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
- 《本草纲目》:黄芩
- 《本草备要》:黄芩
- 《本草便读》:黄芩
- 《本草乘雅半偈》:黄芩
- 《本草崇原》:黄芩
- 《本草从新》:黄芩
- 《本草分经》:黄芩
- 《本草分经》:黄芩
- 《本草分经》:黄芩
- 《本草分经》:黄芩
- 《本草分经》:黄芩
- 《本草撮要》:黄芩
- 《本草经集注》:黄芩
- 《本草经解》:黄芩
- 《本草蒙筌》:黄芩
- 《本草求真》:黄芩
- 《本草思辨录》:黄芩
- 《本草图经》:黄芩
- 《本草择要纲目》:黄芩
- 《本经逢原》:黄芩
- 《得配本草》:黄芩
- 《滇南本草》:黄芩
- 《顾松园医镜》:黄芩
- 《长沙药解》:黄芩
- 《冯氏锦囊秘录》:黄芩
- 《雷公炮制药性解》:黄芩
- 《名医别录》:黄芩
- 《千金翼方》:黄芩
- 《外科全生集》:黄芩
- 《医学入门》:黄芩
- 《神农本草经》:黄芩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黄芩
- 《吴普本草》:黄芩
- 《新修本草》:黄芩
- 《药鉴》:黄芩
- 《药笼小品》:黄芩
- 《药性切用》:黄芩
- 《药征》:黄芩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黄芩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黄芩
- 《证类本草》:黄芩
《本草纲目》:黄芩
「释名」腐肠、空肠、内虚、经芩、黄文、印头、苦督邮。内部实在的叫子芩、条芩、鼠芩。
「气味」(根)苦、平、无毒(一称大寒)。
「主治」
1、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女带下、手足寒热,宜服“三黄丸”。随季节而不同。按上列三药的右诹,春季用量是:四两一三两一四两;夏季是:六两一一两一七两;秋季是:六两一三两一三两;冬季是:三两一五两一二两。配好后捣碎和蜜做成丸子,如乌豆大。每服五丸,渐增至七丸。一天服三次。一月后病愈。久服使人健壮。
2、胸部积热。用黄芩、黄连、黄蘖,等分为末。加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开水送下。此方名“三补丸”。
3、肤热如火烧,骨蒸(结核)痰嗽等。用黄芩一两,加水二杯,煎成一杯,一次服下。
4、肝热生翳。用黄芩一两、淡豉三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以熟猪肝裹着吃,温汤送下。一天服二次。忌食酒、面。
5、吐血、鼻血、下血。黄芩一两,研末,每取三钱,加水一碗,煎至六成,和渣一起温服。
6、血淋热痛。用黄芩一两,水煎,热服。
7、妇女绝经期的年龄已过,仍有月经或月经过多。用黄芩心二两,浸淘米水中七天,取出炙干再浸,如此七次,研细,加醋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8、安胎清热。用芩、白术,等分为末,调米汤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开水磅下。药中加神曲亦可。
9、产后血渴,饮水不止。用黄芩、麦门冬,等分为末,水煎,温服。
《本草备要》:黄芩
泻火,除湿
苦入心,寒胜热。泻中焦实火,除脾家湿热。
治 痢腹痛(便血曰 ,寒痛忌用。凡腹痛有寒热、虚实、食积,瘀血、痰湿之不同。
寒宜温,热宜清,虚宜补,实宜下,食宜消导,瘀血宜行散,痰湿宜化痰利湿。痛时手不可按者为实痛,按之痛止者为虚痛),寒热往来(邪在少阳),黄胆五淋,血闭(实热在血分)气逆,痈疽疮疡,及诸失血。消痰(丹溪以黄芩降痰,假其降火也。按痰因火动,当先降火)利水,解渴安胎(胎孕宜清热凉血,血不妄行则胎安),养阴退阳,补膀胱水。
酒炒则上行,泻肺火,利胸中气(肺主气,热伤气,泻热所以保肺)。治上焦之风热、湿热(丹溪曰∶黄芩上、中二焦药),火嗽喉腥(五臭,肺为腥),目赤肿痛。过服损胃。血虚、寒中者禁用(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痢,得浓朴、黄连止腹痛,得桑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之圣药。时珍曰∶仲景治少阳证小柴胡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黄芩汤,少阳证下后心满泻心汤,并用之。盖黄连苦寒,入心泻热,除脾家湿热,使胃火不流入肺,不致刑金,即所以保肺也。肺虚不宜者,苦寒伤土,损其母也。少阳证虽在半表半里,而心膈痞满,实兼心、肺上焦之邪。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又兼脾、胃中焦之证,故用黄芩以治手,足少阳相火,黄芩亦少阳药也。杨士瀛曰∶柴胡退热,不及黄芩。时珍曰∶柴胡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黄芩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东垣治肺热,身如火燎,烦燥引饮。而昼盛者,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经气分之火,黄芩一两煎服。《本事方》用治崩中、暴下)。
黄明者良。中虚名枯芩,即片芩,泻肺火,清肌表之热。内实名条芩,即子芩,泻大肠火,补膀胱水。上行酒炒。泻肝,胆火,猪胆汁炒。山茱萸、龙骨为使。畏丹皮、丹砂。
《本草便读》:黄芩
黄芩(图缺)
苦入心脾.坚肠胃而性燥.寒行肝肺.除湿热之功多.质虚而空者为枯芩.上达可治心肺肌表之郁火.色青而坚者为条芩.下行能除肝胆肠内之阳邪.同白术可以安胎.火退则胎安之义.合白芍又堪止痢.热除有痢愈之机.(黄芩处处山原皆有之.其根中心皆腐去.故外虽黄而内带黑色.均为之枯芩片芩.惟条芩子芩.系新发之根.中实有心.而兼青色.虽有治上治下之不同.毕竟苦寒性燥之品.伤脾败胃.非上中有湿热邪火者.不可乱用.况又有久而增气之说乎.黄芩之苦寒性燥.固与黄连相似.而黄连味浓.黄芩味薄.黄芩能入肝肺.行肌表.黄连则不能.固所禀形色气质不同.故主治亦异耳.)
