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伏暑

壬申八月,范蔚然,患感旬余,诸医束手。乃弟丽门恳孟英治之,见其气促音微,呃忒自汗,饮水下咽,随即倾吐无余。曰∶伏暑在肺,必由温散以致剧也。盖肺气受病,治节不行,一身之气,皆失其顺降之机,即水精四布,亦赖清肃之权以主之,气既逆而上奔,水亦泛而上溢矣。但清其肺,则诸恙自安。乃阅前服诸方,始则柴、葛、羌、防以升提之,火藉风威,吐逆不已,犹谓其胃中有寒也,改用桂枝、干姜以温燥之,火上添油,肺津欲绝,自然气促音微,疑其阳虚将脱也,径予∶(人)参 (当)归蛤蚧 柿蒂 丁香以补而纳之,愈补愈逆,邪愈不出,欲其愈也难矣。亟屏前药,以泻白散合清燥救肺汤,数服而平。



庄半霞,芝阶中翰之三郎也,闱(旧称试院为闱,闱后,是指参加乡试之后)后患感,日作寒热七、八次,神气昏迷,微 隐隐、医者无策,始延孟英视之。曰∶此平昔饮酒,积热深蕴,挟感而发,理从清解,必误投温补,以致热势披猖若是。询之果三场皆服(人)参,且携枣子浸烧酒入闱。初病尚不至此,因连服羌、防、姜、桂,渐以滋甚。孟英先予白虎汤三剂, 化而寒热渐已。继用大苦寒之药泄其热结,所下黑矢,皆作枣子气。旬日后,予甘润滋濡之法,两月始得痊愈。



栖流所司药陈芝田,于仲夏患感,诸医投以温散,延至旬日,神昏谵妄,肢搐耳聋,舌黑唇焦,囊缩溺滴,胸口隐隐微 ,一望而知其危矣。转邀孟英诊之,脉细数而促。曰∶阴亏热炽,液将涸矣。遂用∶西洋参元参 生地 二冬 知(母) (黄)柏 楝实 石斛 白芍 甘草梢银花 木通 犀角 石菖蒲,大剂投之。


次日复诊,其家人云∶七八日来小溲不过涓滴,昨服药六七个时辰后,解得小溲半杯。孟英曰∶此即转机也。然阴气枯竭,甘凉濡润不厌其多,于前方再加龟板、鳖甲、百合、花粉,大锅煎之,频灌勿歇。如是者八日,神气始清,诸恙悉退,纯用滋阴之药,调治匝月而瘳。予谓孟英学识过人,热肠独具,凡遇危险之候,从不轻弃,最肯出心任怨以图之。如此案八日后神气始清,若经别手,纵使治法不错,而一二帖不甚起色,必规避坚辞,致病家惑乱,谋及道旁,虽不死于病,亦必死于药矣。此在医者之识老心坚,又须病家之善于贤而任之专也,谈何易耶?又闻孟英尝云∶温热液涸神昏,有投犀角地黄等药至十余剂始得神清液复者,因温热案最伙,不暇详录,姑识此以告司人之命者。



姚禄皆,在金陵,适遇大水,继而回杭,途次酷热,患感。顾某诊为湿邪,与桂枝、葛根药三帖,病乃剧。赵笛楼知其误治,连用清解,因见蓝 不肯,承手。迓孟英视之,脉细数而体瘦,乃平昔阴亏,热邪藉风药而披猖,营液得温燥而干涸, 色既绀,危险万分。勉投大剂∶石膏 知母 白薇栀子 青蒿 丹皮 竹叶 竹沥 童溲之药,调以神犀丹。三服,大解下如胶漆, 色渐退,而昏狂遗溺,大渴不已。仍与前方,调以紫雪,数剂,热退神清,而言出无伦,犹如梦呓,或虑其成癫。孟英曰∶痰留包络也。与∶犀角 菖蒲 元参 鳖甲 花粉 竹茹 黄连 生地 木通 甘草为方,调以珍珠、牛黄,始得渐安。改授存阴,调理而愈。



关颖庵,患寒热,医者泥于今岁之司天在泉,率投温燥,以致壮热不休,阮某用小柴胡汤和解治,遂自汗神昏,苔黑舌强,肢掣不语,唇茧齿焦。张某谓‘ 疹不透”,拟进(皂)角刺、荆、蒡。越医指为“格阳假热”,欲以附子引火归元。许芷卿诊知为伏暑,而病家疑便溏不可服凉药,复延孟英诊之,曰∶阴虚之体,热邪失清,最易劫液,幸得溏泻,邪气尚有出路,此正宜乘此一线生机,迎而导之,切勿迟疑。遂与芷卿商投王晋三犀角地黄汤加知(母)、麦(冬)、花粉、西洋参、元参、贝(母)、(石)斛之类,大剂服八九日,甫得转机。续予甘凉充液六、七剂,忽大汗如雨者一夜,人皆疑其虚脱。孟英曰∶此阴气复而邪气解也,切勿惊惶。嗣后果渐安谷,投以滋补而愈。


继有陈菊人明府乃郎,病较轻于此,因畏犀角,不敢服,竟至不救,岂不惜哉!



石诵羲,夏杪患感,多医广药,病势日增,延逾一月,始请孟英诊焉。脉至∶右寸关滑数上溢,左手弦数,耳聋口苦,热甚于夜,胸次迷闷,频吐粘沫,啜饮咽喉阻塞,便溏溺赤,间有谵语。曰∶此暑热始终在肺,并不传经,一剂白虎汤可愈者,何以久延至此也?乃尊北涯,出前所服方见示,孟英一一阅之,惟初诊顾听泉用清解肺卫法为不谬耳。其余温散升提,滋阴凉血,各有来历,皆弗心思,原是好方,惜未中病。而北涯因其溏泻,见孟英君石膏以为治,不敢与服。次日复诊,自陈昨药未投,惟求另施妥法。孟英曰∶我法最妥,而君以为未妥者,为石膏之性寒耳。第药以对病为妥,此病舍此法,别无再妥之方。若必以模棱迎合为妥,恐贤郎之病不妥矣。北涯闻而感悟,颇有姑且服之之意。而病者偶索方一看,见首列石膏,即曰∶我胸中但觉一团冷气,汤水且须热呷,此药安可投乎?坚不肯服。然素仰孟英手眼,越日仍延过诊,且告之故。孟英曰∶吾于是证,正欲发明,夫邪在肺经,清肃之令不行,津液凝滞,结成涎沫,盘踞胸中,升降之机亦窒,大气仅能旁趋而转旋,是一团涎沫之中,为气机所不能流行之地。其觉冷也,不亦宜乎?且余初诊时,即断为不传经之候,所以尚有今日,而能自觉胸中之冷。


若传入心包,则舌黑神昏,才合吴古年之犀角地黄汤矣。然虽不传经,延之逾月,热愈久而液愈涸,药愈乱而病愈深,切勿以白虎为不妥,急急投之为妙。于是方有敢服之心矣。而又有人云∶曾目击所亲某,石膏甫下咽,而命随之,况月余之病,耳聋泄泻,正气已亏,究宜慎用。北涯闻之惶惑,仍不敢投,乃约翌日广征名士,会商可否。比孟英往诊,而群贤毕至,且见北涯求神拜佛。意乱心慌,殊可怜悯。欲与众商榷,恐转生掣肘,以误其病,遂不遑谦让。援笔立案云∶病既久延,药无小效,主人之方寸乱矣。予三疏白虎而不用,今仍赴召诊视者,欲求其病之愈也。夫有是病,则有是药,诸君不必各抒高见,希原自用之愚。古云∶“鼻塞治心,耳聋治肺”,肺移热于大肠,则为肠 ,是皆白虎之专司,何必拘少阳而疑虚寒哉?放胆服之,勿再因循,致贻伊芳戚也。座中顾听泉见案,即谓北涯曰∶孟英“肠热胆坚”极堪倚赖,如犹不信,我辈别无善法也。顾友梅、许芷卿、赵笛楼亦皆谓∶是。疏方∶以白虎加西洋参、贝母、花粉、黄芩、紫菀、杏仁、冬瓜仁、枇杷叶、竹叶、竹茹、竺黄,而一剂甫投,咽喉即利;三服后,各恙皆去,糜粥渐安。乃改甘润生津、调理而愈。予谓此案不仅治法可传,其阐发病情处,识见直超古人之上。



刘廉方,常州名士也。在西湖受暑,移榻于崔仲迁别驾处,医治垂危,庄芝阶舍人,拉孟英往诊之∶裸体昏狂,舌黑大渴,溺赤便秘,脉数而芤。与犀角地黄汤加减服之,神识已清,略能进粥。次日复诊,颇知问答,大有生机,仍处甘凉法以赠之,并嘱伊芳格外谨慎。而越日庄半霞诣孟英偕往诊视,见其目张睛瞪,齿露唇焦,气喘汗出,扬手踯足而不可救药矣,众楚交咻,谓是寒凉药凝闭而然。孟英曰∶病之宜凉宜热,汝辈不知也。脉乃皮里之事,汝等不见也。吾亦不屑为之争辩,惟目瞪唇焦,人所共睹,则其死于何药,自有定论,遂拂衣(而)出。半霞再三请罪。孟英曰∶俗人之见,何足介怀,是非日后自明,于我心无慊焉。第斯人斯病,皆可惜也。既而始知有人主热药以偾事,岂非命耶?仅二载而仲迁病,孟英闻之曰∶殆矣,盖知其阴虚而受暑湿,恐主药者未必能悔悟于前(车)之鉴也。后果闻其广服温补之剂,以致真阴竭绝而死。覆辙相寻,迷而不醒,可哀也矣。



姚雪蕉孝廉之太夫人,年逾花甲,患感两月,医皆束手,始延孟英诊之。身已不能转侧,水饮难于下咽,声音不出,便溺不通。曰∶此热邪逗留不去,津液剥削殆尽。


计其受病之时,正当酷暑,岂即温补是投,但知其虚而不知其病耶?阅前服诸方,惟初手顾听泉从吸受暑邪,轻清开上立治为合法耳。余方非不是起死回生之药,其如与病无涉何?而阮某小柴方服之最多,盖医者执此“和解”之法,谓不犯汗、吐、下三者之险,岂不稳当。病家见其参、胡并用,谓补正祛邪,具一举两全之美,最为上策。孰知和解足少阳传经伤寒之剂,不可以概和各经各气之各病。徒使参、胡升提热邪以上逆,至一身之治节无以清肃下行。而姜、枣温腻湿浊于中焦,致运化之枢机失其灌溉之(敷)布。气机愈窒,津液愈干。和解之汤愈进,而气愈不和,病愈不解。今则虽有良法,而咽喉仅容点滴。气结津枯,至于此极,英雄无用武之地矣。雪蕉昆季力恳挽救。乃疏甘凉清润之方,嘱其不限时刻、不计多寡、频以水匙挑入,使其渐渗下喉。而一日之间,仅灌一小杯许,其病势危,于此可想。直灌至旬余,气机始渐流行,药可服小半剂矣。人见转机之难,不无议论旁生。赖孟英镇静不摇,乃得日以向愈。粥食渐加,惟大解久不行,或以为忧。孟英曰∶无恐也,水到渠成,谷食安而津液充则自解矣。若欲速妄攻,则久不纳谷之胃,尚有何物以供其荡涤哉?至九月下旬,始有欲解之势。孟英连与补气益血之药,尚不能下。


