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黄连
- 《本草纲目》:胡黄连
- 《本草备要》:胡黄连
- 《本草便读》:胡黄连
- 《本草从新》:胡黄连
- 《本草撮要》:胡黄连
- 《本草求真》:胡黄连
- 《本草图经》:胡黄连
- 《本经逢原》:胡黄连
- 《得配本草》:胡黄连
- 《顾松园医镜》:胡黄连
- 《雷公炮制药性解》:胡黄连
- 《医学入门》:胡黄连
- 《药笼小品》:胡黄连
- 《药性切用》:胡黄连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胡黄连
- 《证类本草》:胡黄连
《本草纲目》:胡黄连
「释名」亦名割孤露泽。
「气味」(根)苦、平、无毒。
「主治」
1、伤寒劳复(身热,尿赤如血色)。用胡黄连一两、山栀子二两(去壳),加蜜半两拌匀,炒至微焦,研细,再加猪胆汗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另取生姜二片、乌梅一个,浸在三合童便中,半日后,去渣留尿,加温,饭后将药丸送下。
2、小儿潮湿、盗汗。用胡黄连、柴胡,等分研细,加炼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服一至五丸,按年岁加减。丸子先用酒少许化开,再加水煮开多次后用药渣同服。
3、小儿疳热(肚胀,潮热,发焦。不可用大黄、黄芩等伤胃的药物)。用胡黄连半两、灵脂一两,共研为末,加入雄猪胆汁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米汤送下。
4、小儿疳泻,冷热不调。用胡黄连半两、棉姜一两(炮过),共研为末。每服半钱,甘草汤送下。
5、小儿黄疸。用胡黄连、川黄连各一两,共研为末。另取黄瓜一个,挖去瓤子,把药放进去。瓜外用面裹一层,煨熟,剥掉面层,捣烂药瓜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按年龄大小酌给药量,温水送下。
6、吐血、鼻出血。用胡黄连、生地黄,等分为末,加猪胆汁和成丸子,如梧子大。临睡时服五十丸,茅花汤送下。
7、血痢不止。用胡黄连、乌梅肉、灶下土,等分为末,茶送下。
8、婴儿眼睛发红。用胡黄连研细,加茶调匀,涂手足心。
9、痈疽疮肿。用胡黄连、穿山甲(烧存性),等分为末,加茶或鸡蛋清调搽。疮已溃或未溃都可用此方。
10、痔疮疼肿难忍。用胡黄连末和鹅胆汁调匀涂患处。
《本草备要》:胡黄连
泻热,疗惊疳
苦寒。去心热,益肝胆,浓肠胃。
治骨蒸劳热,五心(心窝、左右手心、足心)烦热,三消(渴而多饮为上消,肺热也。
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是也。多食善饥为中消,胃热也,痹成为消中是也。渴而小便数有膏为下消,肾热而水亏也)五痔(牝痔、牡痔、脉痔、肠痔、血痔、湿热下流伤血分,无所施泄,则逼肛门而为痔肿),温疟泻痢,女人胎蒸,消果子积,为小儿惊疳良药(朱二允曰∶解吃烟毒,合茶服之甚效)。性味功用同黄连,故名。
出波斯国,今秦陇、南海亦有之。心黑外黄,折之尘出如烟者真。畏、恶同黄连。
《本草便读》:胡黄连
胡黄连(图缺)
沉寒入肝胆有功.治湿热稽留.小儿疳积.苦燥与川连相似.理伤寒劳复.男子黄瘅.(胡黄连从胡地来.其性与川连相似.而苦寒无川连之盛.古人虽称其入肝胆二经.然苦寒之品.断无不及于心脾者.观其治小儿疳热.大人劳复黄胆等病.非脾之湿热而何.故用药不可执泥也.大抵川连之与胡黄连.亦如柴胡之与银柴胡.故银柴胡胡黄连二物.每每并用.胡黄连其根外黄中黑.与黄连之纯黄者不同.故此入肝胆之功.较川连为尤胜也.)
《本草从新》:胡黄连
其性味功用、并似黄连、故名.
