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药
《医述》:服药
小儿气血未充,而一生盛衰之基,全在幼时,此饮食之宜调,而药饵尤当慎也。今世幼科,本无确见,凡遇一病,无论虚实寒热,悉以散风消食、清痰降火、行滞利水之剂,通套混用,谬称稳当,何其诞也!夫有是病,而用是药,则病受之;无是病而用是药,则元气受之。小儿元气几何,能无阴受其损,而变生不测耶?又有爱子者,因其瘦弱为虑,询之庸流,则不云痰火,必云食积,动以肥儿丸、保和丸,使之常服。不知肥儿丸,苦寒之品,最败元阳;保和丸,消耗之物,极损胃气。谓其肥儿,适足瘦儿;谓其保和,适足违和耳!即如抱龙丸之类,亦不宜轻用。尝见一富翁子,每多痰气,或时惊叫,辄用此丸,一投即愈。彼时以为神丹,长则一无所知。岂非暗损元神所致耶?(张景岳)
小儿勿轻服药,药性偏,易损萌儿之冲和。
○小儿勿多服药,多服耗散真气,非质弱,则识愚也。
○小儿变蒸,可勿服药,变蒸乃古人凿空之谈,实无此理。
○小儿初生七日,可勿服药。初出母胎,元气太和,宜全其真。(汪广期)
时下幼科,常用金药。不论内伤、外感,一见小儿发热,辄与服之,以为惊可预散。不知发热自有多端,退热亦有多法,设非实在惊证,则引贼入门,缠绵不解,变证蜂作。又以为药力尚轻,更服利惊丹、牛黄、紫雪等剂,速其死亡。
自有幼科以来,未有斯药之弊之甚也。尤可骇者,习俗移人,病家无论何证,医不以此药与之,即加嗔怪,竟视为寻常服饵之方,悲哉!(《慈幼筏》)
乳下婴儿有病,必调其母,母病子病,母安子安。儿难服药,当令其母服之,药从乳传,其效便捷。(《保婴撮要》)
附方
肥儿丸 治食积五疳。黄连、芜荑、神曲、麦芽等分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白汤下。
利惊丸 治急惊。轻粉、青黛各一钱、牵牛五钱、天竺黄二钱、蜜丸小豆大,薄荷汤化下。
抱龙丸 胆星四两、天竺黄一两、雄黄、朱砂各半两、麝香一钱。甘草膏丸,皂荚子大,温水化下。百日,一丸分三、四次服。
画眉膏 山栀三个、雄黄、朱砂等分、轻粉少许。共为细末,麻油调匀。候儿睡着,浓抹两眉,醒来便不思乳。
《医述》:服药
服药活法,在上不厌频而少;在下不厌顿而多。少服则滋荣于上;多服则峻补于下。病在心上者,先食而后药;病在心下者,先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者,宜饥食而在日;病在骨髓者,宜饱食而在夜。(李东垣)
病在上,煎药宜武、宜清,服宜缓∶病在下,煎药宜文、宜浓,服宜急。(张洁古)
凡云分再服、三服者,要视人之强弱,病之轻重,为之进退。增减不必局于方说。又云 时,周时也。从今旦至明旦,亦有止一宿者。
○清热药宜凉服,如三黄汤之类;消暑药宜冷服,如香薷饮之类;散寒药宜热服,如麻黄汤之类;温中药宜熟而热,补中药皆然;利下药宜生而温,如承气汤之类。(《医宗粹言》)
凡服药,寒药热饮,热药寒饮,中和之剂,温而服之。
○凡汤温热易下,冷则呕涌。(《汤液本草》)
病患呕吐难纳药者,须徐徐一匙而下,不可太急。(《医学入门》)
补肺之药,必须五更初,未言语前服,盖人五更肺开,才一言语咳唾,肺即合,当肺开时静默进药,功效殊胜。(《仁斋直指》)
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如发散之剂,欲其驱风寒出外,必须热服,而暖覆其体,令药气行于营卫,热气周遍,挟其风寒,而从汗解。若半温而饮,当风坐立,或寂然安卧,则药留肠胃,不能得汗,风寒无暗消之理,而营气反为风药伤矣。如通利之药,欲其化滞达下,必须空腹顿服,使药性鼓动,推其垢浊而从便解。若与饮食杂投,则新旧混杂,而药气与食物相乱,则气性不专,而食积愈顽矣。故《伤寒论》等书,服药之法,宜热宜温,宜凉宜冷,宜缓宜急,宜多宜少,宜早宜晚,宜饱宜饥,更有宜汤不宜散,宜散不宜丸,宜膏不宜丸,其轻重大小,上下表里,各有至理。深思其义,必有得于心也。(徐灵胎)
伤寒、伤暑、温、凉诸证,皆邪气欺正气也。用药如对敌,药入则邪渐退,药力尽则邪复炽。必一服周时,详势诊脉,药对,则日夜连进三、五服,以邪退病安为主。此法惟张长沙《伤寒论》、孙思邈《千金方》中载之。孙云∶夏日五夜三服,冬日三夜五服,必期病退而止。如御敌者,愈驱逐,愈精锐,荡平而后班师。(周禹载)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