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疰
《古今医案按》:鬼疰
罗谦甫治入国信副使许可道.到雄州诣罗诊候.罗诊之.脉乍大乍小.乍长乍短.此乃气血不匀.邪气伤正.本官云.在路到邯郸驿中.夜梦一妇人.着青衣.不见面目.用手向胁下打了一拳.遂一点痛.往来不止.兼之寒热不能食.乃鬼击也.罗曰.可服八毒赤丸.本官言尝读明医录中.见李子豫八毒赤丸.为杀鬼杖子.遂与药三粒.临卧服.明旦下清水二斗.立效.
又治陈庆玉子.因昼卧于水仙庙中.梦得一饼食之.心怀忧虑.心腹痞满.饮食减少.约一载余.渐瘦弱.腹胀如蛊.屡易医药及巫祷.皆不效.不得安卧.罗诊之.问其病始末因思之.此疾既非外感风寒.又非内伤生冷.将何据而治.因思李子豫八毒赤丸.颇觉相当.遂与五七丸服之.下青黄之涎斗余.渐渐气调.而以别药理之.数月良愈.此药有神验合时必斋戒沐浴.净室澄心修合.方以雄黄、矾石、朱砂、附子炮、藜芦、牡丹皮、巴豆各一两.蜈蚣一条.八味为末.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七丸.冷水送下无时.
又一人被鬼击.身有青痕作痛.以金银花水煎服.愈.
震按僧慎柔治痨疰.多用金银花藤盖本于此.然如传尸痨实有鬼物凭根据者.用之方验.若精血耗损之虚痨有何关涉.
李士材治文学朱文哉.遍体如虫螫.口舌糜烂.朝起必见二鬼.自谓不祥将死.李诊其寸脉乍大乍小.意其为鬼祟.细察两关弦滑且大.遂断为痰饮之 .投滚痰丸三钱.虽微有所下.而病患如旧.更以小胃丹二钱与之.复下痰积及水十余碗.遍体之痛减半.至明早鬼亦不见矣.更以人参三钱.白术二钱煎汤.服小胃丹三钱.大泻十余行.约有二十碗.病若失矣.乃以六君子为丸.服四斤而瘥.
震按此所谓痰多怪证.亦不为奇.奇者以大剂参术煎汤送小胃丹.开后学攻补兼施之法
《普济方·针灸》:鬼疰
芫青(微温) 獭肝(微寒。平) 龙齿(平。微寒) 雷丸(寒。微寒) 白藓皮(寒) 牛黄(平)盐(寒) 蚱蝉(寒) 雄黄(平。大温) 败天公(平) 鬼臼(温。微寒) 野葛(温) 虎骨(温) 金牙(平) 代赭(寒) 安息香(平)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