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肩背痛


肩臂风连背亦痛,用针胛缝妙通灵。


五枢本治腰疼病,入穴分明疾顿轻。


五枢∶在臂部肩端骨下直缝尖。针入二寸半,灸二七壮,看虚实补泻。


一论脉洪大促紧者。肩背痛。沉而滑者。痰痛也。


豁痰汤


半夏(制) 栀子(炒) 陈皮 海桐皮 枳壳(各八分) 桔梗 赤芍 苍术(制) 香附(各七分) 茯苓(去皮六分) 川芎 姜黄(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如痛甚。头剂加朴硝二钱。


一论肩背痛。不可回顾者。太阳气郁而不行也。以风药散之。脊痛腰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不通行也。以


羌活胜湿汤


本(二钱) 防风 羌活 独活(各一钱) 川芎(一钱) 蔓荆子(六分) 甘草(六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身痛腰沉。经中有湿寒。加防己一钱。轻者炮附子。重者炮川乌各五分。


一论背心一点痛者。痰气之所聚也。


参合汤


陈皮 半夏(制) 茯苓(去皮) 乌药 枳壳(麸炒) 僵蚕(炒) 川芎 白芷 麻黄桔梗 干姜 紫苏 香附 苍术 甘草 羌活(各等分)


上锉。姜、枣煎服。


一论风热乘肺。肩背强直作痛。


提肩散


防风 羌活 本 川芎 白芍(炒各七分) 黄连(酒炒) 黄芩(酒炒各五分) 甘草(四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煎服。湿。加苍术、防己、薏苡仁各五分。气虚。加人参。汗多加黄 蜜炒一钱。血虚。加芎、归、地黄。


一治肩背痛。汗出。小便数而少。风热乘肺。肺气郁甚也。当泻风热则愈。以


迎气防风汤


防风 羌活 陈皮 人参 甘草(各五分) 本 青皮(各三分) 白豆蔻 黄柏(各二分) 升麻(四分) 柴胡 黄 (蜜水炒各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温服。如面白脱色气短者。不可服。


一论体虚人。背上恶风。或夏月怕脱衣。及妇人产后。被冷风吹入经络。故常冷痛。或手足冷入骨者。又治腰痛。及一切冷痹痛。又治湿气。


御寒膏


用生姜八两。取自然汁。入牛膝三两。乳香、没药末各一钱五分。铜勺内煎化。就移在滚水内。须以柳条搅令成膏。又入花椒末少许。再搅匀。用皮纸将纸作壳子。视痛处阔狭贴患处用鞋烘热熨之。候五七日脱下。或起小痕。不妨。


肩背痛属肺分野病。经云∶西风生于秋,病在肺 ,在肩背,故秋气者病在肩背。又云∶秋肺太过为病,在外则令人逆气,背痛愠愠然是也。



〔垣〕《脉经》云∶风寒汗出,肩背痛,中风小便数而欠者,风热乘其肺,使肺气郁甚也,当泻风热以通气,防风汤主之。


柴胡 升麻 黄 (各一钱) 防风 羌活 陈皮 人参 甘草(各五分) 本 青皮(各三分)


黄柏(一分) 白蔻仁(二分)


上 咀,作一服,水煎,温服食后。气盛者宜服,面白脱色气短者勿服。


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



〔丹〕治一男子忽患背胛缝有一线痛起,上肩跨至胸前侧胁而止,其痛昼夜不歇,不可忍,诊其脉弦而数,重取豁大,左大于右。予意背胛小肠经也,此必思虑伤心,心脏未病而腑小肠先病,故痛从背胛起。及虑不能决,又归之胆,故痛至胸胁而止。乃小肠火乘胆木,子来乘母,是为实邪。询之,果因谋事不遂而病。故用人参四分,木通二分煎汤,使吞龙胆丸数服而愈。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全文见诊病传变。)



运气 肩背痛皆属火攻肺病。经云∶岁火太过,民病肩背热。又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病肩背 缺盆中痛。又云∶岁金不及,其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治以寒剂是也。