《本草乘雅半偈》:黄芩
(本经中品)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主诸热黄胆,肠 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核】曰∶出川蜀,及河东、陕西,近道亦有。二月生苗,茎干粗如箸子,中空外方,叶色黄赤,四四作丛而起,花色紫,实色黑,根色黄。一种独茎者,其叶细长而青,两两相对,花、实、根色则一也。曰子芩根圆;曰条芩,即小根之内实者;破者曰宿芩、曰片芩,即大根之内虚者,其腹皆烂,故有腐肠、妒妇诸名,谓妒妇心黯,芩腹心黑也。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得浓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蛎令人有子;
得先人云∶病从内实为证,诸热为因者,对待能空之芩,则内无实。内无实,则无诸热之因矣
【 】曰∶黄芩一曰腐肠,一曰内虚,有黄离之象。柔得乎中,体虚而用实也。 中腐,乃腐化耳。故主腹肠诸热,实满于中,为黄胆 痢,水停血闭失于腐化,反现腐败者,对待治
《本草崇原》:黄芩
气味苦寒,无毒。主治诸热,黄胆,肠 ,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黄芩《本经》名腐肠,又名空肠,又名妒妇,谓外皮肉,而内空腐,妒妇心黯,黄芩心黑同也。出川蜀及陕西河东,近道皆有。芩者黔也,黑色也。其根黑而黄,故曰黄芩。)
黄芩色黄内空,能清肠胃之热,外肌皮而性寒,能清肌表之热,乃手足阳明兼手太阴之药也。主治诸热黄胆,肠 泄痢者,言诸经之热,归于胃土而为黄胆,归于大肠而为泄痢。黄芩中空,主清肠胃之热,故能治之。肠胃受浊,得肺气通调,则水津四布,血气营运,逐水下血闭者,黄芩外肌皮而清肌表。肌表清,则肺气和,而留水可逐,血闭自下矣。火热之气留于肌肉皮肤,则为恶疮疽蚀。恶疮疽蚀名曰火疡。黄芩治之,清肌表也。
《本草从新》:黄芩
泻火除湿.
苦入心.寒胜热.泻中焦实火.除脾家湿热.治 痢腹痛.(寒痛忌用、凡腹痛、有寒热、虚实、食积、瘀血、痰湿之不同、寒宜温、热宜清、虚宜补、实宜攻、食宜消导、瘀血宜行散、湿痰宜化痰利湿、痛时手不可按者、为实痛、按之痛止者、为虚痛.)寒热往来.(邪在少阳.)黄胆五淋血闭.(实热在血分.)气逆痈疽疮疡.及诸失血.降痰.(丹溪曰∶黄芩降痰、假其降火也、痰因火动、当先降火.)解渴安胎.(胎孕宜清热凉血、血不妄行、则胎安.)
酒炒则上行.泻肺火.利胸中气.(肺主气、热伤气、泻热所以利气.)治上焦之风热湿热.(丹溪曰∶黄芩、上中二焦药.)火嗽喉腥.(五臭、肺为腥.)目赤肿痛.(黄芩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痢、得浓朴黄连、止腹痛、得桑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之圣药、时珍曰∶仲景治少阳证、小柴胡汤、太阳少阳合病下痢、黄芩汤、少阳证下后心满、泻心汤并用之、盖黄芩苦寒入心、泻热、除脾家湿热、使胃火不流入肺、不致刑金、即所以保肺也、肺虚不宜者、苦寒伤土、损其母也、少阳证虽在半表半里、而心膈痞满、实兼心肺上焦之邪、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又兼脾胃中焦之证、故用黄芩以治手足少阳相火、黄芩亦少阳药也、杨士瀛直指方曰∶柴胡退热、不及黄芩、时珍曰∶柴胡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黄芩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东垣治肺热、身如火燎、烦躁引饮而昼盛者、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经气分之火、黄芩一两、煎服、本事方、治崩中暴下.)苦寒伤胃.虚寒者.均宜戒.
胎前若非实热而服之.阴损胎元矣.中虚者名枯芩.即片芩.泻肺火.清肌表之热.(轻飘者上行.)内实者名条芩.即子芩.泻大肠火.(坚重者下降.)上行酒炒.泻肝胆火猪胆汁炒.山茱、龙骨为使.畏丹皮、丹砂.
