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腹胀

东垣云∶寒胀多,热胀少,皆主于脾胃。虚者,宜用六君子汤。若喘而气短者,脾肺气虚也,用异功散补之。若服克伐之类而喘胀益甚者,脾肺之气复伤也。用前汤加半夏、升麻。若既下而不喘,则邪气去而肺气宁也,不必用药。或病久,小便不利,或四肢浮肿者,脾肺之气虚,不能通调水道也,用金匮加减肾气丸主之。或手足逆冷,睡而露睛,脾胃虚寒也。用六君子加炮姜。手足不冷,睡而露睛,脾胃虚弱也,用六君子汤。若面色青,木克土也,用六君、木香、柴胡,更当调治其母,节其饮食,恐药饵过剂,复伤胃气故也。


治验一小儿腹胀,面赤痰喘,大便秘,壮热饮冷,此形病俱实,用紫霜丸一服,诸症益甚,面色顿白,饮汤不绝。余以为邪气退而真气复伤,故面白而喜汤。用白术散大剂煎汤令恣饮,良久而睡,翌日顿安。


一小儿伤食腹胀,胸满有痰,余治以异功散而痊。后复伤食,腹胀兼痛,或用药下之,痛胀益甚,而加气喘,此脾胃伤而致肺虚也,用六君子加桔梗,调补而痊。


一小儿腹胀恶食,发热恶心,症类外感。余曰∶此饮食停滞也。用保和丸,一服诸症顿退,惟腹胀,用异功散而痊。


一小儿伤食腹胀,服克伐之剂,小便涩滞。又服五苓散之类,饮食渐减,小便不通,四肢顿肿。余朝用金匮肾气丸去附子,夕用补中益气汤而安。


一小儿伤风咳嗽痰涌,用六君、桔梗、桑皮、杏仁而愈。复饮食停滞,作泻腹胀,仍用六君、山楂、浓朴而安。后停食作呕,或用药下之,更加咳嗽。余谓此属脾肺俱虚,欲行调补。


彼以为缓,乃发表克滞,前症益甚,更加摇头。余用天麻散倍加钩藤钩及异功散寻愈。


一小儿五岁,食粽后切牙欲吐,顷间腹胀昏愦,鼻青黄赤,此脾土伤而食厥也。令用鸡翎探吐,出酸物顿醒,节其饮食,勿药而愈。


一小儿胸腹胀,发热顿闷,以手按腹即哭,此饮食停滞也,先用保和丸一服,前症即愈,更加烦渴,按其腹不哭,此宿食去而脾胃复伤也。用五味异功散加柴胡治之,顿瘳。


一小儿腹胀,大便青白,腹左一块,面色痿黄,齿龈赤烂,食少滞颐余用异功散,调补中气为主,佐以大芜荑汤,清疳治热,月余诸症稍愈。仍服异功散及蚵蟆丸,外贴阿魏膏,两月块消,左胁微痛,用四君子汤、九味芦荟丸而愈。


褐子丸 治疳肿胀萝卜子(一两,微炒) 陈皮 青皮(炒) 槟榔 五灵脂 蓬术(煨) 黑牵牛(头末各半,炒) 赤茯苓木香(二钱五分)


上为末,面糊丸,绿豆大,每服十五丸,紫苏汤下。


金匮加减肾气丸


熟地黄(八两) 干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 泽泻 白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肉桂 附子(炮) 车前子(炒) 牛膝(酒微炒。各一两)


上各另为末,米糊丸,小豆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食前白汤下。


紫霜丸(方见噤风)


大柴胡汤(方见痉症)


五苓散(方见五淋)


保和丸(方见虚羸)


天麻散(方见百 内嗽)


大芜荑汤


蚵蟆丸


九味芦荟丸(三方见疳症)


(腹疳见疳积门。此症由脾胃虚气攻而作也)


消胀散(此方治儿胀之圣剂。累试辄效)


萝卜子 苏梗 干葛(各七分) 陈皮 白术 枳壳(麸炒) 甘草(各五分)


如气虚,加人参二、三分。


如气急,加苏子、葶苈子各五分,沉香三分。去白术(盖白术能闭气故也)。


如引饮,倍入干葛,加天麻粉七分。


如发热,加山栀子(炒)、黄连(酒炒)、前胡各五分。


如泄泻,加白芍药(酒炒)、砂仁(碎炒)各五分,木香三分。


如小便不通,加木通(去节,一钱)、滑石(五分)。


如饮食停滞,去白术加神曲、山楂肉(姜炒)各五分。


如恶寒手足冷,加官桂五分。


如腰上浮肿,加藿香五分。


如腰下浮肿,加牛膝五分、黄柏(炒,三分)。


如胁痛面黑(是气鼓),去白术加青皮五分。


如胁满,小腹胀痛,身上有血线(是血鼓),加当归、芍药(酒炒)各七分,牡丹皮、红花各三分,去白术。


如嗳气作酸,饱闷腹胀(是食鼓),加山楂肉(炒)、神曲(姜炒)、半夏(炒)各七分,去白术。


如饱腹胀满,有块如鼓(是痞鼓),加山楂肉(炒)、神曲、半夏(炮,姜炒)、当归尾、鳖甲、山枣仁、玄胡索(醋炒)各七分,青皮三分,去白术。


如因胎肿,毒瓦斯入腹成胀,加连翘、牛蒡子、荆芥穗、茹片各七分。


如因疟母成胀,加柴胡、鳖甲、玄胡索(醋炒)各七分,槟榔、浓朴(姜炒)各三分。


如触湿成胀,加木通(去节,一钱),苍术(七分),泽泻(五分)。


如疳积成胀,加山楂肉(炒)、神曲(姜炒)各七分,黄连(姜炒)、青皮各五分。


如气郁成胀,加香附子(便炒)、浓朴(姜炒)各七分。


凡浮胀,总作虚治之,以参、术为君,陈皮、茯苓为臣,黄芩、麦门冬为使,少加浓朴、大腹皮,以消胀气。气陷,加升麻、柴胡各三分,提之为妙,以治肿胀之大经大法也。


如虚胀,胡椒、全蝎各四十九个作末,糊丸粟米大,米饮下七、八丸,名榻气丸。


如头热腹胀而足冷者,脾风之候,补脾益真汤主之。


如形瘦腹饱,青络满腹者,脾疳也,肥儿丸主之。


冷物伤脾则作胀,来复丹、全真丹皆可用。


夫痘初出时,腹中常宜宽舒者,为里无邪也。若腹胀者,是毒瓦斯聚于肠胃,不能发出,或少发出,而反伏入也。甚者,气喘发厥,疮无血色,或变紫黑,多致不救,治法则当升发解利,使毒瓦斯上下中表分消。大便秘而脾热生胀者,泻之小便,赤而胃热,生胀者利之。若腹胀泻渴,气促体倦,手足并冷,发哕自利而腹胀者,此脾胃虚寒也,宜温补之。身热脉数,大便不通,烦燥作喘,大渴面赤,谵语不安而腹胀者,此热毒壅遏也,当急下而兼表暴之。若因热毒,正发为冷所遏,是以阴阳不和,冷热相搏,毒不发泄,以致腹中虚鸣,二便自利,其脉则微手足俱冷,饮食不进者,则加暖剂以攻托之。


