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
- 《本草备要》:白芥子
- 《本草便读》:白芥子
- 《本草从新》:白芥子
- 《本草分经》:白芥子
- 《本草分经》:白芥子
- 《本草撮要》:白芥子
- 《本草经解》:白芥子
- 《本草求真》:白芥子
- 《本草择要纲目》:白芥子
- 《本经逢原》:白芥子
- 《得配本草》:白芥子
- 《顾松园医镜》:白芥子
- 《冯氏锦囊秘录》:白芥子
- 《雷公炮制药性解》:白芥子
- 《外科全生集》:白芥子
- 《药笼小品》:白芥子
- 《药性切用》:白芥子
- 《玉楸药解》:白芥子
《本草备要》:白芥子
宣,利气,豁痰
辛温入肺。通行经络,温中开胃,发汗散寒,利气豁痰,消肿止痛(痰行则肿消,气行则痛止。为末醋调敷,消痈肿)。治咳嗽反胃,痹木香港脚,筋骨诸病(痰阻气滞)。久嗽肺虚人禁用(丹溪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行。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此义。韩 三子养亲汤,白芥子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主气,定喘止嗽;莱菔子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看病所主为君。治老人痰嗽、喘满、懒食)北产者良。煎汤不可过熟,熟则力减。
芥菜子豁痰利气,主治略同。
《本草便读》:白芥子
白芥子(图缺)
辛能发汗.热可温中.入肺胃以搜痰.并走皮间与膜外.宽胸膈而利气.却能散冷耗营阴.(白芥子此芥种类少异.茎叶青白色.其子黄白色.非如食芥之叶青绿色而子紫黑也.味大辛.性大热.入肺胃二经.散寒下气.宽胸膈.利风痰.其辛散之性.食之泪出.又能达肝.故治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者.非此不除.但耗阴散气.昏目圣神.虚人禁用.)
《本草从新》:白芥子
宣、利气豁痰.
辛温入肺.通行经络.发汗散寒.温中开胃.利气豁痰.(丹溪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行、韩 三子养亲汤、白芥子主痰、下气宽中、苏子主气、定喘止嗽、莱菔子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看所主为君、治老人痰嗽喘满、懒食而气实者.)消肿止痛.(痰行则肿消、气行则痛止、为末、醋调敷、消痈肿.)治咳嗽反胃.痹木香港脚.筋骨诸痛.(痰气阻滞.)阴虚火亢.气虚久嗽者.勿服.北产者良.煎汤不可太熟.熟则力减.茎叶、动风动气.有疮疡痔疾便血者.俱忌.芥菜子、豁痰利气.主治略同.芥菜辛热而散.能通肺开胃.利气豁痰.久食则积温成热.辛散太甚.耗人真元.昏目发疮.
《本草分经》:白芥子
见肺散。
《本草分经》:白芥子
辛温入肺,通行经络,发汗散寒,温中利气豁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行,煎太熟则力减。芥菜子主治略同。芥菜辛热而散,通肺开胃,利气豁痰,久食发疮昏目。
《本草撮要》:白芥子
味辛温.入手足太阴经.功专通行经络.发汗散寒.温中开胃.利气豁痰.研末酒服一钱.治反胃上气.与白芷等分为末.姜汁和涂香港脚肿痛神效.有疮疡痔疾便血者俱忌.芥菜子主治略同.
《本草经解》:白芥子
气温.味辛.无毒.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目黄赤.醋研敷射工毒.芥子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味辛入肺.肺合皮毛.辛温发散.所以发汗.胸者肺之分也.膈者肝之分也.白芥子辛温疏散.所以入肝肺之分而消痰冷也.肺主气.气温则下行.所以主上气也.面目黄赤.肝乘脾也.气温达肝.肝不乘脾.黄赤自退也.醋研主射工毒.亦辛温条达之功效也.
【制方】
白芥子同白术.枣肉丸.治胸膈痰饮.同甘遂、大戟、蝎尾、巴霜、辰砂丸.名控涎丹.治痰迷心窍.
