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疟
《圣济总录》:鬼疟
论曰鬼疟者外邪之所乘也,人真气内虚,神守不固,则鬼邪投间而久,故恍惚喜怒,寒热更作,若有所持而屡发屡止也,治法宜禳去之,而兼以祛邪安神之剂。
治鬼疟。干桃丸方
树上自干桃子(二七枚) 黑豆(一两) 巴豆(七粒去皮心膜出尽油)
上三味。捣罗为细末,滴冷水丸如梧桐子大,丹砂为衣,每服一丸,清晨面东,井华水吞下。
治鬼疟。阿魏丸方
阿魏(研) 砒霜(研) 丹砂(研各皂子大) 画钟馗纸烧灰(二钱)
上四味。研为细末,用寒食面,丸如小豆大,每服一丸,发时冷水下,宜用正月十五日,五月五日合。
治鬼疟。丹雄丸方
丹砂(研一钱) 腻粉(三钱) 巴豆(七粒去皮心膜出油) 乳香(研) 麝香(研)雄黄(研) 砒霜(研各半钱)
上七味。研为细末,水浸炊饼心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发前新汲水下,只一服瘥。
治鬼疟。独胜丸方
上以桃仁一枚,和皮尖双仁者,劈作两片,一片内书奉敕斩鬼字,一片内书奉敕杀鬼字,却合作一枚,以线系定,五更新汲水吞下。
治鬼疟。三圣丸方
雌黄(研) 雄黄(研) 大黄(生为细末各一两)
上三味。再研为细末,水浸炊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丸,发日早晨面向东北,新汲水下,宜五月五日午时合。
治鬼疟经久不瘥。阿魏雄黄丸方
阿魏(研) 雄黄(研各半两) 柳枝 桃枝(各取向东者一七茎每茎长一尺锉焙捣为细末) 丹砂(
上五味。再研为细末,用三家粽子角为丸,如梧桐子大,别研丹砂为衣,发时用净盏摩一丸,涂鼻尖,并人中上,或未退以冷水服一丸,仍须五月五日午时合。
治鬼疟。万安丸方
虎头骨(酒炙三两) 藜芦(六两) 雄黄(研) 鬼臼 天雄(炮裂去皮脐) 芜荑(炒) 皂荚(酥炙去皮
上七味。除雄黄外,捣罗为末,入研者雄黄和匀,炼蜜丸如弹子大,令患者头上戴一丸立瘥。若除伏尸于房四角,烧四粒,若除疫气,于床前烧一粒,或渡江海,男左女右,臂上带一粒,得渡不溺。
治鬼疟。丹砂丸方
丹砂(研) 阿魏(研各半钱) 砒霜(研一钱) 豉(四十九粒汤浸去皮研)
上四味。再同研为细末,滴水为丸,分作四十九丸,每服一丸,如脾寒取东南枝上桃心柳心各七枚,煎汤放冷,面南吞之,寻常疟发时,面北、新汲水下。
治鬼疟。祓除丸方
雄黑豆(小者是一百二十粒醋浸三日去皮研为膏) 砒霜(研一钱) 雄黄(研半两)
上三味。除黑豆外,研令极细,与黑豆膏同研,丸如梧桐子大,丹砂为衣,用素绢袋子盛,挂于神室前。有患者,取二丸,未发时服一丸,面东新汲水下,临发时,更服一丸,妇人患即男子与药,男子患即妇人与药,仍令患者闭目服,须是端午日合,若缓急即八节日合,亦得,合药时不得见鸡犬妇人,服了药,不得食热物一日。
治鬼疟。鬼臼丸方
鬼臼 常山 甘草(炙锉) 绿豆粉(各一两) 鳖甲(醋炙去裙 三分) 雄黑豆(二百五十粒汤浸
上七味。捣罗为细末,醋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丹砂为衣,每服一丸,日未出面东,用桃心七枚同新汲水下。
治鬼疟。一字散方
鬼箭羽 鲮鲤甲(烧存性各一分)
上二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一字, 在鼻中,临发时用。
治鬼疟寒热日发。鬼箭羽散方
鬼箭羽(一分为细末) 砒霜(研一钱) 五灵脂(研一两)
上三味。再同研为细散,每服半钱匕,临发时冷茶清调下。
治鬼疟。辅正丸方
天灵盖(酥炙) 砒霜(研) 丹砂(研) 麝香(研) 虎头骨(酒炙) 铅丹(研)猢狲头骨(酒炙) 绿豆粉
上八味。捣罗为细末,用粟饭和研,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未发前新汲水下,或以手握之瘥,有孕妇人不得食,小儿只可半丸,以绿豆汁下,其药以五月五日合,面东捣之。
治鬼疟。虎睛丸方
虎睛(一对酒浸炙) 丹砂(研) 麝香(研) 雄黄(研) 砒霜(研) 安息香(入胡桃仁和研) 阿魏(研)
上八味。捣二味,入研药再研为细末,用烧饭和研,丸如小豆大,每用一丸,未发前,男左女右手把之,一丸可疗十人。
《时病论》:鬼疟
鬼疟者,因卒感尸疰客忤,寒热日作,恶梦多端,时生恐怖,言动异常,脉来乍大乍小者是。俗云夜发为鬼疟者非。独有通一子谓无鬼疟,不啻阮瞻一流人也。丰历见之,患是证者,都系体弱属阴之人,而强壮属阳之体,无一患者。古云∶壮士不病疟,殆指鬼疟而言。拟用驱邪辟祟法治之……。
程曦曰∶(佚)
《医述》:鬼疟
鬼疟者,因卒感尸疰客忤,寒热日作,言动异常,俗云夜发为鬼疟,非也。宜却邪禁厌法;或用平胃散加桃仁、雄黄。(《医方考》)
鬼疟之说,此或以疟邪乱其神明,因致狂言似鬼者有之,岂真鬼祟能为疟乎?(《景岳全书》)
《证治准绳·幼科》:鬼疟
鬼哭散 止疟疾。
常山 大腹皮 白茯苓 鳖甲(醋炙) 甘草(炙。各等分)
上,除甘草、鳖甲炙外,三味不得见火。用桃柳枝各七寸同煎。临发略吐涎不妨,只用常山、白茯苓、甘草亦效。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