于前方加蜣螂一对,热服即解。凡不更衣者,计及五十日矣。闻者莫不惊异。继以平补善后而痊。



赵铁珊乃郎子善,康康侯之婿也,因事抑郁,凛寒发热,汤某作血虚治,进以归、芎、丹参之类,多剂不效。乃移榻康寓,延孟英诊之,脉涩而兼沉弦以数。然舌无苔,口亦不渴,便溺如常,纳谷稍减。惟左胁下及少腹自觉梗塞不舒。按之亦无形迹。时欲抚摩,似乎稍适。孟英曰∶此阴虚挟郁,暑邪内伏。夫郁则气机不宣,伏暑无从走泄,遽投血药,遂至引之深入,血为邪踞,更不流行。其胁腹不舒,乃其真谛也。第病虽在血,而治宜清气为先,气得布宣,热象必露,瘀滞得行,则厥疾始瘳。子善因目击去年妇翁之恙,颇极钦服。连投清气之药,热果渐壮,谵妄不眠,口干痰嗽。孟英曰∶脉已转为弦滑,瘀血伏邪皆有欲出之机。继此当用凉药清瘀为治。但旁观诧异,事反掣肘,嘱邀顾听泉质之。顾亦云然。遂同定犀角地黄汤加味。而所亲陈眉生、许小琴暨乃兄子勉,皆疑凉药剂重,纵是热证,岂无冰伏之虞?顾为之再四开导,总不聆解。适病者鼻衄大流,孟英笑曰∶真脏获矣。诸公之疑,可否冰释?渠舅氏陈谷人鹾尹云∶证有疑似,原难主药,鼻血如是,病情已露,毋庸再议,径煎而饮之。


次日,衄复至,苔色转黑。孟英曰∶三日不大便,瘀热未能下行也。于前方加滑石、桃仁、木通、海 、竹沥、石斛、银花、知母、花粉之类,又二剂,大便始行,黑如胶漆、三日间,共下七十余次而止。乃去木通、桃仁辈,加西洋参、麦冬以生液。病者疲惫已极,沉寐三昼夜,人皆危之。孟英曰∶听之,使其阴气之来复,最是好机。醒后尚有微热谵语。药仍前法。又旬日,始解一次黑燥大便,而各恙悉退。惟口尚渴,与大剂甘凉以濡之。又旬日,大解甫得复行,色始不黑,乃用滋阴填补而康。



孙位中,患感,症见耳聋,医者泥于少阳小柴胡(汤)之例,聋益甚。孟英视之,曰∶伏暑也。与伤寒治法何涉?改投清肺之药。聋减病安。将进善后法矣。忽一日,耳复聋,孟英诊之,莫测其故,因诘食物,云∶昨日曾吃藕粉一碗。孟英曰∶是矣。肆间藕粉罕真,每以他粉搀混,此必不啻误服小柴胡(汤)一剂。复投整肃肺胃药,寻愈。录此以见其审证周详,所谓无微不入也。



上虞陈茂才,患头痛,三日一发,发则恶寒,多药不效,饮食渐减。或拟大剂姜、附;或议须投金石。葛仲信嘱其质于孟英,察其脉弦,重按则滑,曰∶热暑深入厥阴也,温补皆为戈戟。与∶左金(丸)加(川)楝、(白)芍、(山)栀、桑(叶)、羚(羊角)、丹(皮)、菊(花)、橘(叶)为剂,兼吞当归龙荟丸,三服而减,旬日即瘥。


顾奏云,季秋患感,医作虚治,补及旬日,舌卷痉厥,腰以下不能略动,危在须臾,所亲石诵羲延孟英设死里求生之策。察脉虚促欲绝。先灌“紫雪”一钱,随灌犀角地黄汤两大剂,服下后,厥虽止而舌 满黑,目赤如鸠,仍用前汤。三日间计服犀角两许,黑苔渐退,神识乃清,而呃忒频作,人犹疑其虚也。孟英曰∶营热虽解,气道未肃耳。以∶犀角 元参 石斛 连翘 银花 竹茹 知母 花粉 贝母竹叶,为方服之。次日即下黑胶矢甚多而呃忒止。又三剂,连解胶黑矢四次,舌色始润,略进米饮,腿能稍动,而臀已磨穿矣。予甘凉育阴药,续解黑矢又五次,便溺之色始正。投以滋养,日渐向安。



其弟翰云,患左胯间肿硬而疼,暮热溺赤,舌绛而渴,孟英按脉,细数,径用∶西洋参 生地 麦冬 楝实知母 花粉 银花 连翘 甘草 黄柏等,服旬余而愈。



许自堂令孙子社,患感,延至秋杪,证交二十八日,诸医束手。渠伯母鲍玉士夫人,荐孟英诊之,左部数,右手俨若“鱼翔”,痰嗽气促,自汗螈 ,苔色灰浓,渴无一息之停。垂危若是,而皓首之祖,孀母少妻,相依为命,环乞拯救,甚可悯也。孟英曰∶据脉莫能下手,吾且竭力勉图。第恐一齐众楚,信任不坚,则绝无可望之机矣。其母长跽而言曰∶唯君所命,虽砒鸩勿疑也。于是,先以竹叶石膏汤加减,至五剂,气平嗽减,汗亦渐收,苔色转黑,舌尖露绛。改投∶元参 生地 犀角 石膏知母 花粉 竹叶 银花等药,又五剂,螈渐减,舌绛渐退。彼妇翁召羽士为之拜斗,飞符 水,鼓乐喧阗,病者即谵妄不安,神昏如醉,羽士反为吓退。夤夜速(延)孟英视之,与紫雪钱余,神即清爽,仍用前方,重加竹沥,服八剂,始解黑如胶漆之大便。


而黑苔渐退,右脉之至数始清,惟烦渴不减。令其恣啖北梨,舌才不燥,痰出亦多,又六剂,舌色乃淡,溲出管痛,热邪得从下行矣。凡十二日之间,共服大剂寒凉、已二十四帖,计用犀角三两有奇,而险浪始平。续以前法缓制,服六剂,又解黑矢五次,手足始知为已有。又五剂,筋络之振惕始定,略能侧卧,呓语乃息,渐进稀糜,继灌甘润充其胃汁。七八剂后,渴止知饥,脉皆和缓。又浃旬,谷食乃复。又旬余,便溲之色始正。前后共下黑矢四十余次,苔色亦净,授滋填善后而康。


是役也,凡同道暨许之族人戚友,莫不以为秋冬之交,用药偏寒。况病延已久,败象毕呈,苟不即投峻补,必致失手。既闻鲍夫人云∶归许氏二十余年,目击多人,无不死于温补。此等病曾见之,此等药盖未尝闻也。孰知如此之证,有如此之治,求之古案,亦未前闻,传诸后贤,亦难追步。盖学识可造,而肠热胆坚,非人力所能及,此孟英所以为不世出之良医也。



陈 眉令郎,孟秋患感,医与表散温补,病随药剧,至八月初,渠叔祖陈霭山延孟英视之,目瞪神呆,气喘时作,舌绛不语,便泻稀水、肢搐而厥,人皆以为必死矣。察其脉,弦而实数。乃阴亏肝盛之质,提表助其升逆,温补滞其枢机,痰饮 ,风阳肆横。祷神驱祟,有何益哉?与∶鳖甲 龙(骨) 牡(蛎) 旋(复) 赭(石) (黄)芩 (黄)连 楝(实) 贝(母) 葛(蒲) (竹)茹 胆星 犀(角)羚(羊角)等药,熄风镇逆,清热蠲痰,数帖即平。



龚念匏室,故舍人汪小米之女也。患秋感,服温散药而日重。渠叔母韩宜人,请援于孟英,脉见弦数软滑,苔黑肢 ,疏方用∶沙参 元参 知母 花粉 犀(角) 羚(羊角) (竹)茹 贝(母) 栀(子) 菖(蒲)等药,曰∶亟饵之,否将厥矣。时念匏幂于江南,族人皆应试入场,侍疾者多母党,伊芳叔少洪疑药凉,不敢予服,迨暮,果欲厥矣。众皆皇皇,幸彼女兄为故孝廉金访叔之室,颇具卓识,急煎孟英方灌之,遂得生机。次日复诊,脉较和,一路清凉,渐以向愈。



李竹虚令郎,初秋患感,医闻便溏而止之,乃至目赤谵妄,舌绛苔黄,溲涩善呕,粒米不能下咽。孟英先予∶犀角石膏 竹叶 竹茹 枇杷叶 茅根 知母 花粉 栀子以清之。呕止神清,热亦渐缓。继以承气汤加减,三下黑矢,黄苔始退,即能啜粥。以右关尺迟缓有力,故知有燥矢也。续投甘凉,调理而瘥。



许芷卿之太夫人,秋间患感,连服温散,转为肢厥便秘,面赤冷汗,脉来一息一歇,举家惶惶,虑即脱变。孟英视其舌苔黄腻,不渴,按其胸,闷而不舒;且闻其嗅诸食物,无不极臭。断为暑湿内伏,挟痰阻肺。肺主一身之气,气壅不行,法宜开降。是虚脱之反面也。设投补药,则内闭而外脱。昧者犹以为投补迟疑而不及救,孰知“真实类虚”,不必以老年怀成见,总须以对证为良药。果一剂而脉至不歇,转为弦滑。再服汗止肢和,便行进粥。数帖而痊。方用∶紫菀 白前 竹茹 枳实 旋(复) 贝(母) 杏(仁) (栝)蒌铃 枇杷叶也。



姚小蘅太史令侄女,初秋患寒热而汛适至,医用正气散二帖,遂壮热狂躁,目赤谵语,甚至欲刎欲缢,势不可制。孟英按脉,洪滑且数,苔色干黄,尖绛,脘闷,腹胀拒按,畏明口渴,气逆痰多。予桃仁承气汤加犀角、石膏、知母、花粉、竹沥、甘菊。人谓热虽炽而汛尚行,何必大破其血,而又加极寒之药哉?孟英曰∶叟勿过虑,恐一二剂尚不足以济事。果服两大剂,始得大便,而神清苔化,目赤亦退。改用甘寒以清之,继而又不更衣,即脉滑苔黄而腹胀,更与小承气汤两帖,便行而各恙乃已。数日后,又如此,仍投小承气汤两帖。


凡前后六投下剂,才得波浪不兴,渐以清养而瘳。季秋,适江右上高令孙明府之子沛堂为室。



吴酝香孝廉三令嫒,患感,诸医首以升散,继进温补,至三月下旬,证交三十五日,昏痉谵语,六昼夜不交睫,旬日不沾米饮。许芷卿视之,俨似养云室证,即拉孟英、暨顾听泉、赵笛楼会诊∶脉弦滑而微数,齿不能开,窥其舌缩苔垢。孟英曰∶舌虽卷,舌犹红润,且二便不秘,尚有一线生机未绝也。


揆其受病原不甚重,只因谬治逾月,误药酿成大证,势虽危险,吾侪当竭力援之,第勿再犯一味悖药,事或有济。酝香颇极信从。孟英复询其服侍婢媪曰∶病已逾月,腰以下得毋有磨坏之虞乎?皆曰∶无之。惟数日前易其所遗,略有血渍,必月事之不愆也。孟英颇疑之,嘱其再易之时,留心细察。疏方以∶犀角(四钱) 石菖蒲(两钱) 贝母(二两) 整块朱砂(两许) 竹沥(碗许) 佐以竹叶 竺黄 知母 花粉 元参 旋复 丝瓜络苇茎 银花 鳖甲,调下紫雪丹。