《本草分经》:黄芩
见心寒。
《本草分经》:黄芩
见心寒。
《本草分经》:黄芩
见心寒。
《本草分经》:黄芩
见心寒。
《本草分经》:黄芩
苦寒入心,胜热折火之本,泻中焦实火,除脾家湿热,为中上二焦之药,亦治邪在少阳往来寒热,中空者名枯芩,佐栀子泻肺火,中实者名条芩,泻大肠火。
《本草撮要》:黄芩
味苦气寒.入手太阴少阴少阳太阳阳明经.功专泻火.得白术安胎.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痢.得浓朴、黄连止腹痛身热如火燎.烦燥引饮而昼盛者.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经气分之火.黄芩一两煎服.本事方治崩中暴下.惟血虚中寒者禁用.泻大肠火用子芩.泻肺火用片芩.上行酒炒.泻肝胆火猪胆汁炒.山茱、龙骨为使.畏丹皮、丹砂.
《本草经集注》:黄芩
味苦,平、大寒,无毒。主治诸热,黄胆,肠 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伤。治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一名腐肠,一名空肠,一名内虚,一名黄文,一名经芩,一名妒妇。其子∶主肠 脓血。生秭归川谷及冤句。三月三日采根,阴干。(得浓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 、白蔹、赤小豆治鼠 。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参、牡丹、藜芦。)
秭归属建平郡。今第一出彭城,郁州亦有之。圆者名子芩为胜。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惟取深色坚实者为好。世方多用,道家不须。(《大观》卷八,《政和》二○七?
《本草经解》:黄芩
气平.味苦.无毒.主诸热.黄胆.肠 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酒炒)
黄芩气平.禀天秋凉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心者火脏也.十二官之君.诸热之主也.苦平清心.故主诸热.黄胆者湿热乘脾之症也.脾为太阴湿土.土湿热.则本色现而发黄胆.黄芩苦平清肺.肺亦太阴.太阴湿热退.而脾疸亦平也.肺与大肠为表里.大肠湿热则肠 泄痢.黄芩清肺.肺清则通调水道.而湿热下逐.肠肺复其燥金之气.而泄痢愈矣.肺司水道.热则肺失清肃之令.而水道不通.水因而蓄焉.黄芩清肺.则化气下及膀胱而水下逐矣.血闭者.实热在血分而经闭不通也.心主血.味苦清心.则能下泄.所以主之.恶疮疽蚀者.疮疽败坏溃腐而不收口也.火疡者.火伤疮也.皆心火有余而腐坏肺之皮毛也.苦平清心肺.所以主诸痛痒疮疡也.
【制方】
黄芩同白芍、甘草.名黄芩汤.治湿热肠痛.及泻痢.同白芍、甘草、半夏.治吐泻.同白芍、麦冬、白术.治胎不安内热.
《本草蒙筌》:黄芩
味苦,气平、大寒。味薄气浓,可升可降,阴也,阴中微阳。无毒。所产尚彭城,(属山东。)凡用择深色。剔去内朽,刮净外衣。薄片咀成,生炒如式。单恶葱实,勿令同煎。畏丹砂牡丹藜芦,用山茱龙骨引使。枯飘者名宿芩,入手太阴,上膈酒炒为宜;坚实者名子芩,入手阳明,下焦生用最妙。宿芩泻肺火,消痰利气,更除湿热,不留积于肌表间;子芩泻大肠火,养阴退阳,又滋化源,常充溢于膀胱内。赤痢频并可止,赤眼胀痛能消。得五白术砂仁安胎孕。疗鼠 同耆蔹赤豆,(黄耆、白蔹、赤小豆。)治腹疼同浓朴黄连。又煎小清空膏,(载丹溪方。)单味而清头脑。总除诸
《本草求真》:黄芩
(山草)清上中二焦火热与湿
黄芩(专入心脾肺。兼入肝大肠膀胱)。书载味苦入心。又载入肺。入脾除湿。入大肠以治肠 腹痛。(痢为肠 。凡痢有寒有热。痢属于热。则其形气坚强。脉必滑实有力。身则畏热喜冷。不欲衣被。渴则恣好冷水。愈凉愈快。随饮随消。小便热赤涩痛不堪。下痢纯红。痛则便硬拒按。并或头疼身热。筋骨酸痛。此其症之实者也。痢属于寒。则其形体薄弱。颜色清白。脉虽紧数。而无力无神。脉即真弦。而中虚似实。血则微红不鲜。及或杂有紫红紫白屋漏水形。所下之物。或浅黄色淡。不甚臭秽。痛则不实不坚。或喜揉按。或喜暖熨。或胸腹如饥而不欲食。或胃脘作呕而多吞酸。或数至圊欲出不出。或口虽渴而不欲饮冷。饮冷而不欲咽。此其症之虚者也。)入小肠膀胱以治淋闭。且治中焦实火。及邪在少阳胆经。得此以为清理。一药而上下表里皆治。其功力之泛涉。殆有难为专主者耳。不知内火冲激。外邪传入。皆能恣害。上如胸膈咽喉。下如肚腹二便。中如表里之所。阴阳之界。无不病症悉形。以故腹痛肠 。(痢)寒热往来。(疟)黄胆淋闭。胸高气喘。痈疽疮疡。火嗽喉腥。经闭胎漏。口渴津枯。一皆湿之所淫。热之所侵。火之所胜。(提出湿热与火。为诸病之要。)
