哕
《灵素节注类编》:哕
《灵枢·口问篇》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
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有物有声谓之呕吐,此言有声无物者也。凡谷入胃,化精气而上注于肺,因有故寒气在胃,新故相乱,真气邪气相攻相并而上逆,乃为哕也。肺气主降,用针补手太阴经以降逆也;肾为胃关,泻足少阴经以利其关,使胃中邪气下行则愈。后世之呃逆,古亦名哕。
《伤寒括要》:哕
(古称哕者即今所谓呃逆也东垣以哕为干呕者非也多因胃寒亦有胃热不可不辨病患烦败矣可不谨乎)
吐下后.虚极得哕.胃中寒也.(理中汤加丁香半夏)阳明脉弦浮大.鼻干.发黄.小便难潮橘皮竹茹汤主之)因痰而哕.(半夏生姜汤)病患自觉热.他人扪其肌则冷.(附子理中汤冷服兼以硫黄乳香散 之并灸期门中脘气海关元)有瘀血而哕者.难治.
《普济方·针灸》:哕
治哕。穴少商。灸三壮。
治哕噫。膈中气闭寒。灸腋下聚毛。附肋宛宛中。五十壮。
治哕噫呕逆。穴石关。灸百壮。
治哕。穴承浆。灸七壮。又脐下四指。灸七壮。
治呕 。灸心主各七壮。在掌腕上约中。吐不止。更灸如前数。
治呕哕而手足厥冷者。灸三阴交七壮。未瘥者。更灸如前数。
治一切哕逆不止。男左女右。乳下黑根尽处韭叶许。三壮立止。
治干哕。穴幽门治卒哕。穴膻中 中府 胃管(灸数十壮) 尺泽 巨阙(各灸七壮)
《伤寒六书》:哕
哕即干呕之甚者,非比干呕,则有声浊恶而长,皆有声而无物也。盖因胃气本虚,因汗下太过,或恣饮冷水,水寒相搏,虚逆而成也。又有热气拥郁,上下不得通而哕者,轻则和解疏利,重则温散。哕而腹满,大便不利,先用半夏生姜汤,次用小承气;小便不利者,猪苓汤。哕不止者,干姜橘皮汤。温病有热,暴饮冷水作哕,茅根干葛汤。哕家,若不尿而哕者,则病笃矣。
《伤寒明理论》:哕
伤寒哕者.何以明之.哕者俗谓之咳逆者是也.KT (音噎)近于哕.KT 者但胸喉间气.KT 塞不得下通.然而无声也.若哕则吃吃然有声者是也.哕者成金也.胃受疾故哕.哕也.KT 皆胃之疾.但轻重有差尔.虚寒相搏.反饮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KT .言胃气虚竭也.伤寒大吐大下之后.极虚复极汗出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又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即是观之哕、KT 皆胃疾可知矣.经曰.趺阳脉浮.则为气KT .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之过也.大抵妄下之后.胃虚气逆.则成哕也.经曰.湿家若下之太早则哕.本虚攻其热则哕.而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诸如此者.皆下之后.胃虚而哕者也.然KT 者正为水寒相搏.必曰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而可矣.至于哕者.则又热气壅郁.气不得通而成者也.轻者有和解之证.重者有攻下之候.经曰.有潮热时时哕.与小柴胡汤者.即是和解之证也.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即可攻下之候也.伤寒至于哕.则病已极也.非若渴烦等轻缓之候.如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阴阳俱虚竭.身体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是言其极也.又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是为真病.其若是者.虽有神医之术.当斯脱绝之候.又何以措其手足哉.
