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白附子

「气味」辛、甘、大温、有小毒。


「主治」


1、中风口,半身不遂。用白附子、白僵蚕、全蝎等分,生研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


2、风痰眩晕(头痛,胸隔不利)。用白附子(炮,去皮脐)半斤、朱砂二两二钱半,龙脑一钱,共研为末,加粟米饭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饭后服,茶或酒送下。


3、赤白清真斑。用白附子、硫磺,等分为末,加姜汁调稀,以匣蒂蘸搽。一天可搽数次。


4、喉痹肿痛。用白附子末。枯矾,等分研细,涂舌上,有涎水吐出。


5、偏附疝气。用白附子一个,研为末,加口涎调填脐上,再以艾灸三壮或五壮,即愈。


6、小儿慢脾惊风。用白附子半两、天南星半两、黑附子一钱,并炮去皮为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此方变治大人风,止吐化痰。



燥,祛风湿,治面疾


辛甘有毒,大热纯阳。阳明经药,能引药势上行,治面上百病(阳明之脉萦于面,白附能去头面游风。作面脂,消斑疵)。补肝虚,祛风痰,治心痛血痹,诸风冷气,中风失音,阴下湿痒。


根如草乌之小者,长寸许,皱纹有节,炮用(陶宏景曰∶此药久绝,无复真者,今惟凉州生)。


白附子(图缺)


入阳明治头面之邪风.辛甘而苦.性燥毒治胃家之寒湿.温散而升.(白附子辛甘而温.有小毒.不若川附之刚猛.虽性味相同.而主治各异.其形似天雄而长.晒干则有节.入阳明经.治风痰.燥寒湿.其功长于上焦.故能治头面之游风.非若川附之能达下焦.亦不及南星之散坚消肿.善行疾走.可入肝脾耳.)


(别录下品)


【气味】辛甘,大温,有小毒。


【主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


【核】曰∶本出高丽,及东海、新罗国,今出凉州,及辽东。生砂碛下湿地,独茎,类鼠尾草,细叶周匝,生于穗间。形似天雄,根如草乌头小者,长寸许,干皱有节。


【 】曰∶白附子,形肖附子而色白,阳毒独行之勇悍,亦相肖焉。气味辛温,功齐火热,手少阴心脏之体用药尔。经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故主行药势,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耳。


燥、祛风湿、治面疾.


辛甘.大热纯阳.阳明经药.能引药势上行.治面上百病.(阳明之脉萦于面、白附能去头面游风、可作面脂、消瘢疵.)祛风痰.治心痛血痹.诸风冷气.中风失音.阴下湿痒.燥毒之品.似中风证.虽有痰.亦禁用.小儿慢惊勿服.根如草乌之小者.皱纹有节.炮用.(陶隐居曰∶此药久绝、无复真者、今唯凉州生.)


辛甘,大热纯阳,阳明经药,能引药势上行,治面上百病,祛风痰痹湿,此药无复真者。


味辛甘大热.入手厥阴少阳经.功专引药上行.治面上百病.作面脂.消瘢疵.去游风.惟性燥毒.似中风证虽有痰.并小儿慢惊均忌.此药已无真者.今闻凉州尚有生者.



主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生蜀郡。三月采。


此物乃言出芮芮,久绝,世无复真者,今人乃作之献用。(《大观》卷十一,《政和》二七九页)



味甘、辛、气温。纯阳。无毒。一云有小毒。巴郡凉州俱多,砂碛卑湿才有。独茎发叶甚细,周匝生于穗间。形类天雄,入药炮用。治面上百病,可作面脂;主血痹冷疼,且行药势。驱诸风冷气,解中风失音。摩醋擦身背汗斑,尤去疥癣;(用茄蒂里边捻药擦,三日愈,忌澡洗。)研末收阴囊湿痒,并灭瘢痕。


(毒草)散足阳明胃经冷风


白附子(专入胃。时珍曰。因与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实非附子类也)。辛甘有毒。性燥而升。为风药中之阳草。东垣谓其纯阳。能引药势上行于面。为阳明经要药。又按诸书皆载能治头面游风斑疵。(阳明之脉行于头面。故用此作脂消斑。)及中风不语。诸风冷气。血痹冷疼。阴下虚痒。皆当用此调治。玩此药非性燥。何以可治冷气虚痒?设非冷气冷痒。又曷可用燥烈之药以治乎?是以阴虚类中。并小儿脾虚慢惊。皆不宜用。以其气味辛烈者故耳。(辛能散气。燥能劫阴。)此与白芷同为一类。但白芷则兼肌湿同理。而不专及阳明风邪。此则专散阳明风冷。而于湿邪则未及耳。此药久无真者。今惟凉州生。形如草乌头之小者。长寸许。干者皱纹有节。入药妙用。


【气味】


辛甘大温有大毒.入阳明经能引药势上行.