黄芩味苦性寒。枯而大者轻飘上升以清肺。肺清则痰自理矣。(汪昂曰。痰因火动。当先降火。)实而细者沉重下降以利便。便利则肠 自去。酒炒则膈热可除。而肝胆火熄。生用则实热堪投。而腹痛斯愈。(时珍曰。仲景治少阳症小柴胡汤。太阳少阳合病下痢黄芩汤。少阳症下后心下满而不痛泻心汤并用之。盖黄芩味苦气寒。色黄而绿。泻心火而除脾湿。俾金不受胃火上刑。故能救肺。少阳之症。虽曰病在半表半里。为胸胁痞满。实兼心肺上焦之邪。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又兼脾胃中焦之症。故用黄芩以治手足少阳相火。黄芩亦少阳本经药也。杨士瀛直指方云。柴胡退热。不及黄芩。盖亦不知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且得白术砂仁以安胎。得浓朴黄连以除腹痛。得芍药以治痢。得柴胡以治寒热往来。此虽合上与下。表里皆治。而究止为上中二焦除热与湿之味矣。(东垣治肺热。身如火燎。烦燥引饮而昼盛者。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经气分之火。方用黄芩一两。)但肺虚腹痛属寒者切忌。(时珍曰。肺虚不宜者。苦寒伤脾胃。损其母也。)黄明者良。中虚者为枯芩。即片芩。内实者名条芩。即子芩。上行酒炒。泻肝胆火。猪胆汁炒。山药龙骨为使。畏丹皮丹砂。
《本草思辨录》:黄芩
人知黄芩为少阳药而不识其所以然,窃思其色青胜于黄,得甲胆之气,又中空似胆府,气寒能清胆热。胆属少阳相火,相火者佐君而行其令者也,人赖此火以动作云为,故气分之热,金以黄为贵而黄属土,黄有土金相兼之德,故黄芩亦入肺胃与大肠,表里之热无不能解,本黄连入心脾,而心脾皆主血。黄芩入胆肺,而胆肺皆主气。邹氏三偶之说,全然未当。
即如黄芩汤,是用黄芩清少阳气热。其加芍药,亦非用以入血(说详芍药)。
本经黄连主肠 腹痛,黄芩主肠 不主腹痛。观仲圣黄芩汤、黄连汤之治,正相符合。
盖腹痛为太阳病,或寒或热,必涉于血。黄连入脾清血热而兼入心胃,故治腹痛亦治肠 。
黄芩为胆经气药,能由肺达肠胃而不能入统血之脾,故治肠 不治腹痛。洁古以为治脾湿者,未
《本草图经》:黄芩
黄芩(图缺),生秭归山谷及冤句,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皆有之。苗长尺余、茎秆粗如箸;叶从地四面作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根黄,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曝干用之。《吴普本草》云∶黄芩又名印头,一名内虚。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其茎空中,或方圆,高三、四尺;花紫红赤。五月实黑;根黄,二月、九月采,与今所有小异。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黄芩。今医家尝用有效者因着之。又《千金方》巴郡太守奏加减三黄丸,疗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者。春三月,黄芩四两,大黄三两,黄连四两;夏三月,黄芩六两,大黄一两,黄连七两;秋三月,黄芩六两,大黄二两,黄连三两;冬三月,黄芩三两,大黄五两,黄连二两。三物随时合捣,下筛,蜜丸,大如乌豆,米饮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增七丸,服一月,病愈。久服,走及奔马近频有验。食禁猪肉。又陶隐居云∶黄芩圆者,名子芩。仲景治杂病方多用之。
《本草择要纲目》:黄芩
【气味】
苦平无毒.可升可降阴也.又微苦而甘.为阴中微阳.入手太阴血分.又气凉.味苦甘.阳中微阴.入手少阳阳明经.
