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痘
《续名医类案》:黑痘
房玄龄,痘惧黑色,如龙眼大。一老僧见之,惊叹曰∶万龙含珠,今得见矣。
邱琼山七岁,痘亦遍身俱黑,父忧哭。一渔父烛之,跃然曰∶紫垣中辅弼宿,落于此田舍翁家。取笔书辅弼二字于子背上而去。
昔有一儿,痘形俱黑色,在日中视之则黑,以灯照之真红映内。偶遇一僧,不服药,以保元汤浴之,即转红活,后至台辅。
一黑痘,圆明光泽,至浆时,色如紫葡萄,根围血晕微黄色,名为紫袍金带。
万密斋治王氏子出痘,起发时渐变黑,已蔓延一身矣。或谓痘变黑,归肾不治。曰∶黑痘有二症,一则干枯变黑者,此名倒陷,乃邪火大炽,真水已竭,故曰归肾不治。一则痘色变黑,不至干塌,此疫毒之气,所谓火发而熏昧者也。今此正类,乃用当归梢、生地、赤芍、红花以凉血,黄 、人参、甘草以泻火补元气,酒炒芩、连、牛蒡、连翘、升麻以解毒,荆、防以疏表,每剂入烧人粪一钱,连进十三剂,色转红,脓成而靥。
李氏子痘起发时,变黑而干,自发热至今未大便。曰∶此热甚于内,宜急解之。制一方∶麻黄酒蜜拌炒黑、红花子、紫草、人中黄、连翘、酒蒸大黄、烧人粪,煎服。外用胆导法,取下燥矢,痘转红活。后以四物汤去川芎,加紫草、木通、枳壳、生甘草,调理而愈。
黑痘多由疔毒,今入此门者,恐人误认也。
徐氏子十三岁,痘成脓浆,将靥。或谓变黑归肾不可治。视其痘磊落,脓浆饱满,神识清爽,言语清亮,惟大便五日未通。此里实热蒸,故溃烂,其色苍黑,亦正色也,但解里即靥矣。与四顺清凉饮一帖,下燥矢二十余枚,随靥而安。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