针灸 肩背有二法∶


其一取肺。经云∶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又云∶肺手太阴之脉,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是也。


其二取肾。经云∶邪在肾则病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是也。



〔《玉》〕肩背痛连胛∶胛缝(在背 骨下,直腋缝尖及臂,取二寸半,泻六吸。) 五枢(二寸半,泻八吸。)



〔世〕肩背胛痛∶昆仑 悬钟 肩井



〔《东》〕肩背颈项腋前痛,与胸相引者∶涌泉(一分,见血,妙。) 前腋(刺面上一寸。)


又法∶气舍(五分) 天 (灸) 曲池(一寸半。) 天井(五分)



〔《甲》〕肩背痹痛不举,血瘀肩中,不能动摇,巨骨主之。肩背不可自带衣,臂腕外侧痛不举,阳谷主之。肩背欲折, 如拔,手不能自上下,养老主之。项背痛引颈,魄户主之。肩痛胸满凄厥,脊背急强,神堂主之。肩背髀痛,臂不举,寒热凄索,肩井主之。



〔通玄〕肩背痛,手三里主之。



〔《素》〕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平人气象论)


清臣曰:肩背痛证,由手太阳气郁不行,须详辨病之所因,主治方有准则。予阅历多年,由虚损而得者,居其大半。治法又宜重剂培补。


时时作痛,气滞也,香附、陈皮、川芎、防风、二活、蔓荆、藁本、木香、甘草。


时痛时止,气虚也,补中汤加芎、防、二活。


夜甚时止,血虚也,四物去芍加二活、防风、蔓荆、藁本、甘草。


夜痛不止,血瘀也,姜黄、灵脂、红花、川芎、二活、防风、蔓荆、藁本、甘草。


痛则肩背强,风也,灵仙、二活、防风、蔓荆、川芎、藁本、甘草。


痛则肩背重,湿也,二术、二活、防风、蔓荆、藁本、甘草。


痛则呕吐、眩晕,痰也,苍术二陈汤加赤芍、川芎、香附、姜黄、枳壳、桔梗、炒栀、海桐皮、生姜。


历久不止,气血大虚也,十全大补汤。


经云。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肺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


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邪在肾。则肩背痛。是肾气上逆也。


东垣云。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不行也。以风药散之。通气防风汤。若面白脱色。


短气者勿服。宜逍遥散加人参。火郁热盛。东垣升阳散火汤。形气虚甚。十全大补汤。肩背痛。脊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气不行也。羌活胜湿汤。风寒汗出中风。肩背痛。小便数而欠者。风热乘其肺而肺气郁甚也。当泻风热。消风散去僵蚕、蝉蜕加枳、桔。寒热少气不足以息而肩痛。小便遗失者。补中益气加门冬、五味。湿热相搏。肩背沉重而痛。当归拈痛汤。


当肩背一片冷痛。背膂疼痛。古方用神保丸愈者。此有寒积也。有因寒饮伏结者。近效白术附子汤。亦有因痰气留伏者。指迷茯苓丸。素有痰饮流注。肩背作痛。导痰汤。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脊而上。致肩背痛。沉香、肉桂、茯苓、牛膝、茴香、川椒、青盐。或观书对奕久坐而至脊背痛者。补中益气加羌、防。肥人喜捶而痛快者属痰。宜除湿化痰。兼补脾胃。六君子加木香。瘦人多是血少气虚。宜养血清火。圣愈汤。背痛须加羌、防引经。肥人少佐附子。瘦人须佐芩、连、丹皮。有素虚人及病后房劳后。妇人产后。经行后。心膈间痛。或牵引乳胁。或走注肩背痛。并宜十全大补随证加减。


〔诊〕 寸口脉促上击者。肩背痛。洪大为热。浮大为风。沉而滑者背膂痛。必有寒饮伏结也。


丹溪治一人。忽患肩胛缝有一线疼起。上循肩至胸前侧胁而止。昼夜不息。其脉弦而数。重按豁大。左大于右。夫胛小肠经也。胸胁胆经也。此因谋事不遂。思虑烦心。心不病而小肠之火乘胆所致。以人参四钱、木通二钱煎汤。下龙荟丸。数服而愈。