【主治】


中风失音.一切冷风气.面 瘢疵.小儿毒暑入心.痰塞心孔.昏迷搐搦.非瞑眩之剂.不能伐之.三生丸君白附子.此之谓也.


甘辛温,小毒。


发明 白附子纯阳引药势上行,乃阳明经药。治肝肾风癣、阴痒、洗 黑入面脂用。其性燥血耗气,是以类中风证,虽有痰壅禁用,小儿慢惊勿服。


得火良。


辛、甘,大温,有小毒。入足阳明经气分。能引药势上行。逐风痰,驱寒湿。一切头面百病,心痛血痹,阴囊湿痒,急慢惊风,痘疮风寒不解,四肢头面不起者,用以散解甚效。配南星、半夏,生研猪胆丸,治小儿暑风痰迷搐搦。配僵蚕、全蝎,等分生研为末,热酒下,治中风口 。配藿香,等分为末米饮下,治小儿吐逆不止。炮用。脾虚慢惊,阴虚中风,二者禁用。


感阳气而生,故味辛微其气大温,有小毒。性燥而升,风药中之阳草也。东垣谓其纯阳,引药势上行,能去面上百病,为去瘕疵,擦汗斑,豁风痰,逐寒邪,燥湿散结,中风痰厥,小儿急惊之要药也。但性温燥,凡阴虚类中风症,小儿脾虚慢惊,并宜切忌。


白附子,诸风冷气,中风失音,血痹冷痛,消痰祛湿,且引药势上行,祛面上百病。若大人阴虚类中,小儿脾虚慢惊,慎勿误用。


主治(痘疹合参) 治痘风热不退,及四肢头面不起,用以散风利热解毒。



按《南州记》云∶生东海,又新罗国。苗与附子相似,大温,有小毒。主治疥癣风疮,头面痕,阴囊下湿,腿无力,诸风冷气,入面脂皆好也。(《大观》卷十一页44,《政和》页279,《纲目》页976)


味甘辛,性温无毒,入肺脾二经。主中风失音,一切冷风气,头面百病,斑点风疮疥癣,心痛血痹,阴囊湿痒,入药炮用,新罗出者佳。


按∶白附色白味辛,故宜入肺,以治风痰。甘而且温,故宜入脾,以治皮肤。阳中之阳,能


主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生蜀郡.三月采.


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生蜀郡,三月采。


白附子甘辛行药势,上治风疮头面痕,中心腹痛外血痹,下湿阴囊及腿豚。


色白,苗似黑附子,性走行药亦近之,气温。小毒。治诸风癣疮,头面痕,面上游风百病,冷气心痛血痹皮肤不仁,阴囊下湿,腿豚无力。兼治中风失音,女子带下。冷热灰炮裂用。


辛甘大热,入阳明经。


能行诸药上行头面,祛风痰。


治心气冷痛,中风、失音。


燥毒之品,勿可轻用。


辛甘性热,入阳明而善祛游走之风,能引药势上行,治头面百病。虚者忌之。


味辛、甘,性温,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驱风泻湿,逐痹行痰,温燥发泄,表散风湿,治中风失音,鼻口偏斜,耳聋喉痹,疥癣疝瘕,面上(黑干)黯,阴下湿痒。行痰涎,止唾。


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日华子云∶无毒。治中风失音、一切冷风气、瘢疵。


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生蜀郡。三月采。


陶隐居云∶此物乃言出芮,芮久绝,俗无复真者,今人乃作之献用。唐本注云∶此物本出高丽,今出凉州已西,形似天雄。《本经》出蜀郡,今不复有。凉州者生沙中,独茎似鼠尾草,叶生穗间。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云∶味甘、辛,温。又《图经》云∶叶细周匝,生于穗间,出砂碛下湿地。日华子云∶无毒。主中风失音,一切冷风气,面 瘢疵,入药炮用。新罗出者佳。


海药云∶按《南州记》云∶生东海,又新罗国。苗与附子相似,大温,有小毒。主治疥癣,风疮,头面痕,阴囊下湿,腿无力,诸风冷气,入面脂皆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