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热
《伤寒括要》:烦热
(心中热而烦扰亦有属寒者或在表或在里或半表半里或因阴虚火动或因气虚或因心虚)
太阳汗解后.复烦脉浮数.(桂枝汤)太阳汗后.脉浮数.烦渴.(五苓散)太阳吐下后.表里(栀子浓朴汤)汗吐下后.微烦.小便数.大便硬.(小承气汤)悸而烦.(小建中汤)阳明下利后.虚烦.(栀子豉汤)下后烦.尚有燥屎.(大承气汤)少阳胸满而烦.寒热.(小柴胡汤)兼惊.小便不利.谵语.身重.(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少阴欲寐而烦.自利而渴.小便白.(四逆汤)服白通汤后.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烦.(白通汤加猪胆汁)心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厥阴厥冷而烦.脉乍结乍紧.心中满.(瓜蒂散)阴虚火动而烦.(生脉散)气虚自汗.脉虚而烦.(补中益气汤)
《脉因证治》:烦热
内热曰烦,外热曰热。身不觉热,头目昏痛,口干咽燥不渴,清清不寐,皆虚烦也。平人自汗,小便频并,遗泄白浊,皆忧烦过度,大病虚后烦闷,谓之心虚烦闷。
《古今录验》五蒸汤 治五蒸病。
甘草(一两,炙) 人参 知母 黄芩(各二两) 茯苓 熟地 葛根(各三两) 竹叶(二把) 石膏(五两,碎) 梗米(二合)
上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为三服。亦可以煎小麦水乃煎药。忌海藻、菘菜、芜荑、大醋。
实热 黄芩 黄柏 黄连(气也) 大黄(血也)
虚热 乌梅 秦艽 柴胡(气也) 青蒿 蛤蚧 鳖甲 小麦 丹皮(血也)
肺(鼻干) 乌梅 天冬 麦冬 紫菀
皮(舌白,唾血) 桑白皮 石膏
肤(昏昧嗜唾) 牡丹皮
气(遍身虚热,喘促鼻干) 人参 黄芩 栀子
大肠(鼻右孔干痛) 大黄 芒硝
脉(唾白浪语,脉络溢,脉缓急不调) 生地黄 当归
心(舌干) 生地 黄连
血(发焦) 地黄 当归 桂心 童便
小肠(下唇焦) 赤茯苓 木通 生地
脾(唇焦) 芍药 木瓜 苦参
肉(食无味而呕,烦躁甚不安) 白芍药
胃(舌下痛) 石膏 粳米 大黄 芒硝 葛根
肝(眼黑) 川芎 当归 前胡
筋(甲焦) 川芎 当归
胆(眼白失色) 柴胡 栝蒌
三焦(乍寒乍热) 石膏 竹叶
肾(两耳焦) 生地 石膏 知母 寒水石
脑(头眩,闷热) 地黄 防风 羌活
髓(髓沸骨中,骨热) 天冬 当归 地黄
骨(齿黑,腰痛足逆) 鳖甲 地骨皮 牡丹皮归 生地黄
肉(肢细肤肿,腑脏俱热) 石膏 黄柏
胞(小便赤黄) 泽泻 茯苓 滑石 生地 沉香
膀胱(左耳焦) 苓 滑石 泽泻
外有胸中烦热,肝中寒烦闷、肝中风酒疸、中暑中风湿、心痹、脾痹、肝虚寒、精实、五心烦热、小肠热、心虚热。足下热,酒疸、女劳疸。日晡热如疸。
《伤寒六书》:烦热
烦热者,不经汗、吐、下则为烦热,与发热有异也。经曰∶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如未作膈实,但当和解微热而已。若心下满而烦,则有吐下之殊也。先烦而悸者,为实;先悸而烦者,为虚。虚谓心中欲呕、欲吐之貌。阳明病,心烦喜呕,壮热往来,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加茯苓汤。发汗后解,半日许脉浮数者,可更发汗,桂枝汤。汗后昼烦夜静,不呕渴,无表证,脉微沉,干姜附子汤。大汗后六七日不大便,烦而不解,腹满痛者,有燥屎也,大承气汤下之。止汗,下后心下痞满,气上冲头,身振摇而烦者,茯苓白术汤为要也。
《伤寒六书》:烦热
邪热传里,不经发汗、吐、下则为烦热,与发热似同而异。经曰∶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如未作膈热,但当和解微热而已。若心下满而烦,则有吐下之异,宜别其证之虚实而为剂之轻重也。先烦而悸者,为实。先悸而烦者,为虚。虚烦而心中欲呕吐郁闷之状。
太阳病,心烦自汗,小便数者,不可与桂枝汤,宜芍药甘草汤。服桂枝汤后,出汗后烦渴者,脉洪大,白虎加人参汤。
阳明病,心烦喜呕,壮热往来,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汤加茯苓。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小建中汤。
发汗后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桂枝汤。
衄而烦渴者,饮则吐水,五苓散;不愈,竹叶石膏汤。
下后昼烦夜静,不渴不呕,无表证,脉微沉,干姜附子汤。若懊 ,栀子豆豉汤。
若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而烦躁者,茯苓四逆。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不解,腹满痛者,有燥屎,大承气汤。吐、汗、下后虚烦,心下痞满,气上冲胸,头眩,身为振摇,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肾伤寒,表里无热,但烦愦,不欲见光明,有时腹痛,其脉沉细,四逆汤。
《伤寒明理论》:烦热
伤寒烦热.何以明之.烦者热也.与发热若同而异也.发热者.怫怫然发于肌表.有时而已者是也.烦者为烦而热.无时而歇者是也.二者均是表热.而烦热为热所烦.非若发热而时发时止也.故谓之烦热.经曰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曰.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再与桂枝汤.又曰.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即此观之.烦为表热明矣.故又有烦疼.即是热疼.又有烦渴.即是热渴也.以烦为热.又何疑焉.至于胸中烦.心中烦.内虚烦.须皆以烦为热.设伤寒至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与脉和大烦.目重睑内际黄者.又皆为欲解.所以言大烦者.以肌表大热.则是邪热欲去.泄达于外也.故为欲解.内经曰.谨熟阴阳.以意调之.