【主治】
泻肺经热.清上焦及皮肤积热.去诸热.妇人产后.养阴退阳.利胸中气.消膈上痰.除脾湿安胎疗喉中腥臭.故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仲景凡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痢不止.喘而汗出者.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及妊娠安胎散.亦多用之.入小柴胡汤以治少阳症.入黄芩汤以治太阳少阳合病下利.入泻心汤以治少阳症下后心下满而不痛.总以黄芩之苦.可以发传邪之热.使寒能胜湿.折火之本也.若因饮食受寒腹中痛.及饮水心下悸.小便不利.而脉不数.则黄芩不可用.其热厥腹痛.肺热而小便不利者宜用之.若其人素多酒欲.病小腹绞痛.痛不可忍.黄芩宜急用之.若其感冒咳嗽既久.骨蒸发热.肤如火燎.值暑月烦渴.六脉浮洪.服柴胡麦门冬荆沥诸药不效.引饮而昼益甚.此热入气分.与肺气虚寒者不同.黄芩亦急用之.其制得酒上行.得浓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令人有子.得黄 疗鼠 .得猪胆汁除肝胆火.得柴胡除寒热.得芍药治下利.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
【恶】(牡丹皮 丹砂 藜芦)
《本经逢原》:黄芩
苦寒,无毒。中空者为枯芩入肺,细实者为子芩入大肠,并煮熟酒炒用。
《本经》主诸热黄瘅,肠 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发明 黄芩苦燥而坚肠胃,故湿热黄瘅、肠 泻痢为必用之药。其枯芩性升,入手太阴经,清肌表之热。条芩性降,泻肝胆大肠之火,除胃中热。得酒炒上行,主膈上诸热。得芍药、甘草治下痢脓血、腹痛后重、身热。佐黄连治诸疮痛不可忍。同黑参治喉间腥臭。助白术安胎,盖黄芩能清热凉血,白术能补脾统血也。此惟胎热升动不宁者宜之;胎寒下坠及食少便溏者,慎勿混用。丹溪言黄芩治三焦火。仲景治伤寒少阳证,用小柴胡汤。汗下不解,胸满心烦用柴胡桂姜汤。温病用黄芩汤。太阳少阳合病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心下痞满用泻心汤。寒格吐逆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等方,皆用黄芩以治表里诸热,使邪从小肠而泄,皆《本经》主诸热之纲旨。其黄瘅肠 泻痢之治,取苦寒以去湿热也。逐水下血闭者,火郁血热之所致,火降则邪行,水下血闭自通矣。昔人以柴胡去热不及黄芩,盖柴胡专主少阳往来寒热,少阳为枢,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黄芩专主阳明蒸热,阳明居中,非黄芩不能开泄蕴隆。一主风木客邪,一主湿土蕴着,讵可混论。芩虽苦寒,毕竟治标之药,惟躯壳热者宜之。若阴虚伏热,虚阳发露可轻试乎。其条实者兼行冲脉,治血热妄行。古方有一味子芩丸,治妇人血热,经水暴下不止者最效。若血虚发热,肾虚挟寒,及妊娠胎寒下坠,脉迟小弱皆不可用,以其苦寒而伐生发之气也。
《得配本草》:黄芩
旧根中空而枯者名片芩,又名枯芩。新根内实者名子芩,又名条芩。
龙骨、山茱萸为之使。畏丹砂、牡丹、藜芦。恶葱。
苦,寒。入手太阴、少阳、阳明经气分。泻三焦实火,祛肌表邪热,利气郁,消膈痰,解喉腥,化斑疹,治疮疡,通肠闭,止热痛,凉血安胎。得黄 、白蔹、赤小豆,治鼠 。得浓朴、川连,止腹痛。得白芍,治下痢。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得米醋浸,炙七次为末,水服,治吐衄崩中下血。得酒炒为末服,治灸疮出血。(一人灸至五壮,血出不止如尿,手冷欲绝,服此即止。)配人参为末,治小儿惊啼。配白芷、细茶,治眉眶痛。
酒炒,上行。生用,下行。猪胆汁炒,泻肝胆火。片芩泻肺胃上焦之火,子芩泻大肠下焦之火。痘疹灌浆时,大肠无火,肺气虚弱,血虚胎动,皆禁用。黄芩、山栀、甘菊、知母、麦冬、沙参、桑皮、地骨皮、花粉、紫菀,皆制肺金之火。盖肺本清肃之府,最畏者惟火。故气热而欲泄之,桑皮、地骨皮之类。邪火而欲泄之,山栀、黄芩之类。金枯于火而欲泄之,沙参、麦冬之类。痰火而欲泄之,紫菀、花粉之类。木火侮金而欲泄之,甘菊、黄芩之类。肾火烁金而欲泄之,知母、地骨皮之类。其余各经之火,皆能侵犯肺金,务在各祛其火,不治肺而肺无不治,勿得专用黄芩以治肺火。
《滇南本草》:黄芩
黄芩(图缺),味苦,性寒。上行泻肺火,下降泻膀胱火。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安胎,清热。胎中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所谓实火可泻,黄芩是也。热症多用之。
(奇方) 治妇人月水过多,将成暴崩。治效。
黄芩(一钱酒炒) 黄柏(一钱炒黑色) 香附(一钱五分童便浸) 白芍(一钱) 龟板(二钱酥炙) 臭椿皮(二钱) 土艾叶(一钱炒) 不用引,煎服。
(补注) 月水过多不止,是阴血不足,以震动脾土胞络之火,故血走失而越常度也。
是方用黄芩 黄柏制火,芍药 龟板滋阴,为壮水之主,以镇阳光也。艾叶之苦,椿皮之涩,所以固脱。又以香附之辛,开其郁热耳。
──丛本卷中
《顾松园医镜》:黄芩
