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粳米


粳,硬也


补脾清肺


甘凉。得天地中和之气,和胃补中,色白入肺。除烦清热,煮汁止渴(仲景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并用之以清热、补不足。张文潜《粥记》∶粥能畅胃气,生津液,每晨空腹食之,所补不细。昂按∶今人终日食粥,不知其妙。迨病中食之,觉与脏腑相宜,迥非他物之所能及也)。粳,乃稻之总名,有早、中、晚三收。晚者得金气多,性凉,尤能清热(北粳凉,南粳温,白粳凉,红粳温,新米食之动气)。


陈廪米冲淡可以养胃,煮汁煎药,亦取其调肠胃、利小便、去湿热,除烦渴之功(《集成》云∶陈米饭扎作团,火 存性,麻油,腻粉调,敷一切恶疮、百药不效者)。


和胃补中、清肺.


甘平.(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新粳热、陈粳凉.)得天地中和之气.平和五脏.补益气血.色白入肺.除烦清热.利便止渴.有早中晚三收.晚者得金气多.性凉.尤能清热.新米乍食动气.(凡人嗜生米、久成米瘕、治以鸡屎白.)泔、(古名米沈、第二次者、清而可用.)清热止烦渴.利小便凉血.


甘平,得天地中和之气,平和五脏,补益气血,入肺清热利便,晚收者性凉,尤能清热。北粳凉,南粳温,新粳热,陈粳凉,赤粳热,白粳凉,新米动气。米泔清热凉血利小便,用第二次者。


味甘平.入手足太阴阳明经.功专和胃补中.得石膏附子.皆取其留中也.惟北粳白粳陈粳凉.赤粳新粳热.南粳温.且有早中晚三收.晚者得金气多.尤能清热.凡人嗜生米久成瘕.治以鸡屎白即愈.米泔古名米沈.第二次者清而可用.清热止烦渴.利小便凉血.


气平.味甘苦.无毒.主益气.止烦止泄.粳米气平.禀天秋成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苦无毒.得地中南火土之味.入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肺主气.气平益肺.所以益气.脾为阴气之原.脾阴充足.则五脏血脉精髓.周身皮肉筋骨.皆因之强健.自无心烦下泄之事矣.所以止烦止泄也.


【制方】


白米五合.鸡屎一升.同炒焦为末.水一升顿服.治食生米成瘕.炒焦入药.开胃下气.


粳同 .稻粘者为糯.不粘者粳.入药.晚粳良.其早熟者为 .纲目另列.云气温.主温中除湿.先秋登场.江淮间于糯之外.统名为 .不复称粳.于此种早 .谓之白稻.以其米色独白.本草列稻粳 三种.稻即糯.盖专称糯为稻也.



(即晚大米) 味甘、苦,气平、微寒。无毒。水田堪莳,霜降才收。谷大多芒,米粘曰粳。有赤白两种(赤者江右多莳)。入心肺二经。拯病煎汤,惟白最胜。充飧为饭,过熟则佳。益气填补中焦,止泄平和五脏。合熟鸡头(芡实熟者)


煮粥,明目强志益精。伤寒方中,亦多加入。各有取义,未尝一拘。少阴证,桃花汤每加,取甘以补正气也。竹叶石膏汤频用,取甘以益不足焉。白虎汤入手太阴,亦同甘草用者,取甘以缓之,使不速于下尔。


又陈廪米味兼咸、酸。即粳米贮仓廪年深,致性缓调脾胃效捷。易消化频止泄痢,多滋润意解渴烦胃进食。若蒸作饭和醋,能封肿毒立差。研汁下咽,去卒心痛。惟忌马肉同食,恐发痼疾难瘳。炊寒食饭敷,灭瘢痕,捣泥烂才妙;煮炒米汤饮,润喉燥,去火毒良方火毒去尽才煮,不尔则反助燥渴。)


米秧莳高田,早秋便可收割。谷长无刺,米小不粘。色赤白亦有两般,凭炊煮任充正用。温中健脉,益卫养荣。仍长肌肤,尤调脏腑。稻米亦小,味甘气温。收近重阳,舂甚洁白。若粘滞者曰糯,不沾滞者曰杭。商贾贸钱,竟谓粘米。煮饴诚妙,酿酒弥佳。充不宜,恋膈难化。昏五脏令人贪睡,动正气致人发风。


但霍乱吐逆不休,用清水研服即止。稻稳(即秕芒也)治蛊毒作胀,稻秆疗黄胆如金。并用煎脓,莫惜时啜。


稻秆灰治跌损,淋汁沃痛渐苏。杵头细糠,堪治能送食饮过喉,斯亦舂捣义尔。


糠秕勿用筑枕,枕则令人损明(谟)按∶东坡云∶稻者, 谷通名。罗氏亦曰∶在谷通谓之稻。故今人号 为早稻,号粳为晚稻。《论语》曰∶食夫稻,是亦指粳而谓。何独《本经》款中直指稻为糯米,与前诸说大相戾焉?


