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
《本草纲目》:黄土
「释名」入地三尺以下的黄土,勿沾污物,可作药。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
赤白痢,腹内热毒绞痛,下血。取干土,水煮开三五遍,沉淀去滓,暖服一二升。
黄土又解诸药毒。如中肉毒、合口椒毒、野菌毒等。治小儿乌纱惊风(惊风一种,全身现乌黑色)。用黄土一碗、陈醋一杯,同炒。炒热后,用布包好,熨小儿全身,直达脚下,刺破为宜。眼睛突然看不见东西。用黄土溶水中,取上面清液洗眼。肉痔肿痛。用向阳的黄土、黄连、皮硝各一两,调猪胆汁,同研如泥,做成枣大团丸,塞进肛门里。过一夜,团丸随大便排出。用药时,须内服乌梅黄连二味丸。
跌打损伤。用黄土五升,蒸热,分两包轮换熨伤处。勿使包冷,但也不宜太热,恐烫伤皮肉。此方神效,跌至气绝欲死者,往往可以救活。蜈蚣或其他毒虫螫伤。取黄土掺敷或用醋调土涂擦。
《本草便读》:黄土
甘平解百毒而除虫.绞痛因中州而成疾.(黄土须乡间高洁处.去上层污浊浮泥.掘深一二尺.至黄土为佳.解毒杀虫之效.无出其右.其稼穑作甘之味.宜乎有益于脾胃也.)
《本草从新》:黄土
燥湿解毒.
甘平.治泄痢冷热赤白.腹内热毒绞结痛.下血.又解诸药毒.中肉毒.合口椒毒、野菌毒.(刘跋钱乙传云∶元丰中、皇子仪国公、病螈 、国医未能治、长公主举乙入、进黄土汤而愈、神宗召见、问其故、对曰∶以土胜水、水得其平、则风自退尔、夷坚志云∶吴少师得疾、数月消瘦、每日饮食入咽、如万虫攒攻、且痒且痛、皆以为劳瘵、迎明医张锐诊之、锐令明旦勿食、遣卒诣十里外、取行路黄土至、以温酒二升搅之、投药百粒、饮之觉痛、几不堪、及登溷、下马蝗千余、其半已困死、吴亦惫甚、调理三日乃安、因言夏月出师、燥渴、饮涧水一杯、似有物入咽、遂得此病、锐曰∶虫入食人脏、势必孳生、饥则聚咂精血、饱则散处脏腑、苟知杀之、而不能扫取、终无益也、是以请公枵腹以诱之、虫久不得土味、又喜酒、故乘饥毕集、一洗而空之、凡跌打损伤、及木石所伤、取净土五升、蒸热、以故布重裹、作二包、更互熨之、勿大热、恐破肉、痛止则已、虽瘀血凝积、气绝欲死者、亦活.)张司空言.三尺以上曰粪.三尺以下曰土.凡用、当去上恶物.勿令入客水.(藏器曰∶土气久触、令人面黄、掘土犯地脉、令人上气身肿、掘土犯神煞、令人生肿毒.)
《本草分经》:黄土
甘平,治泻痢热毒兼解诸毒。
《本草择要纲目》:黄土
(三尺以上曰粪.三尺以下曰土.凡用当去上恶物.勿令入客水.)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泄痢冷热赤白.腹内热毒绞结痛下血.取干土水煮三五沸.绞去滓.暖服一二升.又解诸药毒.中肉毒.合口椒毒.野菌毒.
《得配本草》:黄土
甘,平。治泄痢冷热赤白,腹内热毒绞结痛,下血。又解诸药毒、肉毒、合口椒毒、野菌毒。得黄连,治小儿吃土。
《药性切用》:黄土
性味甘平,益脾止泻;解百药、野蕈毒。
《药征续编》:黄土
黄土汤。
上一方。
【品考】
黄土,即灶中黄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