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桐泪
- 《本草备要》:胡桐泪
- 《本草从新》:胡桐泪
- 《本草分经》:胡桐泪
- 《本草撮要》:胡桐泪
- 《本草蒙筌》:胡桐泪
- 《本草求真》:胡桐泪
- 《本草图经》:胡桐泪
- 《得配本草》:胡桐泪
- 《冯氏锦囊秘录》:胡桐泪
- 《海药本草》:胡桐泪
- 《千金翼方》:胡桐泪
- 《医学入门》:胡桐泪
- 《新修本草》:胡桐泪
- 《药性切用》:胡桐泪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胡桐泪
- 《证类本草》:胡桐泪
《本草备要》:胡桐泪
泻热,杀虫
苦能杀虫,咸能入胃软坚,大寒能除热。治咽喉热痛(磨扫取涎),齿 风疳,瘰 结核(苏颂曰∶古方稀用,今口齿家,多用为要药)。出凉肃。乃胡桐脂,入土得斥卤之气结成,如小石片,木泪状如膏油。
《本草从新》:胡桐泪
泻热杀虫.
苦能杀虫,咸能入骨软坚,大寒能除热.治咽喉热痛.(磨扫取涎.)齿 、风疳、骨槽.(今口齿家、多用为要药.)结核瘰 .切勿多服.令吐无休.出凉肃.乃胡桐脂入土.得斥卤之气结成.如小石片.名石泪.入药最胜.木泪乃树脂流出者.其状如膏油.不堪用.(牙疳宣露脓血臭气者、胡桐泪一两、枸杞根一升、每用五钱、煎汤热漱.)
《本草分经》:胡桐泪
苦咸大寒,入骨泻热,软坚杀虫,治咽喉口齿诸病。
《本草撮要》:胡桐泪
味苦咸大寒.入足阳明经.功专杀虫.软坚除热.得地骨皮煎汤漱口.治牙疳宣露.脓血臭气.
《本草蒙筌》:胡桐泪
(一名木律) 味咸、苦,气大寒。无毒。出甘肃州以西,作碱(音减)卤地之上。树甚高硕,皮似白杨。津液沦入地中,乃与土石相着。冬月收采,状如黄矾。重实而坚,多夹烂木。又若硝石,得水便消。磁罐贮封,勿令熔化。口齿门圣药,瘰 毒仙丹。毒热腹满心烦水和服之取吐。牛马急黄黑汗,水研灌之即差。火毒面毒并驱,金焊银焊可用。切勿多服,令吐无休。
《本草求真》:胡桐泪
(香木)
胡桐泪(专入胃。兼入肾)。苦咸大寒。专治咽喉热痛。齿 风疳。瘰 结核。缘此热盛于内。上攻口齿。发为诸病。非不用此味苦。则虫莫制。用此味咸。则坚莫除。用此大寒。则热莫解。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又曰。在高者。因而越之。可知大热大毒。必用大苦大寒以为引吐。方能以除。(颂曰。古方稀用。今治口齿家。为最要之物。)正俗所云有病病当之者是耳。但此不宜多服。恐其引吐不休。结如小石片者佳。(时珍曰。石泪入地受卤气。故其性寒能除热。其味咸。能入骨软坚。)木泪状如膏油。(系树脂流出者。)
《本草图经》:胡桐泪
胡桐泪(图缺),出肃州以西平泽及山谷中,今西蕃亦有商人货之者。相传∶其木甚高硕,皮似白杨、青桐辈。其叶初生似柳,渐大则似桑、桐辈;其津液沦入地中,与大石相着,冬月采得之,状如黄矾,姜石,味极咸、苦,得水便消,如硝石也。古方稀用。今治口齿家为最要之物。一名胡桐律,律、泪声近也。然有一种木律,极相类,不堪用也。
《得配本草》:胡桐泪
咸、苦、大寒。泻热杀风 ,疗齿 ,消瘰 ,除结核,清咽喉,止热痛。配黄丹,掺走马疳。佐地骨皮,漱牙宣露。治喉,磨水扫之,取涎而愈。
多服令人吐。
《冯氏锦囊秘录》:胡桐泪
禀地中至阴之气,而兼水化,故味咸、苦,气大寒,无毒。气味俱浓,阴中之阴也。入足阳明经。《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又曰∶在高者因而越之。故大毒热心腹烦满,取吐而效,风虫齿痛,痰热瘰 ,非此不除。
