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胃噎膈
《经验丹方汇编》:反胃噎膈
(此症年满六旬者难治;粪如羊粪者难治;吐白沫者难治;胸膈嘈痛如刀割者死)
反胃噎膈,总是血液衰耗,胃脘干槁。槁在上者,水饮可行,食物难入,名曰噎膈。槁在下者,食虽可入,良久复出,名曰反胃。二证名为膈,大抵气血亏损,复因悲思忧虑,则脾胃受伤,血液渐耗。郁气生痰,痰则塞而不通,气则上而不下,妨碍道路,饮食难进,噎膈所由成也;脾胃虚伤,营运失职,不能熟腐五谷变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虽入胃,复反而出,反胃所由成也。二者皆在膈间受病。故通名膈也。此症之所以疑难者,方欲健脾理痰,恐燥剂有妨于津液;方欲养血生津,恐润剂有碍于中洲。审其阴伤火旺者当以养血为亟,脾伤阴盛者当以温补为先。
雄黄二豆丸(治噎食神效)
大乌梅肉二十枚(水洗) 砂 雄黄各二钱 乳香一钱 百草霜 黑豆 绿豆各四十九粒
为末,和梅打丸弹子大。用一丸噙化,待一炷香方行经络。用面饼一个,热汤泡开,吃之
噎膈
第一次服∶皮硝、儿茶、矿灰各一撮,麝香一分,为末,烧酒调服。
第二次服∶沉香二钱,草果七钱,砂仁、木香、五灵脂各五钱,豆蔻一两,荜澄茄二钱,白术二钱姜汁制,为末,好酒调服一钱。
第三次服∶荜澄茄三钱,麻雀儿七枚煮熟,点茄末食。
第四次服∶猪牙皂角半斤、枣子一斤,煮熟去皂角服。
第五次服∶黑豆一升,黄柏、黄芩、黄连各一两,煮豆食有效。(江西杨大人传)
一用 阿魏一钱、干屎三钱,为末,五更姜片醮食立愈。(赵王 方)
一用 白水牛喉,去两头节并筋膜,节节取下米醋一碗,炙至醋尽为末,每用一钱,米饮下愈。(法天生意)
一用 甘蔗汁二碗,姜汁一碗,每服一碗,日三服,即不吐。(《医宗必读》)
噎膈初起
老姜一斤(童便浸七日,土内埋七日,洗净为末一两) 白术(土炒净末)一两
饭丸梧子大。每晨空心服一钱,米饮下有效。(《怀德堂录》)
噎膈反胃(鼓胀亦治)
沉香 苏子 广皮各二钱 官桂一钱 木香三分 萝卜子三钱
俱为末。每用三分,配狗宝一分,须用好泉水煎通草汤,空心调服。(采医书)
翻胃吐食
黄蚬壳、田螺壳(要久在泥中者)各等分,炒成白灰。每二两入白梅肉四两,捣和丸,再入砂盆内,盖定泥固,烧存性,研极细。每服二钱,人参缩砂汤下。或陈米汤亦可。
一用 地龙粪一钱,大黄七钱,木香三钱,为末。每服五钱,无根水调服,三服见效。
忌煎炒醋等。(《赤水玄珠》)
一用 干柿饼三枚,连蒂捣烂,用酒服,甚效。(《医宗必读》)
久患咳噎(连至四、五十声者)
姜汁、蜜,同煎三次立效。(抄本)
凡反胃症得药而愈者,切不可便与粥饭。惟以人参五钱,陈皮二钱,老黄米一两,作汤细啜,旬日后方可食粥。仓禀未固,不宜便进米谷,常致不救。(《医宗必读》)
病后胃弱(不能饮食者)
莲子肉 炒米各四两 茯苓二两(为末) 砂糖二两
调匀,每服五、六茶匙。不拘时服,白汤下。(《秘方集验》)
隔食隔气
韭汁 梨汁 姜汁 人乳各二盏,饭上蒸熟,服之,三日后再服。如神。(抄本)
《医碥》:反胃噎膈
吐而不已,至每食必吐,名反胃。胃脘枯槁,梗涩难入,饮食噎塞,迎逆于咽喉之间,名噎。噎塞迎逆于胸膈之间,名膈。(过此乃得入胃。)《医贯》谓∶噎膈年高者有之,噎则水饮可入,食物难入,入亦不多。膈则食虽可入,亦不能多,良久复出。
二者皆难于纳,勉强吞下,终带痰涎,或白沫酸水,或如酱汁者而出。反胃非不能纳,(原能多食。)乃不能容受,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二时而吐,或积至一日夜,腹中胀闷不安而吐,(亦有食已即出者。)原物酸馊不化,男女老少皆有之。丹溪谓∶得之七情六淫,遂有火热炎上之化,多升少降,津液不行,积为痰饮。被劫时(以热药劫治也)暂得快,(津液得辛热暂行散。)不久复作,前药再行,积成其热。血液衰耗,胃脘干枯,大便秘少,如羊矢然。(火盛粪干坚小,又肠亦干小,故屎不润不大也。)必外避六淫,内节七情,饮食自养,滋血生津,以润肠胃。则金无畏火之炎,肾有生水之渐,脾气健运,而食积传化矣。王太仆云∶食入即出,是无水也,(噎膈反胃皆有之。)食久反出,是无火也。(反胃有之,噎膈无此。)无水者壮水之主,六味主之,无火者益火之原,八味主之。(并见虚损。)火逆冲上,食不得入,脉洪数有力者,滋阴清膈饮,加枇杷叶二钱,芦根一两。又有一种,肝火郁而不伸,亦呕不纳食,亦心痛,但所呕者酸苦青蓝水,大小便多不秘,(亦有乍秘乍泄者。)用吴茱萸、黄连浓煎,细细呷之,再服逍遥散(见郁,)
