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伏饮

伏饮者,伏而不出也。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其人振振身 剧,此乃三阳之气为阴邪遏抑,郁而不舒,桂枝半夏汤主之。


桂枝半夏汤(自制)


桂枝(八分) 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广皮(一钱) 白术(二钱) 芥子(一钱) 浓朴(一钱) 紫苏(一钱) 贝母(二钱) 甘草(四分) 姜(三片)


此方用苓桂术甘合二陈。再以芥子去皮里膜外之水,得姜、桂而温通之力更大。紫苏以佐姜、桂,贝母以佐半夏,浓朴以佐广皮。治伏饮方,亦可以之治疟。盖无痰不成疟,见症发寒发热,振振身 剧,岂不是痰饮伏而不出,有转疟之兆乎!饮证六方,每方皆有二陈,五方皆有桂、姜,三方皆有白术,亦可见治饮用药之大法矣。祖怡注。


苓桂术甘汤 治胸胁支满,头目作眩。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水六升,煎三升,分温服。


甘遂半夏汤 治留饮结于肠胃。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 白芍(五枝) 甘草(如指大一枚)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渣,加蜜半升,和药汁煮取八合,温服。


小青龙汤 治水饮溢出于表,营卫不利,宜发汗以散其水。


麻黄(三两) 白芍(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 半夏(半升) 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服。


木防己汤 治支饮上入膈中。


防己(三两) 人参(四两) 桂枝(二两) 石膏(八两) 水六升,煎取二升,分温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治支饮,胸膈痞满。


防己(二两)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茯苓(四两) 芒硝(三合)


水六升,煎取二升,分温服。


泽泻汤 治支饮之在心下者。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水二升,煎取一升,分温服。


浓朴大黄汤 治支饮,胸膈痞满。


浓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五枚) 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服。


椒目葶苈大黄丸 治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者。


防己(一两) 椒目(五钱) 葶苈(一两) 大黄(一两) 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


小半夏加茯苓汤 治湿痰悬饮。


半夏(一升) 茯苓(四两) 生姜(八两) 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茯苓饮 治痰饮胸痞。


茯苓(三两) 人参(三两) 枳实(二两) 白术(三两) 陈皮(三两)生姜(四两) 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服。


二贤汤 治一切痰饮。


橘皮(一斤) 甘草(四两) 水四升,煮取一升,分温服。


豁痰汤 治一切痰疾。


柴胡(一钱) 半夏(一钱) 枯芩(五分) 人参(五分) 甘草(五分)紫苏(五分) 陈皮(一钱) 浓朴(五分) 南星(五分) 薄荷(五分) 枳壳(五分) 羌活(五分) 姜(三片)


老痰丸 润燥开郁,降火消痰。治老痰凝滞喉间,吐咯难出。


天冬(一两) 黄芩(一两) 海粉(一两) 橘红(一两) 连翘(五钱)桔梗(五钱) 青黛(一钱) 香附(五钱) 芒硝(二钱) 蒌仁(五钱)


研末,炼蜜加姜汁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御爱紫宸汤 解宿酒哕呕,恶心痰唾,不进饮食。


木香(五分) 砂仁(一钱) 白芍(一钱) 檀香(一钱) 茯苓(二钱) 官桂(五分) 藿香(一钱) 陈皮(一钱) 葛根(二钱) 良姜(五分) 丁香(五分) 甘草(五分) 水煎服。


四七汤 治七情郁结,痰涎如败絮,或如梅核,咽之不下,吐之不出。


半夏(二钱) 茯苓(二钱五分) 浓朴(一钱二分) 紫苏(一钱二分) 枣(一枚) 姜(三片)


大川芎丸 消风壅,化痰涎,利咽膈,清头目。


川芎(二两) 薄荷(四两) 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 防风(二两) 细辛(五钱) 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小川芎丸 治膈上痰。


川芎(二两) 大黄(二两) 研末,皂角水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神芎导水丸 治一切热痰郁结。


黄芩(一两) 黄连(五钱) 川芎(五钱) 薄荷(五钱) 大黄(一两)滑石(四两) 黑丑(二两) 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二陈汤 治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恶心头眩。


陈皮(一钱) 半夏(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五分) 姜(三片)


清气化痰丸 治痰热。


半夏 胆星 橘红 枳实 杏仁 蒌仁 黄芩 茯苓(等分) 淡姜汁和丸,每服三钱。


半夏天麻白术汤 治痰厥头痛,四肢厥冷。


半夏(一钱) 麦芽(三钱) 神曲(三钱) 白术(一钱) 苍术(一钱)人参(一钱) 黄 (二钱) 陈皮(一钱) 茯苓(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天麻(六分) 干姜(三分) 黄柏(五分) 研末,每服五钱。


茯苓丸 治痰停中脘,两臂疼痛。


半夏(一两) 茯苓(一两) 枳壳(五钱) 风化硝(二钱五分) 淡姜汁和丸,每服二钱。


【伏饮之症】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泪自出,其人振振身 剧,名


【伏饮之因】水饮不散,伏于胸中,阻其肺气,则痰满喘咳;阻其中气,则吐发;伏太阳表邪外束,则寒热背痛;伏于上焦,阻绝清升之气,则目泪自出;饮伏胃家,胃阳凝塞,不能四布,振振 剧。夫曰吐发,则寒热背痛,可见不发即不吐,不吐即不发矣。以其有饮内伏,故外邪触之即发也。


【伏饮之脉】左脉浮紧,寒邪束饮;寸脉沉弦,上焦阻绝;关脉沉弦,中脘凝塞;沉脉主伏,弦脉主饮,沉弦之脉,伏饮之诊。


【伏饮之治】有寒热则病在表,腰背痛则病在太阳,此内有伏饮,外表有邪,当从表里并治,吐发等表症,故从表散也。


小青龙汤 见前溢饮门。


木防己汤 见前支饮门。


桢按∶以上诸条,《金匮》之论痰饮也,此以脾湿成痰,非比诸痰症,故别之曰痰饮。夫饮者,即停蓄之水饮也;盖痰因火动而成,饮因水寒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