胡桐泪,一名木律,口齿治毒门圣药。瘰 毒仙丹,毒热腹满心烦,水和服之取吐,火毒面毒并驱。切勿多服,令吐无休。
《海药本草》:胡桐泪
谨按《岭表记》云∶出波斯国,是胡桐树脂也,名胡桐泪。又有石泪,在石上采也。主风疳 齿,牙疼痛,骨槽风劳。能软一切物。多服令人吐也。作律字非也。(《大观》卷十三页31,《政和》页327,《纲目》页1380)
《千金翼方》:胡桐泪
味咸苦,大寒,无毒。主大毒热,心腹烦满。水和服之取吐。又主牛马急黄、黑汗,水研二三两灌之,立瘥。又为金银焊药,出肃州以西平泽及山谷中,形似黄矾而坚实。有夹烂木者,云是胡桐树滋沦入土石碱卤地作之。其树高硕,皮叶似白杨、青桐、桑辈,故名胡桐,木椹器用,又名胡桐律。《西域传》云∶胡桐似桑而曲。
《医学入门》:胡桐泪
胡桐树脂也。出肃州,似黄矾而实,入水便消。味咸苦,大寒。无毒。主风蛀牙疼要药。大热心腹烦满和水服取吐,杀火毒并面毒。又可作金银焊药,古方少用。
《新修本草》:胡桐泪
味咸、苦,大寒,无毒。主大毒热,心腹烦满,水和服之,取吐。又主牛马急黄,马黑汗,水研二、三两,灌之,立瘥。又为金银焊药。出肃州川西平泽及山谷中,形似黄矾而坚实,有夹烂木者,云是胡桐树滋,沦入土,石碱卤地作之。其树高硕,皮叶似白杨、青桐、桑辈,故名胡桐。木堪器用,一名胡桐律。律、泪声讹也。西域传云∶胡桐似桑而曲。(新附)
《药性切用》:胡桐泪
苦咸大寒,能入骨软坚,泻热杀虫,为口齿诸病专药。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胡桐泪
味咸苦,大寒,无毒。主大毒热,心腹烦满,水和服之取吐。又主牛马急黄黑汗,三二两灌之立瘥。日华子云∶治风 牙齿痛。杀∶火毒并面毒。《海药》云∶主风疳疼痛,骨槽风劳,能软一切物。多服令人吐也。《通典》云∶可以焊金银。
《证类本草》:胡桐泪
(胡桐泪_图缺)
味咸、苦,大寒,无毒。主大毒热,心腹烦满,水和服之,取吐。又主牛马急黄黑汗,水研三、二两灌之,立瘥。又为金银焊药。出肃州以西平泽及山谷中。形似黄矾而坚实。有夹烂木者,云是胡桐树滋沦入土石碱(音减)卤地作之。其树高硕,皮、叶似白杨、青桐、桑辈。故名胡桐木,堪器用。又名胡桐律。律、泪声讹也。《西域传》云∶胡桐似桑而曲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凉州以西有之。初生似柳,大则似桑、桐之间。津下入地,与土石相染,状如姜石,极咸苦,得水便消,若矾石、类石类也。冬采之。日华子云∶治风牙齿痛。有二般∶木律不中入药用;石律形如小石片子,黄土色者为上。即中入齿药用,兼杀火毒并面毒。
图经曰∶胡桐泪,出肃州以西平泽及山谷中,今西蕃亦有商人货之者。相传其木甚高硕,皮似白杨、青桐辈。其药初生似柳,渐大则似桑、桐辈。其津液沦入地中,与大石相着,冬月采得之,状如黄矾、姜石,味极咸苦,得水便消,如硝石也。古方∶稀用,今治口齿家为最要之物。一名胡桐律。律、泪声近也。然有一种木律极相类,不堪用也。
海药∶谨按《岭表记》云∶出波斯国。是胡桐树脂也,名胡桐泪。又有石泪,在石上采也。主风疳 齿牙疼痛,骨槽风劳,能软一切物。多服令人吐也。作律字非也。通典∶西戎楼国,多出柽柳、胡桐、白草。白草,牛马所嗜也。胡桐亦似虫食其树而津下流出者,俗名为胡桐泪,可以焊金银,俗讹呼泪为律。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