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茯苓甘草汤

茯苓 桂枝 甘草 生姜


汗出不渴.此方主之.仲景云.汗出而渴者.五苓散.汗出不渴者.茯苓甘草汤.夫渴为太阳传本.故利小便以涤热.不渴为表气虚弱.故与此汤以和卫.


治伤寒汗出,厥而心下悸,口不渴者。


茯苓 桂枝(各二两) 甘草(炙一两) 生姜(三两) 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温服。


茯苓甘草(汤)桂生姜,泄水(茯苓生姜)扶阳(桂枝甘草)厥悸尝。(水停心下则悸,阳气不布


厥而心


汗出厥


诸家不


为阳


用茯


汤。


之证


则为


使非


茯苓(去皮) 桂枝(炒,各一两) 生姜(三两) 甘草(一两)


伤寒水气乘心,心动悸者,此方主之。


水气乘心而悸者,以水者心火之所畏也,故乘之则为动悸,此饮水过多之所致也。淡可以渗水,故用茯苓;辛可以散饮,故用姜、桂;益土可以制水,故用甘草。又曰∶饮之为悸,甚于他邪,虽有余邪,必先治悸。盖以水停心下,不早治之,浸于肺则为喘为咳,传于胃则为哕为噎,溢于皮肤则为肿,渍于肠间则为利下故也。经曰∶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后治其厥。厥为邪之深者,犹先治水,则夫病浅于厥者可知矣。


茯苓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生姜二两


茯苓宜于独重,以其能渗湿安神也。姜桂性温,开解腠理,能逐水气从毛窍而出,用甘草以补土和中,方法特妙。


茯苓 桂枝(各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一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此即桂枝汤去芍药大枣而加茯苓.防水渍入胃而预杜其变也.水停心下因致悸.故主茯苓为治水之主药.甘草载桂枝入心以固阳.生姜佐茯苓温中心散寒.俾水之停于心下者.得桂姜之辛温而解.而茯苓乃得建利水之功.


五苓散用白术.理脾气以输精.故渴者宜之.此方用桂姜.散水寒而逐饮.故不渴者宜之.


再按此方及五苓散.并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俱相类.五苓散.散太阳之水停.苓桂术甘汤.泄太阴之水蓄.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防少阴之水逆.此方堵阳明之水渍.数方增减.不过一二味.而主治各别.能解此.自不敢孟浪处方矣.


茯苓 炙草 桂枝 生姜


汗出不渴,表阳虚也。汗出而渴,表虚兼里湿盛也。汗出不渴,虽属表虚,亦有里湿,茯苓泄湿,生姜炙草温中,桂枝实表以止汗出也。燥渴为阳实,湿渴为阳虚。湿阻相火不能下降,相火灼金,故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