〔苦寒,入心、肺、胃、胆、大、小肠六经。酒炒则上行,猪胆汁炒泻肝胆之火,枯而飘者,泻上焦之火,实而坚者,退下部之热。〕泻肺中火邪,祛脾胃混热。止嗽降痰,而除喉中腥臭;〔泻肺火,则咳嗽止,腥臭除。治痰者,取其火降而痰亦降。〕治痢医疸,而止少腹绞痛。〔善治湿热。故主痢疾黄胆。火在少腹则绞痛,泻火则痛止,亦火热腹痛。〕利小肠治五淋,〔除湿热之功,〕疗天行热疾,理目赤肿疼。安胎须用,疔痈亦简。〔皆取其泻火除热也。〕苦寒清肃之药,其功能治诸热,而非补益之品,当与黄连并列。非系实火之症,勿用。胎因血虚不安者,亦忌之。。
《长沙药解》:黄芩
【本经】味苦平。主诸热黄疽,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创恒蚀,火疡。一名腐肠。生川谷。
味苦,气寒,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清相火而断下利,泻甲木而止上呕,除少阳之痞热,退厥阴之郁蒸。
《伤寒》黄芩汤,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一两,大枣十二枚,若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治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以太阳而传少阳,少阳经气内遏,必侵克戊土,而为呕利。逆而不降,则壅迫上脘而为呕,降而不舒,则郁迫下脘而为利。利泄胃阳,则入太阴之脏,利亡脾阴,则传阳明之腑。少阳以甲木而化相火,易传阳明而为热。甘草、大枣,补其脾精。黄芩、芍药,泻其相火也。
《外台》黄芩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干姜二两,桂枝一两。治干呕下利者。以其中气虚寒,脾陷而贼于乙木,则为下利,胃逆而贼于甲木,则为干呕。人参、大枣,补中培土,干姜、桂枝,温升肝脾而止下利,黄芩、半夏,清降胆胃而止干呕也。
《伤寒》小柴胡汤方在柴胡。用之治往来寒热,胸胁硬满。大柴胡汤方在柴胡。用之治发热汗出,心下痞硬。半夏泻心汤方在半夏。用之治呕而发热,心中痞满。生姜泻心汤方在生姜。用之治干呕食臭,心下痞硬。甘草泻心汤方在甘草。用之治水谷不化,心下痞硬。附子泻心汤方在附子。用之治恶寒汗出,心下痞硬。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在大黄。用之治关上脉浮,心下痞濡。
以少阳之经,自头走足,下胸贯膈,由心下而行两胁。经气郁遏,内攻戊土,胃气被贼,胀满不运,外逼少阳之经,结塞不开,是以心胁痞满。结微则濡,结甚则硬。少阳经郁,相火升炎,黄芩清少阳之相火,以泻痞郁之热也。葛根黄芩黄连汤方在葛根。用之治喘而汗出者。泽漆汤方在泽漆。用之治咳而脉浮者,清相火之刑辛金也。干姜芩连人参汤方在干姜。用之治食入即吐者,清甲木之克戊土也。《金匮》鳖甲煎丸方在鳖甲。用之治疟病结为癥瘕,清少阳之郁火也。大黄(庶
甲木清降,则下根癸水而上不热,乙木温升,则上生丁火而下不热。足厥阴病则乙木郁陷而生下热,足少阳病则甲木郁升而生上热,以甲木原化气于相火,乙木亦含孕乎君火也。黄芩苦寒,并入甲乙,泻相火而清风木,肝胆郁热之证,非此不能除也。然甚能寒中,厥阴伤寒,脉迟,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小柴胡汤,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凡脉迟,腹痛,心下悸,小便少者,忌之。
清上用枯者,清下用实者。内行醋炒,外行酒炒。
《冯氏锦囊秘录》:黄芩
禀天地清寒之气而兼金之性,故味苦、平,大寒,无毒。入手太阴、少阴、太阳、阳明,亦入足少阳。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去诸邪热与湿热也。入邪热实症药用宜生,入脾胃泻痢药用宜酒拌炒,入安胎药用宜条实者,酒浸炒黄。
黄芩,泻肺火,消痰利气,除湿热,不留积于肌表,泻大肠火,养阴退阳,又滋化源,常充溢于膀胱,赤痢频并,赤眼肿胀。得白术、砂仁安胎孕,同浓朴黄连治腹痛,总除诸热,收尽全功。中枯而大者,轻飘上行,清肺部而止嗽化痰,并理目赤;紧实而细者,沉重下降,泻大肠而除湿,治痢兼可安胎。若脾虚肾虚,泄泻血虚,胎气不安。
一切虚热禁忌。
主治(痘疹合参) 宜酒炒用。泻肺胃火,解热毒,养阴退阳,上焦热盛者可用。
然中枯而飘者,泻肺金之火,而消痰退热于肌表;细实而坚者,泻大肠之火而滋阴,兼退热于膀胱。但于初起,以至灌浆,俱所禁服。惟收靥以后,余热毒盛者皆宜。安胎尤不可缺。如胃虚脾弱,脉沉细者,切勿混投。
《雷公炮制药性解》:黄芩
味苦平,性寒无毒,入肺大肠膀胱胆四经。主崩淋热疽,痛痢恶疮,解毒收口,去翳明目,调经安胎。中枯而飘者,泻肺火,消痰利气,除风湿留热于肌表。细实而坚者,泻大肠火,养阴退阳,滋化源,除热于膀胱。山茱萸、龙骨为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沙参,丹参。
按∶芩,枯飘者有上升之象,故入肺,坚实者有下行之理,故入大肠诸经,性甚寒,苟无实火,不宜用之。
《名医别录》:黄芩
大寒,无毒.主治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一名空肠,一名内虚,一名黄文,一名经芩,一名妒妇.其子,主肠 脓血.秭归及宛朐.三月三日采根,阴干.(得浓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子.得黄 、白蔹、赤小豆治鼠 .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参、牡丹、藜芦.
