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疽
《圣济总录》:缓疽
论曰∶缓疽者,以寒气客于经络,营卫凝涩,其寒气盛,则肿痛深伏,其状无头尾,大如拳,小如桃李,与皮肉相附着。其肿与肉色相似,亦不甚赤,积日不溃,久乃变紫黯色,皮治缓疽。木占斯散方
木占斯 干姜(炮裂) 桂(去粗皮) 细辛(去苗叶) 败酱 防风(去叉) 桔梗(炒)栝蒌(去皮各半两) 甘草(炙一分) 人参(一两)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锉三分)
上十一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空心温酒调下,日晚再服。
治缓疽。芍药汤方
芍药 当归(各一两) 黄 (锉) 生干地黄(焙) 赤茯苓(去黑皮各一两半) 人参甘草(炙各三分)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拍碎,枣二枚劈破,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温服,晚再服。
治缓疽,及诸痈肿,脓血结聚,皮肉坚浓,日久不溃疼痛。黄 汤方
黄 沉香 薰陆香 连翘(各三分) 羚羊角屑(一两) 鸡舌香 漏芦(去芦头) 黄芩(去黑心) 栀子仁 甘草(生锉) 防风(去叉) 栝蒌根(各半两)
上十二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缓疽,日久穿溃,出脓水不尽。排脓散方
贝齿(一两) 黄 (锉) 当归(锉微炒) 赤芍药 生干地黄(焙) 黄连(去须)升麻桂(去粗皮) 白蔹 犀角屑(各三分) 甘草(半两生锉) 麝香(一分细研)
上十二味,捣研为散,拌匀再罗,每服温酒调下二钱匕,不计时候。
治缓疽初结,微肿疼痛。涂贴莽草散方
莽草 鹿角屑 白蔹 白芨 半夏 天南星 附子(生去皮脐各一两) 蛇蜕皮(一条炙)皂荚(两梃去黑皮及子)
上九味,捣罗为散,用醋面薄糊调为膏,涂贴肿处,干即再上,以肿散为度。
治缓疽。蛇床散方
蛇床子(末)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细入) 黄连(去须捣末) 乳香(细研各半两) 盐(一分研) 蔓荆根(三两切烂研)
上六味,以蔓荆根和药末,细研令匀,涂敷肿上,干即易之。
治缓疽恶疮,蚀恶肉。飞黄散方
丹砂 雌黄 磁石 曾青 白石英 石 石膏 石钟乳 雄黄(各二两) 云母粉(三两)
上十味,各细研为散,用瓦盆一口,丹砂安南,雌黄安中,磁石向北,曾青在东,白石英在西, 石当上,石膏次,更下钟乳,雄黄云母复盖,更用一盆复盖定,以泥封。浓一寸,于灶底,以陈苇烧一日取出,看取飞上者研细,敷疮上,日二度,即瘥。
治缓疽,以飞黄散蚀恶肉尽用。雄黄散熏方
雄黄 干鸡屎白 藜芦(去芦头) 丹砂(细研) 干鳗鲡鱼(炙焦各一两)
上五味,捣罗为散,以青布裹之,安小土灶内,烧熏患处,如是熏三日即止,后用黄散常法敷之。
治缓疽。黄 散方
黄 (二两)
上一味细锉,捣罗为散,敷疮上,日一度。
又方:漆头 茹(二两)
上一味,捣罗为散,敷疮上,日二度。
《外科心法要诀》:缓疽
缓疽脾经气积凝,少腹旁生坚又疼,数月不溃生寒热,食少削瘦效难成。
【注】此证由太阴脾经气滞寒积而成。生于少腹之旁,坚硬如石,不红不热,痛引腰腿,数月不溃;若兼食少削瘦者,终属败证,不可弃而不治。初宜服山甲内消散,不应不可强消,徒损胃气,以十全大补汤加乌药、附子、胡芦巴温补之,外用木香饼熨之,兼用独头蒜捣烂,铺于患上艾壮灸之,以知热为止,次日再灸,以或消或溃为效。若溃后,即按痈疽溃疡门治法。
缓疽图(图缺)
山甲内消散(见中脘疽)
十全大补汤(见溃疡门)
木香饼(见乳部乳中结核)
《外科心法要诀》:缓疽
缓疽血滞外寒凝,肿硬如馒膝上生,紫黯溃迟多 热,肿久渐腐烂皮疼。
【注】此证由外寒深袭,血瘀凝滞而成。生于两膝上,或生于膝两旁,肿硬如馒,木痛日增,其色紫黯,积日不溃,证之情形,与下石疽相似,惟多 热,肿久则腐烂肌肉、皮肤。初服当归拈痛汤,以宣通湿热,次按中石疽治法,内宜温补,外宜灸法。虚甚者,十全大补汤相兼治之
缓疽图(图缺)
当归拈痛汤(见股部腿游风)
十全大补汤(见溃疡门)
《医宗金鉴》:缓疽
【方歌】缓疽脾经气积凝,少腹旁生坚又疼,数月不溃生寒热,食少削瘦效难成。
【注】此证由太阴脾经,气滞寒积而成。生于少腹之旁,坚硬如石,不红不热,痛引腰腿,数月不溃;若兼食少削瘦者属败证,但不可弃而不治。初宜服山甲内消散,不应不可强消,徒损胃气,以十全大补汤加乌药、附子、胡卢巴温补之,外用木香并熨之,兼用独头蒜捣烂,铺于患上艾壮灸之,以知热为止,次日再灸,以或消或溃为效。若溃后,即按痈疽溃疡门治法。
方剂:山甲内消散(见中脘疽)
十全大补汤(见溃疡门)
木香饼(见乳部乳中结核)
《医宗金鉴》:缓疽
【方歌】缓疽血滞外寒凝,肿硬如馒膝上生,紫黯溃迟多焮热,肿久渐腐烂皮疼。
【注】此证由外寒深袭,血瘀凝滞而成。生于两膝上,或生于膝两旁,肿硬如馒,木痛日增,其色紫黯,积日不溃,证之情形,与下石疽相似,惟多焮热,肿久则腐烂肌肉、皮肤。初服当归拈痛汤,以宣通湿热,次按中石疽治法,内宜温补,外宜灸法。虚甚者十全大补汤相兼治之。
又方:当归拈痛汤(见股部腿游风)
十全大补汤(见溃疡门)委中毒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