若因乳食停滞而腹胀者,则于升发解利药中,加消食之剂兼所伤之物,审其寒而施治之。若出太盛而面黄,大便色黑,烦燥喘渴腹胀者,此有瘀血在里也,宜于清热凉血剂中,加桃仁红色之类,以消之。至若目闭神昏,口气臭甚者,则血气以离毒已内溃,不可治矣。


用胡粉,盐熬至色变,摩儿腹上。(《子母秘 》)


萝卜子(蒸) 紫苏梗 陈皮 干姜(各等分) 甘草(减半) 食减者加白术,煎服。


产后腹满闷,呕吐不定者,因败血散于脾胃,脾受之则不能运化精微而成腹胀,胃受之则不能纳受水谷而生吐逆(此言虽泥于败血,而方中加参立斋纯于补气,似近于偏,临症似宜斟酌)。若以寻常治胀止吐之药治之,病与药不相干,更伤正气,疾愈难治,但服抵圣汤则愈。


赤芍 半夏 泽兰 橘红 人参(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 生姜(三片)


水煎服。


产后口干痞闷者,因食面太早(为食面者之戒,南人甚少于饮食,皆能致痰,不必拘于一面也),不能消化,积聚于胃脘,上熏胸中,是以口干燥渴,心下痞闷,或产母内积忧烦,外伤燥热,饮食肥甘,亦使口干痞闷,当随其所因调之可也,慎不可下。


〔郭〕产后腹胀满闷,呕吐不定者何?答曰∶败血散于脾胃,脾受之则不能运化精微,而成腹胀。胃受之则不能受纳水谷,而生吐逆。医者不识,若以寻常治胀止吐药治之,病与药不相干,转更伤动正气,疾愈难治,但服抵圣汤则愈。


〔薛〕前证若败血伤于脾胃,宜用前方。若饮食停于脾,宜用六君、浓朴。若饮食伤于胃,宜用六君子汤,大凡损其脾者,当节其饮食为善。一产妇患前证,或用抵当汤,败血已下,前证益甚,小腹重坠,似欲去后。余谓此脾气虚而下陷,用补中益气汤加炮姜,温补脾气,重坠如失。又用六君子汤而安。


抵圣汤入生姜半两,焙干水煎。(方见胎前腹胀。薛氏云∶此方最宜用之。)


《局方》平胃散加人参亦可。


治腹胀(资生经)。穴鬲俞治腹中气胀引脊痛。食饮多而身羸瘦。穴大肠俞 脾俞治寒中腹胀。穴中极治心下坚。积聚冷胀。穴上脘治腹胀不通。逆息。又主腹中寒。冷气胀喘。穴隐白治腹胀喘振栗。穴尺泽治腹胀气冲胸。穴天枢治腹胀不通。大便坚。忧思损伤气积聚腹中甚痛作脓肿往来上下。穴中脘治腹中胀肿。穴太溪治寒热 胀。穴京门治腹胀满。不得息。穴三里 章门 京门 厉兑 内庭 阴谷 络却 昆仑 商丘 阴陵泉 曲泉治腹中大热不安。腹有大气。腹暴胀。脐下坚满癃淫泺。穴气冲治腹大坚不得息。胀痹满。小腹尤大。穴期门治腹胀心腹满。穴巨阙 上脘治心下胀满而痛。上气。穴五里治腹胀食不化。鼓胀。腹中气大满。穴公孙 太白治腹中胀不嗜食。胁下满。腹中盛水胀逆。不得卧。穴阴陵泉治大肠有热。肠鸣腹满。肿挟脐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灸巨虚上廉。


治胸喘息胀。穴大钟治胁下胀。穴关元 期门 少商治腹胀坚硬。水肿支满。穴石门治腹胀。穴解溪 血海 商丘治心腹胀满。呕则食无所出。口苦舌干。咽痛食不下。穴胆俞治腹胀。穴鬲俞 中膂俞治腹胀引胸背痛。食饮倍多。身渐羸瘦。黄胆。善欠。胁满泄利。体重四肢不收。 癖腹痛不嗜食。穴脾俞治胃寒。腹胀不嗜食。羸瘦。肠鸣腹痛。胸胁支满。脊痛筋挛。穴胃俞治肠鸣腹胀。水谷不化。腹痛欲泄注。目眩头痛。吐逆。饮食不下。穴三焦俞治心腹膨胀。穴肾俞治心腹胀满。穴三里 悬钟治腹胀绕脐切痛。大小便不利。洞泄。食不化。脊强不得俯仰。穴大肠俞治腹胀下痢。穴中治腹胀满。大便泄痢。小便赤涩。身热目黄。穴阳纲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泄脓血。穴太白治腹满虚胀。大便滑泄。背痛恶风寒。食饮不下。呕吐。消渴。目黄。穴大肠俞治腹虚胀。水肿。食饮不下。恶寒。背脊不得俯仰。穴胃仓治腹胀食不下。穴中府治胀满气如水肿状。小腹坚如石。穴膀胱募。灸百壮。


治腹胀满不得息。小便黄。男如蛊。女如妊娠。穴阴谷治肠鸣腹胀。上喘气逆。食饮不下。肩息唾血。穴承满治腹胀满。穴大敦治脾病身肿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食不化。穴三阴交治腹胀喘满不得卧。呕吐不食。暴泄。穴隐白治腹中有寒热起。气喘衄血不止。腹中胀逆。胫寒热不得卧。气满胸中。热暴泄。膈中呕吐。不欲食。穴隐白治腹胀。穴上脘治腹胀胸腹满。穴鬲俞。灸百壮。三报。


治肺气痿绝。四肢满胀。喘逆胸满。灸肺俞各二壮。


治胀满水肿。穴脾俞。灸随年壮。三报。


治腹中气胀。引脊痛。饮食多。身羸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后取季肋。


治脏腑积聚。胀满。羸瘦。不能饮食。吐逆。寒热往来。小便不利。少气。穴三焦俞灸随年壮。


治胀满雷鸣酒沸。穴大肠俞。灸百壮。三报。


治胀满气聚寒冷。穴胃脘。灸百壮。三报。


治腹胀满。绕脐结痛坚。不能食(危氏方)。穴中极。灸百壮。


治胀满瘕聚。滞下疼(危氏方)。穴气海。灸百壮。忌针。


治胀满肾冷。瘕聚泄利。穴天枢。灸百壮。


治腹暴胀。按之不下。刺任脉中脘。气海二穴。次针足阳明经三里二穴。


治小腹胀满。痛引阴中。穴水道治腹中膨胀不消。灸大肠俞四十九壮。


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肠鸣腹痛。食不化。刺三里三阴交。


凡刺腹痛诸俞穴。须针三里穴。下气良。


治腹胀肠鸣。气上冲胸。不能久立。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肠胃间游气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肿(一作侠脐重)。急。穴天枢治寒中伤饱。食饮不化。五脏 胀。心腹胸胁支满。脉虚则生百病。穴上脘治心腹诸病坚满烦痛。忧思结气。寒冷霍乱。心痛。吐下食不消。肠鸣泄利。穴太仓中脘灸百壮。


