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蓝花
- 《本草纲目》:红蓝花
- 《本草蒙筌》:红蓝花
- 《本草图经》:红蓝花
- 《本草择要纲目》:红蓝花
- 《本经逢原》:红蓝花
- 《滇南本草》:红蓝花
- 《长沙药解》:红蓝花
- 《冯氏锦囊秘录》:红蓝花
- 《医学入门》:红蓝花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红蓝花
- 《证类本草》:红蓝花
《本草纲目》:红蓝花
「释名」亦名红花、黄蓝。
「气味」(花)辛、温、无毒。
「主治」
1、风疾兼腹内血气痛。用红花一两,分为四份。先取一份以酒一升,煎成一杯半,一次服下。不止,再服。
2、一切肿疾。用红花熟捣取汁服。
3、喉痹壅塞。用红花捣烂,取汁一小升服下,病愈为止。冬月无花,可用干花浸湿压汁煎服。
4、胎死腹中,或胎衣不下。用红花煮酒服。
5、产后血晕。用红花一两研细,分作二服,每服以酒二碗煎成一碗送下。
6、耳出水。用红花三钱半、枯矾五钱,共研为末,先用棉花把耳擦净,然后把药末吹入耳内。无花则用枝叶为末亦可。有的处方只用红花一味,不用枯矾。
《本草蒙筌》:红蓝花
味辛、甘、苦,气温。阴中之阳。无毒。各乡俱莳,五月旋收。因叶似蓝,故此为誉。堪染颜色,可作胭脂。欲留日曝干,入药手揉碎。惟入血分,专治女科。下胎死腹中,为未生圣药。疗口噤血晕,诚已产仙丹。多用则破血通经,酒煮方妙;少用则入心养血,水煎却宜。喉痹噎塞不通,捣取生汁旋咽。天行痘疮难出,研细子末酒吞。苗捣敷游毒殊功,胭脂滴聍耳立效。
《本草图经》:红蓝花
红蓝花(图缺),即红花也,生梁汉及西域,今处处有之,人家场圃所种,冬而布子于熟地,至春生苗,夏乃有花。下作球汇多刺,花蕊出球上,圃人承露采之,采已夏出,至尽而罢。球中结实,白颗如小豆大。其花曝干,以染真红及作燕脂,主产后病为胜。其实亦同叶,颇似蓝,故有蓝名,又名黄蓝。《博物志》云∶张骞所得也。张仲景治六十二种风,兼腹内血气刺痛,用红花一大两,分为四分,以酒一大升煎强半,顿服之,不止再服。又一方用红蓝子一升,捣碎,以无灰酒一大升八合,拌了,曝令干,重捣筛,蜜丸如桐子大,空腹酒下四十丸。
《正元广利方》治女子中风,血热烦渴者,以红蓝子五大合,微熬,捣碎,旦日取半大匙,以水一升,煎取七合,去滓,细细咽之。又崔元亮《海上方》治喉痹壅塞不通者,取红蓝花捣绞取汁一小升,服之,以瘥为度。如冬月无湿花,可浸干者浓绞取汁如前,服之,极验。
但咽喉塞服之,皆瘥。亦疗妇人产运绝者。
《本草择要纲目》:红蓝花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产后血晕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多用破留血.少用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凡血生于心包.藏于肝.属于冲任.红花与之同类.故能行男子血脉.通女子经水.其性苦温.为阴中之阳.故入心.佐当归生新血.又辛而甘.为肝经血分之药.
《本经逢原》:红蓝花
即红花
辛温,无毒。
发明 血生于心包,藏于肝,属于冲任,红花汁与之同类。故能行男子血脉,通妇人经水,活血,解痘毒,散赤肿。产后血晕及胎死腹中,并宜和童便服之。少则养血,多则行血,过用使人血行不止,且性兼上行,不可不知。亦主蛊毒下血,堪作胭脂,治小儿 耳,解痘疔毒肿。产后血闷,以红花十斤煮汤盛桶,置于横格之下,舁妇寝上熏之,汤冷再加,半日乃苏。
《滇南本草》:红蓝花
红蓝花(图缺),禀火与土之气,故味苦、辛,性温。无毒。阴中之阳,入心肝二经,血分之药。本草亦谓之红蓝花、蓝叶红花,滇中处处有之。
噤、化痘斑、凉血热、稀痘疹。多用则入心养血,行血,活血而润燥也。
《长沙药解》:红蓝花
【本经】无。
味辛,入足厥阴肝经。专行血瘀,最止腹痛。
《金匮》红蓝花酒,红蓝花一两,酒一升。煎减半,分服。治妇人诸风,腹中血气刺痛。肝主藏血,木郁风动,肝血枯燥,郁克己土,则生疼痛。红蓝花行血而破瘀,黄酒温经而散滞也。
红蓝花活血行瘀,润燥止痛,最能疏木而清风。其诸主治,通经脉,消胕肿,下胎衣,开喉闭,苏血晕,吹聍耳。
《冯氏锦囊秘录》:红蓝花
禀土与火之气,故味苦辛温,无毒,阴中之阳也。入心。肝二经,血分之药。
红蓝花,治胎死腹中,为未生要药,疗口禁血晕,诚已产仙丹,化痘斑血热痘疹。
凡多用则破血通经,酒煮方妙;少用则入心养血,水煎为安。入心、肝二经,为行血活血润燥之药也。同当归则生血,佐肉桂则散瘀、配治既异,而功用有二途矣。产后勿宜过用,多用以便血行不止而毙,慎哉!