或者云∶糯与粳有粘不粘之异,故书通名以标之,未必得其意也。


(麻麦稻)固中清热除烦


粳米(专入脾胃。兼入心脾)。即人常食之米也。禀天地中和之气。味甘性平。(时珍曰。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晚白粳寒。新粳热。陈粳凉。凡人嗜生米。久成米瘕。治之以鸡屎白焉。)人非此物不能养生。故性专主脾胃。而兼及他脏。凡五脏血脉。靡不因此而灌溉。五脏积液。靡不因此而充溢。他如周身筋骨肌肉皮肤。靡不因此而强健。故凡白虎桃花竹叶石膏等汤。靡不用此以为固中清热。然米既有早晚之不同。复有地土出处之各异。(颖曰。新米乍食动风。陈者。病患尤宜。)早米受气既早。性虽温而质多粘。食之反能恋膈。(脾有湿滞者最忌。)晚米受气既迟。其性稍凉。服之不无稍清。而白晚性滞。尤觉滋害。出于高地。则米硬而质洁。出于洼处。则米润而性阴。然总于中是固。诸方用此佐助。盖恐药性苦寒。得此甘缓同入。俾胃气不致顿损。而热与烦亦得与之俱安矣。此虽常食之物。服之不甚有益。而一参以药投。则其力甚巨。未可等为泛常而忽视也。


稼穑作甘,为土之正味。不似他物之甘,独有所偏。粳米平调五脏,补益中气,有时委顿乏力,一饭之后,便舒适异常,真有人参不逮者,可以想其功能矣。


粳米得金水之气多,于益气之中兼能养阴,故补剂寒剂,无不可赞助成功。


谷为人生至宝,而霍乱痧胀,与夫欲吐不吐,欲泻不泻之证,周时内咽米饮一口,即不可救。盖暑湿秽恶之邪,充斥隧络,而米饮入胃输脾归肺,又适以恢张之,使无一隙之余,所以告危如是之速。



白晚米为第一,早熟米不及也。平和五脏,补益胃气,其功莫逮。然稍生则复不益脾,过熟则佳。


(粳音庚.粳乃谷稻之总名也.有早中晚三收.诸本草独以晚稻为粳者非矣.)


【气味】


甘苦平无毒.(生者寒.燔者热.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晚白粳寒.新粳热.陈粳凉.新米乍食动风气.陈者下气.病患尤宜.常食干粳饭.令人热中唇口干.不可同马肉食发痼疾.不可和苍耳食.令人卒心痛.急烧仓米灰和蜜浆服之.不尔即死.)


【主治】


益气止烦.止渴止泄.温中和胃气.长肌肉.补中壮筋骨益肠胃.煮汁主心痛.止渴.断热毒下痢.合芡实作粥食.益精强志.聪耳明目.通五脏.好颜色.常食干粳饭.令人不噎.粳有早中晚三收.以晚白米为第一.得天地中和之气.同造化生育之功.非他物可比.本草言粳米益脾胃.而张仲景白虎汤用之入肺.以味甘为阳明之经.色白为西方之象.而气寒入手太阴也.桃花汤用之以补少阴之正气.竹叶石膏汤用之以益不足.


甘,平。得天地中和之气,同造化生育之功。和五脏,通血脉,壮筋骨,长肌肉。晚收色白者,得金气多,性凉入肺,清热除烦,解渴、凉血、利便;早米粉,扑小儿初生无皮。粳米粉,扑自汗不止。频嚼白米,卧时涂小儿甜疮。


粳有早、中、晚三收。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新粳热,陈粳凉。凡人嗜生米,久成米瘕,治之以鸡屎白。不可和苍耳食,令人卒心痛,急烧仓米灰和蜜浆服之,不尔即死。


性味 甘平。


功能 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益精强志,和五脏,通血脉,聪耳明目,止烦,止渴,止泻。


