哕续法
《医学纲目》:哕续法
□
〔《活》〕哕,胃寒所生,橘皮干姜汤、羌活附子散、半夏生姜汤、退阴散主之。若服药不瘥者,灸乳直下一指许三壮,若妇人则屈乳头下尽处是穴。亦有阳症者,小柴胡汤、橘皮竹茹汤。(方见杂病哕。)
橘皮干姜汤
橘皮 通草 干姜 桂心 甘草(各三两) 人参(二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渣温服,日三。
羌活附子散(方见杂病哕。)
半夏生姜汤 治哕欲死。
半夏(一两) 生姜(二两,切)
上水二盏,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
〔海〕伤寒咳逆脉散死,仲景之言不虚伪。大抵原因失下生,咳逆喉中阴不内。便软惟宜用泻心,便硬尤宜大承气。二药神任务者谁,东垣洁古为良剂。
□
〔洁〕咳逆者,火热奔急上行,而肺阴不内,何其当哉?故便秘者,宜大承气下之;便软者,泻心汤主之。
□
〔海〕少阴咳逆者,此失下也,阴消将尽,阳逆上行,使阴不内也。然阴既尽,阳亦将尽也。吸入肾与肝,阳逆上行,阴入不内,故为阳极。脉微将尽者,不宜下,宜服泻心汤,养阴退阳而已。如不用泻心汤,凉膈散去硝黄,清肺散亦可。若脉左浮右沉实,非表也,里极则反出于表也。何以然?咳逆舌强,右脉实者,知少阴里也。饮水过多,心下痞而渴逆者,五苓散主之,别无恶候是也。恶候生,或兼以舌挛,语言不正,而反昏冒与咽痛者,少阴也,速下之,宜大承气汤也。何以脉浮为表?浮之实大,沉之损小,是为表也;浮之实大,沉之亦然,即非表也,邪入已深矣。内热当沉反浮,阳极复之表也。阴症者,内已伏阴,阴气太甚,肾水擅权,肝气不生,胃火已病,丁火又消,所以游行相火,寒邪迫而萃集于胸中,亦欲尽也,故令人发热,大渴引饮,欲去盖覆,病患独觉热,他人按执之,身体肌肉骨髓血脉俱寒,此火即无根之火也,宜用丁香、干姜之类,热药温胃,其火自下。
匀气散
川乌头(大者三个,炮裂,去皮脐)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用黑豆二十一粒,砂糖同泡汤调,乘热细细饮之。
□
〔《本》〕治阴毒呃逆方川乌头 干姜 附子(以上俱炮) 肉桂 芍药 半夏 炙甘草 吴茱萸 陈皮 大黄(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生姜三五片,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肉豆蔻汤 治伤寒汗后,呃逆噫气。
肉豆蔻(一个) 石莲肉(炒) 茴香(各一两) 人参 丁香(各半两) 枇杷叶(五片,拭去毛炙)
上锉细,用水四盏,生姜十片,煎二盏,去渣,空心温服,分二服。
良姜汤
橘皮 良姜 桂枝 当归(各一两) 麻黄(半两) 杏仁(二十个) 甘草(半两) 槟榔(三个,另为末)
上 咀,用水四盏,姜十片,枣三枚,同煎至二盏,去渣,下槟榔末再煎三沸,通口服一盏。未已,再服,庞老云;伤寒呃逆不止,是阴阳气升降欲作汗,升之不下,故胃气上逆,为呃逆无休止,宜服此方。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