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霍乱吐泻

毛又云:夏令暑热炎蒸,湿浊上腾,人在蒸淫热迫中,设或正气不足,最易感病,矧南方地卑气薄,更多中痧吐泻之症。推其致病之原,或过于贪凉,风寒外受,或困于行路,暑湿相干,或口腹不慎,为冷腻所滞,或饮食不节,使输化失宜,或感时行疫疠之邪,或触秽恶不正之气,皆能致脾土不运,阴阳反戾,升降失司,卒然腹痛,上下奔迫,四肢厥冷,吐泻并作,津液顿亡,则宗筋失养,故足挛筋缩,先起两腿,或见四肢,名曰霍乱转筋,生死瞬息。年来此症大行,我色地窄人稠,互相传染,甚有一家数人,同时告毙,深可畏也。兹故不揣鄙陋,爰拟一方,名曰圣治,入夏可预合备用,如遇疫疠时行,痧暑并触,或感秽,或入病家心怀疑虑,胸觉痞闷时,藉以一丸入口,以解秽却邪,勿乱其气。方用正号仙居野术,烘燥勿令焦黑二两,真川厚朴二两,白檀香研细末一两,真降香研细末一两,新会皮用盐水炒二两,以上五味,再同研为极细末,以广藿香六两煎浓汤,泛丸如大黄豆大,每服二三丸,细嚼和津咽下。按术味甘能和脾,苦能燥湿,定中止呕,扶正却邪,开胃气以除积饮,故用以为君;朴苦辛能泻实而化湿,平胃调中,消痰行水,兼治泻痢呕恶;陈皮为脾肺气分之药,能快膈导滞,宣通五脏并可除寒散表,故用此二味为臣;檀香调脾利膈,正气驱邪;降香能辟秽恶怪异之气,故用为佐使,藿香禀清和芬芳之气,为达脾肺之要药,气机通畅,则邪逆自定,故用为引,其曰圣治者,以圣人有治病治未病之旨,盖思患预防,莫若服药于未病之先,使轻者解散,而重者化轻,未必非却病养生之一助云。


生白矾末,开水下一钱,或饮小便。


治霍乱遗矢。矢气(资生经)。穴三里治霍乱泄注。穴期门治呕泄上下出。胁下痛。穴尺泽治腹胀食不化。喜呕。泄利脓血。穴太白治霍乱。胸中气噎。不嗜食。臂肘痛不举。穴关冲治吐逆霍乱。胸满。喘呼不得息。穴人迎治胸中烦热。贲豚上下。目青而呕。霍乱泄利。腹坚硬大。喘不得卧。胁下积气。穴期门治霍乱吐痢。身热。汗不出。穴上脘治吐泄。穴隐白治霍乱吐泄不自知。穴中脘治呕吐霍乱。穴支沟 天枢治气逆。霍乱腹痛。又吐泄脓血。穴太白治心痛。霍乱胸满。穴阴治霍乱心痛不可卧。吐痢。穴上脘治胸胁满。霍乱。吐痢不止。困顿不知人。穴巨阙治吐逆。霍乱吐血。穴手心主。灸五十壮。


治霍乱先心痛及先吐。穴巨阙。灸七壮。


治先腹痛。穴太仓。灸二七壮(即中脘)。


治先下痢。穴灸大肠募(脐傍二寸)。男左女右。又灸谷门治吐下不禁。两手脉疾数。灸蔽骨下三寸。又脐下三寸。各灸七十壮。


治霍乱下不止。穴大都。灸七壮。


治泄利伤烦欲死。穴慈宫灸二七壮(即冲门穴)。


霍乱吐泻。尤当速治。宜服来复丹。镇灵丹等药。以多为贵。尤宜灸上脘。中脘。神阙关元等穴。若水分穴。尤不可缓。盖水谷不分。而后泄泻。此穴一名分水。以能分水谷故也。


或兼灸中脘穴。须先中脘。而后水分可也。


治霍乱干呕。穴间使。灸各七壮。不瘥。更灸如前数。


治霍乱而吐。若不止。而痢不止者。穴脐一大约中。灸七壮。又云脐下一寸灸二七壮。


治霍乱若死者。穴手腕第一约纹中。灸七壮。名心主。当中指。


治霍乱烦闷。穴心厌下三寸。灸七壮。又以盐纳脐中。盐上灸二七壮。


治霍乱绕脐痛。穴关元。灸三七壮。


治霍乱欲死者。以物横度病患人中。屈之从心鸠尾度以下灸。先灸中央毕。更横灸左右又灸脊上。以物围令正当心厌。又灸夹脊左右一寸。各七壮。是腹背各灸三处也。


治霍知危困。诸治不瘥者。捧病患腹卧之。伸臂相对。以绳度量两头肘尖。根据绳下夹背间脊大骨肉中。去脊各一寸。灸之百壮。如未愈者。可灸肘椎。灸毕即起。


凡灸霍乱。或虽未能立瘥。终无死忧。但不可逆灸。或但先腹痛。或先下后吐。当随病状灸之。


治霍乱泄出。不自知。穴先取太溪。后取太仓之原。


治呕泄。上下出。两胁下痛。穴尺泽治霍乱吐痢。穴灸两乳。连黑外。近腹白肉际。各七壮。亦可至二七壮。


治霍乱手足逆冷。穴三阴交。灸各七壮。不愈。加壮数。


活人百问云.问呕吐而利者何也.此名霍乱也.呕吐而利、热多而渴者.五苓散.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若夏月中暑霍乱.上吐下利.心腹撮痛.大渴烦躁.四肢逆冷.冷汗自出.两脚转筋.宜服香薷散.井中沉冷.顿服乃效.