效用 补中益气,可坚筋骨,和五脏,多服强身好颜色。健脾养胃,可治虚烦,消渴,不思饮食,止泻泄,下痢,和胃,治肌肉消瘦,益精强志,聪耳明目。


现代研究发现,粳米含8%的蛋白质,含必需氨基酸中的八种:蛋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赖氨酸。还含有脂肪、糖类、尼克酸、核黄素、硫胺素等维生素及钙、磷、铁等元素。


【本经】无。


味甘,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入太阴而补脾精,走阳明而化胃气,培土和中,分清泌浊,生津而止燥渴,利水而通热涩。


《金匮》附子粳米汤,附子一枚,粳米半升,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以火虚土败,水寒木郁,肝木克脾,故腹中雷鸣而为切痛,胆木克胃,故胸胁逆满而作呕吐。粳米、甘、枣,补土和中,附子驱下焦之湿寒,半夏降上脘之冲逆也。


《伤寒》桃花汤,方在赤石脂。用之治少阴病,腹痛下利,小便不利,便脓血者。以土湿水寒,木郁血陷,粳米补土而和中,利水而泻湿也。


人之中气冲和,升降不反,则清阳弗陷而浊阴弗逆。中气亏损,升降倒行,清气下陷,痛坠而泄利,浊气上逆,痛满而呕吐,则冲和之地,变而为急迫之场矣。物之冲和,莫如谷气,粳米得谷气之完,《素问》:稻米者完。最补中焦,而理清浊。附子粳米汤以此和平厚重之气助其中宫,桃花汤以此和煦发达之气益其中脘,中旺则癸水将退,而后干姜奏其回阳之效,己土将复,而后石脂成其固脱之功,阴邪欲遁,而后附子展其破寒之能,胃气欲平,而后半夏施其降逆之力。若非粳米握其中权,虽以半夏、附子之长于降浊,何足恃其前茅,干姜、石脂之善于升清,安得逞其后劲。常山率然,但有首尾,未能如此呼应之灵也。


饮食入腹,是变精气,谷气化精,归于肝脾,谷精化气,归于肺胃。物之润泽,莫过于气,气清而化津水,津旺则金润,水利则土燥。水愈利则土愈燥而气愈清,气愈清则津愈旺而水愈利。故止渴之法,机在益气而清金,清金之法,机在利水而燥土。以土燥则清气飘洒,津液流布,脏腑被泽,是以不渴,土湿则浊气湮郁,痰涎凝结,脏腑失滋,是以渴也。粳米清液淳浓,最能化气生津,清金止渴,长于利水而燥土。白虎汤方在石膏。用之治伤寒表解之热渴,石膏、知母,清金而化水,粳米益气而生津也。人参白虎汤方在人参。用之治伤寒汗后之燥渴,石膏、知母,清金而化水,粳米、人参,益气而生津也。竹叶石膏汤方在竹叶。用之治大病差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麦冬、石膏,清金而化水,粳米、人参,益气而生津也。麦门冬汤方在麦冬。用之治咳嗽,火逆上气,咽喉不利,麦冬清金而化水,粳米、人参,益气而生津也。


盖非气则津不化,非津则水不生,譬之水沸而气腾焉。气上之熏泽而滋润者,津也,气下之泛洒而滴沥者,水也,使无粳米、人参益气生津之药,徒以知、膏、麦冬清金化水之品,求其止渴,断乎不能!人之夏热饮水,肠鸣腹胀而燥渴不止者,水不化气故也。


即常食之米也。感天地冲和之气,得造化生育之功,为谷中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经》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仲景曰∶人受气于水谷,以养神水,谷尽而神去。自上古圣人树艺至今,不可一日无此也。禀土德之正,其味甘、淡,性平,无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固之而强健。


《本经》∶益气止烦,止泄,特其余事耳。入白虎汤,治作劳人伤寒发热,虚羸少气,气逆上冲欲吐。入桃花汤,治少阴病下痢脓血,或腹满下如鱼脑者。粳米一升,赤石脂一斤(一半全一半末),干姜一两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七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圣济方》∶小儿出生无皮,色赤,但有红筋,乃受胎未足也。用早白米粉,扑之肌肤,自生。《千金方》∶嗜食生米成瘕,用白米五合,鸡屎白一升,同炒焦为末,水一升。顿服,少时吐出瘕如米汁或白沫淡水乃愈也。


米,即稻芽也。味甘,气温,无毒。具生化之性,故为消食健脾开胃和中之要药。


粳米,益气填满中焦,止泻平和五脏。合芡实煮粥,明目强志,益精入心肺二经,拯病煎汤尚白,充飧为饭须熟,药中每用取甘以补正气,益不足。陈年米,尤易消化,善调脾胃,止泻痢,渴烦,开胃进食健脾。更却胃热。谷芽,消食,与麦芽同等。温中乃谷 偏长。


主治(痘疹合参) 粳米,气微寒。主益气,止烦渴泄泻,平和五脏,补益胃气。


陈黄米,气温,益真气,而和胃气,除烦渴而止泄泻,开胃进食。凡痘泻渴者,宜炒熟煮汤饮之最宜。


味甘、苦,平,无毒.主益气,止烦,止泄.