次日,诸君复会,渠母徐夫人即云∶王君明视隔垣,小女腰下果已磨穿,糜溃如。婢媪粗忽,竟未之知也。昨药服后,证亦少减。孟英仍主原方。四服后,夜始眠,痉才息,舌甫伸,苔仍黑。孟英于前方去鳖甲、朱砂。菖蒲,加生地、栀子。数服后,苔转黄,大便黑如胶漆,且有痰色粘液。盖从前大解黄色,似乎无甚大热,不知热由补药所酿,滞于肠胃曲折之地,而不能下行,势必熏蒸于上,致有内陷入脏之逆也。黑矢下而神气渐清,余热复从气分而达,痰嗽不爽,右脉滑搏,孟英主用竹叶石膏汤加减,四剂渐安。而外患痛楚,彻夜呻吟,虽敷以珠黄(散),滋以甘润,未能向愈。孟英令以大蟾蜍治净煮汤,煎育阴充液之药服之,果痛止肌生,眠食渐进,汛事如期而瘳。冬间适张舟甫之子为室。或疑其病虽愈,而过饵凉药,恐难受孕。迨戊申夏,已得子矣。



濮树堂室病,孟英甫为诊愈,而树堂继焉。起即四肢厥逆,脉伏、恶寒、发热、头痛,左为甚。惟口渴,因与葱豉(汤)两帖,热虽退,脉仍伏,四肢冷过肘膝,大解频行。人皆疑为虚寒。孟英曰∶此证俨似阴厥,然独渴饮、溲赤,真情已露,岂可疑于一起即厥,而必定其为寒乎?径投凉解,热果复发,而肢冷脉伏如故。幸病者坚信,服药不疑。至第七日,大便泻出红水,溺则管痛,呕恶烦躁,彻夜不瞑。人更危之。孟英曰∶热邪既已下行,可望转机,以∶白头翁汤加银花、通草、(黄)芩、(白)芍、(竹)茹、滑(石)、知(母)、(石)斛、(山)栀、楝(实)、羚(羊角)之类,投三日,红水始止,四肢渐和,颇有昏瞀谵语。用王氏犀角地黄汤一剂,四肢热而脉显滑数,苔转灰黄,大渴遗溺,病患自述如卧烘箱上。于昨方加入元参、银花、竹叶、生石膏、知母、贝母、(山)栀、(石)斛,服一剂,夜间即安寐,而苔转黑燥。于昨方复加花粉,服一剂热退,而头面汗多,懒言倦寐,小溲欲解不通。诸戚友咸以为危,各举所知,而群医佥云挽救不及,病家皇皇。孟英曰∶此证幸初起即余诊视,得尽力以为死里求生之举,非比他人之病,皆因误治致危。然不明言其险者,恐病家惶惑,而筑室于道傍也。今生机已得,不过邪去而真阴未复,但当恪守余法,自然水到渠成,切勿二三其德,以致为山亏篑。赖有一二知音,竟从孟英议。服∶西洋参 生地 苁蓉 麦冬 (楝)实 芍药 知(母) (石)斛,一剂溺行索粥,再服黑苔退,三服而神清音朗,舌润津回。唯有韧痰不能吐,左偏头痛微。于原方加二至(丸)、桑(叶)、菊(花)、贝(母)、牡蛎,又服五剂,得解硬屎一次,各恙始安,眠食渐适而瘳。



孙某,患感,医投温散,竟无汗泄。延至十一日,始请孟英视之,业已神昏囊缩,面赤舌绛,目不识人,口不出声,胸膈微 ,便泻而小溲不行者,已三日矣。医皆束手,或议大投温补,以冀转机。孟英急止之曰∶阴分素亏,温散劫津,而热邪愈炽,则营卫不行,岂可妄云“漏底”,欲以温燥竭其欲绝之阴乎?曩浦上林先生治余先君(王氏之父亲)之病云∶“泄泻为热邪之出路”。求之不可得者,胡可止也。以∶西洋参 生地 麦冬 丹皮 连翘 生芍(药) 石菖蒲 盐水炒黄连 甘草稍 百合 茯苓 贝母 银花 紫菀为方,一剂即周身微汗而 退,三剂始得小溲一杯而识人,四剂乃得大汗,而身热退,面赤去,茎亦舒,复解小溲二杯。次日于方中减连翘、菖蒲、丹皮、黄连,加知母、葳蕤、竹叶,投之,舌始润,神始清,知渴索水。孟英令将蔗、藜等榨汁频灌勿歇,其汗如雨下者三昼夜始休。于是,粥渐进,泻渐止,溲渐长。前方又去贝母、银花、紫菀,加石斛、龙眼肉,服之痊愈。



朱敦书令正,患感,吴某与表药二帖,发出赤疹,神气渐昏。叶某知其素患耳聋目障,为阴虚之体,改用犀角地黄汤二剂,而遗溺痉厥。始延孟英视之,曰∶虽形瘦阴亏,邪易扰营,幸非湿甚之躯,尚可设法。


但心下拒按,呃逆便秘,是痰热尚阻气分,误服升提,每成结胸,地黄滋滞,实为禁药。今人临症不能详审,往往用非所当用。本年败证甚多,余每见神未全昏,便不甚闭,惟胸前痞结,不可救药而死者,皆升提之误进,或腻滞之早投也。石北涯在旁闻之叹曰∶无怪乎君素以犀角地黄汤奏奇绩,而他人效尤则屡偾事,岂非能与人规矩,不能与人以巧耶?于是以∶犀角 元参 (竹)茹 贝(母) 旋(复) (栝)蒌 枇(杷叶) (紫)菀白前 菖蒲为方,调紫雪,两服。呃逆止,神渐清,而咽痛口渴,乃去紫雪、(白)前、菖(蒲),加射干、山豆根、知母、花粉,吹以锡类散。二日,咽喉即愈,胸次渐舒,疹回热退。去犀角、紫菀、射干、豆根,加银花、栀子、竹叶,海 、凫茈,渐安眠食。唯大解久不行,孟英曰∶腹无痛苦,体虚只宜润养。佐以∶苁蓉、麻仁、当归、生地等药,多服而下。遂愈。



张篪伯纪纲李贵,患感数日,忽然昏厥。比沿途求孟英往视,业已薄暮。主人谓∶“自朝至此,一息奄奄,恐不及灌药矣,实不便屈诊”。孟英曰∶余既来,且视之。见其面色灰黯,戴眼口开,按其脉,尚不绝。


与∶菖蒲、胆星、竹茹、旋复等为剂,和入童溺,调以牛黄至宝丹灌之,覆杯而起。



魏翎谷浼孟英视其郁甥之病,热逾半月,自胸次胀及少腹,痛不可以抚摩,便秘溺赤,舌黑口干,自汗烦躁,六脉弦强无胃。曰∶此恙酷似《伤寒(论)》“大结胸症”,“结胸烦躁”,无药可治。越二日,便行而殁。


孟英曰∶伤寒之邪在表,误下则邪陷而成“结胸”,未经误下,不为结胸。温热之邪在里,逆传于心包,误汗则内闭以外脱,若顺传于胃腑,误汗则盘踞而结胸。前人但云误汗劫夺胃汁,而未及于结胸者,因结胸之症不多见耳,然不可不知,故谨志之。郁某之病,初起,某医用葛根(汤)一剂,继则胡某用柴、葛、羌、防十余剂,酿成是证。



吴忻山之子,素禀虚怯,滋补颇投。医不察其患温发热,佥谓阴虚,竟投腻滞培元之剂,乃至舌黑卷短,唇焦溺赤。孟英一诊,即云不救。顾听泉竭力图维,终不能愈,按虚人受感,每蹈此辙,特录以为戒。



汪左泉,病滞下,昼夜数十行,而即日须补岁考遗才,浼孟英商速愈之策。切脉弦滑,苔黄满布,曰∶易事耳。重用(黄)芩 (黄)连 佐以(山)楂 (浓)朴,送服青麟丸四钱,投匕而痊,略无他恙。



翁嘉顺之母,染温病。孟英诊曰∶高年阴气太亏,邪气偏盛,《玉版论要》云∶“温病虚甚死”。言人之真阴甚虚,曷足以御邪热而息燎原?可虞在两候之期,至十四日果殒。



游左蒋杏泉诊(八月) 伏暑内发,新凉外束,自肺胃干及少阳,先起寒热作潮,继则壮热神蒙,烦渴引饮,胸脘懊 ,脉来弦数而滑,两尺偏大,两关短数,苔黄腻,四支厥逆,两目闷瞀,便溏溲少,以脉参证,惟恐邪郁不达,致上厥下脱之变,拟升提阳明,宣解一法是否如斯,附方即请高明酌正。


羚羊片 葛根 川郁金 柴雪丹(三分,冲) 竹茹 连翘 制川朴 通草 银花露 薄荷梗 新会皮 益元散 车前草


服一剂白 红疹即透,紫雪丹易金斛。


伏天所受之暑者,其邪盛,患于当时;其邪微,发于秋后,时贤谓秋时晚发,即伏暑之病也。是时凉风飒飒,侵袭肌肤,新邪欲入,伏气欲出,以致寒热如疟,或微寒,或微热,不能如疟厘清。其脉必滞,其舌必腻,脘痞气塞,渴闷烦冤,每至午后则甚,入暮更剧,热至天明得汗,则诸恙稍缓。日日如是,必要二、三候外,方得全解。倘调理非法,不治者甚多。不比风寒之邪,一汗而解,温热之气,投凉则安。


拟用清宣温化法,使其气分开,则新邪先解,而伏气亦随解也。然是证变易为多,其初起如疟,先服清宣温化法。倘畏寒已解,独发热淹绵,可加芦、竹、连翘,本法内之半夏、陈皮,乃可删去,恐其温燥之品,伤津液也。其舌苔本腻,倘渐黄、渐燥、渐黑、渐焦,是伏暑之热,已伤其阴,于本法内可加洋参、麦冬、元参、细地治之。倘神识昏蒙者,是邪逼近心包,益元散,紫雪丹,量其证之轻重而用。倘壮热舌焦,神昏谵语,脉实不虚,是邪热归并阳明,宜用润下救津法治之。如年壮体强,以生军易熟军,更为有力。种种变证,务在临证之时,细审病之新久,体之虚实,按法用之,庶无差忒耳。


或问曰∶曾见禹载书中论伏暑,谓三伏之时,以书晒曝烈日之中,随即收藏于笥,火气未散,冬时启笥,触之遂病。今是论中全未言及,得毋遗漏乎?答曰∶子诚刻舟求剑也,此不过偶一有之之证。若此论之,则伏暑之证,专病晒书之家,而无书晒者则不病;专病在冬,而三秋则不病,可发一笑。


周 十四岁 壬戌八月十六日 伏暑内发,新凉外加。脉右大左弦,身热如烙,无汗,胶痰,舌苔满黄,不宜再见泄泻。不渴,腹胀,少腹痛,是谓阴阳并病,两太阳互争,难治之症。拟先清上焦湿热,盖气化湿亦化也。


杏仁泥(三钱) 银花(二钱) 白通草(一钱) 滑石(三钱) 芦根(二钱) 淡竹叶(一钱)生苡仁(钱半) 浓朴(二钱) 大贝母(一钱) 连翘(二钱) 梨皮(二钱)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七日 案仍前。


连翘(二钱) 芦根(二钱) 杏仁泥(钱半) 银花(二钱) 薄荷(八分) 浓朴(钱半) 梨皮(钱半) 桑叶(一钱) 苦桔梗(钱半) 知母(三钱,炒) 鲜荷叶边(一张) 滑石(三钱) 白扁豆皮(二钱)