《本草求真》:白芥子
(荤辛)除胁下皮里膜外风痰
白芥子(专入肺)。气味辛温。书载能治胁下及皮里膜外之痰。非此不达。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是此义。盖辛能入肺。温能散表。痰在胁下皮里膜外。得此辛温以为搜剔。则内外宣通。而无阻隔窠囊留滞之患矣。是以咳嗽。反胃痹木。香港脚。筋骨痈毒肿痛。因于痰气阻塞。法当用温用散者。无不借此以为宣通。(韩 用三子养亲汤以治老人痰气。盖白芥子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主气定喘止嗽。莱菔子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看病所主为君。)然此大辛大热。中病即已。久服耗损真气。令人眩晕损目。若肺热阴虚火盛者忌之。芥菜豁痰利气。主治略同。但较北芥子力微有别。
《本草择要纲目》:白芥子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胸膈痰冷上气.醋研敷射工毒.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有利气豁痰.温中开胃.散痛消肿辟恶之功.凡痰在胁下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能达.古方控涎丹用之.执此义也.
《本经逢原》:白芥子
辛温微毒。
发明 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控涎丹用白芥子正此义也。辛能入肺,温能散表,故有利气豁痰,散痛消肿辟恶之功。昔有胁痛诸治不效,因食芥齑而愈者,偶中散结开痰之效。其治射工疰气上气发汗者,亦取辛散祛毒力耳。此虽日常用品,然多食则昏目动火,泄气伤精。肺经有热、虚火亢者切忌。陈年咸芥卤治肺痈,吐尽臭痰秽毒即愈,然惟初起未溃宜之。
《得配本草》:白芥子
辛,温。入手太阴经气分。通经络,散水饮,除疟癖,治喘嗽。痰在胁下皮里膜外,非此不达。炒研蒸饼丸,治腹中冷气。
生研,水调贴足心,引毒归下,令痘疹不入目。肺气虚、胃中热者禁用。
《顾松园医镜》:白芥子
〔辛热,入肺经。研用。〕善豁寒痰,能除冷冻饮料。〔若痰在肋下,及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能达,祛胸膈之痰,是其剩馥矣。〕阴虚痰嗽者甚戒,茎叶有疮、痔便血者大忌。。
《冯氏锦囊秘录》:白芥子
禀火金之气以生,而白芥又得金气之胜,故味辛,气温,无毒。辛温入肺而发散,故有温中除冷,发汗辟邪,豁痰利气之功。凡痰在胁下,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盖取其辛温之性,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有神效。茎叶煮食,动风动气,有疡疮痔疾,便血者勿食。其青芥菜,与白芥所禀相同,气味无异温而辛,食则气先归鼻,故窍利而耳目明也。辛散温行故能利气,消痰开胃辟寒也。其主除肾邪气者,辛能润肾,温能暖水脏也。然亦动风发气,功不掩过者耳。子与白芥子相近,而功微不及。百年陈芥卤久窨地中者,以辛温之性,得盐水久窨,土中之气变为辛寒,所以极散痰热,且芥通肺气,故神治肺痈喉痹,饮以数匙立消。三子养亲汤,治老人苦于痰气喘嗽,胸满懒食,不可妄投燥利之药,反耗真阴,因有求治其亲,遂制此方治之,随试随效,用白芥子、紫苏子、白莱菔子各微炒研末,看所主为君,每剂不过三四钱,用绢袋盛之,入汤煮饮,勿煎太过,则味苦辣,大便素实者,入蜜一匙,冬月加姜一片。