味甘苦,平,无毒。主益气,止烦止泻。


粳米无毒甘平味,能和五脏补脾胃,长肌坚骨止泄烦,强志益精又益气,孽米温中宿食消,杵糠下噎取其义。


粳,硬也,坚硬于糯米也。即今白晚米与早米。赤白大小异族,惟白晚米为最。入手太阴、少阴经。平和五脏,补益胃气,长肌肉,壮筋骨,止烦渴泄痢,强心志,益肾精,益肺气。养生书云∶气精皆从米变化而生,故字皆从米。有病者,煮粥食之,不杂一物,其病自愈。造饭过熟则佳。食干饭止泻,若常食干饭,令人热中,唇口干。和苍耳食,令卒心痛,烧陈仓米和蜜浆解之。和马肉同食,发痼疾。新熟者动气,经再年者发病。《液》云,白虎汤用之入肺,以阳明为胃之经,色为西方之白也;少阴症桃花汤用此,甘以补正气;竹叶汤用此,甘以益不足。孽米,即谷芽也。去壳,止取孽中之米,故曰孽米。味苦,温,无毒。主寒中下气。


开胃消食,除烦热。性温于麦芽。杵糠,即舂杵头细糠也。性平。主卒噎不下及反胃不止,刮取含之即去。亦取其舂捣之义耳。又烧末服之令易产。以糠作枕,损人眼目。



味甘、苦,平,无毒。主益气,止烦,止泄。


此即今常所食米,但有白、赤、小、大异族四、五种,犹同一类也。前陈廪米,亦是此种,以廪军人,故曰廪耳。


〔谨案〕传称食廪为禄。廪,仓也。前陈仓米曰廪,字误作KT ,即谓廪军米也。苦廪军新米者,亦为陈乎?


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新粳热,陈粳平;早粳温,晚粳凉。味皆微甘,天地中和之气,得日月平正之精,入胃而补脾益肺,长气养血,添精助神,为养生日用之万世不易之粮也,贵贱共珍之。稠米饮∶益胃养神,无火干渴最宜之。清米泔∶清热止利便除烦。谷壳∶醋拌蒸,敷寒痹。稻柴∶煮汁,消化牛乳。米 性味甘温,温中


白虎汤、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人参汤。


上三方,粳米各六合。


附子粳米汤、竹叶石膏汤。


上二方,粳米各半升。


桃花汤。


上一方,粳米一升。


麦门冬汤。


上一方,粳米三合。


【品考】


粳者,稻之不粘者,又名粳。罗愿曰∶稻。一名 ,然有粘不粘者,今人以粘为糯,不粘为粳。


【辨误】


明·李春懋曰∶凡仲景方法,用米者皆稻米。王叔和改稻米作粳米,后世方家仿之,不知其是非。余曰∶其是是非非,春懋所能知也。夫人未尝知所以仲景方法,与病证相对,而何得分辨糯粳二米之功乎哉?夫稻也者,粳糯通称也。 亦然。颜师古刊误正俗(《本草纲目》掌禹锡所引证)。《本草》稻米,即今糯米也。或通呼粳糯为稻。《礼记》曰∶稻,曰嘉蔬。


孔子曰∶食夫稻。《周官》有稻人。郑玄曰∶以水泽之地,种谷也。 按∶谷者粳糯并称焉。汉有稻田使者,是通指糯粳而言。所以后人混称,不知稻即糯也。颜说非也,禹锡亦不知其非也。既谓通呼粳糯为稻,并通指粳糯而言,而又云后人混称,不知稻是即糯也。今根据此二说,而谓汉以上无粳米,皆是臆度不足取焉,李春懋亦未知此谬矣。王叔和改稻米作粳米。此说未知出于何书,但《外台秘要》第五温疟病方内,引《千金》论白虎加桂枝汤,服度煮法后曰∶《伤寒论》云∶用秕粳米。不熟稻米是也。今校之《千金》二方,无所见焉。古本有此说,亦不可知矣。我们常根据仲景之方,而试粳米之功,奏其方之效,则今粳米,即古粳米,不俟余辨矣。医者苟用之,不别粳糯亦可也。殊不知粳糯,即是一稻米矣。又按《肘后方》,治卒腹痛,粳米煮饮之,是即附子粳米汤方内,用粳米之意,葛洪盖取之乎。