愈后六味丸(详郁门。)痰饮阻隔,食才下,便为痰涎裹住吐出者,以八神来复丹控其痰涎(见痰饮。)血槁者,地黄、麦冬、当归煎膏,入韭汁、乳香、童便、芦根汁、桃仁泥,细呷之。大便秘涩,加桃仁泥、玄明粉。但食物下咽,觉屈曲自膈而下,梗涩微痛,多是瘀血,用前药后,以代抵当丸(见血)行之。瘀血在膈间,阻碍饮食,代抵当丸,芥子大三钱,去枕仰卧,细细咽之,令搜尽停积,天明利下恶物,将息自愈。五灵脂为末,黄犬胆汁和丸,龙眼大,每服一丸,好黄酒温服三次,亦行瘀之妙剂也。
有虫者,秦川剪红丸取之。此丸亦取瘀血噎病。喉中如有肉块,是食滞于此不下也,麦昆煎。童便、(降火。)竹沥、(行痰。)姜汁、(佐竹沥。)韭汁、(行血。
)人乳、牛乳、(补虚润燥。)芦根汁、(止呕。)茅根汁、(凉血。)甘蔗汁、(和胃。)驴尿,(杀虫。)
仍入烧酒、米醋、蜜各少许,和匀,隔汤顿温服。得药不吐,切不可便与粥饭食物,每日用人参五钱,陈皮一钱,作汤细啜,数日后方可饮陈米汤及粥糜。张子和曰∶《内经》谓三阳结为膈,三阳,手足太阳,小肠经膀胱经也。结,谓结热也。小肠结热则血脉燥,膀胱热结则津液涸,二便秘塞,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所以噎食不下。经又曰∶少阳所至为呕涌,食不下。又云∶肝移寒于心,为狂膈中。盖阳气与寒相搏,故膈食,中不通,非独专于寒也。医者不察,妄用热药,人言可下,退阳养阴,张眼吐舌,恐伤元气。惟刘河间三一承气汤,(见大便不通。)独超千古。假如久 ,慎勿陡攻,纵得攻开,必虑后患。宜先润养,小作汤丸,累累加之,关扃自透。其或涎痰上阻,轻用酸苦微涌,因而治下,药势易行。设或不行,蜜、盐下导,始终勾引,两药相通,结散阳消,饮食自下。一官病此十年,大便涩燥,小便黄赤,予以四生丸,下三十行,燥矢肠垢,何啻数升。其人昏困一二日,频以冰水呷之,渐投乳酪芝麻饮,数日外,大啜饮食而愈。有极力 呼,气喉损破,气并胃管,(喉破,气不能从喉管行,故从胃管行。)壅塞致吐,法在不治,牛喉管焙干服之。酒客多噎膈,饮热酒者尤多,以热伤津液,咽管干涩,(观其口舌干涩可知。)食不得入也。
《医碥》:反胃噎膈
当归 芍药(煨) 黄柏(盐水炒) 黄连(各一钱半) 黄芩 山栀 生地黄(各一钱) 甘草(三分)
水二钟,煎七分,入童便、竹沥各半酒盏,食前服。
□
雄黄(别研) 木香(各五钱) 槟榔 三棱(煨) 蓬术(煨) 贯众(去毛) 干漆(炒烟尽) 陈皮(各一两) 大黄(一两半) 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米饮下。
□
昆布(二两,洗去咸) 小麦(二合) 水煎,俟麦熟去渣,不拘时服一小盏。再口中长含昆布两三片,咽津极效。
□
北大黄(去皮,酒洗,纸包煨香,不可过,存性,一两) 黑牵牛(三两,取头末一两) 皂角(去皮,生用,一两) 芒硝(生用,半两) 上为末,滴水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送下。
□
白豆蔻(去皮,二两) 甘草(炙,五两) 木香(三两) 浓朴(去皮,姜汁炙熟,一斤) 缩砂仁 丁香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各四两) 香附子(炒,去净毛,十六两) 为细末,每服二钱,姜三片,盐少许,不拘时,沸汤点服。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