今诸家俱用以治小儿潮热五疳等证.(喻嘉言曰∶凡治小儿五疳、即大人五劳也、幼科知用五疳之成方、而不知五劳之曲折次第、初起者治之、可以得效、胃虚者服之、有死而已、盖胆草、芦荟、黄连、胡黄连之类、极苦大寒、儿不能胜尔、大方亦然、设妄谓五脏虚劳之外、又有实劳、而恣用苦寒诸药、如是死者、医杀之尔.)解吃烟毒.(二允曰∶解吃烟毒、合茶服之、效.)出波斯国.今秦陇南海亦有之.心黑外黄.折之尘出如烟者.乃为真也.
其
《本草撮要》:胡黄连
味苦寒.入手少阳经.功专去心热.益肝胆.浓肠胃.治骨蒸劳热.五心烦热.三消五痔.温疟渴痢.胎蒸果子积.小儿惊疳.初起可用.日久胃虚者均忌.合茶服之解吃烟毒.禁忌畏恶俱同黄连.
《本草求真》:胡黄连
(山草)大泻脏腑骨髓淫火热邪
胡黄连(专入脏腑骨髓)。出于波斯国。近时秦陇南海亦有。气味功用。亦同黄连。因以连名。但此性专达下。大伐脏腑骨髓淫火热邪。凡骨髓劳热。五心烦热。三消五痔。温疟泻痢恶毒等症。皆得以治。(经曰。心移热于肺为膈消。是渴而多饮。上消肺热症也。又曰。二阳结而为消。是多食善饥。中消胃热症也。渴而小便数有膏。为下消肾热症也。又按经言痔因饱食。经脉横解。肠 为痔。又言督脉生病痔漏。又按书言痔有牝痔牡痔脉痔肠痔血痔之分。皆湿热下流伤于血分。无所施泄。则逼肛门而为痔肿。)故同猪胰。以疗杨梅恶疮。且同干姜。以治小儿果积。同鸡肝以治小儿疳眼。同乌梅以治小儿血痢。同甘草猪胰以治霉疮。又治妇人胎蒸。较之黄连治功同而稍异耳。但小儿肾脏不足。脾胃虚寒者。其切忌焉。心黑外黄。折之尘出如烟者真。畏恶同黄连。
《本草图经》:胡黄连
胡黄连(图缺),生胡国,今南海及秦陇间亦有之。初生似芦,干似杨柳枯枝,心黑外黄,不拘时月收采。今小儿药中多用之。又治伤寒劳复身热,大小便赤如血色者。胡黄连一两,山栀子二两去皮,入蜜半两,拌和,炒令彻焦,二味捣罗为末,用猪肠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用生姜二片,乌梅一个,童子小便三合,浸半日,去滓,食后暖小便令温,下十丸,临卧再服,甚效。
《本经逢原》:胡黄连
苦大寒,无毒。忌猪肉,犯之令人漏精。
发明 胡黄连苦寒而降,大伐脏腑骨髓邪热,除妇人胎蒸、小儿疳热积气之峻药。同乌梅止小儿血痢,同鸡肝治小儿疳眼,同猪胰疗杨梅疮毒,同干姜治果子积,皆取伐肝肾热邪也。小儿肾气本实,故可当此。若脾胃肾脏不足者,服之夺人天元,为害不浅。惟霉疮用胡黄连、当归、甘草、猪胰水,酒煎服,二剂辄效,以其直达下焦,善搜淫火之毒也。
《得配本草》:胡黄连
恶菊花、玄参、白藓皮。忌猪肉,恐漏精。解巴豆毒。
大苦,大寒。入足厥阴、少阴经血分。大伐脏腑邪热,善杀虫,搜窠毒。消果积,疗泻痢,退胎蒸,除温疟,小儿盗汗惊疳,大人伤寒咳嗽。得川连、朱砂,治疳热霍乱。得鹅胆、鸡子清,调涂痔疮肿痛不可忍。配栀子、猪胆,治伤寒劳复。配乌梅、灶下土,治血痢。配黄连为末,用黄瓜一个,去瓤留盖,入药合定,面裹煨熟,去面,捣丸绿豆大,量儿大小温水下,治小儿黄胆。同猪 、当归、甘草,治霉疮。米泔浸,柳木火焙干用。
《顾松园医镜》:胡黄连