治寒气入腹。穴关元治五脏游气。穴阴交治腹中热。喜渴涎出。是蛔也。刺中脘。久持之。以手聚而按之。


治腹满。痛不得息。穴气冲治肺胀。气抢胁下热痛。穴阴都。灸随年壮。


治肺胀胁满。呕吐上气等病。灸大椎并两乳上第三胁间。各止七壮。


郭稽中曰∶产后腹满闷,呕吐不定者何。答曰∶败血散于脾胃,脾受之则不能运化精微而成腹胀,胃受之则不能受纳水谷而生吐逆,医者不识,若以寻常治胀止吐药治之,病与药不相于,更伤正气,疾愈难治,但服抵圣汤则愈。(稽中之言虽泥于败血,而其方亦加参,立齐之言纯于补气,似近于偏,临症似宜斟酌)


薛氏曰∶前证若败血伤于脾胃,宜用前方;若饮食停于脾,宜用六君加浓朴;若饮食伤于胃,宜用六君子汤。大凡损其脾者,当节其饮食为善。(节饮食者,损谷自愈之理)


一产妇患前证,或用抵当汤(抵当汤太峻,似非产后所宜,即参用之,亦不得已也。如下后重坠,即不用抵当,亦宜升补),败血已下,前证益甚,小腹重坠,似欲去后。余谓此脾气虚而下陷,用补中益气汤加炮姜温补脾气,重坠如故,又用六君子汤而安。


抵圣汤 治产后腹胀满闷,呕吐不定,盖败血入于脾胃,而脾不能运化,故胃不能纳谷(是法家语,简当),以致呕吐腹胀等症。(薛氏曰∶此方最宜用。此方亦稳当,即半夏能破血,立斋曰最宜,以其有和胃益气之物也)


赤芍药 半夏(汤泡) 泽兰叶 陈皮(去白) 人参(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煎温服。恶露过多者,去泽兰赤芍药,倍加陈皮生姜。


香砂养胃汤 治产后呕吐,饮食不下,腹胀者,此败血攻于脾胃之间,日久成反胃之症。(败血日久成反胃者,理实有之,而古方六丁丸可治,此方不能治瘀血也)


半夏(一钱) 白术 陈皮 茯苓 浓朴 香附子(各八分) 人参 藿香 砂仁 槟榔草果(各五分) 甘草(四分)


上锉,加生姜三片,乌梅一个,水煎服。(与人参养胃汤少有差别,而香附槟榔砂仁白术皆得治法之要)


加味六君子汤 治饮食停滞于脾,以致腹胀呕吐。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炙,减半) 陈皮(去白) 半夏(汤泡七次) 浓朴(姜制,各一钱)


上锉,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此立斋方也,如果有饮食停滞者,不妨另为加减)


加味平胃散 治产后腹胀。(以平胃加人参,总是虑产后气虚之故;却为医家作一法眼)


浓朴(姜炒) 苍术(米泔浸,炒) 陈皮 甘草(炙) 人参(各一钱)


上锉,水煎服。


紫金丹 治产后冲胀,胸中有物,状如噎气。


代赭石 磋砺石(各等分)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酒下。胸中痛,加当归,汤下,久服治血癖。


(丹溪云∶上升之气自肝出。产后肝血虚而肝气盛,以是冲上作胀,用代赭者,镇子气之上逆也,醋丸更妙,磋砺石即磨刀石,亦为肝而设)


又方(此兼血胀)


代赭石(一两) 桃仁(三钱,炒,去皮尖) 大黄(半两)


上为末,薄荷水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水下,无时。


白圣散 治产后腹大坚满,喘不能卧。(此治水法,惟有余者可服,曰治喘者,因水逆而上喘也,水下则喘自止矣)


樟柳根(三两) 大戟(一两半) 甘遂(一两,炒)


上为极细末,每服二三钱,热汤调下,取大便宜利为度,此主水气之圣药也。(此药峻利,不可轻用)



腹胀者,脾胃气虚也。


消胀散 治小儿腹胀。


萝卜子(炒) 苏梗 干葛 陈皮 枳壳(各等分) 甘草(少许)


上锉,水煎服。食少者,加白术。



一小儿伤食腹胀,胸满有痰。余用异功散而痊。后复伤食,腹胀作痛,或用药下之,痛虽止而胀益甚,更加喘粗,此脾气伤而及于肺也。用六君加桔梗调补而痊。


一小儿停食,服通利之剂,作呕腹胀。此脾胃复伤也。


用补中益气汤而愈。(上方俱见补益。)


(附丁奚)



〔洁〕腹胀虚实 凡久病吐泻之后,虚则其脉微细。肺主目胞及腮,脾主四肢。若色淡黄,目胞腮虚肿,手足冷,先服塌气丸,后服异功散、和中丸、四君子汤、益黄散之类,用诸温药养真气。(异功散、和中丸方见吐泻,四君子汤方见治虚实法。)


塌气丸


胡椒(一两) 蝎尾(半两)


上为末,糊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陈米饮下,无时。(一方有木香一钱。)



〔《本》〕调中丸 治小儿久伤脾胃,腹胀。


干姜 橘红 白术 茯苓 木香 砂仁 官桂 良姜(各等分)


上细末,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熟水下。



〔洁〕实则脉洪实,不因吐泻久病后,亦不因痢下,腹胀而喘急闷乱,更有痰有热,及有宿食不化而腹胀者,宜服白饼子、大黄丸、解毒丸下之。兼须详认大小便,如都不通,先利小便,后利大便。(白饼子方见癖。解毒丸方见喉痹。大黄丸方见伤寒。)



〔云〕小儿热结于内,腹胀壮热,大便赤黄,躁闷烦乱者,宜泻青丸。



〔钱〕腹胀由脾胃虚气攻作也,实者闷乱喘满可下之,用紫霜丸、白饼子。(此言未下而喘者为实,故可下,若误下而喘者为虚气附肺,不可下也。紫霜丸、白饼子方见癖。)不喘者虚也,不可下,若误下之,则脾虚气上附肺而行。肺与脾子母皆虚,肺主目胞腮之类,脾主四肢,母气虚甚,即目胞腮肿,四肢黄色,治之用塌气丸渐消之,未愈,渐加丸数,不可以丁香、木香、橘皮、豆蔻大温散药治之。何以然?脾虚气未出,故虽腹胀而不喘,可以温散药治之,使上下分消其气则愈矣。若气虚已出,附肺而行,即脾胃内弱,每生虚气,入于四肢面目矣。小儿易为虚实,脾虚则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胃久虚热多生疸病,或引饮不止。脾虚不能胜肾,随肺气上行于四肢,而目肿若水状。肾气漫浮于肺,即大喘也。此当用塌气丸,病愈后面未红者,虚衰未复故也。(此下后喘,故宜塌气丸。若未下而喘,宜下之。)治腹胀者,譬如行兵,战寇于林,寇未出林,以兵攻之,必可获;寇若出林,不可急攻,攻则必有失,当以意渐收之,即顺也。(寇未出林谓虚气未出而不喘,不目胞腮肿,故可用丁香、木香大温散药上下分消其气而愈也。寇已出林,谓虚气已出为喘,为目腮肿,须用塌气丸渐消之。)


