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厚朴

「释名」烈朴、赤朴、厚皮。树名榛,子名逐折。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


1、脾胃虚损。用厚朴(去皮,切片)、生姜(连皮,切片)二斤,在水五升中同煮干,去姜,焙朴,再以干姜四两、甘草二两,同厚朴一起,在水五升中煮干,去甘草,焙闰、朴为末加枣肉、生姜同煮熟,去姜,把枣内、药末捣匀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方中再加熟附子亦可。此方名“厚朴煎丸”。


2、痰呕逆。饮食不下。用厚朴一两、姜汁炙黄,研为末,每服二匙,米汤调下。


3、腹前胀满。用厚朴(制)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枣十枚,大枳实五枚,桂二两,生姜五两,加水一培,煎成四升,温服八合。一天服三次,呕吐者再加半夏五合。此名“厚朴七物汤”。


4、气胀心闷,饮食不下,久患不愈。用厚朴以姜汁炙焦后研为末。每服二匙,陈米汤调下,一天服三次。


5、反胃、下泻。治方同上。


6、霍乱腹痛。用厚朴(炙)四两、桂心二两、枳实五枚、生姜二两,加水六升,煎取二升,分三次服下。此方名“厚朴汤”。


7、久痢。用厚朴三两、黄连三两,加水三升,煎成一升,空心细细服下。


8、大肠干结。用厚朴(生研)、猪脏(煮熟捣烂)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水送下。


9、尿浑浊。用厚朴(姜汁炙)一两、白茯苓一钱,加水、酒各一碗,煎成一碗,温服。


10、月经不通。有厚朴三两(炙过,切细),加水三升,煎成一升,分二次空心服下。三、四剂之后,即见特效。方中如桃仁、红花亦可。


【本经】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味苦、辛,微温,入足阳明胃经。降冲逆而止嗽,破壅阻而定喘,善止疼痛,最消胀满。


《伤寒》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厚朴各二两,大枣十二枚,杏仁五十枚。治太阳伤寒,下后微喘者。下后中虚胃逆,肺金莫降,是以发喘。姜、甘、大枣,和中而补土,桂枝、芍药,疏木而泻热,厚朴、杏仁,降逆而止喘也。《伤寒》: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仁。


朴姜甘夏人参汤,厚朴一斤,生姜半斤,甘草二两,半夏半升,人参一两。治伤寒汗后,腹胀满者。汗后中虚胃逆,浊阴冲塞,是以胀满。人参、甘草,补中而培土,朴、半、生姜,泻满而消胀也。


《金匮》厚朴大黄汤,厚朴一尺,枳实四枚,大黄六两。此即小承气汤,而分两不同。治支饮胸满者。以饮居心下,肺胃郁阻,是以胸满。大黄破结而逐饮,枳、朴泻满而降逆也。


厚朴三物汤,厚朴八两,枳实五枚,大黄四两。此亦小承气汤,而分量不同。二方皆君厚朴。治腹满而便闭者。以滞气抟结,闭塞不通。枳、朴行滞而止痛,大黄破结而开塞闭也。


厚朴七物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大黄二两,桂枝二两,甘草三两,生姜五两,大枣十枚。治腹满痛,发热,脉浮而数,饮食如故者。以外感风邪,经腑皆郁,经气不泄,故发热脉数。腑气不通,故腹满而痛。甘、枣、桂、姜,达郁而解外,枳、朴、大黄,泻满而攻里也。


厚朴麻黄汤,厚朴五两,小麦一升,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干姜二两,半夏半升,细辛二两,五味半升。治咳而脉浮者。以中脘不运,皮毛不合,肺胃郁阻,浊气莫泄。麻黄发表而散寒,小麦、石膏,清肺而润燥,朴、杏、半夏、姜、辛、五味,降逆而止咳也。


大小承气汤、方在大黄。半夏厚朴汤、方在半夏。枳实薤白桂枝汤、方在枳实。王不留行散方在王不留行。皆用之,以其降浊而行滞也。


厚朴苦辛下气,善破壅塞而消胀满,下冲逆而定喘嗽,疏通郁迫,和解疼痛,除反胃呕吐,疗肠滑泄利,消宿食停水,调泄秽吞酸,止肠胃雷鸣,平霍乱转筋,下冲消滞物也。


去皮,姜汁炒。


味苦温。


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吴普》曰:厚朴,神农岐伯雷公苦无毒,李氏小温。(《御览》引云,一名厚皮,生交址)


《名医》曰:一名厚皮,一名赤朴,其树名榛,其子名逐,生交址冤句,九月十月采皮。阴干。


案《说文》云:朴,木皮也,榛木也。《广雅》云:重皮,厚朴也。《范子计然》云:厚朴出宏农,按今俗以榛为亲,不知是厚朴,《说文》榛栗,字作亲。


苦降,泻实满;辛温,泻湿满。


消痰化食治呕,泻痢乱霍,一切客寒犯胃,湿气侵脾之症,邪气未解宜之。


已虚者勿用,损胎元。


榛树皮也。


前因两川教匪扰乱,砍树为薪,紫厚者价至数换。


姜汁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