主治(痘疹合参) 治痘血热血凝不行,污血化成斑点,用此之滞,有去旧生新之妙用。多用则行血破血,少用则活血归经,入心养血和血。与当归同功,然大抵活血之功多,而养血之力少也。子吞数粒,能不染天行痘疮。凡疮色红紫之血热也,宜红花酒浸晒干用。加疮子黑陷者,用子酒浸晒干,慢火微炒研用。胭脂即红花汁成之,痘将出时,以此涂眼四围,痘不入目,兼能活血,故解片毒最良。
《医学入门》:红蓝花
红蓝花辛温散血,胎死产晕口噤结,兼治诸风及痹喉,少用补血东垣诀,若作胭脂功又奇,小儿 耳不可缺。
色红,叶如蓝,即今染红及作胭脂者,俗名红花。无毒。阴中阳也。《衍义》云∶辛温则血调和,故少用则能入心养血;过于辛温则血走散,故多用则能破血。治胎死腹中及产后血晕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经闭腹内血气刺痛,并酒煮服,兼治三十六种风及产后中风,血热烦渴,喉痹壅塞不通,一切肿毒及蛊毒下血,生绞汁或煎服之。东垣谓∶补血虚者,佐补血药而少用也。搓碎用。苗生捣碎,敷游肿。子吞数粒主天行痘子不出。胭脂点小儿 耳,滴耳中。
以上滋血润燥药。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红蓝花
味辛,温,无毒。主产后血晕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毒下血。堪作胭脂,主小儿 耳。《海上方》∶治喉痹壅塞不通。取汁服之极验,但咽皆瘥。治妇人产晕绝者。张仲景∶治六十二种风,兼腹内血气刺痛。《广利方》∶治血热烦渴。
《证类本草》:红蓝花
(红蓝花_图缺)
味辛,温,无毒。主产后血晕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下血。堪作燕脂。其苗生捣碎,敷游肿。其子吞数颗,主天行疮子不出。其燕脂,主小儿 耳,滴耳中。生梁、汉及西域。一名黄蓝。《博物志》云∶黄蓝,张骞所得。今仓魏地亦种之。(今附)
图经曰∶红蓝花,即红花也。生梁、汉及西域,今处处有之。人家场圃所种,冬而布子于熟地,至春生苗,夏乃有花。下作 汇,多刺,花蕊出 上。圃人承露采之,采已复出,至尽而罢。 中结实,白颗如小豆大。其花曝干,以染真红及作燕脂。主产后血病为胜,其实亦同,叶颇似蓝,故有蓝名,又名黄蓝。《博物志》云∶张骞所得也。张仲景治六十二种风,兼腹内血气刺痛。用红花一大两,分为四分,以酒一大升,煎强半,顿服之。不止,再服。
又一方∶用红蓝子一升捣碎,以无灰酒一大升八合,拌了曝令干,重捣筛,蜜丸如桐子大,空腹酒下四十丸。《正元广利方》治女子中风,血热烦渴者。以红蓝子五大合,微熬捣碎,旦日取半大匙,以水一升,煎取七合,去滓,细细咽之。又崔元亮《海上方》∶治喉痹,壅塞不通者。取红蓝花捣,绞取汁一小升服之,以瘥为度。如冬月无湿花,可浸干者浓绞取汁,如前服之,极验。但咽喉塞服之皆瘥。亦疗妇人产运绝者。
唐本注云∶治口噤不语,血结,产后诸疾,堪染红。外台秘要∶治一切肿方∶以红花熟烂捣取汁服之,不过再三服便瘥。服之多少,量肿大小而进之。简要济众∶产后血晕,心闷气绝。红花一两,捣为末,分作两服,酒二中盏,煎取一盏并服。如口噤,斡开灌之。《子母秘录》同。产宝∶疗产后中风,烦渴。红花子五合,微熬研碎,以一匙水一升,煎取七合,徐徐呷之。近效方∶治血晕绝不识人,烦闷者。红花三两,新者佳。无灰酒半升,童子小便半升,煮取一大盏,去滓,候冷,顿服之,新汲水煮之亦良。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