《本经》原文∶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胆,肠 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一名腐肠.生川
《千金翼方》:黄芩
味苦,平,大寒,无毒。主热,黄胆,肠 泻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一名腐肠一名空肠,一名内虚,一名黄文,一名经芩,一名妒妇。其子主肠 脓血。生秭归川谷及句,三月三日采根,阴干。
《外科全生集》:黄芩
苦寒,风痰骨蒸,喉胆痈毒,养阴退阳。
《医学入门》:黄芩
黄芩苦味枯飘者,泻肺除风热在肌,坚者大肠除热用,膀胱得助化源宜。
芩,金也,黄色,应秋金也。气寒。无毒。可升可降,阴也,入手太阴经。中空而烂者名腐肠,泻肺受火邪气逆,消膈上痰热及胃中湿热黄胆。中破而飘者名宿芩,泻肺痰火,利气,除时行风湿热邪在表,寒热往来,诸疮乳痈,背发疔肿火疡,用之排脓。一切上部实热痰热积血,假此降散。细实直而坚者名条芩,泻大肠火,逐水消谷,止热泻下痢脓血、腹痛后重,养阴退阳。细实圆而坚者名子芩,去膀胱热,滋化源,利小肠,治五淋小腹绞痛,及女子血闭下血。又安胎者,由其能降上中二焦之火,使之下行也。故曰得浓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 、白蔹、赤小豆疗鼠 ;得川芎调平心血,心平而热自退,血不妄行矣。酒炒上行,便炒下行,寻常生用。山茱萸、龙骨为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
《神农本草经》:黄芩
味苦平。
主诸热黄疽,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创恒蚀,火疡。一名腐肠。生川谷。
《吴普》曰:黄芩,一名黄文,一名妒妇,一名虹胜,一名红芩,一名印头,一名内虚,神农桐君黄帝雷公扁鹊苦无毒。李氏小温,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茎空中,或方员,高三四尺,四月花紫红赤,五月实黑根黄,二月至九月采。(《御览》)
《名医》曰:一名空肠,一名内虚,一名黄文,一名经芩,一名妒妇,生秭归及冤句,三月三日,采根阴干。
案《说文》云:(上艹下金),黄(上艹下金)也。《广雅》云:(上艹下妊)葿,黄文,内虚,黄芩也。《范子计然》云:黄芩出三辅,色黄者,善。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黄芩
味苦平。主诸热,黄胆,大肠经中之郁热。肠 泄痢,大肠府中之郁结。逐水,水在肠中者。下血闭,血之在阳明者使从大便出。恶疮疽蚀,火疡。阳明主肌肉,凡肌肉热毒等病,此皆除之。
此以形色为治,黄芩中空而色黄,为大肠之药,故能除肠胃诸热病。黄色属土属脾,大肠属阳明燥金,而黄芩之黄属大肠,何也?盖胃与大肠为出纳水谷之道,皆统于脾。又金多借土之色以为色。义详决明条下,相参益显也。
《吴普本草》:黄芩
《御览》卷九百九十二
一名黄文,一名妒妇,一名虹胜,一名经芩,一名印头,一名内虚。神农、桐君、黄帝、雷公、扁鹊∶苦,无毒。李氏∶小温。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茎空中,或方圆,高三、四尺,四月华紫红赤,五月实黑,根黄,二月至九月采。
《新修本草》:黄芩
味苦,平、大寒,无毒。主诸热黄胆,肠 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伤。
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一名腐肠,一黄文,一名经芩,一名妒妇。
其子主肠 脓血。生秭归川谷及宛朐。三月三日采根,阴干。
得浓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 、白蔹、赤小豆疗鼠;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 秭归属建平郡。今第一出彭城,郁为胜。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惟取深色坚实者为好。俗〔谨案〕叶细长,两叶相对,作丛生,亦有独茎者。
今出宜州、 州、泾州者佳,兖州者大实亦好,名豚尾芩也。
《药鉴》:黄芩
气寒,味苦平,气浓味薄,无毒,可升可降,阴也。主治诸经实热。中枯而飘者,泻肺火,清痰利气。细实而坚者,泻大肠火,养阴退阳。又枯者除寒湿,去热于肌表。坚者滋化源,退热于膀胱。见柴胡则寒,为少阳之妙剂。君白术则和,乃安胎之圣药。若以猪胆炒之,又能泻肝胆之火也。如以麦冬汁浸之,又能润肺家之燥也。酒炒则清头目,盐制则利肾邪。
大都治热宜寒,泄实宜苦。黄芩气味寒苦,必真有黄芩症,而后可用。若妄投之,则向为几席,今为 矣。
《药笼小品》:黄芩
入肺与大肠。
同柴胡治往来寒热;同白芍、甘草,治挟热腹痛。血痢要药,胎前能滋胞宫之阴,其用甚广。
虚寒者忌之。
坚实者为子芩,清大肠;中空者为枯芩,泻肺火。
《药性切用》:黄芩
性味苦寒,泻肺火,退寒热。中虚者名枯芩,入肺,以清肌表之热;内实者名条芩,大肠,而清热安胎。泻火生用;退寒热酒炒用。
《药征》:黄芩
治心下痞也,旁治胸胁满、呕吐、下利也。
【考证】
黄芩汤证曰∶自下利。
六物黄芩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曰∶吐下。
小柴胡汤证曰∶胸胁苦满。
大柴胡汤证曰∶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
柴胡姜桂汤证曰∶胸胁满、微结、心烦。
葛根黄连黄芩汤证曰∶利遂不止。
半夏泻心汤证曰∶呕而肠鸣、心下痞。
以上八方,黄芩皆三两。