治小儿虚腹胀,先服塌气丸。不愈,腹中有食积结粪,小便黄,时微喘,脉伏而实,时饮水能食者,可下之。


盖脾初虚而后有积,所治宜先补脾,然后下之,后又补脾,即愈也。不可补肺,恐生虚喘。



〔丹〕阿魏丸 治小儿食积,腹如蜘蛛状,肚痛,小便白浊。


阿魏(醋浸一宿,研如泥,半两) 黄连(炒,半两) 花碱(研如粉,三钱) 山楂肉(一两)连翘(一两半) 半夏(皂角水浸一宿,一两)


上为末,炒神曲糊丸如卜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饮下。吃果子多者加胡黄连,米食多者加神曲、山楂,肉食多者加阿魏。


又阿魏丸


阿魏(一两) 黄连(酒煮,六两)


上为末,醋浸阿魏一宿,研如泥,汤浸,蒸饼丸。如元气不足,加人参。


小阿魏丸


山楂肉(三两) 石碱(三钱) 半夏(一两)


上为末,阿魏半两,醋浸糊丸,白汤下。


小儿疳病,或腹大。


胡黄连(二钱,去果积) 阿魏(一两半,去肉积) 神曲(二两,去食积) 黄连(二钱,去热积)麝香(四粒,通窍)


上为末,每服十二粒,白术汤下。



〔无〕肥儿丸 治小儿病多因缺乳吃食太早所致,或因久患脏腑胃虚虫动,日渐羸瘦,腹大不能行,发竖,发热,无精神。


黄连 神曲(各一两) 麦芽(炒,半两) 木香(二钱) 槟榔(三个,不见火) 使君子 肉豆蔻(面裹煨。各半两)


上为末,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二十丸,量儿加减,熟水吞下。


六神丸 治如前证。


丁香 木香 肉豆蔻(用面裹煨。各五钱) 诃子(煨,去核,半两) 使君子 芦荟(研。各一两)


上为末,以枣肉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温米饮下,食前。


丁奚者,腹大、颈小、黄瘦是也。无辜、哺露三候,大体相似,轻重立名,宜服十全丹。


十全丹 治丁奚、哺露神效方。


槟榔 枳壳(麸炒) 青皮 陈皮 三棱(炒) 蓬术(炒) 砂仁(各半两) 丁香 木香(各一分)香附(一两)


上为末,神曲糊丸如黍米大。空心食前,米饮下百丸。一方,去香附、砂仁、丁香、三棱、枳壳,加五灵脂、白蔻、使君子、芦荟、虾蟆、川芎。



〔世〕治小儿腹如蜘蛛,四肢瘦者。用黑骨鸡子破顶,入蜘蛛一枚于内,以湿纸糊窍,用文武火煨熟,去蜘蛛,食其鸡子,累效。必数枚方愈。



〔垣〕中满分消丸


黄连 枳实 浓朴(各五钱) 干姜 姜黄 猪苓 砂仁 泽泻 茯苓(各三分) 陈皮 白术(各一分)半夏(四分) 黄芩(一两二钱) 甘草(一分)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


消痞丸 快利之剂。


黄连(半两) 枳实 黄芩 甘草 人参(各三钱) 浓朴(七分) 干姜(四分) 橘皮(一钱)姜黄(五分)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随乳下。



〔丹〕腹胀。


萝卜子 苏梗 干葛 陈皮(各等分) 甘草(减半)


如食减,加白术煎服。



〔垣〕升阳滋血汤 二月间,一小儿未满百日,病腹胀,不大便,二日便瘦弱,遍身黄色,宜升阳气,滋血和血补血,利大便。


蝎梢(二分) 神曲(三分) 浓朴 当归(各一钱) 桃仁(十个) 升麻(三分)


上作一服,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渣,食前服。


麻黄升麻汤 治小儿面色痿黄,腹胀食不下。正月四月,小儿服之神效。


麻黄(二分) 桂枝(一分) 杏仁 吴茱萸 草豆蔻 浓朴 曲末 羌活(各一分) 柴胡根(五分)白茯苓(一分) 白术 青皮(各五分) 升麻根 苍术 泽泻 猪苓 陈皮(各一分) 黄连(五分)黄柏(一分)


上 咀,作一服,水一大盏,煎七分,去渣,食前热服。



〔丹〕寄子年五岁,痘后肚急。


白术(一钱) 陈皮 木通(各五分) 犀角屑 川芎 白芷 苏梗 甘草(炙。各三分)


上 咀,水煎服。



〔田〕治腹胀引背,食饮多,渐渐羸瘦黄。可灸脾 二穴七壮,在十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黄胆灸三壮。



〔《甲》〕小儿腹满,不能食饮,悬钟主之。


丁奚即胀,治见胀门丹溪条。


腹中胀满受虚寒,秘结须从实热看,


热多寒少休妄议,虚虚实实夭人年。


大抵小儿多因饮食、饥饿、生冷、甜腻,聚结不散,或因久患疳积,及症后癖块不消,皆能为胀,按之如鼓,膨脝者是也。故有疳胀、虫胀、积胀、食胀、虚胀、冷胀种种不同,一言以约之,寒胀是也。故疳虚者皆属寒,宿食积癖皆属热。各随虚实主治,庶不差误。


钱氏云:小儿腹胀,由脾胃虚寒攻用②作也。实者,闷乱喘满也,可下之,不喘。喘者,虚也,不可下。若误下致脾虚气上,附肺而行,肺与脾子母皆虚。肺主目胞、腮之类,脾主四肢。母衰甚,必主目跑腿肿也。黄色者属脾,治用塌气丸渐消之,使上下分消,其气则愈也。


②攻:忠信堂本作“故”。


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热则生热,当识此意,勿误也。


凡治小儿虚腹胀,先服塌气丸不愈,腹中有食积结粪,小便黄,时时微喘,脉伏而实,时时饮水能食者,可下,瘥。木香槟榔丸主之。脾初虚而后有积者,不可便下,以肥儿丸调之;不愈,以三棱丸主之。


塌气丸:治小儿虚腹胀大者,加萝卜子,名褐丸子。


胡椒,一两。蝎尾(去毒),五钱。萝卜子(炒)。加陈皮,青皮,木香,各三钱。


未,面糊为丸,粟米大。服五七丸,陈米饮下。


三棱丸:治先脾虚,后伤食,不可下者,及疳疾腹胀。


三棱(醋炒),莪术(制),青皮,陈皮,枳实,厚朴(麦焙),半夏、姜汁(炒),黄连(炒),香附(醋焙),川芎,使君子肉,夜明砂,神曲,麦芽,干蟾(烧存性),槟榔,木香,砂仁,各三钱半,当归,一钱。


另取神曲煮糊,丸,黍米大,服二十丸至五十丸,米饮下。大便黄,涎臭秽为度,此积滞去也。


治小儿腹胀法用:


