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桂枝麻黄各半汤

治伤寒见风脉,发热,自汗,或无汗。


桂枝(二钱) 白芍 生姜 甘草(炙) 麻黄(各一钱五分) 杏仁(十一个,去皮尖)大枣(二枚) 上,水煎服。按∶此足太阳、手足太阴、手少阳经药。出太阳例,治风寒之剂也。夫仲景论已上六经药,然其中有发表解肌温经不同,盖风寒有浅深,荣卫有虚实故也。学人审此,则用药汤液之源,可得而悉。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六铢) 芍药(一两) 麻黄(去节,一两) 生姜(一两) 甘草(炙,一两) 大枣(擘,四枚)杏仁(去皮尖,二十四个)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


【注】太阳病,得之八九日,有如疟状之寒热。热多寒少者,其人不呕,小便清白,此里和不受邪,虽为欲自愈;然必审其如疟状寒热,一日二、三度,轻轻而发,诊其脉微而且缓,则知邪衰正复,表里将和,始为欲愈也。若脉微不缓,正未复也,更恶寒者,邪未衰也,虽不能自愈,但已为前之汗、吐、下虚其表里,故不可更发汗、更吐、更下也。脉微恶寒,表里俱虚,面色当白,今色反赤,是犹有表邪怫郁,不能得小汗出宣发阳气,故面赤身痒,未欲解也,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小汗之以和营卫,自可愈也。


桂枝 芍药 生姜 甘草 麻黄 大枣 杏仁


太阳病.八九日如疟状.热多寒少. 不呕清便.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为欲愈.脉微.恶寒.不可汗吐下.面反有热色.未欲解也.以不得汗.身必痒.


此方论.当分作三段看.太阳病至寒少一段.为自初至今之症.下文皆拟病防变之辞.至欲愈一段.言不必治也.至不可汗吐下.言宜温之也.至末一段.是小汗之.麻黄与桂枝.一发一止.则汗不至大出矣. 桂枝二麻黄一汤不录.


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者,正虚也;面色反有热色,身痒如虫行皮中,邪未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故也,宜此汗之。


桂枝汤、麻黄汤各取三分之一,合为半服。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 甘草 麻黄(各一两去节)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双仁者) 大枣(四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按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此当正邪胜复之关.一则虑其邪之转属.一则虑其正之已虚.不可不细辨矣.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是邪不属里.一日二三度发.是邪已外向.脉又微缓.则胃气足以敌邪.乃为欲愈之征.倘脉微而恶寒甚.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恐误治伤阳.反生他变.若其人面色反有热色者.是为欲解未解之象.以其不能得小汗以宣助阳气.致阳气虽不内扰.却怫郁于皮肤肌肉之间.其身必痒.此明证也.故主桂麻而小其制.但得汗出而邪尽解矣.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六铢 芍药一两 麻黄(去节)一两 生姜一两 甘草(炙)一两 大枣(擘)四枚 杏仁(去皮,尖)二十四个,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注】太阳病,得之八,九日,有如疟状之寒热。热多寒少者,其人不呕,小便清白,此里和不受邪,虽为欲自愈。然必审其如疟状寒热,一日二,三度,轻轻而发,诊其脉微而且缓,则知邪衰正复,表里将和,始为欲愈也。若脉微不缓,正未复也,更恶寒者,邪未衰也,虽不能自愈,但已为前之汗,吐,下虚其表里,故不可更发汗,更吐,更下也。脉微恶寒,表里俱虚,面色当白,今色反赤,是犹有表邪沸郁,不能得小汗出宣发阳气,故面赤身痒,未欲解也。宜桂枝麻黄各半汤,稍稍汗之以和营卫,自可愈也。


芍药 桂枝 炙草 生姜 大枣 麻黄 杏仁


脉虚,不缓不紧,却微恶寒微发热而身痒。身痒为荣卫俱虚,欲自解而未能。麻黄汤与桂枝汤减轻分两双解荣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