《续名医类案》:烦热
沈尧封曰∶子烦病因,曰痰、曰火、曰阴亏。因痰者,胸中必满,宜二陈加黄芩、竹茹、旋复花。阴亏火盛,仲景地黄阿胶汤最妙。汪 庵《医方集解》有竹叶汤一方,治妊娠心惊胆怯,终日烦闷,名子烦。因受胎四五月,相火用事,或盛夏君火大行,俱能乘肺,以致烦躁,胎动不安。亦有停痰积饮,滞于胸膈以致烦躁者。麦冬钱半,茯苓、黄芩各一钱,人参五分,淡竹叶十片。竹叶清烦,黄芩消热,麦冬凉肺,心火乘肺,故烦出于肺,茯苓安心,人参补虚,妊娠心烦,固多虚也。如相火盛者,单知母丸。君火盛者,单黄连丸。神不安者,朱砂安神丸。切不可作虚损,用栀豉等药治之。一方茯苓为主,无人参,有防风。一方有防风、知母,无人参,有痰者加竹沥。
薛立斋治一妊妇,烦热吐痰,恶热,恶心头晕。此脾虚风痰为患,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以补元气、祛风邪,渐愈。惟头昏未痊,乃用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以升补阳气而愈。
一妊妇烦热兼咽间作痛,用知母散(知母、麦冬、黄 、子芩、赤苓、甘草。)加山栀、竹沥,以清肺金而愈。后内热咳嗽,小便自遗,用补中益气加麦冬、山栀,以补肺气,滋肾水而痊。(雄按∶后治未妥。)
《伤寒寻源》:烦热
烦热者.因热而烦.与发热异.发热者但身热而不烦.此则为热所烦.故谓之烦热.经云.病患烦热.汗出则解.此证得之于阳热者居多.欲作汗而未能遽汗.往往先有此候.故经又云.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浮为在表.在表者宜汗.故汗出则解也.
凡风寒之邪.由太阳而入者.不即发烦也.至烦而热.为汗解之佳兆.发其汗则热解而烦亦除矣.故经云.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热.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又云.伤寒发汗已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此皆邪之在太阳者也.太阳病.当汗不汗.或误与以冷水.或误下者.仲景又施种种救逆诸法.如经云.伤寒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又云.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与五苓散.盖一因误下而阳气陷入胸中.则必解去其胸中之邪.一因误与冷水.而其邪由太阳之经.转入太阳之府.故不从经解而从府解也.更有太阳证未罢.已转属阳明者.如经云.伤寒表里俱热.舌上干燥而烦.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由表里俱热.则必以甘寒彻热.使表里俱和.自然得汗而解.又法之变也.
凡称烦热者.因热而烦.烦在外者也.若烦在内者.另立虚烦一门详后.
《证治准绳·幼科》:烦热
五心热甚,烦躁不安,手足时欲露出,小便赤涩,谓之烦热。八珍饮子、七宝散皆可服之,若唇深红,饮水不止,以竹叶石膏汤、加朱甘露散治之。
一粒金丹 治小儿五脏蕴热,胸膈烦闷,五心烦热。
人参 犀角 玳瑁 琥珀 防风(各一钱) 茯苓 寒水石( ) 甘草(各二钱)
龙脑 朱砂(水飞。各半钱)
上为细末,入麝半钱,用陈米糊丸,芡实大,金箔二十五片为衣。麦门冬去心煎汤、下。
绛雪丹 治小儿烦热。
芒硝(一两) 朱砂(一两)
上为末,饭丸,芡实大。三岁一丸,沙糖水化下。
地黄煎丸 治小儿风壅,上膈热烦,鼻衄口疮,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或血热五心常热,多渴饮水。
生地黄 熟地黄(各一两) 薄荷叶(一两一钱) 甘草(微炙) 山栀仁 玄参(各七钱半)片脑(半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白汤磨化,乳后服。
竹叶石膏汤 治小儿虚羸少气,气逆欲吐,四体烦热。
石膏(三两) 半夏(洗) 人参(各七钱半) 麦门冬(去心,一两) 甘草(炙,七钱半)淡竹叶(半把)
上锉碎。每服二钱,用水六分,粳米三四十粒,生姜二片,煎至三分,去滓,不拘时服。
加朱甘露散(见惊热)
《幼科推拿秘书》:烦热
血气两盛.脏腑实热.表里俱热.烦躁不安.皮肤壮热.是也.法宜分阴阳.运八卦.运五经.揉外牢.退六腑.清心经.清肺经.清天河.捞明月.以指掐涌泉为主.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