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饥不欲食

《灵枢·大惑论》帝曰∶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岐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消谷则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本经云∶少火生气,壮火食气。胃者,如贮食之鼎,少火在下,聚而不炎,则蒸腐水谷,以生精气也;壮火者,炎而不聚,则反耗蚀元气,而不能化水谷也。故如精气偏并于脾而不输布,则运化失度而胃火外炎,其脘中反寒,故火炎似饥,而脘寒仍不嗜食,以鼎下无火也。仲景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疼,饥不欲食。盖以厥阴中相火而化邪热,由胃上冲,故使消渴心热而似饥,其胃气逆甚,则不欲食也。


饥不欲食吐蛔厥,下后不食属阳明,懊 头汗栀子豉,厥紧心烦邪在胸。


【注】饥不欲食吐蛔厥,谓厥阴本证也。下后饥不能食属阳明也。阳明病则懊 ,心中烦甚,头上汗出,是热在胃中,宜栀子豉汤涌之。厥阴病则吐蛔、厥逆、脉微,今不微而紧更心烦者,非寒虚邪,是寒实邪,而在胸中,宜瓜蒂散吐之。


饥不欲食者,由胃气虚、客热在胸中所致也,宜吐之。仲景曰、手足厥冷,脉乍紧,心烦,饥不欲食,病在胸,瓜蒂散吐之。


饥不欲食,吐蛔厥逆,乃厥阴本证也。下后饥不能食,属阳明也。阳明病,则懊 心下烦甚,头上汗出,是热在胃中,宜栀子豉汤涌之。厥阴病,脉微或不微而紧,更心烦者,非寒虚邪,是寒实邪而在胸中,宜瓜蒂散吐之。


24。饥不欲食吐蛔厥,下后不食属阳明,懊??头汗栀子豉,厥紧心烦邪在胸。


【注】饥不欲食吐蛔厥,谓厥阴本证也。下后饥不能食属阳明也。阳明病则懊??,心中烦甚,头上汗出,是热在胃中,宜栀子豉汤涌之。


厥阴病则吐蛔,厥逆,脉微,今不微而紧更心烦者,非寒虚邪,是寒实邪,而在胸中宜瓜蒂散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