柴胡桂枝汤证曰∶微呕、心下支结。
泻心汤证曰∶心下痞。
附子泻心汤证曰∶心下痞。
以上三方,黄芩或一两,或一两半,而亦三两之例。
上历观此诸方,黄芩主治心下之病也。若呕吐者,若下利者,有心下痞之证也,则得黄芩即治矣。其无此证者,终无效焉。无他,治心下痞也。
【互考】
六经之言,则后人所搀入焉,故不取焉。以他例推之,心下痞、腹强急而下利者,此汤主之。
为则每对若证,即用此汤,其应如响,学人审诸。
六物黄芩汤,其证不具也。此方半夏泻心汤,而去黄连、甘草加桂枝者也。张仲景用人参、黄芩也,于心下痞而硬者也。然则心下痞硬干呕下利者,此汤主之。其无此证,则终无效也。学人审诸。
【辨误】
世医笃信本草。以芩、连为寒药,其畏之也如虎野狼焉,不思之甚矣。夫本草论药之寒热温凉,终不一定。彼以为温,则是以为热;甲以为寒,则乙以为凉。果孰是而孰非乎?盖医者之于用药也,譬犹武夫用兵,武夫而畏兵,不可以为武夫也。医亦然,毒药各有其能,各主一病,苟有其证者而不用之,则终不治也。所以不畏焉,此而畏之,则何以医为也?张仲景用黄芩也,治心下痞而已,无有他能。故心下痞,而呕吐下利,则用之即治矣。世医不深察,妄以为呕吐下利之主药,可悲也夫!
【品考】
黄芩 处处出焉。出汉土者,此为上品也;出朝鲜者次之。出本邦者,下品也。锉用。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黄芩
味苦,平、大寒,无毒。主诸热黄胆,肠 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药性论》云∶∶臣。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 痛。日华子云∶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得∶浓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 、白蔹、赤小豆,疗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黄芩
臣 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
黄芩,味苦平性寒无毒。可升可降,阴也。其用有四∶中枯而飘者,泻肺火,消痰利气;细实而坚者,泻大肠火,养阴退阳;中枯而飘者,除风湿留热于肌表;细实而坚者,滋化源退热于膀胱。
《证类本草》:黄芩
(黄芩_图缺)
味苦,平、大寒,无毒。主诸热黄胆,肠 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一名腐肠,一名空肠,一名内虚,一名黄文,一名经芩,一名妒妇。其子主肠 脓血。生秭归川谷及冤句。
三月三日采根,阴干。(得浓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 、白蔹、赤小豆疗鼠 。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
陶隐居云∶秭归属建平郡,今第一出彭城,郁州亦有之。圆者名子芩为胜,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唯取深色坚实者为好。俗方多用,道家不须。
唐本注云∶叶细长,两叶相对,作丛生,亦有独茎者。今出宜州、 州、泾州者佳。兖州者大实亦好,名豚尾芩也。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黄芩,臣,味苦、甘。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拥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 痛,心腹坚胀。日华子云∶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
图经曰∶黄芩,生秭归山谷及冤句,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皆有之。苗长尺余,茎秆粗如箸,叶从地四面作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根黄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曝干用之。《吴普本草》云∶黄芩又名印头,一名内虚。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其茎空中,或方圆,高三、四尺。
花紫红赤,五月实黑,根黄。二月、九月采。与今所有小异。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利下止,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黄芩。今医家尝用有效者,因着之。又《千金方》∶巴郡太守奏加减三黄丸,疗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者。春三月,黄芩四两,大黄三两,黄连四两;夏三月,黄芩六两,大黄一两,黄连七两;秋三月,黄芩六两,大黄二两,黄连三两;冬三月,黄芩三两,大黄五两,黄连二两。三物随时合捣下筛,蜜丸大如乌豆。米饮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增七丸,服一月病愈。久服走及走奔马,近频有验。食禁猪肉。又陶隐居云∶黄芩圆者名子芩。仲景治杂病方,多用之。
千金翼治淋。黄芩四两,袋贮之,水五升煮三升,分三服。梅师治火丹。杵黄芩末,水调敷之。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