萝卜子、炒,紫苏根,干葛,陈皮,等分。甘草、少许。


煎服。食少加白术。


一法用虾嘛一个,人猪肚内煮熟,去虾嘛,将肚食尽,效。


如有因食积而腹胀者,有热,用木香槟榔丸;有寒,用丁香脾积丸。有因食多肉多腹胀者,用三黄枳术丸,料内加香附、半夏,蒸饼,丸服。


实者宜下之,消之,次补之;虚者温之,升之,补为要也。


《针经》曰:夫胀者皆在脏腑之外,排靠脏腑而廓离胁,胀满皮肤,故曰胀。大抵寒胀多而热胀少,治宜详辨之。如腹胀时减者为虚,腹满不减者为实;按之濡者为虚,按之坚者为实。如大病疟痢之后胀者为虚;外感风邪寒邪入里者,及伤饮食者,其胀为实。虚者补之,内加行气之药,勿太犯温,及成热中也。实者下之,内加补脾之药,或先补脾而后下之,勿大下之,恐伤胃气,常用家秘胃苓丸,以柴苏汤下,多服。


病胀气喘者,宜分气饮主之。


分气饮:治肿胀。


桔梗,赤茯苓,陈皮,桑白皮(炒),大腹皮,枳壳,半夏,藿香,紫苏,等分。甘草,减半。


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姜三枣二,煎服。


病胀者,腹坚而大,腹皮无纹,脐突背平,胸高而喘,或滑泄,皆不可治。


《内经》曰:五实者死,腹紧胀一也,气上喘二也,身壮热三也,脉供数四也,大小便秘五也。如此五实者,宜急下之,得利者生,神效丸主之。方用:


大戟,芫花,甘遂(醋炒),泽泻,葶苈子(炒)。连翘,桑白皮,木香,赤小豆(炒),黑牵牛(炒,取头末),各等分。


大枣(蒸,去核),捣泥,丸,麻子大,量儿,槟榔汤下,以利为度。


此乃救急之方,非可常用,得利后,用参苓白术散,去甘草补之。


痘出腹胀。皆毒郁肠胃所致。若胃中伏热。心气不降。小便赤涩而腹胀者。导赤散加滑石、紫草。若痘干紫而腹胀。不大便者。为血热毒盛。紫草承气汤。若瘀血在里。面黄烦躁。小便利。大便黑。犀角地黄汤加穿山甲。若气促体倦。大便利。小便秘。手足冷者。脾虚也。五苓散加木通、木香。若腹胀肠鸣。气喘厥逆。疮白躁渴者。急用陈氏木香散救之。迟则陷伏难治矣。若语便秘。躁渴疮紫焦者。此内实热。小承气汤。若长发时。倒 腹胀者。不治。


〔郭〕产后腹胀满闷,呕吐不定者何?答曰∶败血散于脾胃,脾受之则不能运化精微,而成腹胀。胃受之则不能受纳水谷,而生吐逆。医者不识,若以寻常治胀止吐药治之,病与药不相干,转更伤动正气,疾愈难治,但服抵圣汤则愈。


〔薛〕前证若败血伤于脾胃,宜用前方。若饮食停于脾,宜用六君、浓朴。若饮食伤于胃,宜用六君子汤,大凡损其脾者,当节其饮食为善。一产妇患前证,或用抵当汤,败血已下,前证益甚,小腹重坠,似欲去后。余谓此脾气虚而下陷,用补中益气汤加炮姜,温补脾气,重坠如失。又用六君子汤而安。


抵圣汤入生姜半两,焙干水煎。(方见胎前腹胀。薛氏云∶此方最宜用之。)


《局方》平胃散加人参亦可。


凡痘子,腹中常宜宽舒,为里无邪,若腹胀满,须审其伤食否,及大小便何如,如曾伤食,微满不痛者,木香大安丸。胀满腹痛甚者,丁香脾积丸(俱伤食)。小便不通,百祥丸(黑陷)。大便不通者,宣风散(发热)主之。此上诸证,皆实胀者也,故宜利之。若自利腹胀,乃虚胀也,陈氏木香散(泄利)主之。


腹胀分虚实寒热 钱氏云∶身热烦躁,腹满而喘,大小便涩,面赤闷乱,大吐者当利小便,不瘥者,宣风散下之。此实热治例也。陈文中木香散治痘疮腹胀渴泻。此虚寒治例也。薛氏《撮要》云∶腹胀泻渴,脾胃虚寒也,用大异功散(出不快)


参内托散(即十补散出不快)治之。若前证而兼气促体倦,乃脾气虚也,用白术散(渴)加木香,煎送四神丸(泄泻)。如腹胀作喘,大便利,小便秘,手足并冷,乃脾气虚也,先用葶苈木香散(喘),次用小异功散(吐泻)一二剂自愈。此平补例也。


初热时腹胀痛者,由毒瓦斯与外邪相搏,欲出而不得出也,用参苏饮加缩砂、陈皮,去参苓服之(挟有表证者、宜此)。身热脉数,大便秘而腹胀,此热毒壅遏也,当微下之,或疮半未出而喘息腹胀,其人大便不通,烦躁作渴,谵语不安者,当急下之,俱用紫草承气汤(挟有里证者、宜此)。〔丹溪〕用桔梗枳壳汤、二陈加枳壳汤。若虚弱自利,四肢厥冷,腹胀发哕者,里气虚也,姜附、理中辈急救之。


紫草承气汤


浓朴(二两) 大黄(四两) 枳实(一两) 紫草(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半盏,煎二三分,温服。以利为度,如未利加芒硝一字。


桔梗枳壳汤


枳壳 桔梗(各二两) 甘草(五钱)


上锉。每服三钱,姜二片,水煎服。


二陈加枳壳汤


枳壳 半夏 茯苓 甘草 陈皮(各等分)


上锉。每用三钱,姜二片,水煎服。


若疮既出而腹胀者有二证,一则阴阳不和,或因作热烦渴,饮冷过多,或误投凉剂,热为冷所激,欲出不能,毒不能发越,故令腹胀。其人必不能食,二便利,腹中虚鸣,甚者气喘发厥,疮白无血色者多致不救。急当以温中药疏逐冷气,不可又用宣泻之药,以重其困,如小异功散(吐泻)木香散(痘泻)俱可用。王中阳云∶木香散性温平,能和表里,治腹胀泻渴,有如神之效。一则毒瓦斯陷伏入里,必有他证相杂,或烦躁大渴,或大小便秘,或啼哭不止,但用温平解毒快气之剂,如人齿散(黑陷)活血散(出不快)之类。又有小便赤涩,而心腹胀满,别无他证者,此伏热在胃,则中有所隔,上为心气不降,故小便涩少而赤。下为阴气不升,故腹中胀满。董氏用四圣散(出不快)以发出其毒,则胃热自散矣。若出太盛而面黄,大便黑,烦躁,喘渴腹胀者,此有瘀血在里也,治法见渴条。若出太盛,至当结脓窠痂 而不结,能食而喘,腹胀谵语不大便者,及靥后腹胀喘渴,大便利小便涩者,治法俱见喘条。