《圣济总录》:哕
论曰食入于口,而聚于胃,脾胃散精气以养四旁,腑脏气和,乃能埤助于中,若脾胃气虚,不能传化水谷之精,与新谷相干,脾胃气逆痞满,复遇冷折之,故令哕逆也。
治脾胃俱虚,胀满哕逆,两顺煮散方
高良姜 木香
上二味,等分,各捣罗为末,每服高良姜末一钱,木香末半钱,水一盏,同煎至七分,放温和滓徐呷,服不计时,勿用铁器煎。
治哕逆不止,人参汤方
人参 白术 白茯苓(去黑皮) 藿香(各半两) 甘草(一分炙锉)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治风冷乘脾胃,致哕逆不止,羌活汤方
羌活(去芦头) 附子(炮裂去皮脐) 香子(微炒各半两) 木香 干姜(炮各一分)
上五味, 咀如麻豆,每服三钱,水一盏,盐一捻,同煎至八分,去滓稍热服,不计时候。
治哕逆不止,不思饮食,沉香乌药丸方
沉香 乌药(锉) 青橘皮(去白焙) 白术(锉炒) 白芷 白茯苓(去黑皮) 五味子 甘草(炙锉)
上九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鸡头大,每服一丸至二丸,粥前生姜紫苏汤嚼下。
治哕逆不止,饮食不入,小丁沉丸方
丁香 沉香 木香 槟榔(锉) 白豆蔻(去皮各半两) 麝香(一钱别研) 人参(二两) 桂(去粗皮一分) 白茯苓(去黑皮二两) 甘草(半两炙锉) 干姜(一分炮)诃黎勒皮(一两) 白术(四两) 青橘皮(去白焙半两)
上一十四味,捣研为末,令匀,炼蜜丸如小弹子大,每服一丸,炒生姜盐汤嚼下,不计时候。
治诸般哕逆,水银膏方
水银(不结沙子) 硫黄(细研) 太阴玄精石(各一两细研)
上三味,用酽醋五升,文武火熬成稠膏,瓷合内盛,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艾汤下七丸,不拘时。
治脾胃俱虚,哕逆上气,豆蔻汤方
草豆蔻(去皮) 木香 甘草(炙锉) 干姜(炮) 高良姜 陈橘皮(汤浸去白) 缩砂(去皮) 益智(去
上八味,等分,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治胃中风冷,腹胀哕逆,不思饮食,理中散方
干姜(炮) 人参 白术 浓朴(去皮姜汁炙锉) 陈橘皮(去白焙各一两) 甘草(炙锉) 吴茱萸(炒)
上九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入生姜三片,沸汤调,食前服。
治脾胃俱虚,内挟风冷,哕逆上气,干姜丸方干姜(炮裂一两半) 附子(炮裂去皮脐)胡
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前浓米饮下,如呕哕冷沫,浓煎烧生姜橘皮汤下。
治哕逆不止,饮食不入,枇杷叶汤方
枇杷叶(炙拭去毛四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五两) 甘草(三两炙锉)
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一枣大切,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不计时候。
治胃气受冷,气逆奔冲,呕哕不定,白术汤方
白术(锉) 甘草(炙锉) 莎草根(炒去毛各一两) 草豆蔻(五枚大者去皮炒) 干姜(炮) 陈曲(炒) 麦 (炒各半两)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大枣二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治哕逆不止,三圣散方
丁香(四十九枚) 胡椒(十四枚) 半夏(七枚大者先以锥子钻透心左搓麻线穿井华水浸一日一
上三味,捣罗为散,大人生姜汤调一字,小儿,筋头蘸生姜汁后,点药少许口中,立愈,至甚不过三服。