午一帖,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八日 两与清上焦,热已减其半,手心热于手背,谓之里热,舌苔红黄而浓,为实热。宜宣之,用苦辛寒法。再按∶暑必夹湿,按腹中之痛胀,故不得不暂用苦燥法。


杏仁泥(三钱) 小枳实(钱半) 黄连(钱半,姜汁炒) 木通(二钱) 浓朴(钱半) 黄芩炭(一钱) 广木香(一钱) 栝蒌仁(八分) 广皮炭(一钱) 小茴香炭(钱半) 炒知母(钱半)槟榔(八分)


十九日 腹之痛胀俱减,舌苔干燥黄黑,唇肉色绛,呛咳痰粘。幼童阴气未坚,当与存阴退热。


麦冬(六钱,连心) 丹皮(五钱) 元参(五钱) 沙参(三钱) 炒知母(二钱) 犀角(三钱) 蛤粉(三钱) 杏仁(三钱) 生甘草(一钱) 细生地(四钱) 石膏(四钱)


二十日 津液稍回,宿粪未除,潮热因邪气还表,右脉仍然浮大,未可下,宜保津液,护火克金之嗽。


焦白芍(四钱) 沙参(三钱) 牡蛎粉(钱半) 麦冬(六钱) 柏子霜(三钱) 杏仁粉(二钱) 细生地(六钱) 霍石斛(三钱) 石膏(三钱) 元参(六钱) 犀角(一钱)


煮三杯,陆续服。


二十一日 诸症悉解,小有潮热,舌绛苔黑,深入血分之热未尽除也,用育阴法。


焦白芍(四钱) 天冬(钱半) 柏子霜(三钱) 大生地(五钱) 麦冬(六钱) 丹皮(三钱)沙参(三钱) 炙甘草(二钱) 牡蛎(三钱)


头煎二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二十二日 津液消亡,舌黑干刺,用复脉法。


炒白芍(六钱) 丹皮(四钱) 柏子霜(四钱) 生鳖甲(六钱) 麻仁(三钱) 麦冬(六钱)生牡蛎(四钱) 阿胶(三钱,冲) 大生地(六钱)


头煎二杯,今日服;二煎一杯,明早服。


二十三日 右脉仍数,余邪陷入肺中,咳甚痰艰,议甘润兼凉肺气。


甜杏仁泥(三两) 桑叶(三钱) 菊花(三钱) 苦桔梗(三钱) 麦冬(一两,连心) 玉竹(三钱) 大贝母(三钱) 梨皮(三钱) 细生地(五钱) 沙参(三钱) 甘草(三钱) 丹皮(二钱)


煎四茶杯,分四次服。


二十四日 舌黑苔退,脉仍数,仍咳,腹中微胀。


杏仁粉(三钱) 象贝母(二钱) 郁金(钱半) 茯苓(三钱) 沙参(三钱) 藿梗(二钱)生扁豆(三钱) 丹皮(三钱) 细生地(五钱) 桔梗(二钱) 麦冬(五钱)


头煎三杯,二煎一杯,分四次服。


二十五日 昨晚得黑粪如许,潮热退,唇舌仍绛。热之所过,其阴必伤,与复脉法复其阴。


沙参(三钱) 麦冬(一两) 阿胶(二钱,冲) 炙甘草(三钱) 炒白芍(六钱) 生鳖甲(五钱) 丹皮(三钱) 元参(三钱) 大生地(八钱) 麻仁(三钱) 生牡蛎(五钱)


八碗水,煮成三碗,分三次服。二煎煮一碗,明早服。


二十六日 又得宿粪如许,邪气已退八九,但正阴虚耳,故不欲食,晚间干咳无痰。


大生地(八钱) 阿胶(三钱) 生白芍(五钱) 麻仁(三钱) 炙甘草(三钱) 牡蛎粉(三钱) 沙参(三钱) 麦冬(六钱) 天冬(二钱)


外用梨汁、藕汁、荸荠汁各一黄酒杯,重汤炖温频服。


二十七日 热伤津液,便燥,微有潮热,干咳舌赤,用甘润法。


元参(六钱) 知母(二钱炒) 阿胶(二钱) 沙参(三钱) 麻仁(三钱) 细生地(五钱)麦冬(六钱) 郁李仁(二钱) 梨汁(一杯冲) 地栗汁(一酒杯,冲)


二十八日 伏邪内溃,续出白痧如许,脉较前却稍和,第二次舌苔未化,不大便。


连翘(二钱,连心) 麻仁(三钱) 牛蒡子(三钱,炒研) 炒银花(二钱) 阿胶(钱半)沙参(三钱) 元参(三钱) 生甘草(一钱) 大生地(五钱) 麦冬(六钱)


服此方后,晚间即得大便。


九月初四日 潮热复作,不大便,燥粪复聚,与增液承气汤微和之。


元参(五钱) 细生地(五钱) 麦冬(五钱) 甘草(一钱) 生大黄(二钱)


服此得黑粪如许,而潮热退,脉静。以后一以养阴收功。



陈 二十八岁 左脉洪大数实,右脉阳微,阴阳逆乱,伏暑似疟,最难即愈。议领邪外出法。


生鳖甲(三两) 青蒿(四钱) 桂枝(三钱) 麦冬(八钱) 焦白芍(三钱) 甘草(钱半)沙参(三钱) 丹皮(三钱) 知母(三钱,炒)


三帖即愈。


十四日 伏暑寒热已愈,不食不饥不便,胸中痞闷,九窍不和,皆属胃病。


半夏(五钱) 广皮(钱半) 青皮(钱半) 桂枝(钱半) 郁金(二钱) 生苡仁(五钱) 茯苓(五钱) 党参(三钱)


三帖。


十七日 久病真阳虚则膺痛,余邪化热则口苦,正气不复则肢倦。


西洋参(二钱)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黄芩炭(钱半) 焦白芍(三钱)生姜(二片) 广皮炭(钱半) 炙甘草(钱半) 大枣(二枚)



某 乙丑八月二十二日 不兼湿气之伏暑误治,津液消亡,以致热不肯退,唇裂舌燥,四十余日不解,咳嗽胶痰,谵语口渴。可先服牛黄清心丸,清包络而搜伏邪;汤药与存阴退热法。


细生地(三钱) 麦冬(五钱) 白芍(三钱炒) 甘草(一钱) 沙参(三钱) 生牡蛎(五钱)生鳖甲(五钱) 生扁豆(三钱)


二十四日 暑之偏于热者,误以伤寒足经药治之,以致津液消亡。昨用存阴法,兼芳香开络中闭伏之邪,已见大效。兹因小便赤甚而短,热虽减而未除,议甘苦合化阴气法。


二甲复脉汤,加黄芩(三钱) 如有谵语,其牛黄丸仍服。


二十六日 昨用甘苦合化阴气法,服后大见凉汗,兹热已除,脉减,舌苔尽退,但六脉重按全无,舌仍干燥。议热之所过,其阴必伤例,用二甲复脉汤,重加鳖甲、生甘草八帖。



某 乙丑九月十六日 夏伤于湿,冬必咳嗽。况六脉俱弦,木旺克土,脾土受克则泄泻,胃土受克则不食欲呕,前曾腹胀,现下胸痞,舌白滑,此寒湿病也。而脉反数,思凉思酸,物极必反之象,岂浅鲜哉!急宜戒恼怒,小心一切为要。


半夏(三钱) 旋复花(二钱) 杏仁泥(四钱) 白蔻皮(一钱) 生苡仁(五钱) 滑石(三钱) 郁金(二钱) 茯苓皮(五钱) 通草(一钱)


水五杯,煮两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服,二帖。


十八日 脉数甚,思凉,湿中生热之故。


通草(二钱) 郁金(二钱) 滑石(六钱) 茯苓皮(六钱) 白蔻仁(钱半) 藿梗(三钱)生苡仁(六钱) 半夏(四钱) 杏仁泥(六钱) 小枳实(钱半) 黄芩(二钱)


水八碗,煮三茶碗,渣再煮半碗,分四次服,日三夜一,二帖。


二十日 伏暑必挟火与湿,不能单顾一边。至服药后反觉不快,乃体虚久病,不任开泄之故。渴思凉者火也,得水则停者湿也。


生石膏(六钱) 半夏(三钱) 杏仁泥(六钱) 炒知母(钱半) 蔻仁(一钱) 黄芩(一钱)


煮三杯,三次服,二帖。


二十二日 去蔻仁加∶


通草(钱半) 石膏(四钱) 滑石(四钱) 知母(五分) 藿梗(三钱)


二十七日 饮居右胁,不得卧,格拒心火,不得下通于肾,故嗌干。


杏仁粉(三钱) 苏子(三钱,去油) 小枳实(三钱) 香附(三钱) 广皮(二钱) 旋复花(三钱) 半夏(五钱) 茯苓皮(三钱) 藿梗(三钱)


十月初二日 小便不通,于前方内加∶


滑石(三钱) 通草(钱半) 生苡仁(三钱)


前后共九帖。


初六日 小便已通,于前方内去 滑石 通草 苡仁 服三帖。



巴 二十二岁 面目青黄,其为湿热无疑;右脉单弦,其为伏饮无疑;脘痞胸痛,合之脉弦,其为肝郁无疑。上年夏日曾得淋症,误服六味酸甘化阴,致令其湿热稳伏久踞,故证现庞杂无伦,治法以宣通三焦,使邪有出路,安胃能食为要。


生石膏(八钱) 半夏(五钱) 旋复花(三钱) 滑石(一两) 蚕砂(三钱) 香附(三钱)生苡仁(五钱) 茯苓皮(五钱) 郁金(三钱) 通草(二钱) 杏仁泥(三钱) 萆 (四钱)


初六日 其人本有饮症,又加内暑外凉,在经之邪,似疟而未成,在腑之邪泄泻不止,恐成痢疾,急以提邪外出为要。按六脉俱弦之泄泻,古谓之木泄,即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况加之寒热往来乎?六脉俱弦,古谓脉双弦者寒也,指中焦虚寒而言,岂补水之生熟地所可用哉!