痘疮起发而腹胀者二证,同前阴阳不和者,疮痘正发,热毒方盛,必生烦渴,宜以葛根解毒汤、人参麦门冬散、人参白术散(并见痘渴)之类与之。不知此理,或饮冷过多,或误投凉剂,热为冷所激,欲出而不能,冷热相搏,毒不发起,故令腹胀。且伤于冷者,急当以温中药疏逐冷气,冷气散,则腹胀自消,益黄散(脾)去甘草,加姜制浓朴。甚者气喘发厥,疮白而无血色,多致不救。陈氏木香散(泄利)圣方也,昧者反用峻下之药,致令重困而死。其毒瓦斯陷伏入里者,但用温平解毒快气之剂紫草饮子主之(起发)。若腹胀而目闭,口中如烂肉臭者,其证为大恶。


〔丹〕勉奴痘后渴,肚急,小便少,发热。


芍药 白术 陈皮(各五分) 川芎 干葛(各三分) 甘草(炙,一钱半) 木通(二分)


上,用水煎服。


寄子五岁,痘后肚急。


白术(一钱) 陈皮 木通(各五分) 犀角 川芎 白芷(各七分) 甘草(炙,三分)


上,水煎服。


加味透肌散


人参 黄 白术 芍药 川芎 甘草 茯苓 木通 陈皮 糯米 浓朴 大腹皮等分,为粗散。姜枣煎服。


紫草浓朴汤 治痘疮烦闷痞满,或坚急,或结聚不散。


紫草茸(一钱二分) 枳实 黄芩 黄连 浓朴(各一钱一分) 露蜂房 白茯苓 山豆根麦门冬 桃仁 石膏 旋复花(各二钱) 蝉蜕 升麻(各八分) 白术(五分)


上锉散。每服四五钱,水煎,食远温服。


温平,能和表里,治腹胀泻渴,有如神之效。一则毒瓦斯陷伏入里,必有他证相杂,或烦躁不渴,或大小便秘,或啼哭不止,但用温平解毒快气之剂,如人齿散(黑陷)活血散(出不快)之类。又有小便赤涩。而心腹胀满,别无他证者,此伏热在胃,则中有所隔,上为心气不降,故小便涩少而赤。若出太盛而面黄,大便黑,烦躁,顺喝腹胀者,此有瘀血在里也,治法见渴条。若出太盛,至当结脓窠痂 而不结,能食而喘,腹胀谵语不大便者,及靥后腹胀喘渴,大便利小便涩者,治法俱见喘条。


痘疮起发而腹胀者二证,同前阴阳不和者,疮痘正发,热毒方盛,必生烦渴,宜以葛根解毒汤、人参麦门冬、人参白术散(并见痘渴)之类与之。不知此理,或饮冷过多,或误投凉剂,热为冷所激,欲出而不能,冷热相搏,毒不发起,故令腹胀。且伤于冷者,急当以温中药疏逐冷气,冷气散,则腹胀自消,益黄散(脾)去甘草,加姜制浓朴,甚者气喘发厥,疮白而无血色,多致不救。陈氏木香散(泄利)圣方也,昧者反用峻下之药,致冷重因而死。其毒瓦斯陷伏入里者,但用温平解毒快气之剂紫草饮子主之(起发)。若腹胀而目闭,口中如烂肉臭者,其证为大恶。


〔丹〕 勉奴痘后渴,肚急,小便少,发热。


芍药 白术 陈皮(各五分) 川芎 干葛(各三分) 甘草(炙,一钱半) 木通(二分)


上,用水煎服。


寄子五岁,痘后肚急。


白术(一钱) 陈皮 木通(各五分) 犀角 川芎 白芷(各七分) 甘草(炙,三分)


上,水煎服。


加味透肌散


人参 黄 白术 芍药 川芎 甘草 茯苓 木通 陈皮 糯米 浓朴 大腹皮等分,为粗散。姜枣煎服。


紫草浓朴汤 治痘疮烦闷痞满,或坚急,或结聚不散。


紫草茸(一钱二分) 枳实 黄芩 黄连 浓朴(各一钱一分) 露蜂房 白茯苓 山豆根 麦门冬 桃仁 石膏旋复花(各二钱) 蝉蜕 升麻(各八分) 白术(五分)


上锉散。每服四五钱。水煎,食远温服。


紫草枳实汤 治痘疮腹胀,或热毒,或因伤冷所致。


紫草茸 鼠粘子(各一钱二分) 浓朴 苦参(各一钱一分) 白芍药 贝母 枳实 诃子 肉豆蔻(各一钱) 蝉蜕 桔梗 白术(各八分) 升麻(七分) 甘草(六分)


上锉散。每服四五钱,水煎,食远服。


葶苈木香散(喘)


木通芍药汤 治痘疮作渴腹胀,小便不利。


木通 芍药 白术(各五分) 川芎 陈皮 干葛(各三分) 甘草(二分)


上,水煎服。


姜附汤 治疮疹半出而半不出,或出盛时却下利支厥,呕逆腹胀吃噫,须急与理中丸、四逆、姜附汤之类不须疑,已试之验也。大便自利腹胀者,是热毒被冷所搐不能出,冷甚则为下利,其毒小得出,则为腹胀,当此以理中丸、四逆、姜附汤等服之,里复温,则利止,热毒得复出,则腹胀自消,疮疹亦自出矣。又有疮疹半出半未出,或出盛时却大便不通,小便赤涩,喘粗腹胀,而唇齿干,口燥渴引饮,谵语者,当急下之,此证是毒瓦斯壅瘀,欲出而出不辨,故腹胀,下之热毒散,荣卫伸则里胀消,外疮出,合温合下,皆得其宜,不可不述之。若下脓血而腹胀者,又非此证,宜服南金散、乳香猪血膏、理中丸、姜附汤。


〔钱〕腹胀,由脾胃虚气攻作也,实者闷乱喘满,可下之,用紫霜丸、白饼子(此言未下而喘者,为实,故可下,若误下而喘者,为虚气附肺,不可下也。紫霜丸、白饼子二方见癖)。不喘者,虚也,不可下,若误下之,则脾虚气上,附肺而行。肺与脾子母皆虚,肺主目胞、腮之类,脾主四肢,母气虚甚,即目胞腮肿,四肢黄色。治之用塌气丸渐消之,未愈,渐加丸数,不可以丁香、木香、橘皮、豆蔻大温散药治之,何以然?


