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
《本草纲目》:蕨
「气味」(萁、根)甘、寒、滑、无毒。
「主治」去暴热,利水道。用根烧灰油调,可治蛇虫伤。
《本草从新》:蕨
泻热利水.
甘寒滑.去暴热.利水道.(时珍曰∶性冷而滑、泄阳气、降而不升、耗人真元也.)作蔬味甘滑.亦可醋食.(采取嫩茎、以灰汤煮去涎滑、晒干.)澄粉甚滑美.(其根紫色、皮肉有白粉、捣烂、再三洗澄、取粉.)
《本草分经》:蕨
甘寒滑,去暴热利水,亦可澄粉食。
《本草蒙筌》:蕨
味甘,气寒。性滑利。无毒。深谷多生,在处俱有。如足之蹶,故以蕨名。三月采收,作茹可食。寒能去暴热,甘以利小便。气壅经络者旋驱,毒延筋骨者易去。但衰阳事落发,仍痿脚膝昏眸。切勿过餐,甚非良物。根挖造粉,堪以代粮,虽免啼饥,不通生肉。
花留年久,能治脱肛,研细敷之,即时收涩。 薇较蕨差大。味略,苦有芒。亦润大肠调中,尤消浮肿利水。夷齐日采,久食不饥。武王诚之。不食而死。
(谟)按∶《搜神记》曰∶郗鉴镇丹徒,二月出猎,甲士折一枚食之,觉心中淡淡成疾。
后吐一小蛇,悬屋前渐干成蕨,遂明此物不可生食。今山间人多用作茹,或以醋淹食之,亦不可不鉴此也。
《本经逢原》:蕨
甘寒滑,无毒。
发明 蕨性寒滑,不可生食,《搜神记》言,有甲士折蕨食之,觉心中怏怏成疾,后吐一小蛇,渐干成蕨。孙真人云,久食成瘕,信与前说相符耳。
《冯氏锦囊秘录》:蕨
味甘,寒。生食有毒。古一甲士食之,觉心中淡淡成疾,后吐一小蛇,悬之屋前渐干,蕨成可见,宜戒矣。
蕨味甘,性寒,能去暴热。甘能利小便,气壅经络者全驱,毒延筋骨者易痊,但衰阳事,落发,仍痿脚膝昏眸。
《医学入门》:蕨
叶似老蕨,根如紫草。粉,味甘,寒,滑。土之津也,最难克化。脾土盛者服之,则脾气愈盛。五脏有补,解暴热,利水道。胃弱者服之,气壅经络筋骨间,冷中腹胀,令人脚弱不能行,消阳事,眼暗鼻塞,发落多睡。其嫩茎山间人作菇食之。昔有猎土折食一枝,心中淡淡成疾,后吐一小蛇,渐干成蕨,遂明此物不可生食。
薇,生水傍,叶似萍。味甘,寒,无毒。久食不饥,调中润大小肠,利水道,下浮肿。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