【互考】


《尔雅翼》引汜胜之云∶三月种粳稻,四月种秫稻。稻若诗书之文,自根据所用而解之。


如论语食夫稻。则稻是粳。《月令》∶秫稻必齐,则稻是糯。《周礼》∶牛宜 。则 是粳。诗∶丰年多黍多 ,为酒为醴,则 是糯。又稻人职掌,稼下地至泽草所生,则种之。芒种是明稻,有芒有不芒者,今之粳,则有芒,至糯则无,是得通称 稻之明验也。然《说文》所谓,沛国谓稻曰糯,至郭氏《解雅》∶ 稻乃云∶今沛国称 。不知《说文》亦岂谓此 讹为糯邪?将与郭自异义也。 按∶许慎东汉人,郭璞西晋人,许岂有将与郭自异义之理乎?


盖许慎之说方言也,郭璞之说 ,亦稻之属也,近来古方家,或惑本草者流之说,而偏用今之糯米者非也。



味甘苦,平,无毒。主益气,止烦,止泄,和胃气,长肌肉。即今有数种。(香粳米,匾子米、雪里白,香子米。)香味尤胜。诸粳米捣碎,取其圆净者,为圆米,亦作渴米。


味甘,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晚白粳寒。新粳热、陈粳凉。


生性寒,熟性热。新米乍食动风气,陈米下气易消,病患尤宜。同马肉食发痼疾,同苍耳食卒心痛,急烧仓米灰和蜜浆调服,不尔即死。大人小儿嗜生米者,成米瘕。


饭落水缸内,久则腐,腐则发泡浮水面,误食发恶疮。黄粱米味甘性平,其穗大毛长,不耐水旱,名曰竹根黄。其香美过于诸粱。黄者出西洛,白者出东吴,青者出襄阳。白青二粱味甘性微寒。 米味甘性温。陈廪米年久者,其性凉,炒则温。


同马肉食发痼疾。香稻米味甘性软,其气香甜。红者谓之香红莲,其熟最早。晚者谓之香稻米。


味甘苦,平,无毒。主益气,止烦,止泄。按《蜀本》云∶断下痢,和胃气,长肌肉,温中。日华子云∶补中,壮筋骨,补肠胃。


味甘、苦,平,无毒。主益气,止烦,止泄。


陶隐居云∶此即人常所食米,但有白、赤、小、大异族四、五种,犹同一类也。前陈廪米亦是此种,以廪军人,故曰廪尔。唐本注云∶传称食廪为禄。廪,仓也。前陈仓米曰廪,字误作廪,即廪军米也。若廪军新米,亦为陈乎?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云∶断下痢,和胃气,长肌肉,温中。孟诜云∶粳米,平。主益气,止烦泄。其赤则粒大而香,不禁水停。其黄绿即实都大新熟者动气。经再年者亦发病。江南贮仓人皆多收火稻。其火稻宜人,温中益气,补下元。烧之去芒,春舂米食之,即不发病耳。又云仓粳米,炊作干饭食之,止痢。又补中益气,坚筋,通血脉,起阳道。北人炊之,瓮中水浸令酸,食之暖五脏六腑气。久陈者蒸作饭,和醋封毒肿,立瘥,又,研服之,去卒心痛。白粳米汁,主心痛,止渴,断热毒痢。若常食干饭,令人热中,唇口干。不可和苍耳食之,令人卒心痛,即急烧仓米灰,和蜜浆服之,不尔即死。不可与马肉同食之,发痼疾。日华子云∶补中,壮筋骨,补肠胃。


图经文具稻米条下。


食疗云∶淮泗之间米多。京都、襄州土粳米亦香,坚实。又,诸处虽多,但充饥而已。


外台秘要∶蛟龙子生在芹菜上,食之入腹,变成龙子,须慎之。饧粳米、杏仁、乳饼煮粥。


食之三肘后方又渍酒肠胃哺,慎不粳米饭及衍义曰∶粳米,白晚米为第一,早熟米不及也。平和五脏,补益胃气,其功莫逮。然稍生则复不益脾,过熟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