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证
《全生指迷方》:寒证
论曰∶若其人洒淅恶寒,但欲浓衣近光,隐隐头重时痛,鼻窒塞,浊涕如脓,咳嗽,动辄汗出或无汗,甚则战栗,此由寒中于外,或由饮冷伤肺胃,内外合邪,留而不去,谓之感寒。寒从外至者,两手寸口脉俱紧,或但见于右寸。寒从内起者,其脉迟小。无汗者,小青龙汤主之。小汗者,温肺汤主之。
小青龙汤
五味子 细辛(去苗) 干姜 半夏(汤洗七遍) 甘草(炙,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大盏,姜三片,枣一个,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温肺汤(方缺)
若阴寒积冷,心腹大痛,呕逆恶心,手足厥冷,心胸不快,腰背疼痛,良姜汤主之。
良姜汤
高良姜(一两,锉碎,炒) 官桂(一两,去皮) 当归(去芦,一两,锉炒) 白茯苓(一两) 附子(半两,炮)
上为散。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若但寒头重,动眩晕,肌肉痛,牵急不得转侧, 汗出,恶寒,小便难,大便反快,短气,足寒,或时咽痛,微热,此由寒湿客搏经脉,不得发泄,其脉迟缓而小弦,附子汤主之,除湿汤亦主之。
附子汤
附子(一个,炮,去皮脐) 白术(一两,炒) 茯苓 白芍(各三两) 人参(二两)上为散。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除湿汤(方缺)
《厘正按摩要术》:寒证
风、寒、暑、湿、燥、火,谓之六淫。仲师有《伤寒论》,其中分六经见证,列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精矣,备矣。小儿感寒证,憎寒,畏风,身热,头疼,项强,肢节痛,胸满痞,内治以疏表主之。
分阴阳,(二百遍。)推三关,(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运内八卦,(五十遍。)掐五指尖,(五十遍。)摇斗肘。(五十遍。)无汗,掐二扇门,(五十遍。)掐心经(五十遍。)揉内劳宫,(一百遍。)推脾土,(一百遍。)天门入虎口,(一百遍。)推肺俞穴,(一百遍。)推由大椎至龟尾,(一百遍。)凡推法,用葱姜水,用疏表法,(见卷二,三十六页。)汗法,(见卷二,二十一页。)通脉法,(见卷二,四十三页。)
按∶寒证,感冒则轻,伤寒则重,中寒则尤重。仲师《伤寒论》其中有云∶若汗之者,是不当汗而汗,为误汗也。有云∶若下之者,是不当下而下,为误下也。《伤寒》一书,为后世救误之书,不然,六经证候,只立数方,足以尽之,何以着一百十三方之多耶?吁!仲师虑人之误也,而设方以救之,凡为司命者,可不揭其所以误,而体仲圣救世之心哉。(惕厉子)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