〔苦大寒,入肝、胆二经。忌猪肉,解巴豆毒,折之尘出如烟者真。〕退骨蒸劳热,〔入肌附骨之热,此能清之。然在初起时,脾胃健旺者,可暂用而不可久也。〕治温疟三消。〔温疟病热在骨间,三消症皆从火断。〕祛阴汗,〔湿热下流客之,故阴汗出,除湿热则止矣。〕浓肠胃。〔祛湿热而肠胃自浓,与黄连之浓肠胃同,非补益而浓之也。〕痢疾疸家并用,〔以同为湿热也。〕目赤痔痛均求,〔皆属火症也。〕疳积甚灵,惊痫莫缺。大苦大寒,故能清肠胃以及骨间一切湿热、邪热、阴分伏热、所生诸病。其功用相似黄连。产于胡地,故以胡名。
胃虚脾弱者,虽见以以上诸症,亦勿轻投,必不得已,须与保脾胃药同施。
《雷公炮制药性解》:胡黄连
味苦,性寒无毒,入肝胆胃三经。主伤寒咳嗽,温疟发热,骨蒸劳热,三消五痔,补肝胆,明眼目,止泻痢,益颜色,治小儿惊疳霍乱,大人五心烦热,妇人胎蒸虚惊。恶菊花、玄参、白藓皮,忌猪肉,解巴豆毒,折之出尘如烟者真。
按∶胡黄连苦寒,能泻三经之火,小儿多热证最宜。
《医学入门》:胡黄连
胡黄连苦性亦平,伤寒咳嗽疟骨蒸,补肝明目理腰肾,主儿疳痢镇痫惊。
出胡地。无毒。主伤寒发热咳嗽,劳复身热,大小便赤如血,温疟骨蒸,内伤五心烦热。补肝胆明目,理腰肾,去阴汗,小儿久痢成疳,惊痫寒热。兼治妇人胎蒸虚惊。外黄内黑,折之尘出如烟者真。恶菊花、玄参,忌猪肉。
《药笼小品》:胡黄连
其性功用,并同黄连。
今治小儿潮热、五疳等症小儿五疳,即大人五劳也,幼科不辨曲折次第,概用成方治之,初起亦有得效。
胃虚者服之,有死而已。盖此等药,极苦大寒,弱体不能胜耳。
出波斯国,折之烟出者真。
《药性切用》:胡黄连
性味苦寒,凉惊泻热,益肝胆;浓肠胃,治大人骨蒸、小儿疳热。禁忌同川黄连。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胡黄连
味苦,平,无毒。主久痢成疳,伤寒咳嗽,温疟骨热,理腰肾,去阴汗,小儿惊痫寒热不下食,霍乱下痢。《唐本》∶大寒。主骨蒸劳热,补肝胆,明目,治冷热泄痢,益颜色,浓肠胃,治三消五痔,大人五心烦热。恶∶菊花、玄参、白藓皮。解∶巴豆毒。忌∶猪肉。令人漏精。以人乳浸点眼甚良。一云∶治伤寒劳复身热,大小便赤如血。《别说》云∶胡黄连折之尘出如烟者为真。
《证类本草》:胡黄连
(胡黄连_图缺)
味苦,平,无毒。主久痢成疳,伤寒咳嗽,温疟骨热,理腰肾,去阴汗,小儿惊痫,寒热不下食,霍乱下痢。生胡国,似干杨柳,心黑外黄。一名割孤露泽。(今附)
图经曰∶胡黄连,生胡国,今南海及秦陇间亦有之。初生似芦,干似杨柳枯枝,心黑外黄,不拘时月收采。今小儿药中多用之。又治伤寒劳复,身热,大小便赤如血色者。胡黄连一两,山栀子二两去皮,入蜜半两,拌和,炒令微焦,二味捣罗为末,用猪胆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用生姜二片,乌梅一个,童子小便三合,浸半日去滓,食后暖小便令温,下十丸,临卧再服,甚效。
唐本云∶大寒。主骨蒸劳热,补肝胆,明目,治冷热泄痢,益颜色,浓肠胃,治妇人胎蒸虚惊,治三消五痔,大人五心烦热。出波斯国,生海畔陆地,八月上旬采。恶菊花、玄参、白藓皮,解巴豆毒。服之忌猪肉,令人漏精。以人乳浸点目甚良。苗若夏枯草,根头似鸟觜,折之肉似 鹆眼者良。孙尚药治小儿盗汗,潮热往来。南蕃胡黄连、柴胡等分,罗极细,炼蜜和丸如鸡头大。每服二丸至三丸,银器中用酒少许化开,更入水五分,重汤煮三、二十沸,放温,食后和滓服。别说云谨按胡黄连,折之尘出如烟者,为真。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