李士材治俞元济。背心一点痛。久而渐大。服行气和血药不效。其脉濡滑。遇天阴痛辄甚。其为湿痰无疑。以胃苓汤加半夏三钱。数剂而痛消。


通气防风汤(东垣)


柴胡 升麻 黄 (各一钱) 防风 羌活 陈皮 人参 甘草(各五分) 本 青皮(各三分) 黄柏(一分) 白豆蔻仁(二分)


水煎,温服,食后。气盛者宜服,面白脱色气短者勿服。


当归拈痛汤(见身痛。) 神保丸(见伤食。) 星香散(见中风) 导痰汤(见痰饮。)


丁香五套丸(《和剂》)


南星(每个切作十数块,同半夏先用水浸三日,每日易水,次用白矾二两,研碎调入水内,再浸三日,洗净焙干) 半夏(切破,各二两) 干姜(炮) 白术 良姜 茯苓(各一两) 丁香(不见火) 木香 青皮 陈皮(去白,各半两)


上为末,用神曲一两,大麦 二两,同研取末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不拘时,温热水送下。


和气饮(见水肿。) 补中益气汤(见劳倦。) 八物汤(见虚劳。) 龙荟丸(见胁痛。)


加减当归饮子(《玄珠》) 治肩背忽痛。


当归 防风 柴胡 生地黄 大黄(各一两半) 芍药 黄芩 人参(各一两) 黄连(五钱)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三钱)


上每服六七钱,水煎。


治背痛方姜黄(四两) 甘草(炙) 羌活 白术(各一两)


上每服一两,水煎。


肩背分野属肺。经云∶西风生于秋,病在肺, 在肩背,故秋气者病在肩背。又云∶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又云∶秋肺太过为病,在外则令人逆气,背痛愠愠然。又云∶肺手太阴之脉,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此肺金自病也。经云∶岁火太过,民病肩背热。又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病肩背 缺盆中痛,此肺金受火邪而病也。经云∶邪在肾,则病肩背颈项痛,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是肾气逆上而痛也。东垣云∶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脉经》云∶风寒汗出肩背痛中风,小便数而欠者,风热乘其肺,使肺气郁甚也。当泻风热以通气,防风汤主之。按风寒汗出而肩背痛,小便数者,既以泻风热之药,通肺气之壅,则寒热气不足以息而肩背痛,小便遗失者,当以人参、黄 之属,补肺气之虚,不言可知也。湿热相搏,肩背沉重而疼者,当归拈痛汤。当肩背一片冷痛,背膂疼痛,古方用神保丸愈者,此有积气故也。其人素有痰饮,流注肩背作痛,宜星香散,或导痰汤下五套丸。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脊而上,致肩背作痛,宜和气饮加盐炒小茴香半钱,炒川椒十粒。或看书对奕久坐而致脊背疼者,补中益气汤,或八物汤加黄 。有素虚人及病后心膈间痛,或牵引乳胁,或走注肩背,此乃元气上逆,当引使归元,不可复下疏刷之剂,愈刷愈痛,发汗人患此者众,惟宜温补。拘于气无补法之说误矣。汗者心之液,阳受气于胸中,汗过多则心液耗,阳气不足,故致疼也。丹溪治一男子忽患背胛缝有一线疼起,上跨肩至胸前侧胁而止,其痛昼夜不息,不可忍。其脉弦而数,重取豁大,左大于右。夫胛、小肠经也,胸胁、胆经也。此必思虑伤心,心脏未病而腑先病,故痛从背胛起,及虑不能决,又归之胆,故痛至胸胁而止。乃小肠火乘胆木,子来乘母,是为实邪。询之果因谋事不遂而病。以人参四钱,木通二钱,煎汤下龙荟丸,数服而愈。


【诊】脉洪大,洪为热,大为风。脉促上击者,肩背痛。脉沉而滑者,背膂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