治胃中有寒,气逆呕哕,生姜散方
草豆蔻(去皮二两白面裹煨令熟去面) 甘草(四两炙锉)
上二味,捣为粗末,以生姜去皮半斤细切,与药末同入木臼内,捣成饼子焙干,再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入盐点服,不拘时候。
治胃寒气逆,呕哕不止,草豆蔻散方
草豆蔻(去皮锉八两) 生姜(和皮切作片子用一斤) 甘草(四两炙锉) 陈橘皮(去白焙一两)
上四味,和匀,入银器内,用水过药三指许,慢火熬令水尽,取出焙干,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沸汤点之,夏月煎作冷熟水服亦妙。治哕逆不止,附子煮散方
附子(一枚重一两者) 诃黎勒(三七枚)
上二味,同用蛤粉炒,令附子裂去皮脐尖,诃黎勒去核,为细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八分,和滓温服。
治哕逆恶心,气不下降,浓朴煮散方
浓朴(去粗皮) 藿香叶 半夏(二两三味用生姜腌一宿同作末焙) 陈橘皮(去白焙)甘草(生一
上五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治胃口冷、哕逆不已,神效方
大枣(一枚青州者去核)
上一味,入胡椒七粒,合定湿纸裹煨熟,地上纸衬,出火毒去纸,空心细嚼,温酒送下,粥投之、以效为度治哕逆恶心,气不下降,降阳气于下,使阴气上升,升降无碍,阴阳调适,饮食运化,诸疾不生,降气丸方
牵牛子(二十两炒熟取面十两) 补骨脂(十两) 荜澄茄(十两) 槟榔(锉二两) 木香(四两) 赤茯
上六味,同捣罗为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熟水下,不计时候治胃冷哕逆,不思饮食,丁香汤方
丁香 甘草(炙锉) 陈曲(炒各半两) 草豆蔻(去皮) 陈橘皮(去白焙各一两) 木香(炮三分)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胃寒哕逆,石莲丸方
石莲肉(去心) 附子(炮裂去皮脐) 干姜(炮各一两)
上三味,捣罗为末,粟米粥丸如绿豆大,蜀椒汤下十丸,止勿再服。
《吴鞠通医案》:哕
王 三十岁 癸亥六月十五日 六脉俱濡,右寸独大,湿淫于中,肺气贲郁,因而作哕,与伤寒阳明足太阴之寒哕有间,以宣肺气之痹为主。
广皮(二钱) 生苡仁(三钱) 杏泥(二钱) 通草(二钱) 柿蒂(三钱) 竹茹(三钱) 飞滑石(三钱) 姜汁(二小匙,冲入)
十七日 泄泻胸闷,于前方加∶
茯苓(三钱) 藿梗(二钱)
十九日 脉之濡者已解,寸之大者已平。惟胃中有饮,隔拒上焦之气,不得下通,故于其旺时而哕甚,今从阳明主治。
半夏(六钱) 飞滑石(三钱) 茯苓(五钱) 生苡仁 广皮 柿蒂
二十二日 哕虽止而六脉俱数,右手更大,泄泻色黑,舌黄,气分湿热可知。
茯苓皮(五钱) 白通草(二钱) 黄芩炭(一钱) 泽泻(二钱) 滑石(三钱) 生苡仁(三钱) 白扁豆皮(三钱) 川朴(一钱) 连翘(二钱)
《医学纲目》:哕
哕者,成无己、许学士谓之呃逆是也。或曰∶成无己、许学士固以哕为呃逆,然东垣、海藏又以哕为干呕,陈无择又以哕名咳逆,诸论不同,今子独取成、许二家之说何也?答曰∶哕义具在《内经》,诸家察之不详,故论纷纷耳。谨按《灵枢·杂病篇》云∶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详此经文三法,正乃治呃逆之法。按呃逆用纸捻刺鼻便嚏,嚏则呃逆立止。或闭口鼻气使之无息,亦立已。或作冤盗贼大惊骇之,亦已。此予所以取成、许二家之论,哕为呃逆为得经旨也。盖哕、呃之名虽二,而病则一。《经》名为之哕者,哕即呃声之重也。俗名为之呃者,呃即哕声之轻也。皆因病声之轻重,得此二名,初非哕、呃有二病。若以哕为干呕,设使干呕之人,或使之嚏,或使之无息,或使之大惊,其干呕能立已乎?哕非干呕也明矣。若以哕名咳逆,夫哕者,哕之病声,其声发会厌下;咳者,咳之病声,其声发会厌上,故《内经》哕有哕之口问、咳有咳之篇论,病各不同,哕不可名咳逆也明矣。
