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战切牙
《痘疹心法要诀》:寒战切牙
寒战切牙要分明,初热在表羌活从,肺胃有热四物剂,气血两虚参归灵。
【注】寒战切牙者,森森若寒,振振摇动,上下牙尖相磨而鸣也。初热时寒战切牙者,因火毒留于经络之中,邪正相争,欲出不出所致也。治宜清热透表,以羌活汤主之。如见点后痘色紫赤,大便秘,小便涩,烦躁口渴者,此属实热,是胃热则切牙,肺热则寒战也,宜加味四物汤主之。若灌浆时脓色清稀,大便溏,小便长,身凉不渴者,此属气血两虚,是气虚则寒战,血虚则切牙,宜参归鹿茸汤主之。
羌活汤
龙胆草 薄荷 防风 当归 栀子 淡竹叶 羌活 甘草(生)川芎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羌活汤除风热攻,龙胆薄荷共防风,当归栀子淡竹叶,羌活甘草及川芎。
加味四物汤
生地 连翘(去心) 川芎 当归 赤芍 石膏( ) 麦门冬(去心) 川黄连(姜炒) 木通
水煎服。
【方歌】加味四物治热盛,寒战切牙二怔并,生地连翘芎芍归,石膏麦连木通共。
参归鹿茸汤(方见灌浆证治)
《续名医类案》:寒战切牙
(徐仲光所治痘症甚多,仁端录抄出此下皆其神效者也。载之。)
一痘,六日不起胀,寒战切牙,腹胀气急,用奇攻散、补中益气汤而愈。
一痘,初发热时,恶寒,身振动,此邪正交争,欲出不出也。用升麻葛根汤加人参、防风、桂枝、山甲,及补中益气汤,调理而愈。
一痘未出齐,而手足摇动,以异功散投之而更甚,此假寒实热,木气太过而兼火化也。宜平肝制火,升麻葛根汤加川芎、柴胡、防风而愈。
一痘发热时,切牙兼窜视,乃心热甚也,用升麻葛根汤合导赤散,服之而愈。
一痘发热时,闷瞀切牙,此肝热症也,羌活汤加葛、芍,服之而愈。
万密斋长孙,二岁,染痘发热,三日内,寒战似疟。其父泣曰∶死矣。万笑曰∶尔为医,救人病如篙工然,忽遇风浪,手足自乱,何以济人?此儿元气充盛,毒瓦斯微少,邪不胜正,作寒战而退,试观其痘必少也。果止五七粒,七日愈。
一儿初发热,便切牙戛戛有声,精神昏愦,此逆痘也,乃肾虚症。盖肾主骨,齿者骨之余,肾水不足,则毒火无制,火气煽动,故上下相戛有声,陈氏所谓槁者是也。果卒。
一儿痘甚密。曰∶此儿脾胃素弱,当用补胃之剂,使血气旺而痘易成就也。不听,至成脓后,过期不靥,遍身溃烂,寒战切牙,失音悉具。曰∶此战,乃遍身溃烂,坐卧艰难,不能自任,非鼓颔寒战也。切牙者,龈疮痒,相戛而鸣,非神昏斗齿也。失音者,欲得肉食不与之,日夜啼哭得之,非咽喉烂疮也。用调元汤加白芷、防风,暗入熟附一片,三剂而安。
《医述》:寒战切牙
痘证有寒战切牙者,或谓心火热甚,亢极而战,反兼水化,此为内热;或曰俱属于寒,如严冬之气,伏阳在内,不胜其寒,故手足战栗,而齿自动。皆未得其旨也。斯证有先后之序,用药有缓急之宜∶七日以前寒战者,乃心火亢极,上熏肺金,而孔窍闭塞,故寒战也,当以表热治之;七日以前切牙者,乃阳明胃经走上下齿龈,邪并阳明,故切牙也,主胃热,宜清之;七日以后寒战者,乃阴凝于阳,阳分虚,则阴入气道而作寒战也,宜以气虚治之;七日以后切牙者,乃阳陷于阴,阴分虚,则阳入血道而作切牙也,主血虚,宜补之。是七日前有此证者属热而凶,七日后有此证者属虚而有可治,须兼痘色,辨其吉凶。然二证多发于痘后,属虚无疑,虽有少热,亦余热耳。(《金镜录》)