白芥子,消痰癖,治皮里膜外痰涎,久疟蒸成癖块,解肌发汗,利气疏痰,温中而消,冷滞醋涂,而散痈毒。菜冷气堪除,五脏能补,青芥子,扑损瘀血,冷疼生姜研贴,麻痹风毒肿痛,酽醋和敷,酒调末服,心脾痛止。菜温中,归鼻利九窍,明耳目。
去头面风,咳嗽冷气,煮食动膈气风气,生食发丹石毒,同兔肉生恶疮,同鲫鱼发水肿。
按∶白芥子,诚为利气疏痰,温中去滞,凡痰在皮里膜外之要药。然大辛大散中病即已,久服耗伤真气,令人眩晕损目,若肺热阴虚火盛者忌之。
《雷公炮制药性解》:白芥子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胃二经。主下气,止翻胃,消疟癖,辟鬼邪,驱疰气,除皮里膜外痰涎;醋研可敷射工毒;其茎叶,堪却冷气,能安五脏。
按∶白芥子辛宜于肺,温宜于胃,故俱入之。气虚及肺胃中有火者,咸禁食之。
《外科全生集》:白芥子
炒研,皮里膜外阴寒之痰,非此不消。
《药笼小品》:白芥子
辛温入肺。
能发汗散寒,祛皮里膜外之痰,消肿止痛。
芥菜辛热,多食昏目发疮。
《药性切用》:白芥子
性味辛温,入肺而通行经络,利气豁痰,能彻皮里膜外。芥菜∶辛热性散,久食耗
《玉楸药解》:白芥子
味辛,气温,入手大阴肺经。破壅豁痰,止喘宁嗽。
白芥子辛温利气,扫寒痰冷涎,破胸膈支满,治咳逆喘促,开胃止痛,消肿辟恶皆良。
常见疾病
虚劳| 香港脚| 痿| 金疮| 带下| 消渴| 鼓胀| 头痛| 温热| 疟| 痰饮| 不寐| 痰| 汗| 淋| 喘| 疹| 下血| 霍乱| 胎前| 腰痛| 伤寒| 便血| 脾胃| 崩漏| 呕吐| 产后| 积聚| 血证| 暑| 火| 痹| 黄胆| 厥| 补益| 湿| 诸气| 胁痛| 肺痈| 伤食| 泄泻| 调经| 眩晕| 伤风| 关格| 脚气| 齿| 三消| 鼻衄| 杂病| 翻胃| 风| 麻木| 鼻| 赤白带下| 燥| 疮| 目病| 牙齿| 不能食| 中毒| 胞衣不下| 赤白痢| 小便不禁| 耳病| 赤白浊| 热病| 便毒| 安胎| 热| 血| 大便秘结| 目疾| 臂痛| 面病| 颠狂| 斑疹| 便闭| 赤白带| 鼻病| 变蒸| 积| 保产| 咳血| 痛| 产后腹痛| 诸血| 喘促| 调经论|常用药材
黄连| 人参| 附子| 半夏| 麻黄| 大黄| 石膏| 甘草| 桂枝| 茯苓| 生姜| 当归| 犀角| 柴胡| 龙骨| 鹿茸| 大枣| 黄芩| 雄黄| 何首乌| 吴茱萸| 阿胶| 干姜| 巴豆| 酒| 泽泻| 桔梗| 丹砂| 牛黄| 白术| 防己| 芍药| 朴硝| 葛根| 细辛| 竹叶| 升麻| 茗| 矾石| 牡蛎| 栀子| 丹雄鸡| 滑石| 木香| 菟丝子| 五味子| 沉香| 桑根白皮| 苦参| 白芷| 百合| 防风| 皂荚| 天门冬| 薏苡仁| 贝母| 浓朴| 牛膝| 麦门冬| 枳实| 槟榔| 食盐| 水银| 菖蒲| 蜀椒| 知母| 石斛| 泽兰| 胡麻| 桃仁| 云母| 甘遂| 羊角| 鳖甲| 猪苓| 杏仁| 石钟乳| 车前子| 肉苁蓉| 干地黄| 琥珀| 杜仲| 石硫黄| 羚羊角| 槐实| 连翘| 麝香| 龟甲| 海藻| 赤石脂| 枸杞| 乌头| 虎骨| 鸡| 磁石| 黄柏|