脾虚气未出,故虽腹胀而不喘,可以温散药治之,使上下分消其气,则愈矣。若气虚已出,附肺而行,即脾胃内弱,每生虚气入于四肢面目矣,小儿易为虚实,脾虚则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胃久虚热,多生疸病,或引饮不止。脾虚不能胜肾,随肺气上行于四肢而目肿若水状,肾气漫浮于肺,即大喘也。此当用塌气丸,病愈后面未红者,虚衰未复故也(此下后喘,故宜塌气丸,若未下而喘,宜下之)。治腹胀者,譬如行兵战冠于林,寇未出林,以兵攻之,必可获,寇若出林,不可急攻,攻则必有失,当以意渐收之,即顺也(寇未出林,谓虚气未出而不喘,不目胞腮肿,故可用丁香、木香大温散药上下分消其气而愈也,寇已出林,谓虚气已出,为喘、为目腮肿,须用塌气九渐消之)。


治小儿虚腹胀,先服塌气丸,不愈,腹中有食积结粪,小便黄,时微喘,脉伏而实,时饮水能食者,可下之。


盖脾初虚而后有积,所治宜先补脾,然后下之,后又补脾,即愈也。不可补肺,恐生虚喘。


〔洁古〕腹胀虚实凡久病吐泻之后,虚则其脉微细,肺主目胞及腮,脾主四肢,若色淡黄,目胞腮虚肿,手足冷,先服塌气丸,后服异功散、和中丸、四君子汤、益黄散之类,用诸温药养真气(异功散、和中丸、四君子汤三方,并见吐泻)。实则脉洪实,不因吐泻久病后,亦不因痢下,腹胀而喘急闷乱,更有痰有热,及有宿食不化而腹胀者,宜服白饼子、大黄丸、解毒丸下之,兼须详认大小便,如都不通,先利小便,后利大便。(白饼子方见癖,解毒丸方见喉痹,大黄丸方见伤寒)。云岐云∶小儿热结于内,腹胀壮热,大便赤黄,躁闷烦乱者宜泻青丸。


〔薛〕东垣云∶寒胀多,热胀少,皆主于脾胃。虚者宜用六君子汤。若喘而气短者,脾肺气虚也,用异功散补之。若服克伐之类而喘胀益甚者,脾肺之气复伤也,用前汤加半夏、升麻。若既下而不喘,则邪气去而肺气宁也,不必用药。或病久小便不利,或四肢浮肿者,脾肺之气虚,不能通调水道也,用金匮加减肾气丸主之。或手足逆冷,睡而露睛,脾胃虚寒也,用六君子加炮姜。手足不冷,睡而露睛,脾胃虚弱也,用六君子汤。若面色青,木克土也,用六君、木香、柴胡,更当调治乳母,节其饮食,恐药饵过剂,复伤胃气故也。一小儿腹胀,面赤痰喘,大便秘,壮热饮冷。此形病俱实。用紫霜丸一服,诸证益甚,面色顿白,饮汤不绝。余以为邪气退而真气复伤,故面白而喜汤,用白术散大剂煎汤,令恣饮,良久而睡,翌日顿安。一小儿伤食腹胀,胸满有痰。余治以异功散而痊。后复伤食腹胀,兼痛,或用药下之,痛胀益甚,而加气喘。此脾胃伤而致肺虚也。用六君子加桔梗调补而痊。一小儿腹胀恶食,发热恶心,证类外感。余曰此饮食停滞也。用保和丸一服,诸证顿退,惟腹胀,用异功散而痊。一小儿伤食腹胀,服克伐之剂,小便涩滞,又服五苓散之类,饮食渐减,小便不通,四肢顿肿。余朝用《余匮》肾气丸去附子,夕用补中益气汤而安。一小儿腹胀,大便青白,腹左一块,面色痿黄,齿龈赤烂,食少滞颐。余用异功散调补中气为主,佐以大芜荑汤清疳治热,月余诸证稍愈,仍服异功散及蚵蟆丸,外贴阿魏膏,两月块消,左胁微痛,用四君子汤、九味芦荟丸、而愈。《百问》云,有疳胀,气胀,症积胀,锁肚胀,脘膈胀,食膨胀,蛔胀,虚冷积胀。其疳气积胀,宜先与保童兼塌气以去之。其痞癖气胀、症积胀,宜三棱以消痞。其锁肚胀,宜与珍珠天麻丸以通之。其上膈中脘食伤膨胀,宜三棱、塌气、大茱连丸以消磨之。其蛔胀,宜下虫丸以化之。其虚冷积胀,宜沉香煎以温之。以上诸证,宜调和胃气,消磨通利,肿胀必然平复矣。如有热者,必以葶苈、牵牛等辈以治之,推气丸剂亦可用。


按∶《百问》分证虽详,而偏于攻下,若无钱张活法,薛氏补法以主之,鲜不杀人,慎之。


塌气丸


胡椒(一两) 蝎尾(半两)


上为末。糊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陈米饮下,无时。一方,有木香一钱。


钱氏、洁古所用塌气丸,乃此二味,不可误用后有牵牛者,慎之。


《本事》调中丸 治小儿久伤脾胃,腹胀。


干姜 橘红 白术 茯苓 木香 砂仁 官桂 良姜(各等分)


上细末,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熟水下。


《圣惠》治小儿脾虚腹胀不能乳食。诃梨勒丸


诃梨勒(煨,用皮)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半两)


干姜(炮裂,锉) 甘草(炙微赤,锉) 木香 白术 人参(去芦头。各一分)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饮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张氏)温脾散 治脾胃亏损,腹胁虚胀,乳食不进,困倦无力。


诃子肉 人参(各七钱) 白术 木香 桔梗 茯苓 藿香 陈皮 黄 (各五钱) 甘草(炙,二钱半)


上,每服二三钱,姜枣水煎。


沉香煎 治脾气冷积。


乳香 沉香 丁香 杏仁(炒) 百草霜 木香(各一钱) 肉豆蔻(一个,煨) 巴豆(十四粒,出油如霜)


上为末,酒煮蜡和丸,绿豆大。每服三五丸,淡生姜汤送下。应患肚痛不止,服之效。常服,以通为度。


《三因》肥儿丸 治小儿病多因缺乳,吃食太早所致,或因久患脏腑胃虚虫动,日渐羸瘦,腹大不能行,发竖,发热,无精神。


黄连 神曲(各一两) 麦芽(炒,半两) 木香(二钱) 槟榔(三个,不见火) 使君子肉 豆蔻(面裹煨。各半两)


上为末,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二十丸,量儿加减,熟水吞下。


六神丸 治如前证。


丁香 木香 肉豆蔻(用面裹煨。各五钱) 诃子(煨,去核,半两) 使君子 芦荟(研。各一两)


上为末,以枣肉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温米饮下,食前。


治小儿疳病或腹大胡黄连(二钱,去果积) 阿魏(一两半,去肉积) 神曲(二钱,去食积) 黄连(二钱,去热积)


麝香(四粒,通窍)


上为末。每服十二粒,白术汤下。


褐丸子 治疳肿胀。


萝卜子(一两,微炒) 陈皮 青皮 槟榔 五灵脂 蓬术(煨) 黑牵牛(取净末,半生半炒) 赤茯苓(各半两) 木香(二钱半)


上为末,面糊丸,绿豆大。每服十五丸,紫苏叶或白汤下。


五疳保童丸 治五种疳疾。


五倍子(生) 青黛 夜明砂(布裹洗) 苦楝根皮 芦荟 熊胆(研入) 黄连(去毛) 龙胆草(生用) 干蟾(酥炙,去皮骨) 麝香(研入) 芜荑(取仁) 蝉蜕(去土。各等分)