此证以七日前后分治固是,然不若初、中、末分治为盒饭。初出,面色晃白,而寒栗齿动者,寒束其表,毒不得越,温以散之;痘后气虚不振者,温补以建其中。皆不易之法。惟五、六、七朝,浆行未行,浆足未足之际,而忽见寒战切牙之证者,虚实之分,必参之形色而始决。(许宣治)
《证治准绳·幼科》:寒战切牙
寒战者,森然若寒,振振然摇动也。切牙者,上下片牙相磨而鸣也。经曰∶诸风振掉,皆属肝木。寒战而振振摇动,风之众也,火气冲物亦然。钱氏曰∶肝主风,虚则切牙多欠。又曰∶上窜切牙,心热也。然则寒战切牙,心肝二脏主之,或以寒战为气虚,切牙为血虚,或以切牙为齿槁,谓津液不足者,皆不知此意。痘疮所恶者寒战切牙,或单见一证,或二证并见,若疮已坏,加之喘促闷乱者,死无日矣。凡病痘者,疮本稠密,转动之间,身体振摇者,此一身被疮所困,不能支持,转动艰难之故,不可便作寒战,妄投热药也。有只切牙者,此心肝二经火旺也,盖肝虚切牙,心热者亦切牙,勿便作不治论。
如疮初出而寒战者,此邪气将出,外与正争,故振振摇动,火之象也,疮出乃定,柴葛桂枝汤主之。疮已出,或已成浆而寒战者,表气虚而不胜邪气之盛也,养卫化毒汤主之。如疮本稠密, 发肿痛,经脉动摇,时时振动者,不可谓之寒战,待脓成痛去而解。收靥之时,痂皮圆净,但或时战栗者,此正气将复,不能自持之兆,不必忧疑,须臾自定。有筋惕肉 者,经络之血为疮所耗,不能荣养肌肉,主持筋脉,故惕惕然而手足自跳, 然而肤肉自动也,不可谓之寒战,但养其气血,十全大补汤(汗)主之。〔薛〕一小儿十四岁,痘将愈,忽寒战手足并冷,脉微细而不及两寸。乃脾气虚热。用五味异功散、独参汤、十全大补汤而愈。一妇人,愈后寒战,脉浮大,按之微细。此血气虚也,用十全大补汤三十余剂而愈。后因劳,寒热往来,寒时手足如水,热时手足如炙,脉浮大,重按则细。此阳气虚甚也,朝用补中益气汤加桂、附各一钱,夕用八味丸料倍加桂、附,各五十余剂而安。
柴葛桂枝汤
柴胡 葛根 甘草 桂枝 防风 人参 白芍药(各等分)
上锉细。加生姜三片,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养卫化毒汤
人参 黄 (炙) 桂枝 甘草 当归上,水煎服。
初虞世云∶憎寒困倦,或发寒战,能令痘子缩伏,宜用陈文中异功散(方见见形证治出不快条)。娄氏云∶
尝治痘疮寒战,用白术、 、归加芩治之愈。
〔袁氏〕独附汤 治寒战。
大附子(五钱,面裹煨)
用水一钟,灯草七根,煎服。
上方,加人参二钱、肉桂五分、黄 二钱、橘红一钱、甘草五分、当归一钱、则为附子振阴汤,治寒战切牙捷效方也,但紫焦伏黑者不用。
切牙呵欠者,肝虚也,肝属木,临官于寅,寅为相火,火盗木之气,故肝虚之证形焉。阳引而上,阴引而下,则开而欠也。阳上极而下,阴下极而上,则合而啮也。十全大补汤主之。如发热之初,便切牙者,此与痒塌吐泻,脾胃弱者不同,须审形证分治之,若多欠切牙顿闷者,肝藏风热也,羌活汤(痘发热)。目上窜切牙者,心脏热也,导赤散(心)。不可妄用陈氏辛热之剂。上窜切牙者,心热也,诸疮皆属心火,上窜者,火炎上之象也,切牙者,火气动摇之象也,导赤散加酒炒黄连、牛蒡子主之。切牙兼面赤作渴,至夜为甚者,宜地黄丸。〔薛〕一小儿痘疮切牙,面黄饮汤。此阳气虚弱也。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而愈。后仍切牙,面赤作渴,至夜为甚。此脾肾阴虚也。用地黄丸、大补汤而愈。一小儿切牙作渴,面色忽白忽赤,脉洪数,按之无力,左关尺为甚。此属肾虚也。用地黄丸、补中益气汤寻愈。后因惊面青目赤,呵欠切牙,手寻衣领。此肝经虚热。用加减八味丸料煎与恣饮,顿安,又用补中益气汤而痊。一小儿切牙,作渴饮冷,大便微秘,寒战痘赤,多在身侧。此属胆经虚热也。用小柴胡汤、柴胡麦门散各一剂,又用加味四物汤而痊。