【香薷散】治阴阳不顺.清浊相干.气射中焦.名为霍乱.此皆因饮食或风冷伤于脾胃.食结不消.阴阳二气.壅而不反.阳气欲降.阴气欲升.阴阳交错.变成吐利.百脉混乱.荣卫俱虚.冷气搏筋令转.皆宜服此.


浓朴(二两) 黄连(二两.二味入生姜四两.拌炒令黄色) 香薷(一两半)


上三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酒半盏.同煎至七分.去渣.新汲水频换.浸令极冷.顿服之.药冷则效速也.


【增损缩脾饮】解热躁.除烦渴.消暑毒.止吐利.霍乱后服热药太多者.尤宜服之.


草果 乌梅 缩砂 甘草(各四两)干葛(二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碗.生姜十片.煎至八分.水浸令极冷.旋旋服之.无时.洁古老人云.霍乱转筋.吐利不止者.其病在中焦也.阴阳交而不和.发为疼痛也.此病最急.不可食分毫粥饮.谷气入胃则死矣.治有两种.渴欲饮水者.阳气多也.五苓散主之.不欲饮水者.阴气多也.理中丸主之.只待吐尽多时.微以粥饮渐渐养之.以迟为妙也.


【半夏汤】治霍乱转筋.吐利不止.


茯苓 白术 半夏曲(各十两) 甘草(二钱半)淡味桂(一钱半)


上为末.渴者凉水调下.不渴者大温水调下三钱.无时.


理中汤 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见《伤寒论》


五苓散 治霍乱吐泻而渴者,太阳症悉具,口渴呕逆,小便不通等症,水肿症借用颇验。


泽泻(二两) 白术 茯苓 猪苓(各一两) 桂枝(七钱


共为末,以米饮调下三钱,多饮暖水以出汗。今人作小剂,水煎服。


【总括】病患霍乱事堪惊,吐利交并又转筋;心腹痛疼时眩晕,宜分干湿审三因。


【脉法】脉来浮洪者可治,微而迟者难生。


《内经》曰∶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有土郁之发,民病呕吐霍乱注下(湿土霍乱即仲景五苓散、理中汤之类)。


有水土不及,风乃大行,民病霍乱飧泻。体重腹痛筋骨强并(土虚风胜霍乱,即罗谨甫桂苓散、白术散之类)。有热至则身热霍乱吐下(热霍乱即《活人书》香薷饮之类)。


仲景曰∶邪在上焦则吐,在下焦则泻,邪在中焦则既吐且泻。夫小儿霍乱之候,皆因饮食内有所伤,外有所感,阳不升,阴不降,乘膈而成,故卒然吐泻并作,挥霍撩乱矣。为病之源有三∶吐者 也,心火炎上之疾也;泻者湿也,湿土注下之疾也;转筋者风也,木火挠乱之疾也。由夏秋之间,湿热大作,风凉乘之,入于脾胃。三气俱作所以上吐下泻而转筋也。治法以生姜细切,渍以新汲水,调益元散顿服之可愈,或五苓散、桂苓甘露饮。切勿与谷食米饮,如饮下咽立死。待泻后饥甚可与稀粥。


霍乱亦有病症不同,有心腹卒痛、吐利寒热、头痛眩晕,先心痛则先吐,先腹痛则先利,心腹并痛则吐利俱作,甚则转筋入腹则毙。盖阴阳反戾,清浊相干,阳气暴升,阴气顿坠,阴阳痞膈,上下奔趋。治之惟宜温暖,更详其所因而调之。因风则恶风有汗,因寒则恶寒无汗;湿则重着;暑则热烦,此外因所致。元气不足,郁聚痰饮,痞膈满闷,随其肠泻而作,此内因所致。其或饱餐恣饮填胀停凝而发,此非内外因也。


小儿夏日多食生冷,因脾虚不能运化,加以外感风寒,则挥霍撩乱,上吐下泻也,令人仓卒,躁扰痛闷,似有鬼神,然实非鬼神,乃饮食痞膈,上下不通,将欲吐泻,故如是也。(批∶霍乱死者胸中尚有暖气,急以盐填脐内,灸之不计壮数,此法灸之立苏。)


钱仲阳谓吐乳泻黄是伤热乳,吐乳泻青是伤冷乳,皆当下之。详夫此理,乃迎夺之法也。不若伤热者用五苓散以导其逆,伤冷者用理中汤以温其中,自然平复。(批∶干霍乱吐、泻不通,最为难治,用软鸡翎蘸清油探喉中即吐,或盐汤白矾汤灌之亦可。)


《经》云∶湿霍乱死者少,干霍乱死者多。夫干霍乱者,忽然心腹胀满,胸胁刺痛,欲吐不吐,欲利不利,是俗谓之绞肠痧,最难治,死在须臾,升降不通故也。治法先疏利,或吐提其气,最是良法。更宜刺委中并十指出血妙,委中在足膝腕内约纹中动脉便是。


【附方】


益元散(即天水散加朱砂)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朱砂


桂苓甘露饮 即五苓散加滑石 甘草 寒水石 白汤调服。


桂苓白术散 即甘露饮加滑石。


玉露散 治口渴身热大小便不利。


寒水石(二两) 石膏(二两) 甘草(三钱)


为细末飞过,麦冬汤下。


香薷饮 见诸吐症内。


丹溪方


苍术 浓朴 陈皮 干姜(各一钱半) 滑石(三钱) 白术(二钱) 木通(一钱) 炙甘草 姜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