上末,用粟米糊为丸,麻子大。一岁儿二十丸,饭饮下,二三服。


幼科有丁奚、哺露、无辜等名,其证腹大、颈小、黄瘦,皆疳胀之异名也,轻则为此,重则为彼耳。今仍旧别立门于疳后。


杨氏塌气散 治小儿腹胀,气喘、体肿、面浮。


陈米(一合,炒黄) 青皮(去穣,巴豆二十一粒,炒黄色,去巴豆) 甘草(炙。各半两) 黑牵牛(二钱半,半生半炒) 肉豆蔻(二个,煨香)


上末半钱,米饮调下。加槟榔一个。


塌气丸 治小儿疳气腹胀,喘急并面浮肿。


丁香 胡椒(炒。各五钱) 萝卜子(炒) 白牵牛(各七钱半)


上为末,面糊丸,小豆大。三岁三十丸,米汤下。


塌气散 治小儿腹胀气粗,并疳疾相攻,面目浮肿。


木香(一钱) 青皮(半两) 巴豆(三十粒,同炒豆黄色,去巴豆)


上为末。三岁,半钱,米汤下,食前连进,即效。


分气饮 治小儿肿胀作喘,气短而急。


桔梗 赤茯苓 陈皮 桑白皮(锉) 大腹皮 枳壳(炒) 半夏(曲) 真苏子(微炒) 紫苏甘草(炙。各二钱) 草果仁(一钱)


上锉散。每服一钱半,姜枣煎服。


三棱煎丸 治婴孩食伤生冷、甜腻、毒热等物,脾胃积滞,久不克化,令儿肚热脚冷,痞癖寒热。及疗瘕中脘不和,膨胀上膈,气壅心腹,不得宣通,所以作疾。此药温良,但是诸积滞食不化,并宜与服。


京三棱(成块煮) 蓬术(并炮。各半两) 芫花(二钱半,醋浸、炒) 鳖甲(去裙,米醋炙焦,半两) 淡豆豉(二钱) 巴豆(二十一粒,去壳) 川当归(半两) 杏仁(去皮尖,二钱半,炒令赤)


上,前四味一处以米醋一碗煮令干,仍用炒,起更细锉,焙为末,次入当归末、杏仁、巴豆、淡豆豉和匀,水煮面糊、为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大小加减服之。


三棱丸 治小儿停积,腹胁胀满,干哕恶心,全不入食。


三棱(煨) 木香 神曲(炒) 陈皮(去白) 半夏(姜汁制。各一两) 丁香 官桂(各半两)


上为末,曲糊丸,如黄米大。二十丸,乳食后温生姜汤下。


阿魏丸 治小儿食积,腹如蜘蛛状,肚痛,小便白浊。


阿魏(醋浸一宿,研如泥) 黄连(炒) 连翘(各半两) 花碱(研如粉,三钱) 山楂肉(一两) 半夏(皂角水,浸一宿,一两)


上为末,炒神曲糊丸,如卜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饮下。吃果子多者加胡黄连。米食多者加神曲、山楂。肉食多者加阿魏。


又阿魏丸


阿魏(一两) 黄连(酒煮,六两)


上为末,醋浸阿魏一宿,研如泥,汤浸蒸饼丸。如元气不足,加人参。


小阿魏丸


山楂肉(三两) 石碱(三钱) 半夏(一两)


上为末,阿魏半两醋浸,糊丸,白汤下。


真珠天麻丸 治急惊风请量用之,以通为度。此方仍治吊肠、锁肚、撮口至妙。丸如麻子大,初生患者三日三丸,五日五丸,七日七丸。加青黛,名青黛丸。


天南星(炮) 天麻 白附子(炮。各二钱半) 腻粉(半钱) 巴霜(一字) 芜荑(炒) 全蝎 滑石(各一钱半)


上为末,煮细面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一岁五丸,二岁十丸,大小加减,薄荷汤点茶清送下。


大茱连丸 治小儿饮食过度,胸膈膨胀,上下气不宣通,郁滞迷闷,情思少乐,大则作喘,饮食不化,作渴烦躁,坐卧不任,肢体倦怠,腹胁疼痛。


蓬术 京三棱(各二钱半,醋煮) 干姜(炮) 青皮 陈皮(去白) 木香 丁香(各三钱) 巴豆(二十一粒,去膜心出油) 绿细小茱萸(二钱)


上为末,醋糊丸,麻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大者加服,生姜枣子汤下。


下虫丸 治蛔疳诸虫。


苦楝根皮(酒浸,焙) 绿色贯众 木香 桃仁(浸,去皮,焙) 芜荑(焙) 鸡心槟榔(各一钱) 鹤虱(炒) 轻粉(各半钱) 干虾蟆(炙焦,三钱) 使君子(五十个,煨,取肉用)


上为末,飞面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天明清肉汁下。内加当归、川连、各二钱半,治脊疳兼疳劳。


遇仙丹 治诸虫,取诸积。


牵牛(三斤) 大腹子(二斤) 锡灰(炙干,为末) 大黄(四两) 雷丸(四两) 青木香 鹤虱 干漆(各二两) 皂角(四条)


上,后三味煎水,用粟米煮粥,初用牵牛末,次用大腹末,三用锡灰,四用大黄,五用雷丸,六用青木香和剂,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九丸,用姜汤熟水送下。此药专治男子妇人积虫气块,五劳七伤,赤白痢疾,便血注下,皮黄水肿,十般气,十一般恶虫。又进饮食除病,悦颜色,不与他药相反,四季可服。细末三四钱,量大小加减,服时不吃晚饭,三更用茶清下,次早桶子内虫积及粒米尽,方可洗面,温粥补之,伤寒孕妇,不可服。


东垣治胀,不犯上下二焦,用《素问》中满者写之于内之法。实者,分气消积。虚者,升阳滋血。治者当师其意而活用之,胜前所用排击诸方远矣。


中满分消丸


黄连 枳实 浓朴(各五钱) 干姜 姜黄 猪苓 砂仁 泽泻 茯苓(各三分) 陈皮白术(各一分) 半夏(四分) 黄芩(一两二钱) 甘草(一分)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


消痞丸 快利之剂。


黄连(半两) 枳实 黄芩 甘草 人参(各三钱) 浓朴(七分) 干姜(四分) 橘皮(一钱) 姜黄(五分)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随乳下。


〔丹〕腹胀。


萝卜子 苏梗 干葛 陈皮(各等分) 甘草(减半)


如食减,加白术煎服。


升阳滋血汤 二月间,一小儿未满百日,病腹胀,不大便二日,便瘦弱,遍身黄色。


宜升阳气,滋血和血补血,利大便。


蝎稍(二分) 神曲(三分) 浓朴 当归(各一钱) 桃仁(十个) 升麻(三分)


上,作一服,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食前服。


麻黄升麻汤 治小儿面色痿黄,腹胀食不下,正月、四月小儿服之,神效。


麻黄(二分) 桂枝 杏仁 吴茱萸 草豆蔻 浓朴 曲末 羌活 白茯苓 升麻根苍术 泽泻 猪苓 陈皮 黄柏(各一分) 柴胡根 白术 青皮 黄连(各五分)


上 咀。作一服,水一大盏,煎七分,去滓,食前热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