现下寒水客气,燥金司天,而又大暑节气,与柴胡二桂枝一法。


柴胡(六钱) 炙甘草(一钱) 桂枝(三钱) 黄芩(二钱) 半夏(六钱) 生姜(三钱) 焦白芍(二钱) 大枣(二钱) 藿梗(三钱) 广皮(二钱) 青蒿(二钱)


寒热止即止。


初八日 寒暑兼受,成疟则轻,成痢则重。前用柴胡二桂枝一法,现下面色青,热退,痰多而稀,舌之赤者亦淡,脉之弦劲者微细,不渴,阳虚可知,与桂枝柴胡各半汤,减黄芩加干姜。


桂枝(二钱) 半夏(六钱) 柴胡(三钱) 黄芩(一钱,炒) 白芍(钱半,炒) 生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生姜(五钱) 大枣(三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


初九日 内暑外寒,相搏成疟,大便溏泄,恐致成痢。口干不渴,经谓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合之腹痛则更可知矣。仲景谓表急急当救表,里急急当救里。兹表里无偏急象,议两救之。救表仍用柴胡桂枝各半法,以太、少俱有邪也;救里与理中法。


桂枝(四钱) 黄芩炭(二钱) 生苡仁(五钱) 白芍(二钱,炒) 干姜(三钱) 炙甘草(钱半)川椒炭(三钱) 柴胡(四钱) 良姜(二钱) 半夏(六钱) 白蔻仁(钱半) 生姜(五钱) 大枣(二个)


初十日 昨用两救表里,已见小效,今日仍宗前法而退之,脉中阳气已有生动之机故也。不可性急,反致偾事。


桂枝(三钱) 黄芩(钱半,炒) 浓朴(二钱) 白芍(二钱,炒) 干姜(二钱) 炙甘草(钱半)川椒炭(二钱) 柴胡(三钱) 煨草果(一钱) 半夏(六钱) 生姜(五钱) 大枣(二个)


十一日 内而痰饮蹯踞中焦,外而寒暑扰乱胃阳。连日已夺去成痢疾之路,一以和中蠲饮为要。盖无形之邪,每借有形质者以为根据附也。


青蒿(三钱) 小枳实(三钱) 黄芩炭(钱半) 杏仁泥(三钱) 茯苓皮(五钱) 柴胡(三钱)半夏(一两) 广皮(二钱) 白蔻仁(钱半) 生苡仁(五钱) 桂枝(三钱) 炒白芍(二钱) 生姜(三片)


十二日 杂受寒暑,再三分析,方成疟疾,寒多热少,脉沉弦,乃邪气深入,与两分阴阳之中偏于温法。


青蒿(三钱) 半夏(八钱) 槟榔(一钱) 柴胡(三钱) 浓朴(三钱) 良姜(二钱) 黄芩炭(钱半) 枳实(二钱) 藿梗(三钱) 生姜(五片) 栝蒌皮(二钱) 大枣(二个)


十四日 寒热少减,胸痞甚,去甘加辛,去枣加生姜。


十六日 脉弦细,指尖冷,阳微不及四末之故。兼之腹痛便溏,痰饮咳嗽,更可知矣。以和胃阳,温中汤,逐痰饮立法。


半夏(六钱) 良姜(二钱) 杏仁(三钱) 川椒炭(三钱) 干姜(二钱) 炒广皮(三钱)桂枝(三钱) 蔻仁(二钱) 生苡仁(五钱) 生姜(三片)



张 十七日 伏暑酒毒,遇寒凉而发,九日不愈,脉缓而饮,滞下,身热,谵语,湿热发黄,先清湿热,开心包。


茵陈(五钱) 茯苓皮(五钱) 黄连(二钱) 栀子炭(二钱) 通草(一钱) 黄柏炭(三钱)滑石(五钱) 生苡仁(三钱) 黄芩(三钱)


十八日 热退,滞下已愈,黄未解。


茵陈(三钱) 黄连(八分) 茯苓皮(五钱) 滑石(五钱) 栀子炭(三钱) 杏仁(三钱)黄柏炭(三钱) 通草(一钱) 灯草(一钱) 萆 (三钱)


十九日 黄亦少退,脉之软者亦鼓指;惟舌赤、小便赤浊,余湿余热未尽,尚须清之。


茯苓皮(五钱) 茵陈(四钱) 生苡仁(三钱) 黑栀子(三钱) 杏仁(三钱) 黄柏炭(二钱) 半夏(三钱) 黄连(八分) 广皮炭(二钱) 萆 (三钱) 滑石(五钱)


二十日 黄退,小便赤浊,舌赤脉洪,湿热未净。


滑石(五钱) 栀皮(二钱,炒) 萆 (三钱) 黄连(一钱) 海金砂(三钱) 半夏(三钱)



王 二十八岁 乙酉三月二十日 上年初秋伏暑,午后身热汗出,医者误以为阴虚劳损,不食,胸痞,咳嗽,舌苔白滑,四肢倦怠,不能起床。至今三月不解,已经八月之久,深痼难拔,勉与宣化三焦,兼从少阳提邪外出法。


桂枝(三钱) 蔻仁(二钱) 黄芩(二钱,炒) 青蒿(三钱) 茯苓皮(五钱) 滑石(六钱)苡仁(五钱) 半夏(五钱) 杏仁(四钱) 广皮(三钱) 通草(一钱)


此药服二帖,能进饮食;服四帖,饮食大进,即能起行立。后八日复诊,以调理脾胃而愈。



李 十八岁 十一月初九日 伏暑如疟状,脉弦数,寒热往来,热多于寒,解后有汗,与青蒿鳖甲汤,五帖而愈。



金氏 三十岁 乙酉四月二十二日 上年伏暑,寒热时发如疟状,以通宣三焦立法,补水补火皆妄也。


杏仁(三钱) 藿梗(三钱) 蔻仁(五钱) 茯苓皮(五钱) 苡仁(五钱) 半夏(四钱) 青蒿(八分) 炒黄芩(二钱) 生姜(二钱) 大枣(二个)


服四帖。


初二日 伏暑愈后,以平补中焦为要,仍须宣通,勿得粘滞。


半夏(三钱) 莲子(五钱,去心皮) 广皮(二钱) 益智仁(一钱) 茯苓(五钱) 生姜(三片) 生苡仁(五钱)



某 九月二十四日 初因肝郁,继因内饮招外风为病,现下寒热如疟状。又有伏暑内发,新凉外加之象,六脉弦细而紧,两关独大而浮,厥阴克阳明,医者全然不究病从何来,亦不究脉象之是阴是阳,一概以地黄等柔药补阴,以阴药助阴病,人命其何堪哉。势已沉重,欲成噎食反胃,勉与两和肝胃,兼提少阳之邪外出法。


桂枝(三钱) 蔻仁(二钱) 川椒炭(二钱) 青蒿(一钱) 苡仁(三钱) 杏仁(三钱) 半夏(六钱) 香附(三钱) 生姜(四钱) 广皮(三钱) 旋复花(三钱)


二十八日 寒热减半,呕止,舌苔满黄,但仍滑耳,于前方内加∶


黄芩(二钱,炒)


再服四帖,如一二帖内寒热止,去青蒿。若舌苔干燥,腹痛止,去川椒,加茯苓(五钱)


十月初六日 伏暑已解七八,痰饮肝郁未除,下焦且有湿热。


杏仁(四钱) 旋复花(三钱) 通草(一钱) 蔻仁(三钱) 香附(三钱) 萆 (五钱) 苡仁(五钱) 半夏(五钱) 蚕砂(三钱) 茯苓皮(五钱) 广皮(二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数帖痊愈。



陶 五十八岁 乙酉九月十八日 伏暑遇新凉而发,舌苔HT 白,上灰黑,六脉不浮不沉而数,误与发表,胸痞不食,此危证也。何以云危?盖四气杂感,又加一层肾虚,又加一层肝郁,又加一层误治,又加一层酒客中虚,何以克当!勉与河间之苦辛寒法,一以宣通三焦,而以肺气为主,望其气化而湿热俱化也。


杏仁(四钱) 郁金(三钱) 藿香叶(三钱) 蔻仁(三钱) 黄芩(三钱) 黄连(一钱) 苡仁(五钱) 滑石(五钱) 半夏(五钱) 茯苓皮(五钱) 通草(一钱) 广皮(三钱)


二十三日 舌之灰化为黄,滑而不燥,唇赤颧赤,脉之弦者,化而为滑数,是湿与热俱重也。


杏仁泥(五钱) 茯苓(六钱) 木通(五钱) 蔻仁(三钱) 茵陈(五钱) 苡仁(五钱) 黄连(二钱) 滑石(一两) 黄柏炭(四钱)半夏(五钱)


二十六日 伏暑舌之灰者化黄,兹黄虽退,而白滑未除,当退苦药,加辛药,脉滑甚,重加化痰,小心复感要紧。


杏仁(五钱) 郁金(三钱) 滑石(一两) 蔻仁(三钱) 藿梗(三钱) 苡仁(五钱) 枳实(三钱) 半夏(一两) 黄柏炭(三钱) 广皮(三钱) 茯苓皮(六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


十月初二日 伏暑虽退,舌之白滑未化,是暑中之伏湿尚存也,小心饮食要紧。脉之滑大者已减,是暑中之热去也。无奈太小而不甚流利,是阳气未充,不能化湿,重与辛温,助阳气,化湿气。


杏仁泥(五钱) 广皮(五钱) 半夏(六钱) 蔻仁(三钱) 益智仁(三钱) 川椒炭(三钱)苡仁(五钱) 干姜(三钱) 木通(三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以舌苔黄为度。


初六日 伏暑之外感者,因大汗而退,舌白滑苔,究未能化黄,前方大用刚燥未除也,务要小心饮食,毋使脾困。


杏仁泥(四钱) 煨草果(八分) 益智仁(三钱) 蔻仁(三钱) 茅术炭(三钱) 半夏(五钱) 苡仁(五钱) 广皮炭(五钱) 浓朴(二钱) 茯苓皮(五钱) 神曲炭(三钱)



王氏 二十二岁 二月二十六日 伏暑咳嗽寒热,将近一年不解,难望回生,既咳且呕而泄泻,勉与通宣三焦,俾邪有出路,或者得有生机。何以知其为伏暑而非劳?瘵劳之咳,重在丑寅卯木旺之时,或午前,或终日,湿家之咳,旺在戌亥子。劳之寒热后无汗,伏暑寒热如疟状,丑寅卯阳升,乃有汗而止。劳之阴虚身热,脉必芤大,伏暑之脉,弦细而弱。故知其为伏暑而非劳瘵也。再左边久不着席,此水在肝也。


生苡仁(五钱) 广皮(三钱) 蔻仁(二钱) 半夏(五钱) 茯苓皮(五钱) 郁金(一钱)青蒿(八分) 香附(三钱) 桂枝(三钱) 旋复花(三钱) 生姜(三片) 大枣(二个)


煮三杯,分三次服。


此方服四帖,寒热减,去青蒿,又服十帖,后健脾胃收功。



裘 四十岁 乙酉八月初五日 酒客中虚湿重,面色滞暗,业已有日,现下又感伏暑新凉,头胀便溏,舌白滑,脉弦细,中虚寒湿可知,不能戒酒,断乎病不除根。盖客症易除,久病伏湿虚寒难退也。


杏仁(三钱) 广皮(五钱) 藿梗(三钱) 苡仁(一两) 半夏(六钱) 黄芩炭(六钱) 蔻仁(三钱) 茯苓(一两) 青蒿(二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头胀除去青蒿,服七帖愈。



周 五岁 本系伏暑,误以为风寒挟食,发表消导难进,致邪气深入下焦血分,夜热早凉,与煎厥瘅疟相似。食减脉大,汗多便结,先与救阳明之阴。


梨汁(一酒杯) 藕汁(一酒杯) 鲜芦根汁(半酒杯) 荸荠汁(一酒杯) 元参(五钱) 连心麦冬(五钱)


三帖。


人受暑热之毒.栖伏三焦肠胃之间.久久而发者.为伏暑.如霍乱吐泻.发于秋间.以及疟痢等证.又如昔人云.三伏之时.以夏晒曝烈日之中.随即收藏于笥.火气未散.冬时启笥.触之遂病.明者细询其因.以香薷饮服之立愈.


伏暑霍乱腹痛泄泻.正气散.身热足冷.势危者.五苓散下来复丹.