□
〔丹〕呃逆论 呃病气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之名也。《书》曰∶火炎上。《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东垣谓火与元气不两立,又谓火元气之贼也。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蒂、竹茹、陈皮等剂治之,未审孰为降火,孰为补虚?人之阴气根据胃为养,胃土伤损,则木气侮之矣,此土败木贼也。阴为火所乘,不得内守,木挟相火乘之,故直冲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阴弱也,虚之甚也。病患见此,似为危症,然有实者,不可不知,敢陈其说。赵立道,年近五十,质弱而多怒。七月炎暑,大饥索饭,其家不能急具,因大怒。两日后得滞下病,口渴,自以冷水调生蜜饮之甚快,滞下亦渐缓。如此五七日,召予视,脉稍大不数,遂令止蜜水,渴时且令以人参、白术煎汤,调益元散与之,滞下亦渐收。七八日后觉倦甚,发呃。予知其因下久而阴虚也,令其守前药。然滞下尚未止,又以炼蜜饮之。如此者三日,呃尤未止。众皆尤药之未当,将以姜、附饮之。予曰∶补药无速效,附子非补阴者,服之必死。众曰∶冷水饮多,得无寒乎?予曰∶炎暑如此,饮凉非寒,勿多疑。待以日数,药力到,当自止。又四日而呃止,滞下亦安。陈择仁,年近七十,浓味之人也,有久嗽病而作止不常。新秋患滞下,食大减。至五七日后呃作,召予视之,脉皆大豁。众以为难,予曰∶形瘦者尚可为。以人参白术汤下大补丸以补血,至七日而安。此二人虚之谓也。又一女子年逾笄,性躁味浓,炎月因大怒而呃作,作则举身跳动,脉不可诊,神昏不知人,问之乃知暴病。视其形气俱实,遂以人参芦二两煎汤饮一碗,大吐顽痰数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人参入手太阴,补阴中之阳者也。芦则反是,大泻太阴之阳。女子暴怒气上。肝主怒,肺主气,经曰∶怒则气逆。因怒逆肝木,乘火侮肺,故呃大作而神昏。参芦善吐,痰尽则气降而火衰,金气复位,胃气得和而解。麻黄发汗,节能止汗;谷属金,糠之性热;麦属阳,麸之性凉。先儒谓物物具太极,学人不可不触类而长,引而伸之也。
□
〔无〕凡吐利后多作哕,此由胃中虚、膈上热故哕。或至八九声相连,于气不回,至于惊人者。若伤寒久病,得此甚恶,《内经》所谓坏府者是也。
上吐利后哕,即丹溪治赵立道与陈择仁二人哕,皆于滞下得之之类,六脉大豁,用参、术而愈是也。予长兄九月得滞下,每夜五十余行,呕逆,食不下。五六日后加呃逆,与丁香一粒噙之立止。但少时又至,遂用黄连泻心汤加竹茹饮之,呃虽少止,滞下未安。如此者十余日,遂空心用御米壳些少涩其滑;日间用参、术、陈皮之类补其虚。自服御米壳之后,呃声渐轻,滞下亦收而安。
□
〔仲〕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方见下利中。)
□
〔丹〕超越陈氏,二十余岁,因饱后奔走数里,遂患哕病,但食物则连哕百余声,半日不止,饮酒与汤则不作,至晚发热。如此者二月,脉涩数。以血入气中治之,用桃仁承气汤加红花煎服,下污血数次即减。再用木香和中丸加丁香服之,十日而愈。
□
〔无〕哕而心下坚痞眩悸者,以膈间有痰水所为。
□
〔丹〕洪孺人,年二十六岁,夏月因事为长上所阻,怒气折郁不得舒,须臾就浴,汤热不可近,怒气复增,就闷绝昏倒。乃以衣遮掩就房,须臾咳逆大作,每一声必浑身为跳跃,仍复昏闷,凡三五息一作,脉不可诊。予曰∶此膈上有痰逆,为怒气所郁,痰热相搏,气不得降而逆,非吐则不可。是时夜半,又事出仓卒,适有人参芦二两在彼,浓煎饮之,大吐稠痰二升许,通体得汗,困睡半夜而安。(此即前呃逆论所言者,自此详细,故重出之。)燥痰不出者,用蜜水吐之。
