莪术入肝兼治气中之血,为不同耳。古方三痹汤用片子姜黄治风寒湿气,手臂痛。戴元礼曰∶片子姜黄能入手臂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气可知,能治症瘕痈疽,通经消肿毒,功力烈于郁金,但血虚臂痛者服之,病必增剧。
《得配本草》:姜黄
苦、辛、温。入足太阴兼足厥阴经血分。破血下气。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于郁金。配肉桂,治心痛难忍,及产后血块痛。片子姜黄善理血中之气。治手臂风痹疼痛。以扁如干姜形者,为片子姜黄。血虚者禁用。
《顾松园医镜》:姜黄
〔辛苦温,入肝、脾二经。〕除积血腹痛,〔其性破血,而能兼理血中之气。〕止痹症臂疼。〔戴元礼云∶片姜黄能入手臂治痛,辛散破血之功也。〕血虚者服之,病反增剧。。
《冯氏锦囊秘录》:姜黄
得火金之气,故其味苦辛性寒,无毒。阳中阴也,降也。入足太阴、厥阴。苦能泄热,辛能散结,故为破血下气,血分气分之要药。
姜黄,性烈过郁金,入心治血,姜黄兼入脾,兼治气破血,立通下气最捷。一切结气积气, 瘕瘀血,血闭痈疽并治。辛温能散,专理气中之血,内调心腹胀满,外疗手臂疼痛。若血虚腹痛臂疼,而非瘀血凝滞者,用之反剧。
《雷公炮制药性解》:姜黄
味辛苦,性温无毒,经络主治与郁金同功,更烈。
按∶姜黄本草亦曰性寒,而陈藏器及日华子咸谓其热,辨之悉矣!能伤元气,用者审之。
《千金翼方》:姜黄
味辛苦,大寒,无毒。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
《医学入门》:姜黄
姜黄气烈似郁金,治冷气胀痛腹心,破血积能通经水,退风热消痈肿深。
形似生姜而色黄。《日华》云∶海南生者名莪术,江南生者为姜黄。味苦、辛,气大寒,功力烈于郁金。
治气为最,冷气宿食,心腹结积胀痛用之。破恶血、血块、 瘕,通月经,产后败血冲心尤验。兼除风热,暴风疼痛;消痈肿,治扑损瘀血。醋炒用。
《新修本草》:姜黄
味辛、苦,大寒,无毒。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于郁金。
叶、根都似郁金,花春生于根,与苗并出。夏花烂,无子。根有黄、青、白三色。其作之方法,与郁金同尔。西戎人谓之 药,其味辛少、苦多,与郁金同,惟花生异尔。(新附)
《药笼小品》:姜黄
辛温,入脾及肝。
破血下气,除风消肿。
治产后败血攻心。片子者能入手臂,治风寒湿痹。
血虚服之,病反增剧。
出川广。
《药性切用》:姜黄
味苦辛温,色黄入脾,兼入肝经,破气散血,烈于郁金。片子姜黄∶横行手臂,理血之气,可为风寒湿痹引经。
《饮膳正要》:姜黄
味辛苦,寒,无毒。主心腹结积,下气破血,除风热。
《玉楸药解》:姜黄
味甘,苦,性寒,入足厥阴肝经。破血化癥,消肿败毒,破瘀血宿癥,消扑损痈疽,止心腹疼痛,平疥癣初生。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姜黄
味辛苦,大寒,无毒。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于金。日华子云∶热,无毒。治症瘕血块,痈肿,通月经,治扑损瘀血,消肿毒,止暴风痛气,下食。海南生者名蓬莪术,江南生者即为姜黄。一云∶治气为最。
《证类本草》:姜黄
(姜黄_图缺)
味辛、苦,大寒,无毒。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于郁金。
唐本注云∶叶、根都似郁金。花春生于根,与苗并出,夏花烂无子。根有黄、青、白三色。
其作之方法,与郁金同尔。西戎人谓之 药。其味辛、少苦,多与郁金同,唯花生异尔。(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陈藏器云∶姜黄真者,是经种三年以上老姜,能生花。花在根际,一如 荷。根节紧硬,气味辛辣。种姜处有之,终是难得。性热不冷,《本经》云寒,误也。破血下气。西蕃亦有来者,与郁金、 药相似。如苏所附,即是 药而非姜黄。苏不能分别二物也。又云∶ ,味苦,温。主恶气疰忤,心痛,血气结积。苏云姜黄是 ,又云郁金是胡 。夫如此,则三物无别,递相连名,总称为 ,功状则合不殊。今 味苦,色青。姜黄味辛,温,无毒,色黄。主破血下气,温,不寒。郁金味苦,寒,色赤,主马热病。三物不同,所用各别。日华子云∶姜黄,热,无毒。治症瘕血块痈肿,通月经,治扑损瘀血,消肿毒,止暴风痛冷气,下食。海南生者,即名蓬莪术。江南生者,即为姜黄。
图经曰∶姜黄、旧不载所出州郡,今江、广、蜀川多有之。叶青绿,长一、二尺许,阔三、四寸,有斜纹如红蕉叶而小。花红白色,至中秋渐凋。春末方生,其花先生,次方生叶,不结实。根盘屈,黄色,类生姜而圆,有节。或云真者是经种三年以上老姜,能生花,花在根际。
一如 荷,根节坚硬,气味辛辣,种姜处有之。八月采根,片切曝干。蜀人以治气胀,及产后败血攻心,甚验。蛮人生啖,云可以祛邪辟恶。谨按郁金、姜黄、 药三物相近,苏恭不细辨,所说乃如一物。藏器解纷云∶ 味苦,色青;姜黄味辛,温,色黄;郁金味苦,寒,色赤,主马热病。三物不同,所用全别。又刘渊林注《吴都赋》姜汇非一。云姜汇大如螺,气猛近于臭,南土人捣之以为齑 。一名廉姜。生沙石中,姜类也。其味大辛而香,削皮以黑梅并盐汁渍之,乃成也。始安有之。据此,廉姜亦是其类,而自是一物耳。都下近年多种姜,往往有姜黄生卖,乃是老姜。市人买生啖之。云治气为最。医家治气药大方中,亦时用之。
千金翼∶疮癣初生,或始痛痒。以姜黄敷之,妙。经验后方∶治心痛。姜黄一两,桂穣三两为末,醋汤下一钱匕。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