凡暑气流行,自小暑至三伏,炎威赫奕烁石流金。若中秋前,骄阳炽盛,尚有残暑,人当其境,自汗泄肌,精神脱落,邪从口鼻吸受,伏于膜原,即发者为伤暑中暑,前已略论之矣。


遇时不发,直至初冬,或交冬至一阳来复,始欲泄者,名曰伏暑。其见症也,身热或肢热,或咳嗽痰血;又感新寒或鼻衄牙宣,暑邪已入血分,心烦少寐,自汗淋漓,气短无力,脉细如丝,重按不散,渴思冷冻饮料,小便秽赤等症,虽当寒月,重裘被体,总用凉剂,加补肺之品,如生脉白虎汤;又如滑石、连翘、白金汁、银花露、西瓜翠、白通草、北沙参、麦冬之类,亦可采用。若伏邪已入血分,非黄连不治,佐宜丹皮、白芍、鲜生地之类,可随症配入。


一人周姓,年逾三旬,孟冬患身热,自汗如雨,不饥不纳,形软不能起坐,一医用龙牡、归、地,养血摄敛,病日加重。延予诊视,面色惨淡无神,脉细欲绝,乃问思冷冻饮料否?答曰∶欲而家人不许。又令人倾其溺器,气秽而赤,病者又述不得安寐,已十昼夜矣。予曰∶此伏暑症也。方中须用人参,病家业断以无力为辞。予曰∶不用亦可,但非经一月,则不能行立奈何?曰∶得保无虞为幸,迟起亦所愿耳。方用白虎汤,加∶北沙参(四钱) 麦冬(二钱)


一服汗收,酣寝一夜,半日,诸患霍然,后果调匝月始愈。


此症昧者多有误认阳虚阴症,用温补者,祸不旋踵。观此篇亦可了了。



谈(左) 热势日轻暮重,热起之际,懊烦闷乱,神识模糊,目赤颧红,而所饮之汤,独喜沸热,烦甚则气逆似喘。脉闷数不扬,舌红苔白浓而罩灰黑。此暑热之气,从内熏蒸,而湿热之气,从外遏伏。所以暮重者,以湿为阴邪,旺于阴分也。湿性弥漫,清窍被其蒙蔽,是以神情糊乱。肺为华盖,热蒸湿腾肺当其冲,是以气逆似喘。深恐热势复起,而神昏暴喘。勉拟辛开其湿,苦泄其热,参以豁痰。总望抑郁之邪湿得开,方为转机之境。


制半夏(一钱五分) 生薏仁(四钱) 南星(二分) 赤猪苓(各二钱) 橘红(一钱) 川连(三分干姜五分同炒)光杏仁(三钱) 蔻仁(七分) 枳实(炒一钱五分) 栝蒌仁(四钱) 玉枢丹(二分) 石菖蒲(须九节四分)广郁金(六分后三味研极细末薏仁橘红汤送下)


【二诊】 昨日热起势较平定,神识亦未昏糊,今晨及午自觉甚舒,下午渐又烦闷。所最甚者,中脘之上,心胸之间,似觉一团结聚,于是欲呻不能,欲嗳不得。将寐之际,辄作惊跳。频渴欲饮,虽极沸之汤,不嫌为热。此痰湿蕴结,上焦之气郁痹不宣。脉较数,苔略化,似有松动之机。但极盛之时,虽略转机,尚难足恃,神昏发痉,当预防也。


淡干姜(五分) 广皮 蔻仁 槟榔皮 赤白苓 枳实 川连(二分) 香附 竹茹 薏苡仁 制半夏 川朴


另胆星五分,菖蒲五分,郁金二钱,黑丑二分,研为细末两次调服。如服药后仍昏,加郁金菖蒲桔梗滑石通草。


【三诊】 胸膺臂膊,发出赤疹隐约,尚是发泄于外者少,郁结于里者多,所以热势减轻而仍起伏。烦闷频渴,渴不多饮,虽极沸之汤,不嫌为热。良以湿热郁遏,津液不能布散于上,不得不引外水以济其急,与热烁津枯者不同。脐下板满,按之作痛。痰气阻府,里气郁遏,表气难宣,势不能以斑疹忌下为例。脉数糊滞,苔白罩灰。还恐内闭神昏,而发痉厥。再辛以开,苦以泄,缓下痰积,以备商进。


干姜(五分川连三分同炒) 广郁金(明矾三分化水磨七分冲) 制半夏(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五分) 桔梗光杏仁(二钱) 竹二青(生姜汁炒) 荆芥 橘红 香豉 礞石滚痰丸(三钱佛手薏仁汤先服)


滚痰丸服下,仍然四肢发冷,大便未解,用竹沥达痰丸三钱,橘红一钱,胆星三分,二味煎汤送下。



盛(幼) 暑与湿合,湿重暑轻者为湿温。身热起伏,屡次得汗,热仍不解,口腻渴不多饮,渐致迷蒙多睡,耳窍不聪,胸项间痱疹密布。脉形糊滑,苔虽不浓,而舌质滑白。似属邪与湿蒸,熏蒸之气,弥漫胸中,所以时多迷睡。浊占清位,清窍不宣,所以耳聋不聪。恐由湿而蒙,由蒙而闭。即请商裁。


香豉(三钱) 杏仁(三钱) 广郁金(一钱五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生薏仁(三钱) 桔梗(一钱)白蔻仁(三分) 滑石块(三钱) 猪苓(二钱) 云茯苓(三钱) 僵蚕(二钱) 鲜佛手(一钱) 通草(七分)



某(左) 热盛之时,心胸窒闷,则呼吸之气,有出无入,呼吸烦扰,刻刻欲厥。而脉虽数,甚觉沉细,苔虽浊多半白腻,舌心黑,仍属浮灰。安有如此烦热,已经旬日,而不克化火者。显系中阳不足,而痰湿郁遏。叠进辛开,胸间喘呼,虽得稍平,脉转糊滑,苔白转黄,颧红目赤,稍一交睫,辄觉惊跳。此湿蒸成痰,热郁成火。亟为清泄,参以化痰,俾免痉厥。事济与否,非所敢知也。


羚羊角(先煎二钱) 黑山栀(三钱) 广郁金(明矾水磨五分冲) 枳实(一钱炒) 九节石菖蒲(五分)制半夏(三钱) 益元散(三钱包) 鲜竹茹(一钱五分) 陈胆星(七分)


【二诊】 前进直清肝胆,大势稍定,略能安寐,懊烦扰乱,亦稍退轻。脉数较爽,舌苔焦黄亦化。但热仍起伏,起则依然烦扰,面赤目红。舌绛苔黄,赤疹密布。肌表之风,三焦之暑,太阴之湿,悉经化火,充斥三焦。


非大苦不足以泄热,非大寒不足以胜热也。


雅连(五分) 犀尖(五分磨) 连翘(二钱) 郁金(一钱五分) 竹叶心(三十片) 益元散(三钱包)淡黄芩(一钱五分) 粉丹皮(二钱) 黑山栀(三钱) 杏仁(三钱) 栝蒌仁(三钱) 鲜荷梗(二尺)



夏(左) 风热感受于上,伏暑窃发于内,胃气闭郁,阳郁不伸。发热甚重。暑蒸湿动,热与湿合,熏蒸肺胃,遂致咳嗽气逆如喘。痰多稠浓,有时带红,左胁肋作痛,唇焦口渴欲饮。舌红苔黄,隐然有霉燥之意,脉数浮弦。风为阳邪,本易化火,伏暑既深,尤易化热,两邪相并,化热生火,上迫肺金,阴伤络损,所以左胁为之作痛也。症方五日,邪势正炽,有昏喘之虞。拟和阴肃肺,导热下行,即请商裁。


煨石膏(五钱) 盐半夏(六分) 川贝母(二钱) 光杏仁(三钱) 大天冬(三钱) 冬桑叶(一钱五分)冬瓜子(五钱) 生薏仁(四钱) 通草(一钱) 滑石(三钱) 芦根(一两) 竹叶(十六片)


以滑石芦根汤代茶


【二诊】 和阴肃肺,导热下行,唇焦舌霉口渴俱减,热势略和。而气逆咳嗽,仍然不定,痰红青绿之色虽退,而痰多盈碗,胸膺胁肋俱觉作痛,不能转侧。火迫金伤,液滞为痰,络气因而不宣。症起六日,热方炽甚,恐络气闭阻,降令不行,而喘甚生变。拟降肺化痰宣络。即请商裁。


广郁金(四分) 盐橘络(一钱) 光杏仁(去尖打三钱) 滑石(三钱) 通草(一钱) 马兜铃(一钱五分)旋复花(二钱猩绛包扎) 冬瓜子(四钱打) 枳壳(四钱) 生薏仁(四钱) 青葱管(二茎) 青芦尖(一两)


以冬瓜子煎代茶。



金(童) 外感风邪,引动伏暑。发热得汗不解,面色带红,微作恶心,胸闷不寐。脉数糊滑,苔白粘腻。外感之邪,才从汗解,而伏暑内发,夹湿熏蒸,蕴于肺胃,症方两日,势甚炽张。以泄化为法。


光杏仁(去尖打三钱) 六一散(三钱包) 桔梗(一钱) 枳壳(一钱) 通草(一钱) 薄橘红(一钱)大连翘(三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广郁金(一钱五分) 范志曲(二钱炒) 生薏仁(四钱) 炒竹茹(一钱) 鲜佛手(一钱)



温明远 微寒热甚,热在心胸,肌表并不炙手,一味烦懊,邪气交会于中宫,恶心欲呕。脉忽大忽小忽歇,舌苔白 。此伏暑之邪,为湿所抑,不能泄越。虽有津气,不克上承,所以恶燥喜润也。与云瞻先生议流化气湿,参以芳香破浊法。


郁金(磨冲七分) 白桔梗(一钱) 制半夏(三钱) 广藿香(三钱) 橘红(一钱) 大腹皮(三钱)杏仁泥(三钱) 白蔻仁(七分研后入) 炒竹茹(一钱) 玉枢丹(四分研先调服)


【二诊】 稍稍得寐,胃府略和之象。烦闷虽甚,较昨稍安。但脉仍歇止。频渴欲饮,饮则呕吐。气湿未能流化,清津安能上供。燥也,皆湿也。从昨法参入苦辛合化。


制半夏(三钱) 橘红(一钱) 蔻仁(七分后入) 郁金(一钱五分) 石菖蒲(五分) 川雅连(姜汁炒一分) 赤白苓(三钱) 香豆豉(三钱) 淡干姜(四分炒黄) 桔梗(一钱) 木猪苓(二钱) 广藿香(一钱五分)


【三诊】 辛开苦降,气通汗出。其郁遏亦既开矣,其脉气宜如何畅爽,而乃闷细如昨,右部仿佛沉伏。汗收则烦懊复盛,汗出之际,肌肤发冷。足见闭郁欲开而未能果开,卫阳已经亏损。内闭外脱,可虞之至。


勉拟连附泻心法。以备商榷。


人参须(另煎冲四分) 川雅连(五分炒) 制半夏(三钱) 益元散(三钱绢包) 茯苓(三钱) 制附子(三分) 淡黄芩(一钱五分) 竹茹(姜汁炒一钱)


【四诊】 昨进连附泻心法,烦懊大定,渴亦大退,汗稍出不至淋漓,肤冷较温。六脉皆起。但仍歇止。足见正虚邪郁,营卫几不相续,虽为转机,还怕里陷。


川雅连(五分炒) 黑草(三分炙) 吉林大参(一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熟附片(三分) 淡黄芩(酒炒一钱五分)茯苓(三钱) 白粳米(一撮煎汤代水)


按师云、此际舌苔,业已抽心,中虚极矣。(清儒附志)


【五诊】 同汪艺香合参方,案未录。


人参须(另煎冲一钱) 炙黑草(五分) 炒白芍(三钱) 辰拌块滑石(五钱) 龟板(六钱炙打)制半夏(三钱) 陈皮(一钱) 熟附片(五分) 鲜佩兰(一钱五分) 辰拌茯苓神(各三钱)姜汁炒竹二青(二钱) 僭加姜汁炒川连(五分) 淡干姜(三分)