清神化毒汤 治心肝火旺,其牙相戛而鸣者。
升麻 生地黄 木通 甘草 防风 麦门冬上,用水煎服。
人参蝉蜕散 治切牙喘满,烦躁作渴(方见痘烦躁)。
〔钱氏〕百神丸 治戛齿甚妙。
如寒战、切牙并作者,则少阴专主之,观其疮本。如疮本溃烂,寒战切牙者,此手少阴心火也。经曰∶热胜则肉腐。寒战切牙,火气动摇之象也。如疮本焦黑,寒战切牙者,此足少阴肾水也,肾色黑,为主蛰封藏之本,干黑者真藏色见也。肾气寒,在变动为栗,寒战者,肾本病也。肾主骨,牙为骨余,寒战则鼓颔而两牙相轧,切牙者,肾寒所发也。此二证者,在心热则清之,在肾寒则温之,其病已坏,治之何益。或因阳气亏损,切牙寒战者,独参汤、参附汤甚效。若血气不荣,而不能靥,兼以闷乱不宁,卧则哽气,泄泻寒战切牙者,陈氏异功散(见形出不快条)加木香、当归以救之。钱氏法,寒战切牙黑陷者,百祥丸下之(方见黑陷)。〔薛〕前证,若手足并冷,渴饮热汤,大便泄泻者,阳气虚寒也,宜热补之。手足不冷,大便不利,渴饮温汤者,脾气虚热也,宜调补之。手足不热,大便不利,渴饮热汤者,脾胃虚弱也,宜温补之。一小儿出痘,寒战切牙,四肢倦缩,大便自利,手足并冷,喜饮热汤。此阳气虚寒也。用十二味异功散末二钱,诸证顿退,又用人参白术散、参四圣散而靥。一小儿十四岁,面色忽赤忽黑,出痘寒战切牙,作渴烦热,喜饮热汤。此阳气虚寒也。用十全大补汤散,烦渴顿止,乃以八珍倍加参、 。至脓灌,又作渴面赤,此脓成而血气虚也,用当归补血汤、八珍汤而靥。至月余,面赤烦渴,或时昏愦,痘痕如赭,或时作痒,脉洪大,按之如无。此血脱也,用大剂当归补血汤而安。一小儿脓不灌,兼寒战切牙,腹胀。属脾胃虚弱。用四君、肉桂、归、 、肉豆蔻,又用参 四圣散而痊,后用托里散、四君子汤而靥。一小儿痒塌,寒战切牙,喜饮温汤,手足不热。属阳气虚弱也。用参 四圣散,诸证已退,用参 托里散,其浆渐灌,用十全大补汤,其痂顿靥。一产妇出痘,寒战切牙,腹胀作渴,足冷身热。此脾胃,内虚寒外假热也,大补汤加桂、附三四剂,去附,易干姜二三剂,仍用参 四圣散并五味异功散加归、 治之而痊。
诸书多以寒战切牙并作,为不治之证,然能善治之,多有生者,盖热毒不得尽发,内与正气相搏,则筋脉因之而动摇,人之一身,惟手足能运动,口能开阖,皆虚境也,相搏之际,故手足战摇,而口齿相戛矣。
无忧散 治临危痘证,寒战切牙。
人牙(自落者、不拘多少,火 存性,淬入韭菜汁内,大牙三次,小牙二次,研极细末) 雄黄 珍珠(各五分)
上,俱研为末。每服三五分,多则一钱,用荔枝煎汤下。一方,有牛黄五分。
透骨解毒汤 治寒战切牙。
紫草 甘草 当归 防风 陈皮 赤芍药上,各等分,水煎服。
催蛰丹 痘逾八九朝,脓浆虽不充裕,倏然寒战切牙,以此治之。
虎牙、人牙、各一枚,酥炙,研细,和人参、丁香末、乳、酒和服。
滴滴金 治寒战切牙。
狗头去肉留脑髓,酥炙脆,细研为末,浓煎酒,下。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