□
〔世〕哕声频密相连者为实,可治。若半时哕一声者为虚,难治,多死在旦夕。
□
〔仲〕哕逆者,陈皮竹茹汤主之。
陈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五服。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陈皮汤主之。(方见呕吐门。)
□
〔《本》〕又方
枳壳(五钱) 木香(一分)
上细末。每服一钱,白汤调下。未可,再与。
□
〔孙〕治诸呃噫。陈皮二两,汤浸去穣锉,以水一升,煎之五合,通口服。顷刻,更加枳壳一两,去穣炒,同煎之。
□
〔《外》〕治久患咳噫,连咳一二十声者。取生姜汁半合,蜜一匙,头煎令热温服。如此三服,立效。
超越陈氏哕,用桃仁承气汤下污血数升而愈,是污血为哕也。
丹溪用益元散、大补丸,治赵立道、陈择仁滞下而哕者,或用蜜水治哕者,是热哕也。
□
〔洁〕柿钱散 治呃逆。
柿钱 丁香 人参(各等分)
上为细末,水煎,食后服。
□
〔罗〕丁香柿蒂散 治诸种呃噫,呕逆痰涎。
丁香 柿蒂 青皮 陈皮(各一两)
上为粗未。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羌活附子汤
羌活 附子(炮) 木香 茴香(各五钱,炒) 干姜(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盐一撮,煎二十沸,热服,一服止。
胃为哕。(全文见五脏虚实。腹满利而不哕者,胃实也。)
□
运气 哕有三∶
一曰热。经云∶少阴之复哕噫,治以苦寒是也。
二曰寒。经云∶太阳之复,呕出清水,及为哕噫,治以苦寒是也。
三曰燥。经云∶阳明之复,咳哕,治以辛温是也。(《灵》以草刺鼻嚏治呃。有病伤寒将愈,忽患呃逆,予与古人治呃逆之药,殆遍皆不愈,计出无药。遂用皂角末吹入鼻中,得嚏而呃逆止,少时又呃,又与皂角末嚏而止者,凡数百次。其嚏时出痰涕渐多,自是呃逆渐疏,至三二日而止。此是合经草刺鼻嚏之法,故书之。)
黄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口问篇)
□
〔世〕治呃逆,于脐下关元穴灸七壮,立愈,累验。
□
〔罗〕又方,男左女右,乳下黑尽处一韭叶许灸三壮,甚者二七壮。
□
〔《集》〕治气逆发呃∶ 中、中脘(先补后泻,不已,再取下穴∶)三里、肺俞、行间。
心脉小甚为哕。(全文见治虚实法。)
《医学纲目》:哕
伤寒大吐大下后,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与小承气汤,入腹中不转矢气者,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食,与水则哕。(论见潮热。)
□
〔《本》〕渴而饮水呕者哕,食谷者哕。(论见胁痛。)阳明病,胃实不能食者,攻其热必哕。(论见胃实。)湿家头汗出,背强恶寒,欲覆被向火者,下之早则哕。(论见体痛。)
太阳病,以火劫发汗,血气流溢,身黄欲衄,头汗腹满,谵语,甚者至哕,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可治。(论见头汗。)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阳明胃实,脉弱浮大,短气,腹满胁痛,嗜卧,身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脉浮者,小柴胡。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论见胃实。)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