此际舌苔,不特抽心,而且色绛,气虚阴亦虚矣。


【六诊】 此方服后,脉之细涩,转为弦滑,舌之剥痕,已被浊苔满布,未始不为退象。同汪君议方。


人参条(一钱) 茯苓神(各三钱) 炙黑草(六分) 龟板(六钱炙) 广皮(一钱) 制半夏(三钱)鲜佩兰(一钱五分) 川熟附(五分) 辰拌滑石块(五钱) 炒白芍(一钱五分) 姜汁炒竹茹(一钱)加姜汁炒川连(五分)


【七诊】 服后寒热日重,起伏依然,痰粘舌腻。气阴渐复,暑湿究未达化故耳。


人参须(一钱) 茯苓神(各三钱) 陈皮(一钱五分) 制香附(三钱) 藿香(三钱) 淡干姜(五分)制半夏(三钱) 粉猪苓(二钱) 姜汁炒竹二青(一钱) 建泽泻(一钱五分)


【八诊】 寒热虽不甚盛,而仍有起伏。大波大折之余,邪热与湿,不能遽楚,不问可知。所可异者,脉又转细,神情亦少爽利,胸闷不舒,时仍有烦懊情形。当其脉见歇止,甚至隐伏,其时进以连附泻心,脉即顿起,数日甚属和平。撤龟甲,脉未变。撤草彻芍,脉亦未变。昨方之中,补中气,扶中阳,并未撤防,而脉情转异。谓是气不足而不能鼓舞,则参须虽为大参之余气,其时隐伏之脉,尚足以鼓之而出,今竟不足以保守旧地,于情于理,有所不通。细询其今日咯吐之痰,不及昨日之多,倦睡较昨为甚,是否上中两焦之湿热未清,弥漫于中,遮蔽脉道,不能鼓舞。质之艺香先生,以为何如。并请云瞻老宗台定夺。


制半夏(三钱) 广藿香(三钱) 淡干姜(六分) 大腹皮(二钱) 广橘红(一钱) 猪茯苓(各二钱)白蔻仁(研末三分冲服四分后入) 川雅连(重姜汁炒二分) 郁金(一钱五分) 泽泻(一钱五分)


【九诊】 气湿开通,脉歇及数象皆退,大便畅行。胃气将起,惟祈谨慎。艺香先生商定。


赤白苓(辰砂拌各三钱) 粉猪苓(二钱) 香豆豉(一钱五分) 佩兰叶(一钱五分) 制半夏(二钱) 广藿香(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新会皮(一钱) 生米仁(三钱) 杏仁泥(三钱) 檀香(二钱劈)


改方去豉檀,加益元散四钱,枳壳一钱五分,炒竹茹一钱。



陈(右) 伏邪晚发,湿重邪轻,邪从汗泄,湿蕴未化,热退胸宽之后,粘腻之痰未净,饮食不慎,浊痰蕴聚,熏蒸复热,中脘痞满难舒。昨忽于脐上脘下突起一条如梗,作痛异常,按之摩之,其形较软。刻下痛势暂定,而形梗之处,按之跳动,心胸之间, 作酸,滴水入口,亦觉阻碍。脉象弦滑,舌红苔白而浮。良由脾胃为浊痰所遏,胃土不能通降,脾土不克运旋,遂致肝藏之气,不能疏泄,浊气阻而不行,突起一条,以冲脉起于气街,而贯于胸中故也。胸中作酸,以曲直作酸也。今水湿之邪,干犯土位,肝木之气,郁于土中,诚恐气郁之极,而暴伸为喘,不可不虑。兹拟苦辛通降法,疏其土滞,而木之郁者,或由此条达,然不易也。备商。


川雅连(三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云茯苓(三钱) 炒黄淡干姜(五分) 薤白头(三钱)整砂仁(四粒) 姜汁炒竹茹(一钱) 盐水炒橘皮(一钱) 生姜汁(二匙冲)


【二诊】 苦辛合化,通降阳明,中脘略舒,稍能安谷。然脐之偏右,有形攻筑,心中嘈杂,呕吐痰涎。询悉日前曾吐青绿之色。今诊左寸细弱,关部弦滑,尺中小涩,右寸濡软,关尺虚弦,重取竟空豁无根。此中气虚微之兆。中无砥柱,肝木之气,自得摇撼其中州,此所以为嘈为杂也。木无土御,肝浊自得上泛,所以呕恶,为吐青绿之色。木郁土中,故肝病而聚形偏右。种种见端,皆由病伤根本而来,右脉空豁,即是木无胃气,大为可虑。勉拟六君以扶持胃气,合梅连煎出入,以泄胃浊而柔肝木。备商。


人参须 制半夏 川雅连 开口川椒 于术炭 新会红 云茯苓 广木香 炙乌梅肉 砂仁末


【三诊】 扶持胃气,兼泄胃浊而柔肝木,胃纳略有起色,吐水嘈杂,较前大减,结块攻撑已定。特饮食仍难多进,多进则中州仍觉痞满,痰犹上涌。脉象稍觉粘指,然仍涩数。此胃气既已空乏,胃阴亦已耗伤,虽见转机,尚难深恃也。仿戊己汤出入,参入甘寒益阴之品。备商。


人参须 东白芍 上广皮 杏仁 白蒺藜 于术炭 金石斛 制半夏 茯苓 鲜竹茹 左金丸


【四诊】 呕吐嘈杂已止,稍能安谷。特块之攻撑虽定,而不能泯然无形,所以于聚形之处,气分总觉窒滞。脉象濡细而涩,舌光无苔。良由气阴并亏,肝木之气,与平索之饮气互结。大便两旬未行,亦脾土不能鼓舞运旋耳。衰羸之症,尚未稳当。


人参须 甜杏仁 整砂仁 金石斛 橘白 半夏曲 云茯苓 白蒺藜 白芍 于术 上徭桂(研末饭丸先服)


【五诊】 呕恶全定,大便亦行,胃纳渐次加增,聚形已泯然无迹,攻撑亦止,音声稍振。虽属转机之象,但小溲作酸,脉尚细涩,舌苔薄白而 ,时犹嘈杂。良以中气未复,肝虚撼扰,肾阴亦亏,气化不及州都。大节恰临,还有意外之虞。


人参须 白归身 浓杜仲 川断肉 炒杞子 姜汁炒大熟地 上徭桂 炒山药 淮小麦 黑大豆 萸肉炭 牛膝炭


【六诊】 诸恙已退,惟尚有嘈杂之意,谷食较寻常所少无几。然匝月以来,仅能转侧不假于人,而仍未能起坐,偏左头颊作痛。脉濡而滑,左部细弱,舌淡少华频渴。正合内经谷入多而气少之例,其为血液衰脱,不及告复,确然可见。仿复脉法。


人参须 大麦冬 火麻仁 上徭桂 牛膝炭 炙甘草 炒杞子 淮小麦 制洋参 炒生地 真阿胶 炮姜炭 萸肉炭



某 伏邪晚发,热甚寒微,经水适来适断,冲脉气阻。夫冲脉起于气街,布散于胸中,此响彼应,遂致中州痞满,痰湿停聚,哕恶呕吐,自觉中脘之间,似有一团凝结,滴水入口,皆聚于此。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水火交通,才得成寐。今中州阻痹,则水火相济之道路,阻隔不通,坎离不接,彻夜不能交睫。脉象滑大而数,沉取濡软,舌淡红,苔白且 。邪湿痰气,交会中宫,而正气渐虚。所虑神昏发呃。气湿之结,前人谓非辛不能开,非苦不能降,拟泻心为法。


川连(姜汁炒三分) 制半夏(三钱) 赤白苓(各四钱) 鲜佛手(一钱五分) 淡干姜(四分) 陈皮(一钱)白蔻仁(七分后入) 大腹皮(二钱) 藿香(三钱) 竹茹(姜汁炒一钱) 生姜(三片)


改方加郁金一钱五分,枳实一钱,石菖蒲五分,玉枢丹三分先调服。



某 口鼻吸受暑邪,内藏于骨髓,外舍于分肉之间,至旬前感触秋凉,内伏之邪,由此而发。不寒但热,热则懊烦胸闷,索饮瓜水,而口渴仍喜暧饮,纤毫无汗,频带哕恶,中脘板痛,齿垢唇焦。而舌红苔白干毛,脉象糊数不扬。此邪湿滞交蒸,伏邪欲从外达,而气湿相持于内,所以叠经疏解,而未能作汗。暑必归心,所以懊烦闷乱。将及转候,深恐内闭神昏,发痉发厥。


杏仁 方通草 炒枳实 薄橘红 九节石菖蒲 白蔻仁 制半夏 香豆豉 广郁金 生薏仁 槟榔 藿香 竹茹 桔梗


改方加川连干姜。



荣(左) 三疟已久,复感暑邪,旬日来热势起伏,初起尚觉微寒,今不寒但热,热甚之时,烦懊不堪,思吃瓜水以救燎原,而所进汤饮,仍喜暖热,胸闷哕恶频频。脉数糊滑,苔白糙腻异常。汗不畅达。此由暑邪与湿痰相合,三焦之气,尽行窒塞。痰湿相持于内,则里气不能外通于表,所以不能作汗。湿阻中州,则为哕恶。暑必为烦,所以懊 不堪。湿与暑相蒸,暑与湿交煽,若不从外达,即从内闭,将至神昏发痉发厥。急化其里,使蕴遏之湿痰开展,暑邪从湿中外透,是为大幸。


制半夏 蔻仁 川朴 香豆豉 九节石菖蒲 佛手 广藿香 桔梗 知母 广郁金 广皮 草果仁 姜汁炒竹二青 磨槟榔(冲)


【二诊】 烦闷大减,热之起伏亦得稍衰,哕恶较定,神情亦得爽慧。日前屡屡发厥,自昨至今,厥亦未作,不可不为转机。但脉数犹带糊细,舌苔大化,白色渐次转黄,近根微霉。湿痰之郁遏稍开,而暑湿相蒸,何能遽化。上中二焦,犹是邪湿交炽。将及两旬,还恐化燥昏厥之类。请正。


光杏仁 白蔻仁 广橘红 生薏仁 制半夏 赤猪苓 苦桔梗 益元散 川通草 鲜佛手 广郁金 淡黄芩 大腹皮



孙(左) 头痛遽见退轻,而每至热蒸,其痛辄甚,咽中牵腻,频作恶心,窒闷尤甚。脉数糊大。良以暑湿内蒸,火风随之上旋,肺胃之气,不能开降。病起即发白 ,气分素虚。恐湿热交蒸,致内窜昏厥。再从三焦宣化,参以清泄。


光杏仁 郁金 制半夏 赤猪苓 鲜佛手 通草 橘红 白蔻仁 淡黄芩 竹茹


改方加防己枇杷叶丝瓜叶西瓜翠衣荷叶梗。



沈(幼) 症起十七朝,热甚于里,屡经汗出,而烦懊不宁,夜甚无寐,小溲数而且多,频渴欲饮。曾发飞浆赤。舌红苔黄,中心略罩微黑。此由吸受暑邪,邪留气分,虽经表散,而暑乃无形之气,与外感风寒不同,屡表屡汗,而暑热之气仍然未化,以致气分热迫。一饮一勺,为热所迫,则建瓴而下,所以溲数且多。


暑喜归心,所以暑必为烦。大肠与胃相联续,与肺相表里,肺热下移于肠,则大便泄泻。恐暑邪不化,从暑化热,从热化火,而动风生惊。拟以轻剂清化。候专家商进。


光杏仁(去尖打三钱) 川石斛(三钱) 水炒竹茹(一钱) 橘红(盐水炒一钱) 益元散(三钱) 黑山栀(三钱) 肥知母(去毛炒二钱) 大连翘壳(三钱) 朱茯神(三钱) 青竹叶(二十片)


【二诊】 轻清泄化,热势微轻,懊烦较定,大便通行,并不溏泄,极为正色。但舌苔稍化,而中心仍觉黄 。


暑湿蒸腾于胃,湿蕴为热,肺脉通心,所以时作懊烦。前方已经应手,宜再扩充。候专门名家商用。


川雅连(三分) 光杏仁(一钱五分) 广郁金(一钱五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橘红(八分) 益元散(三钱) 生薏仁(三钱) 黑山栀(二钱) 连翘壳(三钱) 竹叶(十二片)


【三诊】 大热虽退,余蕴未清,至暮神烦口渴,肢倦发热,热愈甚则小溲愈多。良由暑湿热熏蒸,肺当其炎,遂令津液不能约束。拟泻火生津法。


川雅连(二分) 天花粉(一钱五分) 藕汁(一酒杯) 活水芦根(八钱)



李(右) 每至下午,辄凛寒而热,热势不扬于外,而甚于里,胸闷中脘痞阻,恶心呕吐,渴不多饮,少腹作痛。脉数沉郁不扬。咳嗽痰多。苔黄质腻。暑邪夹湿,郁阻气分,肺胃之气,不克下行,开合因而失度。症起旬日,病邪方盛,恐再转剧。姑开泄气机,以通三焦而致开合。即请商裁。


制半夏(一钱五分) 炒枳实(一钱) 上广皮(一钱) 白蔻仁(五分) 竹茹(一钱) 粉前胡(一钱)淡干姜(二分) 广郁金(一钱五分) 川连(三分) 杏仁(三钱) 鲜佛手(一钱)


【二诊】 中脘痞阻已舒,恶心亦减,凛热退轻,咳亦稍松,故气逆因而大定。然下午仍有微寒,痰多胶腻。


脉象稍扬,而带糊滑,舌红苔白不匀。上焦微通,而湿蕴成痰,弥漫肺胃。再参清化。


香青蒿(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杜苏子(三钱) 冬瓜子(三钱) 云茯苓(三钱) 竹沥半夏(一钱五分)栝蒌皮(一钱五分) 旋复花(一钱五分) 竹茹(一钱五分) 枇杷叶(去毛三片)


【三诊】 似疟已止,中州亦舒,咳嗽亦减。然仍痰多粘腻,痰气秽浊。舌苔前半稍化,后半尚觉白腻。少阳阳明之邪,早经泄化,而湿热熏蒸于肺胃之间,浊酿成痰,肺胃少降。拟降肺化痰。


甜葶苈 制半夏 冬瓜子 炒竹茹 生薏仁 炒苏子 栝蒌仁 橘红 茯苓 枇杷叶



荣(右) 木郁已久,兹兼暑湿内伏,风邪外束,脾胃受困,骤然吐泻。伏暑风邪,乘此而发,不能外泄,郁于肺胃之间,以致咽赤作痛,肌痒发痧,烦热不解。热迫下注,大便频泄。胃热上冲,咽中牵腻,干恶连绵。又当天癸临期,经行不爽。脉细弦数,舌红无苔。热郁阴伤,势多变局。拟清咽滋肺汤进退。


大连翘(三钱) 川雅连(五分) 大元参(三钱) 炒牛蒡(三钱) 泽兰叶(二钱) 酒炒淡黄芩(一钱五分)青防风(一钱) 泡射干(六分) 细木通(六分) 滑石块(三钱) 枳实(八分) 桔梗(一钱)紫丹参(二钱) 薄荷(一钱后入)


【二诊】 利膈清咽,热态稍安,而咽中赤碎痛甚,环口发出热泡,两腮碎痛,烦渴欲饮。经色紫黑。左脉弦紧,舌红边尖绛刺。邪热化火,熏灼肺胃,阴津暗伤。恐热入血室,而致昏喘。


磨犀尖(六分冲) 鲜生地(一两洗打) 大元参(三钱) 柴胡(五分) 丹皮(二钱) 细生地(四钱)大天冬(三钱) 连翘壳(三钱) 肥知母(二钱) 人中黄(五分) 泽兰叶(二钱) 青竹叶(三十片)


【三诊】 凉营泄热和阴,咽赤碎痛稍减,渐能得寐痰,稍爽利。舌绛赤转淡,中心似苔非苔,颇觉粘腻。火得水而渐衰,湿得水而仍浊,浊火蒸腾,仍是熏蒸肺胃之局。拟泄热化浊。


羚羊片(三钱先煎一炷香) 白茯苓(四钱) 黑山栀(三钱) 碧玉散(三钱包) 连翘壳(三钱) 净蝉衣(六分) 柴胡(五分) 枳实(七分) 水炒竹茹(二钱) 青竹叶(三十片) 竹沥(一两冲) 鲜橄榄(去核五枚打汁冲)


【四诊】 咽痛略定,气逆较平,痰稍爽利,烦热亦轻,而肌肤仍然作痒,口渴喜凉饮,咽中白腐不退。左脉细弦而数,右脉细数微弱,舌白质红,舌尖满布红点。火热劫烁肺胃,阴津大伤。咽通于胃,喉通于肺,肺为辛金,在色为白,金因火旺,其腐为白,金之色也。还恐火刑金烁,而致肺喘。再清肺胃之热,而救肺胃之阴。


北沙参(五钱) 大麦冬(三钱) 生石膏(六钱) 真川贝(三钱) 冬桑叶(一钱) 鲜生地(洗打八钱)鲜铁斛(洗打七钱) 元参肉(三钱) 天花粉(三钱) 甘中黄(五分) 粉丹皮(二钱) 生赤芍(一钱五分) 冬瓜子(三钱打) 金汁(一两冲) 青芦管(一两五钱)


【五诊】 另定方服。


龙胆草(二钱) 杭白芍(二钱) 大元参(八钱) 生甘草(二钱) 生山栀(二钱) 大生地(一两)川黄柏(一钱五分) 全栝蒌(三钱) 生石膏(三钱) 马兜铃(二钱) 板蓝根(三钱)


【六诊】 咽痛白腐布满,项侧耳后肿胀作痛,热势不衰,肝胆之火,势若燎原。大苦泄热,大寒胜热,咽痛略减,白腐略退。然热势仍炽,经紫色不净,脐下按之板滞。脉象弦数,舌红起刺。肝胆之火风,交炽于上,欲行未行之血,凝滞于下,营郁则热,亦属定理。再从清泄之中,兼和营滞。以备商酌。


大生地(七钱) 龙胆草(一钱五分) 黑山栀(三钱) 桑叶(二钱) 生甘草(七分) 板蓝根(三钱)生赤芍(二钱) 丹皮(二钱) 酒炒延胡索(一钱五分) 单桃仁(三钱去皮尖打) (另)上濂珠(二分)上西黄(四厘) 西血珀(四分三味研末蜜水调服)


【七诊】 清泄肝胆,兼化营滞,热势减轻,咽痛碎腐大退,略能安谷。人之一身,营卫阴阳而已矣,周流贯通,无一息之停。卫者阳也,所以卫闭者则生寒。营者阴也,所以营郁则生热。盖营郁则阳气屈曲,自然生热。热重复轻,其势起伏,以营郁而阳不得宣,屈曲而热,郁极而通,热即转轻。迨周流至营郁之处,阳气复阻,屈曲复热,此热势起伏之情形也。昨进药后,少腹微微攻动,旋即大便,坚而且黑,甚觉安舒,未始非滞血之所化。然少腹尚觉板滞,项侧耳后,肿硬渐甚,外疡大有起发之势。其肿硬之处,营血亦必停阻,肝胆之火亢甚,夫人而知之矣。而营气不宣,阳气屈曲,积薪助火,安得而不燎原乎。再从和阴泄热,兼化营滞。


羚羊片(三钱先煎) 粉丹皮(二钱) 人中黄(五分) 大生地(六钱) 元参(三钱) 霜桑叶(二钱)龙胆草(一钱五分) 泽兰叶(二钱) 大贝母(三钱) 丹参(三钱) 生赤芍(一钱五分) 十大功劳叶(二钱)


【八诊】 辛凉重剂,原为清热解毒,救液熄风而设,何以喉间更痛者。曰、红炉泼水,烈焰飞腾也。何以少腹痞硬者。大气欲泄而不泄,肠间之气,反为痹阻也。经云、其始则异,其终则同。斯之谓欤。今诸款见松,喉腐亦定,痛势且缓,独是遗毒胀痛,更甚于前。脉小数弦,口干作渴,唇吻燥痛。分明郁伏之邪火,由脏出腑,由腑出经,痛虽不堪,而症则由此转顺矣。所嫌者本质阴虚,又当邪火燔灼之余,气伤液耗,热犹未已,而遗毒之痛,亦起心火,则火化风而劫液,实为可虑。急急存阴清热,导腑解毒,安内攘外之法,未识当否。


羚羊片(三钱先煎) 桑叶(二钱) 银花(三钱) 元参(三钱) 连翘(二钱) 丹皮(二钱)人中黄(五分) 赤芍(一钱五分) 石膏(八钱) 川贝母(二钱) 枯芩(一钱五分) 铁皮斛(五钱)知母(二钱) 猴枣(二分) 金汁(一两冲) 芦根(一两)



王(右) 伏暑感新凉而发,凛寒而热有起伏,胸闷恶心欲呕,适及经来,少腹不舒。脉细数而滞,舌苔白腻。此伏邪夹湿,郁阻气机,深恐内闭昏痉。


大腹皮(二钱) 川朴(一钱) 郁金(一钱五分) 赤猪苓(各二钱) 泽兰(二钱) 制半夏(二钱)橘红(一钱) 延胡(一钱五分) 光杏仁(三钱) 桔梗(一钱) 炒枳壳(一钱) 羌活(一钱)竹茹(一钱) 玉枢丹(四分佛手汤先化服)


【二诊】 热势起伏不减,胸闷恶心,每至热起,辄觉头昏晕冒,汗不获畅。脉滞数不扬,舌苔淡黄,而中带干毛。无形之暑,有形之湿,交蒸不化,心胸遂成氤氲之乡。更以经来涩少,血因热滞,深虑内窜昏厥。


炒香豉 广郁金 广杏仁 五灵脂(酒炒) 桔梗 上广皮 制半夏 延胡 竹二青(盐水炒) 丝瓜络 荷叶边 西血珀(四分) 上西黄(三厘二味研细先调服)


【三诊】 今日热起,大为减轻,恶心亦得较定,昏晕烦渴,与昨迥殊。足见伏气与湿交蒸,心胸即如云雾矣。但脉仍糊数。邪势尚甚,还恐起伏生波也。


连翘 乌药 光杏仁 赤苓神 淡子芩 南楂炭 天水散 延 泽兰 制半夏 郁金 竹叶心


【四诊】 热势虽未大起,而犹恋恋未退,胸闷恶心,脐上作痛,经事已净,较诸寻常尚觉涩少。脉左关弦大。良以暑湿交蒸于气分,肝胃之气,亦由此失和。再参调气。


半夏 香附 广皮 郁金 枳壳 泽泻 赤苓 杏仁 竹茹 佛手 左金丸(佛手汤先服)张 热势起伏,起则烦扰不宁,语言错杂,胸闷频渴欲饮,汗多不解。舌红苔白,脉濡。此暑从内发,暑为天之热气,所以一经熏灼,即乱神明。经水适来,深恐热入血室,而致昏厥。


光杏仁 益元散 郁金 煨石膏 桔梗 炒竹茹 川桂枝 通草 制半夏 泽兰 元胡索 鲜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